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39773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文学
编辑推荐
《新世纪文艺心理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文艺心理学”配套教材,由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八所高校联合编写。本教材在继承传承文艺心理学侧重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分析,并以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资源和西方当代文艺心理学资源为主体的基础上,力图将文艺心理问题辐射到更为广泛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维度,使之更密切地与当代文艺创作(生产)和接受(消费)发生关联,从而使之获得更为有效的阐释力。本教材分为”艺术感的生成”、”美感经验的产生”、”创作的心理过程”、”作品的精神分析”、”文艺接受心理”、”后现代精神分析”、”政治的审美救赎”、”文艺的性别世界”、”文艺的大众心理”和”文艺的心理价值”十个部分。
内容简介
《新世纪文艺心理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文艺心理学”配套教材,由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八所高校联合编写。本教材在继承传承文艺心理学侧重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分析,并以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资源和西方当代文艺心理学资源为主体的基础上,力图将文艺心理问题辐射到更为广泛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维度,使之更密切地与当代文艺创作(生产)和接受(消费)发生关联,从而使之获得更为有效的阐释力。本教材分为”艺术感的生成”、”美感经验的产生”、”创作的心理过程”、”作品的精神分析”、”文艺接受心理”、”后现代精神分析”、”政治的审美救赎”、”文艺的性别世界”、”文艺的大众心理”和”文艺的心理价值”十个部分。
目 录
导论文艺心理学的反思与重建
章艺术感的生成
节天赋才能
第二节童年经验
第三节艺术人格
第二章美感经验的产生
节美感经验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美感经验的心理基础
第三节美感生成的心理机制
第三章创作的心理过程
节创作心理机制
第二节创作动机
第三节创作构思及作品的完成
第四章作品的精神分析
节作品与读写者的心理联系
第二节象征与母题
第三节类型与结构
第五章文艺接受心理
节文艺接受的心理要素
第二节文艺接受的心理历程
第三节文艺接受的心理效应
第六章后现代精神分析
节镜像阶段
第二节反应动力
第三节欲望机器
第七章政治的审美救赎
节工具理性与审美救赎
第二节震惊体验与审美救赎
第三节新感性与审美救赎
第四节审美幻象与审美救赎
第八章文艺中的性别世界
节性别的神话与现实
第二节性别的历史进化
第三节男女心理征象与行为
第九章文艺的大众心理
节文艺群体事件中的乌合之众
第二节大众审美的虚假需要
第三节亚文化群体的仪式抵抗
第十章文艺的心理价值
节文艺与情感健康
第二节文艺与人格自塑
第三节文艺与社会
后记
在线试读
创作动机显然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生,因此,创作动机的特征主要就是其社会性与内省性,且这两方面必须有效地结合方能推动创作的进行。创作动机的社会性是指创作具有社会、群体、阶级等的属性,亦即创作的动机首先是要为社会、群体、阶级的利益服务。创作主体的任何创作都不是只为自己而创作,其创作总是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创作动机的内省性指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后者往往是主体全面实现自我的需要,具有很强烈的内省性特征。艺术创作实际上是社会性与内省性的统一,既要自觉服务于社会、群体等的利益,又要投合自身的审美需要,这是达到创作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因此,创作动机一方面要从内心的需要开始,另一方面,他的创作必须要符合他的时代的社会需要。符合社会、集体的创作也就是对创作个体的肯定,个体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性存在,个体是社会的成员。从社会性层面看,艺术创作的动机与多方面的需要有关联,如政治、道德、宗教、伦理等,但艺术首先是审美的活动,因此又必须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如此,才能产生创作的动力。只满足其中的一种会带来偏差,就不会有好的创作。“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就偏离了创作的主题,狭隘的功利性思想把文艺当成传达政治思想的附属品和工具,使作家、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处于高度压抑状态,创作主体自身的能量无法充分发挥,没有真情实感。有些作家为了生存和安全甚或私利应命写作,造成了主体创作动机的社会性与内省性的对立。这样的作品就只能充当一些政治意识形态的传声筒罢了。像样板戏、小说《西沙儿女》等就是公式化、概念化的政治图解式作品。
创作过程也受创作主体自身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的制约,艺术创作需要通过主体自身来完成,如果没有内在的需求,外部的限制与影响再大可能也促动不了创作的进行。动机的社会因素与主体的内在需求不一致时,主体的层面显然要大一些。据说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前,其创作的社会意义原来是想通过谴责一个堕落的女人,宣传某种道德观。但当他真正投入创作后,却发生了变化。托尔斯泰站在整个人性的高度重新定位作品的主人翁,使得作品后成为对造成女人堕落的社会的控诉,因而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不是只停留在个人的道德诉求上。
