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485724
★ 余秋雨执笔35周年纪念
★ 本书收录了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道士塔》
★ 作者亲自甄选经典名篇
★ 集三十余年创作之大成
★ 余光中、星云法师、金庸、贾平凹、白先勇诚意推荐!
★ 作者为开创文化大散文之先河,中国当代文史领域集大成者,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化境的当代巨匠。
★ 收录作者三十年创作的代表作,包括《道士塔》《抱愧山西》《风雨天一阁》《中国文脉》等。
★ 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化与文学经典!
二十载一纸风行,几代人经典再现。执笔35周年纪念!
余秋雨,开创文化大散文之先河,集中国当代文史领域之大成。《余秋雨散文》,由余秋雨先生亲自甄选经典篇目,全新结集出版。该散文集收录了余秋雨三十多年创作的代表作,累积了作者二十年走遍世界的文化考察,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四十年的持续创作,五十年的古典文化修养,堪称余秋雨三十年来文化思索的完美结晶。《道士塔》《抱愧山西》《风雨天一阁》《中国文脉》等篇目,均已成为当代经典,《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中的经典的篇目悉数收录。《中国文脉》,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主脉,《道士塔》,重现敦煌文化的历史沧桑,《风雨天一阁》,读懂中国文化精神内核,《黄州突围》探析中国文人人格理想……解读中国文化,追寻人类文明。值得一读再读的文化与文学经典!余光中、星云法师、金庸、贾平凹、白先勇诚意推荐!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中国文脉
黑色光亮
魏晋绝响
唐诗几男子
黄州突围
山庄背影
抱愧山西
道士塔
风雨天一阁
佐临遗言
谢家门孔
文化之痛
祭笔
解经修行
远方的海
附录 余秋雨著作正版选目
《余秋雨散文》序言
序言作者:余秋雨
不论这本书和别人比较怎么样,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简缩版的文化成果,把我的思考集中地告诉给我的读者。这本书是什么风格呢?评价准确的是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他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我将唐宋八大家建立的诗化地思考天下,用散文这种文体表述出来,结果每一篇都受到了全世界华文读者的支持和鼓励。大家看过这本书就会知道,这本书里没有一篇是为流行和畅销而写,其中任何一篇我都觉得我的读者应该很少,因为这个文化很艰难。但是没想到每一篇,每一本都获得了畅销,所以我为自己活在这块土地,活在这个时代,活在这个世界感到某一种满意,因为我的知音很多,他们跟随我的脚步走了那么多年,随着我非常艰难的思维,一直看着我,关注着我,完成了一个思维上的文化苦旅,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
但是我要向大家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的这种宏观的思考,我的这种既严肃又松动的表述方式是怎么形成的。这不能不感谢我的几段阅读经验。在“文革”时期我的父亲被关了十年,我们家的经济支持、我的叔叔也自杀身亡,我们全家饥寒交迫。但是我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机遇,“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主持工作时说要编教材,被造反派封锁的图书馆悄悄开放了,我通过一个叔叔的关系,悄悄地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外文书库。这个书库完全是我的天地,我一本一本地读,这就是《世界戏剧学》这本书的来源。写书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在那个书库里接触一些将学术论文写得像散文的大师,像黑格尔、歌德、席勒、尼采等哲学大家。这些人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们的思想非常深刻,但是他们的书都非常好读,他们用充沛的感情冲击每一个读者的感官。读他们的文字,会不自觉地激动、兴奋起来,这点让我很受启发。所以我想告诉我的读者,即使在灾难岁月,即使是外文书库这扇小小的门,也可能给你带来一个阅读新天地,创造一个阅读的人生。我的人生就是那个小小的外文书库创造的,我演讲、写作时都会想到欧洲大师,想他们如何感动了整个欧洲。有一位法国学者评价伏尔泰先生,说他的每一句话法国读者都能读懂,这对我影响很大。为什么我们有些大学教授,他的学术论文连他的学生、同事都看不懂,但是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欧洲学者,他的每一句话整个法国都能读懂了呢?这点很重要,这就是我的散文的构成因素。课题非常严肃,但是文字非常努力地带有感情,非常好读,这是我在外文书库中学到的。我在灾难岁月写了这么一本书,灾难过去后很快出版,至少在我们文化圈造成了很好的影响,所以三次投票,我都成为院长首席接班人,我成了当时中国年轻的高校校长。
大家知道在中国做校长不完全是管学术,主要是管住房、卫生,当时还管计划生育。在行政工作中我读了另外一本书,这本书很重要,教我们讲人话,讲这块土地听得懂的话,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在概念里边玩来玩去。做了六年高校校长以后,我觉得不能再做下去。我强烈要求去旅行考察,去读更辽阔的大地的书。辞职23次,后学校勉强批准。我来到甘肃高原,开始考察公元7世纪的唐代,我想我们应该摆脱一百年来的灾难寻找一千年来的辉煌,这是我读的第三本书。本外文书,全世界学者们告诉我怎么样才能写好文章。第二本行政的书,让我知道这块土地上的普通百姓需要什么。第三本是大地的书,走来走去,走遍当时还很难走通的路,我知道了李白走过的地方,我知道了屈原流浪的地方,这些土地传给我一些信号,这些信号让我学会接受天的声音,而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琐事。我背负着生命的困惑走遍中国,写了《文化苦旅》等书。但是我又觉得不够,我想对比中国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异和相同之处,所以我下了很大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国外考察。我痛心地发现文明的地方是现在恐怖的地方,古代灿烂辉煌、悠久的土地现在情况非常糟糕、非常恐怖。
我驱车数万公里逐一拜谒人类历史上一切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一路历尽危难,却从未退缩,因为我在陌生的异国荒原上找到了返现中华文明的方位,一路对比,内心自问,时时校正着国内考察时的各种感悟。在那里,我才明白即使走遍中国也很难真正了解中国。我前面讲的第三本书是阅读大地,再把这本书分两本,一本是我们本土的大地,一本是国外的大地。走遍全世界以后一对比,才知道我们中华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我多次讲过那次到了西藏,我暗暗下决心离开祖国去考察,我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今后要成为中国文化的论述者,让全世界知道这个文明真不容易。后来大家看到我在美国各个大学巡回演讲,一次一次应邀在联合国总部讲中华文化。每次在这些地方演讲,听众的反应都非常热烈。我当然知道,这不是因为我的名字,而是因为我的讲题。我讲的是中华文化,是大家都不太知道却又很想知道的中华文化。那么多人,听得那么专注,那么安静,那么迫切。他们带有很多疑问,等待着解答。我和当地听讲的教授进行交流,听他们对我演讲的不同意见和相同看法,经过对比以后再读他们的书,再读其他类似的书,于是我的阅读进入新的阶段。
