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9068665
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史学会自1989年成立后,曾先后主办或参与主办过多次全国性及国际性新闻传播史研讨会。自2001年8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了“世界华文媒体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每次研讨会均由承办单位主编并出版《新闻春秋》论文集一册。
本辑为第九辑,系2007年12月在上海举行、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的论文选集。本辑收入的论文,均为在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上初次发表者,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者概不收录。
本辑为第九辑,系2007年12月在上海举行、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的论文选集。本辑收入的论文,均为在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上初次发表者,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者概不收录。
目 录
一、 报人研究
章太炎的报人品格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系 曾宪明
李大钊与《晨报》 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 钱晓文
孙伏园和武汉《中央副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都海虹
功在国家业在社会——《胡适之批评史量才》之批评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史量才研究会 庞荣棣
解析邹韬奋的受众观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乔云霞
以人为本也是新闻媒介之道——以邹韬奋办报刊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谢金文
抗日要表现在行动和事实上——邹韬奋《生活日报》社论观探析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刘宝珍
家事、国事、天下事启蒙、救亡、现代性——浅析邹韬奋国外通讯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马彩红
重读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淼、马艺
民族·战争·性别视野中的田村俊子研究——以田村俊子1942—1945上海《女声》时代为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涂晓华
作家报人周立波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普丽华
二、 报刊研究
北京白话报与阅报社 北京世纪阅报馆 李润波
《京报》春秋——从报房《京报》到《京报》再到《新京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 郑保国
上海英商在汉口所办《字林汉报》及《汉报》分析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阳美燕
论维新报刊的局限性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 刘兴豪
同盟会内部矛盾对《民报》停刊的影响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亮
北洋政府时期京津地区英文报的对日舆论斗争评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冯悦
人的“现代化”:论《良友画报》的都市女性叙述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刘永昶
罗隆基主撰时期(1932—1936):《益世报》社评的舆论调控观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马艺、张培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阴雨永、王晓红
试论延安《中国青年》杂志的抗日战争宣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臻
论陕北民间传播习俗与《边区群众报》的大众化实践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立川
简论孤岛时期坚定抗日的《文汇报》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莹
华北日伪治下的《实报》研究——以报道倾向及特点为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杰琼
左翼刊物《客观》及相关人物的事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李春
历史虽久远生命仍鲜活——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沙周刊》历史文化自觉植入现象探析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董秦
民国时期闽南地区的华侨报纸研究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赵振祥、毛章清
民国时期徽州报刊发展概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蒋含平
三、 新闻通讯、广播电视业研究
在中央苏区创建的红中社 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 郑德金/249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地方分社的发展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万京华
温济泽早期的广播思想 山西大学文学院 贾临清
中国少儿电视节目史简述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谈媛
我国直辖市广播电视志编撰特点研究——以北京、上海、天津的广播电视志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哈艳秋、王美
以“电视大学”为例看广播电视史研究中“史志互正”方法的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 刘书峰
浅论广播电视志与广播电视史编纂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何筠
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广电志书的服务性——对广播电视志编纂创新的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李文竹
四、 多重视野下的新闻史研究
论电报的运用对中国式新闻叙事与新闻专业化的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陈昌凤
20世纪30年代《申报》的国际新闻 东京经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日迪
近代上海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略论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 薛文婷
新闻媒体与“黄逸峰事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陈建云
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史 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 王大龙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研究探微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白润生
研究上海新闻史的回顾与体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马光仁
地方新闻史研究体例创新刍议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邵宝辉
“中国新闻史学史”学科建构初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蒋海升
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史经典著作——以中国大陆发行的《中国报学史》几个版本的变化为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扬
如何增加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附加值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李谢莉
编后记
章太炎的报人品格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系 曾宪明
李大钊与《晨报》 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 钱晓文
孙伏园和武汉《中央副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都海虹
功在国家业在社会——《胡适之批评史量才》之批评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史量才研究会 庞荣棣
解析邹韬奋的受众观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乔云霞
以人为本也是新闻媒介之道——以邹韬奋办报刊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谢金文
抗日要表现在行动和事实上——邹韬奋《生活日报》社论观探析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刘宝珍
家事、国事、天下事启蒙、救亡、现代性——浅析邹韬奋国外通讯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马彩红
重读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淼、马艺
民族·战争·性别视野中的田村俊子研究——以田村俊子1942—1945上海《女声》时代为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涂晓华
作家报人周立波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普丽华
二、 报刊研究
北京白话报与阅报社 北京世纪阅报馆 李润波
《京报》春秋——从报房《京报》到《京报》再到《新京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 郑保国
上海英商在汉口所办《字林汉报》及《汉报》分析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阳美燕
论维新报刊的局限性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 刘兴豪
同盟会内部矛盾对《民报》停刊的影响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亮
北洋政府时期京津地区英文报的对日舆论斗争评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冯悦
人的“现代化”:论《良友画报》的都市女性叙述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刘永昶
罗隆基主撰时期(1932—1936):《益世报》社评的舆论调控观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马艺、张培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阴雨永、王晓红
试论延安《中国青年》杂志的抗日战争宣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臻
论陕北民间传播习俗与《边区群众报》的大众化实践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立川
简论孤岛时期坚定抗日的《文汇报》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莹
华北日伪治下的《实报》研究——以报道倾向及特点为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杰琼
左翼刊物《客观》及相关人物的事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李春
历史虽久远生命仍鲜活——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沙周刊》历史文化自觉植入现象探析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董秦
民国时期闽南地区的华侨报纸研究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赵振祥、毛章清
民国时期徽州报刊发展概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蒋含平
三、 新闻通讯、广播电视业研究
在中央苏区创建的红中社 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 郑德金/249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地方分社的发展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万京华
温济泽早期的广播思想 山西大学文学院 贾临清
中国少儿电视节目史简述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谈媛
我国直辖市广播电视志编撰特点研究——以北京、上海、天津的广播电视志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哈艳秋、王美
以“电视大学”为例看广播电视史研究中“史志互正”方法的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 刘书峰
浅论广播电视志与广播电视史编纂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何筠
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广电志书的服务性——对广播电视志编纂创新的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李文竹
四、 多重视野下的新闻史研究
论电报的运用对中国式新闻叙事与新闻专业化的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陈昌凤
20世纪30年代《申报》的国际新闻 东京经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日迪
近代上海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略论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 薛文婷
新闻媒体与“黄逸峰事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陈建云
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史 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 王大龙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研究探微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白润生
研究上海新闻史的回顾与体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马光仁
地方新闻史研究体例创新刍议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邵宝辉
“中国新闻史学史”学科建构初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蒋海升
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史经典著作——以中国大陆发行的《中国报学史》几个版本的变化为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扬
如何增加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附加值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李谢莉
编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