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748447
编辑推荐
这本书系统的讲述了众包创新的知识,并结合国内外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众包创新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并吸收了国内外众包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向读者介绍了有关众包创新的知识和相关研究。
目 录
目录
1绪论1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
12相关文献综述3
121众包创新运行模式的相关研究3
122创新竞赛相关研究6
123众包创新模式下用户参与动机的相关研究8
124众包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相关研究10
125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12
13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13
131研究内容与思路13
132主要研究方法14
14本书的结构及组织15
2众包创新的相关理论17
21众包模式的兴起和类型17
211众包模式的兴起17
212众包模式的类型20
22众包创新相关理论22
221开放式创新22
222用户创新23
223民主化创新24
224价值共创25
23知识获取相关理论27
231知识的一般类型27
232知识获取的一般过程28
233知识获取的模式与方法30
24
本章小结31
3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运行过程及本质32
31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32
32众包创新模式的特征35
33众包创新的一般运行过程37
34众包创新的本质: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38
35本章小结40
4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扎根研究41
41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流分析41
411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构成维度41
412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流动过程44
42研究设计46
421研究方法46
422软件选取47
43数据资料来源48
44研究过程49
441创建项目49
442开放式编码50
443主轴编码53
444选择性编码54
445理论模型构建55
446理论饱和检验56
45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56
451知识源特性56
452知识获取情境57
453任务属性58
454知识需求者特性59
46管理启示60
47本章小结61
5双边视角下知识获取对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62
51知识获取的前因提取62
52理论假设63
521知识获取前因及其影响63
522知识获取与众包创新绩效64
523知识获取的前因对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65
524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66
53实证分析67
531变量选择与测量67
532小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71
533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71
534小样本量表的检验72
535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75
536大样本数据获取78
537描述性统计分析79
538信度与效度检验80
539结构方程模型分析82
5310直接效果、间接效果与总效果分析87
54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88
541结果讨论88
542管理启示89
55本章小结89
6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关键用户知识源的识别研究91
61众包创新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的必要性92
62众包创新模式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体系构建93
6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方法95
631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95
632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过程96
64实证研究97
641评价对象和数据收集98
642BP神经网络训练与测试101
65管理启示103
66本章小结104
7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知识获取的动态优化控制研究105
71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与知识承诺105
72问题描述与假设108
73模型构建及求解109
74参数灵敏度分析114
741信任水平114
742机会主义倾向116
743感知价值满足水平117
744贡献系数119
75管理启示120
76本章小结121
8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未来展望122
81研究结论122
82创新之处124
83未来展望125
参考文献126
附录1用于扎根理论分析的部分原始资料示例145
附录2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的用户原始数据167
附录3知识获取对众包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179
后记181
前 言
众包创新是指企业把传统由内部员工执行的创新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转交给外部网络用户(大众)来完成的商业模式。该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获取网络群体知识资源的有效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建立不同的众包创新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众包创新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状态,实践中存在众包创新质量不高、创新绩效亟待提升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网络众包平台(如猪八戒网、任务中国等),但其应用还仅处于信息处理和简单工作众包等初级阶段,且主流企业参与不足,与国外创新领先企业倾力打造众包创新模型形成强烈反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对众包创新模式的先进理念缺乏系统认识,应用上缺乏信心,亟须理论引领。考虑到当前文献要么从用户视角探索众包创新的参与动机,要么从企业视角分析众包创新的运作机制,很少涉及双边视角的系统考究,因此本书从双边视角开展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机制及实现策略相关研究。
第1章从众包创新的实践背景出发,分析了众包创新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双边视角探索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机制及实现策略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梳理众包创新运行模式、创新竞赛、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动机和众包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等当前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概述了众包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众包模式的兴起原因和类型,从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民主化创新、价值共创和知识获取等方面阐述了众包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众包创新的内涵和本质。
第3章研究了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运行过程及本质。通过分析众包创新的内涵和运行过程,提出众包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其本质是企业突破传统组织界限,通过获取与整合外部知识实现创新的商业模式。研究众包创新模式下的知识获取机制能抓住众包创新的本质,有利于提升众包创新绩效。