我的阅读变得那么丰富,不仅仅进入书库,还读大地——中国大地、外面的大地,在演讲过程中继续有针对性地阅读,所以我这本书就越读越大,后还写成了文章。我想对我的读者们说,不要太在乎权威,不要太在乎流行,不要太在乎诽谤,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来,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 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 蹈大方, 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 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组组长 何勇
秋雨先生的作品,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他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正用得上李义山的诗:“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
余秋雨是散文大家,是心底流出来的情致,是精致文化的代表作。
――沙叶新
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末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位诗人。
―― 楼肇明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出现以后,散文作为文学形式正在揭开历史的新篇章……在”五四”以来的散文经典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先例:这么长的篇幅,这么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这么巨大的知识容量,这么接近于学术论文的理性色彩又这么充满了睿智和情趣。
――孙绍振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之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朱向前
仰望中国散文的天空,应该说,还是星光灿烂!而先生的《文化苦旅》则是其中一条河系!这条河系里的每一颗星星都在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梅洁
只是看重余先生散文在表达历史和现实时的那种抒情意义,即学术理性的认知能力向审美功能转化时,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优雅文笔。――安波舜
中国文脉
一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
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
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因此,我们必
须开宗明义,指出那些常见的理论岔道,不让它们来干扰文脉的潜流——
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
三、这股潜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
四、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
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
做加法,后做减法。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
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
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哄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
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
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
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
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文学
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
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
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
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
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
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
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
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为“艳若桃花”。
颇让人不安的,是目前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
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初一听,溢美古人,无
可厚非,但是这种事情不断重复也就颠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级。就像一座十
层高塔,本来轮廓清晰,突然底下几层要自成天台,那么上面的几层只能
坍塌。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一流诗人”,那么,我们
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书法也是一样,一个惊人的天价
投向一份中等水准的笔墨,就像一堆黄金把中国书法史的天平压垮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
充鹏。”
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现在,
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抵拒地接受了
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结果实在有点儿恐怖。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
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
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
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
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
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
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
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
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
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
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
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
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
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