艺术创作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过程,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充分个性化的自由活动。当然,创作动机的激发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很正常,毕竟创作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完成的。创作动机的激发实则上是一种难得的都源于深厚的生活积淀。也就是,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有根基的。那些被夸大的所谓想象、幻想、灵感、意识、独创等,其实并不神秘,都是外在的事物经过人脑加工后被提炼,重新组织后复现的。不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任何创造都不能实现。一切富有说服力、令人称奇的人物形象都是创作主体从生活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创作主体对日常生活实践知识积累得越多,触发其创作的动机就越容易,有时甚至对无意触发的信息之感悟也会超越平常。创作主体往往会以一种积极的期待视野将这些信息加工处理,一旦进入创作状态,所有的信息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创作主体内部积累的信息越多,与外界信息碰撞后往往便越能触景生情,借物抒怀就有可能。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在他对生活实践的长期感知与情感的积累后创作而成,虽然电影改编让其又火了一把,但原作本身建基于深厚的生活积累层面是该作品首先被读者认可的重要因素。
强烈的审美需求以及独特的审美发现也是创作的积极动因。动机产生的内在因素还是创作主体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才是创作有力的内驱力。它是创作主体内心的一种积极的欲望,经此才能推动创作的深入,甚至达到某种癫狂的状态。黑格尔认为,“创造首先是要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灵里”①。黑格尔所说的“资禀和敏感”其实正是创作主体审美发现之能力。这一能力是独特的,超常的,它能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美。有了这种能力,作品才具备特定的魅力。
……
创作过程也受创作主体自身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的制约,艺术创作需要通过主体自身来完成,如果没有内在的需求,外部的限制与影响再大可能也促动不了创作的进行。动机的社会因素与主体的内在需求不一致时,主体的层面显然要大一些。据说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前,其创作的社会意义原来是想通过谴责一个堕落的女人,宣传某种道德观。但当他真正投入创作后,却发生了变化。托尔斯泰站在整个人性的高度重新定位作品的主人翁,使得作品后成为对造成女人堕落的社会的控诉,因而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不是只停留在个人的道德诉求上。
艺术创作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过程,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充分个性化的自由活动。当然,创作动机的激发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很正常,毕竟创作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完成的。创作动机的激发实则上是一种难得的都源于深厚的生活积淀。也就是,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有根基的。那些被夸大的所谓想象、幻想、灵感、意识、独创等,其实并不神秘,都是外在的事物经过人脑加工后被提炼,重新组织后复现的。不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任何创造都不能实现。一切富有说服力、令人称奇的人物形象都是创作主体从生活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创作主体对日常生活实践知识积累得越多,触发其创作的动机就越容易,有时甚至对无意触发的信息之感悟也会超越平常。创作主体往往会以一种积极的期待视野将这些信息加工处理,一旦进入创作状态,所有的信息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创作主体内部积累的信息越多,与外界信息碰撞后往往便越能触景生情,借物抒怀就有可能。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在他对生活实践的长期感知与情感的积累后创作而成,虽然电影改编让其又火了一把,但原作本身建基于深厚的生活积累层面是该作品首先被读者认可的重要因素。
强烈的审美需求以及独特的审美发现也是创作的积极动因。动机产生的内在因素还是创作主体的审美需求,这种需求才是创作有力的内驱力。它是创作主体内心的一种积极的欲望,经此才能推动创作的深入,甚至达到某种癫狂的状态。黑格尔认为,“创造首先是要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灵里”①。黑格尔所说的“资禀和敏感”其实正是创作主体审美发现之能力。这一能力是独特的,超常的,它能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美。有了这种能力,作品才具备特定的魅力。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