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5697
编辑推荐
本书是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决策咨询研究成果集,分为城市战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产业经济、形势研判六个篇章。该书坚持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领导工作这条主线,围绕宁波市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抓住事关宁波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有效发挥了辅政聚智的智库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决策咨询研究成果集,分为城市战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产业经济、形势研判六个篇章。该书坚持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领导工作这条主线,围绕宁波市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抓住事关宁波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有效发挥了辅政聚智的智库作用。
在线试读
补齐短板增强新动能拉高标杆争创新优势(代序)◎唐一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就补短板作出了一系列新论述,系统阐述了补短板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补短板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客观规律,深刻阐明了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的战略路径,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光芒,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我们做好补短板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补短板重要论述蕴含的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和方法论,把补短板作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八八战略”的具体举措,融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补短板工作的专题部署及对宁波加快发展步伐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面对不进则退的城市竞争,我们必须以责重如山的担当补短板;面对长期积累的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以誓破楼兰的决心补短板;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我们必须以人民至上的情怀补短板。要在制约发展关键、百姓期待迫切、主观努力能见效的地方发力,补中求进、补中拉长、补中登高,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讲,要加快补齐“六块短板”。一、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打造现代产业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我们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再创竞争优势的主攻方向,加快人才集聚、市场集聚和环境优化的集聚,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智能引领的发展路子。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打通“四个通道”。一是要打通创新要素汇聚的通道。城市竞争是创新要素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围绕打造人才生态市这一目标,坚持“一把手抓资源”,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深入实施新一轮“3315计划”和“泛3315计划”,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依托产业形成聚才的“大磁场”,打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大障碍”,使人才优势成为宁波重要的优势。要把引进高端创新机构(团队)作为引才聚才的重中之重,争取更多机构(团队)落户宁波,形成引进一个机构(团队)、带来一批人才、兴起一批产业的链式效应。要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既看重创新企业的实物投资强度,又看重其创新要素的流入强度,争取把有价值的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财务总部放在宁波。要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制定覆盖创新前端和创新后端的“靶向”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建设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合作联盟。要高水平推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宁波杭州湾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重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使之成为集聚创新要素的战略高地。二是要打通教育服务发展的通道。高水平大学不但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工场,更是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的大平台。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宁波的基础教育并不落后,落后的是高等教育,目前还没有一所“985”或“211”高校。要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长远之计,舍得花大本钱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舍得花大本钱培养优秀教师队伍,舍得花大本钱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力争建成若干个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在甬高校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加快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培养出更多挑起创新大梁的人才。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引进共建一批高水平特色学院,全面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三是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科技创新的标志,一是出成果,二是用成果。如果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商品,那么一切科技创新都是无用功。要按市场规律抓科技创新,着力减少科技供给错配问题,限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大市场建设,使一切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新产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投资基金、科技金融、科技保险,促进“智本”与资本的高效对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消除创新的“孤岛现象”。要发挥“互联网 ”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创新推出一大批被市场认可的科技成果。四是要打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通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在一二三次产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嵌入新技术。当今时代,以智能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正在融合型发展、集群化兴起、爆发式增长,智能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主角。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抢先站上工业40的风口浪尖,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硬件、智能物流、智能服务、智能农业等智能产业,让“新苗”茁壮成长,争取形成若干个千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运用智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包括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应用系统和专业云服务平台,联动推进“互联网 ”和“标准化 ”等,让“老树”焕发生机,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二、加快补齐城市品质的短板,打造现代都市升级版放眼国际化大城市,中心城区往往都是发达、繁华、漂亮的地方,也是吸引人才、集聚财富、彰显竞争力的地方。