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58987
本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我国古代传世精品碑帖来深入解读其中的书法技艺和魅力。丛书共30种,31册,所选名家作品以楷、行、草、篆为主,基本上贯穿整个书法发展历史,书法家也无一不是极具深厚传统技艺,同时又能够开宗立派、自有风貌的一代大家。
丛书特别邀请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周世闻先生主持编写。他集结了一批在当代书坛卓有成绩的书法家,对每一本书有代表性的例字都进行专业解读、反复推敲,力求将碑帖中的艺术精髓更细致、精准地普及给读者。
本套丛书的出版以其宏大高远的视野,严谨细致的态度,全面多维的内容,准确通俗的分析,势必会为书法的传承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广义来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书法是借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第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古人所谓的“六书”,就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第三,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第四,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汉代扬雄说“书乃心画”。的确,每一幅书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才华的挥洒、智慧的奔涌、雅怀的抒发,是作者心智运行的美妙展现。欣赏书法从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练习书法则能丰富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表现美的能力,提升自身整体素质修养,在修身养性中陶冶情操,在不倦挥写中延年益寿,于心于身都有无尽的益处。
正是因为练习书法具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许多人都想练习书法,但是由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市面上的许多字帖又仅是原帖照录,缺乏技法分析,许多学书法者难窥门径,研习多年仍在书法的大门外徘徊。因此,为了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针见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技法分析字帖,我们特意邀请了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的著名书法家周世闻先生带领其他几位书法家编写了这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分别是《张旭草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草书——临习技法精解》《孙过庭草书——临习技法精解》《怀素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邓石如篆书——临习技法精解》《褚遂良楷书——临习技法精解》《祝允明草书——临习技法精解》《欧阳询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米芾行书——临习技法精解》《赵孟頫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王铎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文徵明书法——临习技法精解》《王献之行草——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多宝塔碑——临习技法精解》《苏轼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柳公权楷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楷书——临习技法精解》《赵佶瘦金书——临习技法精解》《赵孟頫楷书——临习技法精解》《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技法精解》《董其昌书法——临习技法精解》《欧阳询楷书——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临习技法精解》《傅山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黄庭坚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黄庭坚行书——临习技法精解》《唐寅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行书——临习技法精解》《虞世南楷书——临习技法精解》。
针对这套丛书有几个问题要特别说明如下:
一、本套丛书所选的书法家都是在书法史上有定评的名家,其书法水平都很高妙,而且全都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对书法的发展贡献甚大。本丛书所选例字楷、行、草、篆四种字体都有,以楷、行、草居多,同时每本书上所选的作品都来源于这个书法家的代表作或名作,在每本书的前言里都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该作品的尺寸、流传脉络、现存于何处、对其评价、书法的特点等,以便广大读者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二、本套丛书目的是给初学书法者以技法指导,重点在于对所选的每个字的用笔、结构、用墨等方面的技法进行分析,对于通篇章法安排的分析没有涉及,因此所选的名家名作有些是节选,未必是全文照登。
三、本套丛书的编排体例几乎全采取每页都将单个字置于方框内,然后从每六个字中选一个例字,每页选三个例字来进行分析的形式。例字的选取原则是该字很有特点,或笔法精巧,或结构巧妙,或气韵生动,总之有助于体现该书法家的艺术特点,便于广大读者尽快掌握。
四、本套丛书中凡是选取狂草作品的,其编排体例则不同。因为狂草作品字形变化很大,字与字之间牵丝萦带之笔甚多,很难像楷书、行书、篆书那样将每个字截然分开,因此每页不列方格,在选取例字时也不拘泥于每六个选一个进行分析,而是根据该页的具体情况选取一个或相连的多个字进行分析。
五、本套丛书所选的许多书法家都是诸体兼善,因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将其各体都选到,一般选的是他成就*的书体,比如文徵明的小楷、行书、草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综合来看还是行书取得的成就*,因此我们在这套书里选取的他的作品也是行书。
