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847311
编辑推荐
通常我们都认为,经济因素引起的侵权认知是抗争行动的主要变量,但《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抗争行动中抗争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基层政府及有关基层组织而言,为了实现健康有效的基层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维稳”的策略目标阶段,而是需要准确把握抗争行动发生的规律和逻辑,立足社会正义与社会和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引导抗争文化,重新塑造底层对“侵权”的认知,将他们的抗争行动纳入法治的轨道,依法解决抗争行动的原因。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分析框架,以底层抗争、基层治理及其互动关系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华中Z镇农民生活事件的实证考察,试图揭示中国农民抗争行动的基本逻辑以及基层治理的制度性缺陷,检讨抗争与治理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我国农村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呈现“内卷化”趋势,需要在重视维护稳定的基础上,立足和谐与公正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引导抗争文化,从而有效构建官民之间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关系,进而实现健康和谐的农村社会秩序。
目 录
引子:底层抗争与“浮头泛塘”章导论
节选题缘起
第二节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四节核心概念
第五节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
节有关底层社会的研究述评
第二节有关底层抗争的研究述评
第三节有关农民抗争的研究述评
第四节有关基层治理的研究述评第三章结构性差异:底层抗争的基本要素
节Z镇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差异
第二节底层抗争的基本要素与逻辑关系第四章侵权认知:底层抗争的意识要素
节侵权的历程
第二节认知的转变
第三节心态的演变第五章抗争文化:底层抗争的话语要素
节地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
第二节农村场景中的抗争行动
第三节抗争行动塑造地域文化
第四节抗争文化中的“抗争性”第六章抗争策略:底层抗争的行动要素
节抗争策略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抗争策略的几种范式
第三节抗争策略的“伦理”与“意外”
第四节抗争策略的宏观背景第七章基层维稳:底层抗争的治理要素
节“维稳”意识的演进过程
第二节“维稳”政策的演进过程
第三节基层政府的“维稳”逻辑
第四节“危机”意识与治理策略第八章建构和谐:基层治理的文化要素
节政治参与视角下的抗争文化
第二节抗争文化与抗争政治
第三节底层抗争与基层治理的互动
第四节构建和谐的抗争文化第九章公正社会:基层治理的政治走向
节底层抗争的缘由
第二节公正社会的维度
第三节公正建设的内涵第十章结论与讨论
节简短的结论
第二节进一步的讨论
第三节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
第四节研究的创新与拓展空间
节选题缘起
第二节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四节核心概念
第五节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
节有关底层社会的研究述评
第二节有关底层抗争的研究述评
第三节有关农民抗争的研究述评
第四节有关基层治理的研究述评第三章结构性差异:底层抗争的基本要素
节Z镇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差异
第二节底层抗争的基本要素与逻辑关系第四章侵权认知:底层抗争的意识要素
节侵权的历程
第二节认知的转变
第三节心态的演变第五章抗争文化:底层抗争的话语要素
节地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
第二节农村场景中的抗争行动
第三节抗争行动塑造地域文化
第四节抗争文化中的“抗争性”第六章抗争策略:底层抗争的行动要素
节抗争策略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抗争策略的几种范式
第三节抗争策略的“伦理”与“意外”
第四节抗争策略的宏观背景第七章基层维稳:底层抗争的治理要素
节“维稳”意识的演进过程
第二节“维稳”政策的演进过程
第三节基层政府的“维稳”逻辑
第四节“危机”意识与治理策略第八章建构和谐:基层治理的文化要素
节政治参与视角下的抗争文化
第二节抗争文化与抗争政治
第三节底层抗争与基层治理的互动
第四节构建和谐的抗争文化第九章公正社会:基层治理的政治走向
节底层抗争的缘由
第二节公正社会的维度
第三节公正建设的内涵第十章结论与讨论
节简短的结论
第二节进一步的讨论
第三节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
第四节研究的创新与拓展空间
前 言
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一直是近年来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作为这批研究队伍中的一员,我的学生胡兵自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始了农村田野调查,其博士学位论文便是关于农村社会秩序方面的。参加工作之后,他不改艰苦、勤奋的求学精神,继续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这本书便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教育治理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可从城市治理、农村治理等层面来观之。胡兵博士的这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它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分析框架,以底层抗争、基层治理及其互动关系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华中Z镇农民抗争事件的实证考察,揭示底层民众抗争行动的基本逻辑以及当前基层治理的制度性缺陷,检讨抗争与治理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认为,这本书通过对经验性材料的分析和研究,获得了两个有价值的发现:
一是我国农村底层抗争的“递进模型”。作者认为,底层抗争发生的三大要素即侵权认知、抗争文化和抗争策略,在抗争行动中是一种“递进”关系。侵权认知是抗争行动发生的基础。底层群体之所以会做出抗争的行动,首要原因在于认知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并且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侵犯。抗争文化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温和的抗争文化会促使抗争者心平气和地放弃激烈对抗的方式,转而寻求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而“对抗性”文化则“加速”抗争者做出抗争的决定,促使底层民众一遇到困难便对抗作为诉求的主要渠道。抗争策略是抗争行动的具体表现,是底层民众选择温和的或者激烈的抗争方式的具体步骤。