经过多年多轮的开发建设,宁波的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发展能级偏弱、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要牢牢把握“宁波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在建立甬台舟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发展上闯新路,在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空间布局上见实效,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让宁波里里外外看起来都像个国际化大都市。一是要注重规划的引领性。要坚持“多规融合”,推动东部地区整合、西部地区统筹和鄞奉地区跨越式发展,做到规划管理“一张图”、开发建设“一盘棋”。规划的一大特点是容错性差,出现了差错就很难纠正。要把城市规划当成“百年规划”来做,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防止出现不可挽回的败笔。要以超前的眼光规划“地下蓝图”,开发利用好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好地下综合管廊。同时,要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提升一批都市绿色工业园区,培育城市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制高点。二是要注重交通的便捷性。这些年来,宁波实现了从交通末端到交通枢纽的重大跨越,但交通仍然是制约宁波发展的一大瓶颈。要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加快甬金铁路、杭甬高速复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通苏嘉甬跨海铁路、甬舟铁路、栎社机场三期等建设,谋划建设一批接轨沪杭、辐射温台的快速通道,启动建设若干个通用航空机场,进一步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要加快中心城区快速路网、主次干道、过江桥梁以及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市组团、片区之间的高效联结。要深化“公交都市”建设,持续打通“断头路”,疏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三是要注重风貌的独特性。宁波有江南水乡的秀气、文化名城的灵气、港口城市的大气,只要精雕细刻、精心打造,完全可以塑造卓尔不群、魅力独特的个性和气质。比如三江六岸,要作为“城市之魂、城市之脉”来打造,在景观系统打造上独具匠心,在重点区块建设上独树一帜,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使三江六岸成为宁波有魅力、有韵味的城市门面。再比如城市建筑,要坚持高标准设计,注重空间色彩、文化元素、艺术符号与具体功能的搭配协调,打造一批“城市地标”和“城市符号”。还比如城市的街景立面、公园绿地、门户节点、夜景照明等细节,都要体现精致、大气、美观,使之成为赏心悦目的城市风景。四是要注重文化的聚合性。宁波有阳明文化、藏书文化、佛教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慈孝文化等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名扬海内外的“宁波帮”精神,这些文化基因熔铸了宁波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气质。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居的保护利用,推进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使宁波这座城市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风韵又有现代文明之都风采。要发挥文化的创意引领作用,打响“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打造具有鲜明宁波印记的“文创港”,推进“文化 制造”“文化 旅游”“文化 科技”“文化 金融”的深度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宁波的支柱产业。要推进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弘扬弥勒文化的正能量,扩大“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影响力和知名度。三、加快补齐国际化发展的短板,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宁波历来就是港通天下、商行天下的开放城市,开放是宁波的优势。无论内外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不能丢掉开放这个优势。这些年,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开放这个宁波的优势有所弱化,对外开放已到了重大转折关头。要主动服务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顺势而上抓机遇,因势而动聚动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全面提升港口经济能级。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港口第1和第4位,但还不能称之为的航运中心,主要原因是高附加值的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打造港口经济圈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扩大港口吞吐规模,而是要增强港口经济功能。要在完善物流供应链、提升港口辐射力的基础上,加快港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港口经济发展能级,把港口这个“金饭碗”端得稳而又稳。特别是要聚焦冷链物流、航运经纪、航运保险、船舶交易、融资租赁等高端港航物流服务业,制定“滴灌式”的扶持政策,培育引进一批重量级的港航物流企业,推动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走上快车道。二是要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宁波拥有浙江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功能交叉与功能单一、空间资源不足与空间开发不足并存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抓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加快形成以海港片区、空港片区、象山片区为组成架构的宁波综合保税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要当好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的排头兵,主动复制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创新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离岸贸易、中转集拼、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的监管服务方式,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向阀门”。特别是要举全市之力做好梅山新区申报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把梅山新区打造成我国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开放和创新大平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三是要全面提升国际合作能级。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应该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城市。要推动国际合作从经贸领域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领域拓展,积极申办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赛事,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购物中心,提升宁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支持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布局建设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努力成为掌握国际竞争话语权的跨国公司。要擦亮“宁波帮”这块“金招牌”,按照夏宝龙书记的“三问”,创新服务举措,热情当好“店小二”,把更多的“宁波帮”请回来、帮宁波人士引进来,形成宁波人经济和宁波本土经济共兴共荣的局面。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这些年,我们打了一场以治水拆违为重点的攻坚战,使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但环境治理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要求,完善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推进机制,加大综合治理、长效治理的力度,努力把宁波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之城。