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676122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狂来轻世界 醉里得真如
—怀素《自叙帖》赏析
任晓明
在唐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怀素是和他的《自叙帖》紧密相连的,此人此作也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不仅因为《自叙帖》是一件狂草的旷世杰作,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因为那『少年上人』对艺术的痴迷癫狂和惊诸凡夫的言行举止,由此折射出的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特有的魅力,同样令人浮想联翩!
清代理论家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尤其草书是中国书法五体书中抒情性和艺术性的书体,是能反映书法家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才华,从而又是难度的书体。汉末张芝次把草书创作推向高潮,有『草圣』美誉,世称其草书为『一笔书』,但其确切可信的作品却是章草。此后相当长的时间,草书受到历朝书家青睐,笔势上的血脉贯通不断得到强化,然终究受制于实用,至武周时期的孙过庭尚在延续『二王』轨辙,不敢越雷池一步。明代董其昌曾以『尚法』来概括唐代书法,虽不无偏颇,却多少反映出其时代特点。不过这种单一的尚法局面只属于初唐,盛中唐书法的繁荣与突破不是一个『法』字所能涵盖的,在辉煌的法度王国之外尚意宣情也被书家们发挥得淋漓尽致,张旭、怀素、颜真卿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张旭不仅有法意兼具的楷书《郎官厅壁记》,更重要的是他在『二王』之外独辟蹊径,创作了雄浑壮丽的狂草—《古诗四帖》,这股狂草旋风以强劲的势头席卷中国书法史,历久不衰!张旭因为嗜酒作书,世称『张颠』,怀素则身在佛门而以狂继颠,为狂草推波助澜,他们共同擎起一面狂草的大旗,成为唐代书法耀眼的星座。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自叙帖》横卷长7 米多,126 行,约700 言,加上历代题跋竟长达15 米多,在传世法书中堪称皇皇巨制!据卷末年号『大历丁巳』(公元777 年)可知,此为怀素中晚年的代表作。此时,经过多年刻苦学习的他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功力,于是他满怀信心走出『绿天庵』,离开长沙,『担笈杖锡,西游上国』,拜师访友,识见日增,其书法也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嘉许,帖的后半部分正是这些言辞的实录。综观全篇气势磅礴,线条瘦劲圆转,颇类铁线篆法,墨色枯湿相间而又极为自然,在看似不动声色的书写之中,在看似平和的学书自叙当中,作者的自信心和由书写草书得到的快感在时间的推进和笔墨与纸张的摩擦中聚集、暗长,于是经过作品开篇10 行左右的铺叙之后,在『豁然心胸,略无疑滞』处出现次高潮,此后作品高潮迭起,在不断出现的夸张狂肆的线条和酣畅淋漓的用墨中昭示着作者近乎癫狂的激情宣泄,正所谓『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全篇精彩的部分在后半部,特别是从『张礼部云』起的60 多行,布局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激情澎湃、不可名状,进入抒情表现的状态。作品在时间署款『十月廿有八日』处戛然而止,骇人心目,使人心绪久久不能平复,拿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丰富的交响乐来做比再恰当不过了!
这样一件书法艺术珍品的诞生绝不是偶然的,除了书家自身的艺术天赋和后天努力外,『时势造英雄』—唐代社会宽松包容的大环境同样不能忽视。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怀素大师的表现吧,在《食鱼帖》中他公然宣称自己吃荤,酒酣作书之类的记载在与之交往的诗人笔下更是屡见不鲜,『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盆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整日游走于王公贵族之家,这哪里是佛家弟子的行为,清规戒律早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完全是一个佛门的叛逆,一个十足的世俗之人!然而,没有冲破牢笼的勇气又哪来创造的激情,以此来观照他的书法,我们仿佛若有所悟:他的《圣母帖》《论书帖》是纯正地道的『二王』书风,而《自叙帖》正是他突破传统樊篱的成功典范,这就是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一代大师的本来面目!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狂僧,人们不禁要为他的身家性命捏一把汗: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能容忍他么?佛门的戒律能容忍他么?
事实上,唐王朝以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的国力为基础,施行开明的统治政策,意识形态上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文艺创作上鼓励多样化,唐代社会的开放宽容、兼容并蓄即使置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也是少有的,唐文化这种气度恢弘、有容乃大的开放氛围是形成文学艺术领域创新不断、大师辈出现象的深厚基础。所以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怀素大师的幸运,他的惊世骇俗不仅见容于时代和周围的人群,而且他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甚至得到文化人的欣赏、赞许和鼓励,这不正好激发了他创造的热情和自信心吗?辉煌灿烂的《自叙帖》难道仅仅是大师的独角戏吗?又有谁能漠视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对大师创作心理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呢?作品精彩的部分与诗文完全吻合不是做了好的回答吗?
至于大师在成功背后究竟付出了几多汗水、几多思考,当然无需赘言,君不见『绿天庵』前一片片青翠欲滴、硕大参天的芭蕉叶,几乎供不上他的挥洒?君不见那屋角一座座秃笔如山的笔冢,皆为其潜心苦练的见证?君不见大师痴迷草书,连夏云奇峰、飞鸟惊蛇、坼壁之路,都一一自然化入他的魔杖之中?世间无物非草书,信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