二是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内卷化”趋势。作者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及基层组织主要在消解抗争策略上进行治理,突出表现为强调“维稳”。不在于谋求解决抗争行动背后的原因,不在于通过提高治理效率来解决抗争问题,而是靠上级的重视、压力和工作经费的持续增加来体现“维稳”的绩效。这就使得基层治理愈益呈现出“内卷化”的特征和趋势。因此,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就需要重视“维稳术”,通过技术治理,力争将每一起抗争事件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内加以解决。引导抗争文化,剔除其“对抗性”,由“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切实扩大农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帮助农民选择抗争之外的合法途径来达到利益诉求的目标。
通常我们都认为,经济因素引起的侵权认知是抗争行动的主要变量,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抗争文化在抗争行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基层政府及基层组织而言,为了实现健康有效的基层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维稳”阶段,而是需要准确把握抗争行动发生的规律和逻辑,立足社会正义与社会和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引导抗争文化,重新塑造底层的“侵权认知”,使其从抗争走向“不抗争”。换言之,基层政府及基层组织可以根据抗争文化进行治理,切实减少农民的侵权认知,有效构建政社之间、干群之间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关系,进而实现健康和谐的农村社会秩序。
这本书的作者胡兵一心向学,勤于思考。在博士毕业后的几年时间中,继续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不断充实研究材料,形成了这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研究成果。在即将付梓之际,作为他的导师,对于他勤奋刻苦的求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当然,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和观点,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斟酌和完善的地方。但愿胡兵博士把这本书的出版作为一个新的开端,继续深入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也是为师者的心愿。
特此为序,以飨读者。
华东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
徐永祥
2016年3月于华东理工大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教育治理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可从城市治理、农村治理等层面来观之。胡兵博士的这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它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分析框架,以底层抗争、基层治理及其互动关系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华中Z镇农民抗争事件的实证考察,揭示底层民众抗争行动的基本逻辑以及当前基层治理的制度性缺陷,检讨抗争与治理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认为,这本书通过对经验性材料的分析和研究,获得了两个有价值的发现:
一是我国农村底层抗争的“递进模型”。作者认为,底层抗争发生的三大要素即侵权认知、抗争文化和抗争策略,在抗争行动中是一种“递进”关系。侵权认知是抗争行动发生的基础。底层群体之所以会做出抗争的行动,首要原因在于认知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并且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侵犯。抗争文化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温和的抗争文化会促使抗争者心平气和地放弃激烈对抗的方式,转而寻求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而“对抗性”文化则“加速”抗争者做出抗争的决定,促使底层民众一遇到困难便对抗作为诉求的主要渠道。抗争策略是抗争行动的具体表现,是底层民众选择温和的或者激烈的抗争方式的具体步骤。
二是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内卷化”趋势。作者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及基层组织主要在消解抗争策略上进行治理,突出表现为强调“维稳”。不在于谋求解决抗争行动背后的原因,不在于通过提高治理效率来解决抗争问题,而是靠上级的重视、压力和工作经费的持续增加来体现“维稳”的绩效。这就使得基层治理愈益呈现出“内卷化”的特征和趋势。因此,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就需要重视“维稳术”,通过技术治理,力争将每一起抗争事件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内加以解决。引导抗争文化,剔除其“对抗性”,由“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切实扩大农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帮助农民选择抗争之外的合法途径来达到利益诉求的目标。
通常我们都认为,经济因素引起的侵权认知是抗争行动的主要变量,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抗争文化在抗争行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基层政府及基层组织而言,为了实现健康有效的基层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维稳”阶段,而是需要准确把握抗争行动发生的规律和逻辑,立足社会正义与社会和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引导抗争文化,重新塑造底层的“侵权认知”,使其从抗争走向“不抗争”。换言之,基层政府及基层组织可以根据抗争文化进行治理,切实减少农民的侵权认知,有效构建政社之间、干群之间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关系,进而实现健康和谐的农村社会秩序。
这本书的作者胡兵一心向学,勤于思考。在博士毕业后的几年时间中,继续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不断充实研究材料,形成了这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研究成果。在即将付梓之际,作为他的导师,对于他勤奋刻苦的求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当然,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和观点,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斟酌和完善的地方。但愿胡兵博士把这本书的出版作为一个新的开端,继续深入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也是为师者的心愿。
特此为序,以飨读者。
华东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
徐永祥
2016年3月于华东理工大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