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5402
中医整脊学是21世纪继承创新的学科,是在以韦以宗教授为首的我国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发掘整理中医历代有关脊柱伤病的理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尸体解剖、动物实验、X线动态观察和临床研究,创立了富于中医特色的脊柱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即椎曲论、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脊柱圆筒枢纽学说和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简称“一圆一说两论”)。在此理论指导下,运用整体方法论,整合传统中医疗法,形成了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包含“针灸推拿、正脊调曲、内外用药、功能锻炼”四大疗法,以及“医患合作、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腰病治腹、腹病治脊”八项措施的中医整脊治疗学理论体系,使脊柱伤病诊疗上升到一个新的科学平台。著名脊柱外科学家葛宝丰院士誉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整脊学’,是我国脊柱外科里程碑中一个很大的进步。”
上篇 基础学
章 中医整脊学发展史
节 古代整脊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简介
一、早期对脊椎损伤疾病的认识
二、整脊技术形成
三、整脊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第二节 脊源性疾病简史
一、中医学对脊源性疾病的认识
二、对脊源性疾病的治疗
第三节 中医整脊学现代发展史
一、学术和社会背景
二、中医整脊学的创立和形成
三、学会成立及其对学科发展的促进
第四节 脊柱矫形外科与美国脊骨神经医学简史
一、脊柱矫形外科简史
二、椎间盘突出症疾病史
三、美国脊骨神经医学史略
第二章 脊柱局部解剖学概述
节 寰枢关节
一、寰枢关节稳固性的结构
二、结构力学和运动力学
第二节 颈椎
一、形态结构
二、结构力学和运动力学
第三节 胸椎上段
一、形态结构
二、结构力学和运动力学
第四节 腰椎
一、椎体的特点
二、椎弓
三、腰椎后关节
四、椎管
五、腰骶关节突关节
六、骶髂关节
第三章 脊柱功能解剖学
节 概述
第二节 传统中医学对筋、骨、肉的论述
一、筋为刚
二、骨为干
三、肉为墙
第三节 脊柱的发生与发育
一、胚胎发育脊索形成期
二、体节发育椎骨形成期
三、脊椎发育骨化期
四、脊椎与骨盆的骨龄
第四节 椎骨、关节软骨的退变
一、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
二、脊柱关节软骨构造及其退变
第五节 椎间盘及其功能
一、椎间盘的形成
二、椎间盘的功能
第六节 椎间盘的突出和退变
一、椎间盘的突出
二、椎间盘的退变
三、退变椎间盘的结局
第七节 脊柱进化、发育和功能与形态结构的关系
一、遗传基因和形态结构
二、脊柱的功能与形态结构
第八节 脊柱整体观的系统论
一、静态骨关节结构系统
二、动态动力系统
三、调控系统
第四章 中医脊柱运动生物力学
节 概述
一、力学名词概念
二、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简介
第二节 椎曲论
一、腰曲、颈曲形成的力学原理
二、影响椎曲的原因——椎体板块移动
三、椎曲的代偿性异常
四、椎曲论的临床价值
第三节 脊柱的四维弯曲体结构与圆运动规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维观
二、脊柱的四维弯曲体结构与运动力学
第四节 圆筒枢纽学说
一、体相观脊柱运动的圆筒和枢纽
二、枢纽关节结构的特殊性
三、运动力学及整脊原理
第五节 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维平衡理论
一、进化论的脊柱轮廓应力图
二、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应力线之四维组织
三、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维与阻尼振动平衡
四、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维理论的学术价值
中篇 诊疗学总论
下篇 疾病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众多国家普遍出现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增多,繁忙的交通日新月异带来的复杂性创伤疾病增多,环境变化带来的非典型感染性疾病增多。在这个“三多”的背景下,西医学以靶点治疗为要素的防治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患者和社会的综合需求,而中医学往往可以从众多方面弥补其不足,而彰显特色和优势。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这也为包括整脊学在内的中医学各个学科的加速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历史机遇。
21世纪必将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从而要求中医药事业必须遵循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基本方针和思路前行。作为一个学科或学术流派,我们正面临着五“大”挑战,即“大科学”的全方位、大体量的快速发展,并且联系或触动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科,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巨变;“大西医”,可以这样认为,原来固守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西方医学现在正快速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这一新的模式,由于多学科结合,众多工程技术的群体力量融入,从而进入了一个“大西医”时代,原有的缺陷正逐渐被克服,新的优势正在增长;“大数据”,正从宏观和微观上成为当代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元素和支撑,而且现在已经出现并将快速发生医疗行为“一对一”模式的转变。“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医生所面对的病人,以及一个病人所寻求的医生,往往都不是少数的对接,有可能是成百上千。这不仅敦促医务人员必须真正自觉地进入“终身教育”的角色,同时也要不断萌生许多创新思维,如此,就更能体现“学而优则仕”的古训了。生命科学的“大发展”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条件。在许多生命的奥秘不断被揭示的同时,又有许多新的研究难点被提出,推动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我国中医药事业正处在一个“大中医”时代,在坚持本体化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的同时,逐渐重视群体化,引入大数据,开始推动标准化的探索。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在内的多个学术团体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宋代杨万里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要加强整脊学科的建设,在应对五“大”挑战的同时,必须努力将传统与现代对接;将民间医术、流派特色与学科内涵建设、国家战略需求对接;将口传身授的师承育人模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对接,从而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岁月蹉跎,大浪淘沙,中医药事业正接受着时代的洗礼,中医整脊学也必将浴火重生,走向繁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