一是要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一抓到底、一往无前。在治污水方面,要坚持泥水同治、水岸同抓,把重点放在河湖清污、截污纳管上,确保取得正本清源的好效果。在“三改一拆”方面,要以创建“无违建县(市)区”为载体,扎实抓好“清存量、防增量、提质量”工作,该拆的坚决拆、该改的坚决改、该治的坚决治,不断拆出城乡新面貌、发展新空间。在治大气方面,要全面贯彻《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深入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和秸秆焚烧“五气共治”,大力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让老百姓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在治土壤方面,要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做好污染场地、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工作,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二是要提高生态保护标准线。当前,宁波市环境容量制约在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在加大,必须坚持严字当头,牢牢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要严格落实四明山区域、象山港区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法规,加大对山林、海洋、湿地、水系的保护力度,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整治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和“低小散”落后产能。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无论税收有多大,都要拒之门外、整治淘汰,决不能重走“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三是要建设美丽城乡大景区。宁波依山面海、拥江揽湖,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好地方。要把全市城乡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既要提高城市的“颜值”,又要美化农村的“容貌”。要规划好村庄布局,保护好自然景观,传承好乡村文脉,使每一个村庄既美丽怡人又能留住乡愁。要大力开展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合格村、示范村、示范镇乡和风景线建设,逐步实现村容整治环境美、改造有序布局美、风貌协调色彩美、设施完善服务美。现在一些镇乡的政府所在地、城乡结合部和农贸市场,与美丽乡村应有的风貌格格不入,是农村短板中的短板。各地和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列出清单表、责任表和时间表,下定决心、加快改造,争取五年内有一个大变样。五、加快补齐民生服务的短板,打造幸福民生升级版民生是全面小康厚重的底色,共享是全面小康温暖的主题。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工程,优先满足民生需求,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一是要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事关群众福祉,要继续做好提质增效这篇文章。现在教育医疗服务突出的问题,就是越到基层、越缺人才。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像抓科技创新人才一样抓乡村教育医疗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教育医疗力量薄弱的问题。要探索城区名校托管乡村薄弱学校机制,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现在宁波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突破130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4%。要顺应老龄化加剧的趋势,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要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建设健康宁波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加快构建“十五分钟健身圈”,限度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二是要构建均衡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认真办好必须办、办得了、办得好的事情。每一项工作和支出都要与财力增长预期相适应,不开空头支票,不盲目吊高胃口。要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把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都纳入保障体系。要推进城乡居民同类保障制度的整合,在人人享有的基础上实现公平享有。要以创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创新推出一批群众能接受、多获益的政保合作项目,更好发挥保险的民生托底功能。三是要构建精准完善的增收致富体系。宁波市已经全面消除了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但动态消除相对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要精准发力、分类施策,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众,要注重“输血”,继续实施保障性兜底政策,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众,要注重“造血”,采取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异地搬迁、金融支持等办法,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功能区域,要注重“活血”,通过完善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民宿、养生养老等“美丽经济”,带动整个片区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六、加快补齐改革落地的短板,打造发展环境升级版宁波过去发展得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优势和市场化先发优势。但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一些引以为豪的优势,现在则可能变成了短板。要把补齐改革落地短板放到整个补短板工作的全局位置,清除繁苛、扫除顽疾、破除障碍,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一是重点领域改革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坚持效率导向。改革不能“一刀切”,但要“一刀一刀”地切。“一刀一刀”地切,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攻坚突破。要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供需结构错配为重点,扎实推进财税、投融资、土地管理、科技创新、要素价格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为重点,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还必须坚持效率导向,抓住用好改革的“窗口期”。要建立重大改革项目督察协调机制,完善改革成效评价体系,把责任压到底、督察抓到底、板子打到底,确保每一项重大改革落地落细落实。二是重大改革试点既要有“面子”又要有“里子”。宁波市有60多个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目前又在积极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试点。争取这些试点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和转型升级的动力,确立先人一步的体制机制优势。拿到了试点,就要把试点做成“拳头产品”“特色产品”。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这一重大机遇,担当起先行探路的重大责任,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 互联网工程”,抓紧谋划建设一批制造产品升级项目、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确保每年都有一批试点示范的成果。还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杭州做得早,其他几个试点城市也在紧锣密鼓推进。要拿出“做就要做成功、创就要创一流”的干劲,加快线上综合信息、线下园区、海陆空物流“三大平台”建设,创制领先一筹的监管服务制度,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使宁波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一面旗帜。