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4917
内容简介
张其成主编的《中医哲学基础(供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充分吸收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和相关教材的优点,在构架和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首先,教材的总体构架将上、下两篇共11章调整为5章,各章内容均紧密围绕中医哲学这一主题展开阐述,使层次*加分明,主题*加明确,内容*加凝炼。其次,教材增加了部分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成果,例如在论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内容、基本概念时,着重强调其与中医哲学之间的关联,以加深学生对中医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源远流长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除此之外,新增加了“中医哲学源流”的内容,以弥补之前之不足,以利于学生对中医哲学的全面理解。本版教材中医哲学基本范畴、中医哲学生命观和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等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丰富了中医哲学的内涵。
目 录
章 导论 节 中国哲学 一、哲学的概念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 三、中国哲学的特点 第二节 中医哲学 一、中医哲学的概念与内涵 二、中医哲学研究的范围 三、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 中医哲学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一、中医哲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思维方式 三、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与中医哲学 节 易学与中医哲学 一、《周易》的构成与性质 二、《周易》的主要内容 三、《周易》哲学思想 四、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二节 儒学与中医哲学 一、孔子哲学 二、孟子与荀子哲学 三、汉代经学 四、宋明理学 五、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三节 道学与中医哲学 一、老子哲学 二、庄子哲学 三、黄老之学与《淮南子》哲学 四、魏晋玄学 五、道教文化 六、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四节 佛学与中医哲学 一、佛教的传人与发展 二、佛教的主要流派 三、佛教的核心理论 四、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五节 其他流派与中医哲学 一、阴阳家与中医哲学 二、兵家与中医哲学 三、名家与中医哲学 四、法家与中医哲学 第三章 中医哲学源流 节 汉代医学哲学 一、《黄帝内经》医学哲学思想 二、《神农本草经》医学哲学思想 三、《伤寒杂病论》医学哲学思想 第二节 晋唐医学哲学 一、王叔和医学哲学思想 二、葛洪医学哲学思想 三、陶弘景医学哲学思想 四、杨上善医学哲学思想 五、孙思邈医学哲学思想 六、王冰医学哲学思想 第三节 宋金元医学哲学 一、刘完素医学哲学思想 二、张元素医学哲学思想 三、张从正医学哲学思想 四、李杲医学哲学思想 五、朱震亨医学哲学思想 第四节 明清医学哲学 一、李时珍医学哲学思想 二、孙一奎医学哲学思想 三、赵献可医学哲学思想 四、张介宾医学哲学思想 五、喻昌医学哲学思想 六、黄元御医学哲学思想 第四章 中医哲学基本范畴 节 道 一、概述 二、中医之道 第二节 气 一、概述 二、中医之气 第三节 阴阳 一、概述 二、中医阴阳 第四节 五行 一、概述 二、中医五行论 第五节 范畴关系论 一、道与气 二、气与阴阳 三、阴阳与五行 第五章 中医哲学生命观 节 天人观 一、天人观的含义 二、天人关系 第二节 形神观 一、形神的含义 二、形与神的关系 第三节 诊疗观 一、内因与外因 二、正气与邪气 三、辨证与辨病 四、治标与治本 第四节 养生观 一、天年寿命论 二、“治未病”论 三、养命与养性 四、动养与静养 第六章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 节 中医哲学思维的形成 一、中医哲学思维形成的基础 二、原始神话思维与表意文字思维 三、《周易》象数思维与《诗经》比兴思维 第二节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与运用 一、象数思维方法与运用 二、整体思维方法与运用 三、中和思维方法与运用 四、变易思维方法与运用 第三节 中医哲学思维的特征 一、形象思维重于抽象思维 二、整体思维重于分析思维 三、关系思维重于实体思维 四、直觉思维重于逻辑思维 第四节 中医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二、阅读中医经典原著 三、总结临床实践经验 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 主要参考书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