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369603
编辑推荐
本书源自基层和实践,由现场工作的二次专业人员编写,汇集了500、220、110kV二次系统的典型缺陷诊断实例,对于二次专业现场工作人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书适用于变电站二次人员,变电运检人员。
本书作者团队为国网浙江省衢州供电公司“琚军继电保护劳模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本书内容凝聚了该工作室的长期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从一线人员的角度出发,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变电站二次系统在各种缺陷情况下的诊断技术,可为基层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参考。深受基层读者欢迎,位列我社个人作者销售排名前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常规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典型缺陷展开,同时对智能变电站的报文分析技术进行详细讲解。以变电站内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直流公用系统为对象,阐述了二次系统典型缺陷及其诊断技术,包括微机保护自检技术、报文分析技术、二次系统带电检测技术、智能诊断技术等缺陷诊断技术。并结合大量的现场典型缺陷案例,对缺陷现象、诊断分析、消缺过程、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讲解。
目 录
概述111变电站二次系统112缺陷概述513缺陷诊断技术1014变电站二次系统典型缺陷12微机保护装置自检技术1621微机保护装置的基本组成1622“看门狗”自检1723CPU及存储器自检1824开关量及采集系统自检20报文分析技术2231通信报文监测及分析工具2232间隔层通信报文解析2733过程层数据通信5334远动通信报文解析60二次系统带电检测技术7241红外测温和热成像技术7342TA二次负载带电检测技术7743二次设备其他检测技术简介80智能诊断技术8551TA回路异常诊断8552TV断线诊断9653基于多源信息的诊断决策102500kV继电保护典型缺陷诊断10861典型配置10862线路保护典型缺陷10963主变压器保护典型缺陷11164母线保护典型缺陷11265故障录波器典型缺陷12166信息子站典型缺陷123220kV继电保护典型缺陷诊断12571典型配置12572线路保护典型缺陷12773主变压器保护典型缺陷13074母线保护典型缺陷13275故障录波器典型缺陷134110kV及以下继电保护典型缺陷诊断13681典型配置13682线路保护典型缺陷13783主变压器保护典型缺陷14184母线保护典型缺陷14485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故障解列保护装置典型缺陷14886故障录波器、保护信息子站典型缺陷151变电站监控系统典型缺陷诊断15491间隔层设备典型缺陷诊断15492人机工作站典型缺陷诊断16393远动通信工作站典型缺陷诊断17094监控系统外围设备典型缺陷诊断182变电站直流系统典型缺陷诊断187101变电站直流系统典型缺陷诊断方法187102直流系统典型缺陷处理188参考文献195
前 言
变电站二次系统是相对一次系统而言的,由二次设备及其相互连接的电气回路构成。它是对一次系统进行监测、控制、调节和保护、为运行人员提供运行工况或生产指挥信号的系统。由于设备、维护、运行环境的影响,变电站二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类型的故障与缺陷。当二次系统存在缺陷时,不能真实反映一次系统的工况,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如何快速安全地消除缺陷,是变电站二次系统日常维护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变电站二次设备呈现微机化、网络化、智能化,设备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二次系统设备及回路的缺陷呈现多样性,涵盖了装置本体、二次回路、光纤通道、远动设备、直流等公用系统各方面。二次系统缺陷种类繁多、辨识难度大、处置风险高,本书系统介绍缺陷诊断技术,注重提高现场从业人员的缺陷辨识能力、诊断能力与处置能力。本书围绕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典型缺陷展开,对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阐述,以变电站内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直流公用系统为对象,介绍二次系统典型缺陷及相关诊断技术,如微机保护自检技术、报文分析技术、二次系统带电检测技术、智能诊断技术等。同时结合大量的现场案例,从缺陷现象、诊断分析、诊断过程、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对缺陷及诊断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全书共分10章,第1章概述,第2章微机保护装置自检技术,第3章报文分析技术,第4章二次系统带电检测技术,第5章智能诊断技术,第6~10章为典型缺陷诊断,分别介绍了500、220、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继电保护、监控系统、直流系统的典型缺陷诊断。本书结合编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并参考近年来国内外书籍、期刊编写。第1章由王凯军、裘愉涛、陈水耀编写;第2章由徐习东、姜文尉编写;第3章由朱云祥、叶海明编写;第4章由琚军、裘愉涛、赖秀炎编写;第5章由徐习东、朱云祥编写;第6章由陈水耀、姜一军、杨涛编写;第7章由徐贤文、胡谦、熊茂斌编写;第8章由赖秀炎、姜忠富、王凯军编写;第9章由吴栋萁、汪红利、方宇编写;第10章由王涛、邵勇编写。王凯军、琚军、裘愉涛、朱云祥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审核并参加了全书的评审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对本书所引用的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作者、各制造厂家生产装置中公开发表的技术成果的作者,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与缺点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