三是重要改革项目既要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党委政府必须发挥抓纲带目的主导作用,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改革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要把基层协商民主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广泛听取民意,充分汇聚民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改革。特别是对关联度大、耦合性强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协商论证寻求公约数,限度地增进共识、减少阻力,限度地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限度地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宁波市代市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就补短板作出了一系列新论述,系统阐述了补短板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补短板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客观规律,深刻阐明了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的战略路径,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光芒,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我们做好补短板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补短板重要论述蕴含的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和方法论,把补短板作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八八战略”的具体举措,融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补短板工作的专题部署及对宁波加快发展步伐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面对不进则退的城市竞争,我们必须以责重如山的担当补短板;面对长期积累的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以誓破楼兰的决心补短板;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我们必须以人民至上的情怀补短板。要在制约发展关键、百姓期待迫切、主观努力能见效的地方发力,补中求进、补中拉长、补中登高,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讲,要加快补齐“六块短板”。一、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打造现代产业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我们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再创竞争优势的主攻方向,加快人才集聚、市场集聚和环境优化的集聚,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智能引领的发展路子。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打通“四个通道”。一是要打通创新要素汇聚的通道。城市竞争是创新要素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围绕打造人才生态市这一目标,坚持“一把手抓资源”,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深入实施新一轮“3315计划”和“泛3315计划”,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依托产业形成聚才的“大磁场”,打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大障碍”,使人才优势成为宁波重要的优势。要把引进高端创新机构(团队)作为引才聚才的重中之重,争取更多机构(团队)落户宁波,形成引进一个机构(团队)、带来一批人才、兴起一批产业的链式效应。要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既看重创新企业的实物投资强度,又看重其创新要素的流入强度,争取把有价值的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财务总部放在宁波。要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制定覆盖创新前端和创新后端的“靶向”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建设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合作联盟。要高水平推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宁波杭州湾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重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使之成为集聚创新要素的战略高地。二是要打通教育服务发展的通道。高水平大学不但是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工场,更是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的大平台。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宁波的基础教育并不落后,落后的是高等教育,目前还没有一所“985”或“211”高校。要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长远之计,舍得花大本钱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舍得花大本钱培养优秀教师队伍,舍得花大本钱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力争建成若干个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在甬高校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加快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培养出更多挑起创新大梁的人才。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引进共建一批高水平特色学院,全面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三是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科技创新的标志,一是出成果,二是用成果。如果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商品,那么一切科技创新都是无用功。要按市场规律抓科技创新,着力减少科技供给错配问题,限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大市场建设,使一切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新产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投资基金、科技金融、科技保险,促进“智本”与资本的高效对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消除创新的“孤岛现象”。要发挥“互联网 ”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创新推出一大批被市场认可的科技成果。四是要打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通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在一二三次产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嵌入新技术。当今时代,以智能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正在融合型发展、集群化兴起、爆发式增长,智能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主角。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抢先站上工业40的风口浪尖,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硬件、智能物流、智能服务、智能农业等智能产业,让“新苗”茁壮成长,争取形成若干个千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运用智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包括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应用系统和专业云服务平台,联动推进“互联网 ”和“标准化 ”等,让“老树”焕发生机,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二、加快补齐城市品质的短板,打造现代都市升级版放眼国际化大城市,中心城区往往都是发达、繁华、漂亮的地方,也是吸引人才、集聚财富、彰显竞争力的地方。经过多年多轮的开发建设,宁波的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发展能级偏弱、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要牢牢把握“宁波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在建立甬台舟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发展上闯新路,在调整行政区划、优化空间布局上见实效,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上下功夫,让宁波里里外外看起来都像个国际化大都市。