特此说明。
王铎,明末清初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1644年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明代另一大书法家董其昌齐名,在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世称“神笔王铎”。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可说是公允之论。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流的书法家,甚至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虽然这一说法还有待商榷,但足以说明日本人对他的书法已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王铎虽然书法造诣很高,可在历史上,却因降清而被列入《贰臣传》,为后人所诟病。受此牵连,他的书法也曾遭遇冷落,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珍珠总会闪亮,拂去历史的风云以后,他的书法终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大家的推崇与喜爱。关于王铎的书法,吴昌硕赞曰:“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孟海先生也评其书法云:“(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当代启功先生也有言曰:“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王铎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与他的奋发努力分不开。据说,为了提高书法水平,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临应期间,从不间断。他的书法学习,一生独尊羲、献,兼习钟繇、颜真卿、米芾等大家,故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他的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本书所选例字就选自他的如下名作:
《草书册》,本册草书从其落款上看是“甲子暮春”即天启四年(1624年)所书,当时王铎三十三岁。是年正月,王铎授翰林院检讨,春天,其返故里,舅父陈具茨四月卒,时守在榻旁。直至冬天,自孟津出游陆浑山,继沿伊水北上,过龙门,登香山。可见,此册是其在家乡时所作。我们很难想象三十三岁时的王铎能写出如此老辣苍茫的作品,与其晚年作品几无二致。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其落款,“铎”字与晚年不同。另外,晚年作品书写时用“大王”内擫法,更为注重左右的穿插变化,呈S形轨迹,而此册则基本是以直线而下的。王铎此册草书是承袭“小王”外拓连绵草的传统,气势绵延跌宕,笔致苍茫浑厚,在书写过程中,实连多于意连,故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趣味,每一页中较为浓重的字与渴燥枯笔的字互为映照,从视觉效果上显得极为灿烂夺目。从涨墨、浓墨、枯墨等一系列墨色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王铎的突破点所在。其次是王铎对字的造型把握极有天分,他善于以险造势,在不稳中求得其平衡,犹如体操运动员走平衡木一般。正是这种左右摇曳生姿的险绝,让人不断享受到新奇新鲜所带来的快感和美感:让我们的心理节律与书写的节奏融为一体,感受着笔墨的欢快跳动。再次是王铎采用间距密集、行距宽疏的方法,由此形成对比,一密一疏的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它的形式效果。当然在观赏中为让人心旌摇荡的还是王铎书法线条的遒劲有力的质感,给人以入木三分的效果。梁章钜在本册跋中说:“孟津书法雄伟,足以推倒流辈,而间有习气未除。此卷则神动天随,几于化矣。吾乡张二水有其雄伟而飞舞逊此一筹,要皆为艺林绝技也。”
《草书诗卷》,此卷为王铎暮年之作,世所罕见,足为后学津梁。纸本,总长939.5厘米,其中王铎书法部分纵26.6厘米,横773.5厘米,前有商衍鎏引首,后有商衍鎏、容庚两家跋。手卷作于己丑(1649年)王铎五十八岁那一年的七月十三日,书王铎旧诗15首,卷后有王铎130余字款识,叙说书卷缘由,其中叙及他对自己诗的珍爱。通卷写得激越跳宕,恣情汪洋,浓与淡、枯与涩、倚与侧、疏与密,乃至笔线的曲直都仿佛不是使腕而出,而是天意使然。
结合这两件作品,仔细分析他的草书技法,我们发现主要有这些特点。
首先,起笔为追求方峻凌厉的视觉效果而采用直角顿笔入纸的方折法,这样用笔一方面使得线条显得很有力度与层次感,另一方面则对书写者的腕力及对笔锋的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王铎在行笔时速度很快,没有太多停留与顿笔,但是快并不代表草率与轻滑,而是在快中仍然扎实沉着、万毫齐力,在收笔时线条由粗转细,由急转缓,呈现出“笔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字体的节奏感,王铎运用了两种办法:一是,在书写时将线条的粗细不断变化,随字赋形,夭矫多姿。二是,在用墨上极尽干湿浓淡变化之能事,写来云烟满纸,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在章法的运用上也是独具匠心,既不是传统的端正稳健,循规蹈矩中不越雷池一步,也不是刻意向左或向右倾斜而带出不少习气,而是如八面来风风吹百叶一样,通篇字体间每一行在谨守一条中轴线的基础上左右间来回摇摆,于摇曳多姿当中透出一股浑厚老辣之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铎在用墨上堪称“涨墨法的大胆运用人”,虽然在他以前也偶有人运用涨墨法,但是多是在不经意间、在个别字上偶一为之,灵光一闪下火花随即熄灭,王铎却以他的敏锐洞察力及大胆的创新意识将其大量成熟地运用,而使得这一用墨法几乎成为他书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具体写法是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先饱蘸浓墨书写几个字后,迅速在笔上再蘸清水,然后继续写字,由于水与墨的相互生发、交相辉映,就使线条呈现出墨色中间深而四周逐渐晕染发浅的类似于水墨山水画般的多层次效果,独具美感,极大地增强了墨色的表现力,也成为王铎对书法的巨大贡献之一。
王铎特殊的遭遇与天赋造就了他特殊的书法艺术,他大胆变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像一座灯塔一样引领众多在书法大海中奋力航行的人们,时时给他们以光明、处处给他们以力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