一是要注重规划的引领性。要坚持“多规融合”,推动东部地区整合、西部地区统筹和鄞奉地区跨越式发展,做到规划管理“一张图”、开发建设“一盘棋”。规划的一大特点是容错性差,出现了差错就很难纠正。要把城市规划当成“百年规划”来做,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防止出现不可挽回的败笔。要以超前的眼光规划“地下蓝图”,开发利用好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好地下综合管廊。同时,要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提升一批都市绿色工业园区,培育城市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制高点。二是要注重交通的便捷性。这些年来,宁波实现了从交通末端到交通枢纽的重大跨越,但交通仍然是制约宁波发展的一大瓶颈。要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加快甬金铁路、杭甬高速复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通苏嘉甬跨海铁路、甬舟铁路、栎社机场三期等建设,谋划建设一批接轨沪杭、辐射温台的快速通道,启动建设若干个通用航空机场,进一步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要加快中心城区快速路网、主次干道、过江桥梁以及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市组团、片区之间的高效联结。要深化“公交都市”建设,持续打通“断头路”,疏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三是要注重风貌的独特性。宁波有江南水乡的秀气、文化名城的灵气、港口城市的大气,只要精雕细刻、精心打造,完全可以塑造卓尔不群、魅力独特的个性和气质。比如三江六岸,要作为“城市之魂、城市之脉”来打造,在景观系统打造上独具匠心,在重点区块建设上独树一帜,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使三江六岸成为宁波有魅力、有韵味的城市门面。再比如城市建筑,要坚持高标准设计,注重空间色彩、文化元素、艺术符号与具体功能的搭配协调,打造一批“城市地标”和“城市符号”。还比如城市的街景立面、公园绿地、门户节点、夜景照明等细节,都要体现精致、大气、美观,使之成为赏心悦目的城市风景。四是要注重文化的聚合性。宁波有阳明文化、藏书文化、佛教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慈孝文化等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名扬海内外的“宁波帮”精神,这些文化基因熔铸了宁波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气质。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居的保护利用,推进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使宁波这座城市既有历史文化名城风韵又有现代文明之都风采。要发挥文化的创意引领作用,打响“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打造具有鲜明宁波印记的“文创港”,推进“文化 制造”“文化 旅游”“文化 科技”“文化 金融”的深度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宁波的支柱产业。要推进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弘扬弥勒文化的正能量,扩大“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影响力和知名度。三、加快补齐国际化发展的短板,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宁波历来就是港通天下、商行天下的开放城市,开放是宁波的优势。无论内外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不能丢掉开放这个优势。这些年,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开放这个宁波的优势有所弱化,对外开放已到了重大转折关头。要主动服务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顺势而上抓机遇,因势而动聚动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全面提升港口经济能级。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港口第1和第4位,但还不能称之为的航运中心,主要原因是高附加值的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打造港口经济圈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扩大港口吞吐规模,而是要增强港口经济功能。要在完善物流供应链、提升港口辐射力的基础上,加快港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港口经济发展能级,把港口这个“金饭碗”端得稳而又稳。特别是要聚焦冷链物流、航运经纪、航运保险、船舶交易、融资租赁等高端港航物流服务业,制定“滴灌式”的扶持政策,培育引进一批重量级的港航物流企业,推动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走上快车道。二是要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宁波拥有浙江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功能交叉与功能单一、空间资源不足与空间开发不足并存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抓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加快形成以海港片区、空港片区、象山片区为组成架构的宁波综合保税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要当好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的排头兵,主动复制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创新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离岸贸易、中转集拼、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的监管服务方式,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向阀门”。特别是要举全市之力做好梅山新区申报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把梅山新区打造成我国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开放和创新大平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三是要全面提升国际合作能级。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应该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城市。要推动国际合作从经贸领域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领域拓展,积极申办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赛事,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购物中心,提升宁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支持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布局建设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努力成为掌握国际竞争话语权的跨国公司。要擦亮“宁波帮”这块“金招牌”,按照夏宝龙书记的“三问”,创新服务举措,热情当好“店小二”,把更多的“宁波帮”请回来、帮宁波人士引进来,形成宁波人经济和宁波本土经济共兴共荣的局面。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这些年,我们打了一场以治水拆违为重点的攻坚战,使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但环境治理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要求,完善政府、企业、社会联动推进机制,加大综合治理、长效治理的力度,努力把宁波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之城。一是要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一抓到底、一往无前。在治污水方面,要坚持泥水同治、水岸同抓,把重点放在河湖清污、截污纳管上,确保取得正本清源的好效果。在“三改一拆”方面,要以创建“无违建县(市)区”为载体,扎实抓好“清存量、防增量、提质量”工作,该拆的坚决拆、该改的坚决改、该治的坚决治,不断拆出城乡新面貌、发展新空间。在治大气方面,要全面贯彻《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深入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和秸秆焚烧“五气共治”,大力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让老百姓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在治土壤方面,要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做好污染场地、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工作,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二是要提高生态保护标准线。当前,宁波市环境容量制约在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在加大,必须坚持严字当头,牢牢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要严格落实四明山区域、象山港区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法规,加大对山林、海洋、湿地、水系的保护力度,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整治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和“低小散”落后产能。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无论税收有多大,都要拒之门外、整治淘汰,决不能重走“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三是要建设美丽城乡大景区。宁波依山面海、拥江揽湖,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好地方。要把全市城乡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既要提高城市的“颜值”,又要美化农村的“容貌”。要规划好村庄布局,保护好自然景观,传承好乡村文脉,使每一个村庄既美丽怡人又能留住乡愁。要大力开展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合格村、示范村、示范镇乡和风景线建设,逐步实现村容整治环境美、改造有序布局美、风貌协调色彩美、设施完善服务美。现在一些镇乡的政府所在地、城乡结合部和农贸市场,与美丽乡村应有的风貌格格不入,是农村短板中的短板。各地和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列出清单表、责任表和时间表,下定决心、加快改造,争取五年内有一个大变样。五、加快补齐民生服务的短板,打造幸福民生升级版民生是全面小康厚重的底色,共享是全面小康温暖的主题。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工程,优先满足民生需求,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一是要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事关群众福祉,要继续做好提质增效这篇文章。现在教育医疗服务突出的问题,就是越到基层、越缺人才。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像抓科技创新人才一样抓乡村教育医疗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教育医疗力量薄弱的问题。要探索城区名校托管乡村薄弱学校机制,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现在宁波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突破130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4%。要顺应老龄化加剧的趋势,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要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建设健康宁波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加快构建“十五分钟健身圈”,限度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二是要构建均衡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认真办好必须办、办得了、办得好的事情。每一项工作和支出都要与财力增长预期相适应,不开空头支票,不盲目吊高胃口。要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把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都纳入保障体系。要推进城乡居民同类保障制度的整合,在人人享有的基础上实现公平享有。要以创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创新推出一批群众能接受、多获益的政保合作项目,更好发挥保险的民生托底功能。三是要构建精准完善的增收致富体系。宁波市已经全面消除了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但动态消除相对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要精准发力、分类施策,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众,要注重“输血”,继续实施保障性兜底政策,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众,要注重“造血”,采取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异地搬迁、金融支持等办法,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功能区域,要注重“活血”,通过完善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民宿、养生养老等“美丽经济”,带动整个片区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六、加快补齐改革落地的短板,打造发展环境升级版宁波过去发展得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优势和市场化先发优势。但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一些引以为豪的优势,现在则可能变成了短板。要把补齐改革落地短板放到整个补短板工作的全局位置,清除繁苛、扫除顽疾、破除障碍,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一是重点领域改革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坚持效率导向。改革不能“一刀切”,但要“一刀一刀”地切。“一刀一刀”地切,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攻坚突破。要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供需结构错配为重点,扎实推进财税、投融资、土地管理、科技创新、要素价格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为重点,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还必须坚持效率导向,抓住用好改革的“窗口期”。要建立重大改革项目督察协调机制,完善改革成效评价体系,把责任压到底、督察抓到底、板子打到底,确保每一项重大改革落地落细落实。二是重大改革试点既要有“面子”又要有“里子”。宁波市有60多个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目前又在积极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试点。争取这些试点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和转型升级的动力,确立先人一步的体制机制优势。拿到了试点,就要把试点做成“拳头产品”“特色产品”。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这一重大机遇,担当起先行探路的重大责任,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 互联网工程”,抓紧谋划建设一批制造产品升级项目、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确保每年都有一批试点示范的成果。还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杭州做得早,其他几个试点城市也在紧锣密鼓推进。要拿出“做就要做成功、创就要创一流”的干劲,加快线上综合信息、线下园区、海陆空物流“三大平台”建设,创制领先一筹的监管服务制度,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使宁波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一面旗帜。三是重要改革项目既要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党委政府必须发挥抓纲带目的主导作用,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改革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要把基层协商民主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广泛听取民意,充分汇聚民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改革。特别是对关联度大、耦合性强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协商论证寻求公约数,限度地增进共识、减少阻力,限度地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限度地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宁波市代市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