第4章开展了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扎根研究。从众包创新实践出发,结合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和用户参与创新相关理论,分析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过程存在的知识流。考虑到扎根理论作为一种重要归纳式研究方法,具有注重实践、强调比较研究的优点,提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从国内典型众包平台进行理论抽样,通过分析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检验等具体实现过程,形成众包创新下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5章进行了双边视角下知识获取对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成果,探索双边视角下的知识获取前因对知识获取和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问题。通过相关假设和量表开发,基于典型众包平台开展调研和数据收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第6章研究了众包创新关键用户知识源的识别问题。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的目的是要解决在海量网络信息中发现有利于解决创新任务的用户知识源。从供需双方知识匹配视角,构建基于用户知识能力、双方参与意愿和创新任务水平三个维度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体系。考虑到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势,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模型。结合国内网络众包平台——猪八戒网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第7章探索了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知识获取的动态优化控制问题。考虑到创新任务的复杂性及知识的“黏性”等特征,需要引导和激励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这就要求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确保知识持续获取以完成创新任务。结合关系营销和知识共享理论,界定众包创新中的知识承诺概念,分析知识承诺的驱动因素,提取信任水平、感知价值满足水平、知识获取投入水平和机会主义倾向四个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动态优化控制模型,利用动态优化控制理论进行求解,并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探讨知识获取的决策结果。
第8章总结本书的研究工作并给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双边视角下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机制及实现策略理论与方法框架,对推动和完善现有众包创新理论、提供众包创新绩效提升的新思路和引领众包创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及众包平台企业(尤其是国内企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
作者深信,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深刻地了解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和相关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同时,本书也会向企业提供进行众包创新实践的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本书可作为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创新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人士的学习和提高的工具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存在疏漏、不当甚至错误之处,还请广大热心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作者2017年12月
第1章从众包创新的实践背景出发,分析了众包创新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双边视角探索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机制及实现策略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梳理众包创新运行模式、创新竞赛、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动机和众包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等当前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概述了众包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众包模式的兴起原因和类型,从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民主化创新、价值共创和知识获取等方面阐述了众包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众包创新的内涵和本质。
第3章研究了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运行过程及本质。通过分析众包创新的内涵和运行过程,提出众包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其本质是企业突破传统组织界限,通过获取与整合外部知识实现创新的商业模式。研究众包创新模式下的知识获取机制能抓住众包创新的本质,有利于提升众包创新绩效。
第4章开展了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扎根研究。从众包创新实践出发,结合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和用户参与创新相关理论,分析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过程存在的知识流。考虑到扎根理论作为一种重要归纳式研究方法,具有注重实践、强调比较研究的优点,提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影响因素。从国内典型众包平台进行理论抽样,通过分析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饱和检验等具体实现过程,形成众包创新下知识获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5章进行了双边视角下知识获取对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成果,探索双边视角下的知识获取前因对知识获取和众包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问题。通过相关假设和量表开发,基于典型众包平台开展调研和数据收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第6章研究了众包创新关键用户知识源的识别问题。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的目的是要解决在海量网络信息中发现有利于解决创新任务的用户知识源。从供需双方知识匹配视角,构建基于用户知识能力、双方参与意愿和创新任务水平三个维度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体系。考虑到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势,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模型。结合国内网络众包平台——猪八戒网开展相关实证研究。
第7章探索了双边视角下众包创新知识获取的动态优化控制问题。考虑到创新任务的复杂性及知识的“黏性”等特征,需要引导和激励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这就要求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确保知识持续获取以完成创新任务。结合关系营销和知识共享理论,界定众包创新中的知识承诺概念,分析知识承诺的驱动因素,提取信任水平、感知价值满足水平、知识获取投入水平和机会主义倾向四个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动态优化控制模型,利用动态优化控制理论进行求解,并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探讨知识获取的决策结果。
第8章总结本书的研究工作并给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双边视角下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知识获取机制及实现策略理论与方法框架,对推动和完善现有众包创新理论、提供众包创新绩效提升的新思路和引领众包创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及众包平台企业(尤其是国内企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
作者深信,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深刻地了解众包创新模式的内涵和相关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同时,本书也会向企业提供进行众包创新实践的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本书可作为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创新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人士的学习和提高的工具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存在疏漏、不当甚至错误之处,还请广大热心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作者2017年12月
在线试读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众包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是指企业把传统由内部员工执行的创新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转交给外部网络用户(大众)来完成的商业模式[1]。该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获取网络群体知识资源的有效模式,如宝洁公司借助科研创新平台创新中心(InnoCentive),把公司外部的创新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50%,研发能力提升了60%;戴尔公司创立了创意风暴众包社区(IdeaStorm Community),截至2017年7月21日已有26000多条用户想法提交,超过500多条得到具体实施;思科创立I-Prize创新竞赛向外部用户收集信息技术创新方案,经过五周的竞赛,共收到来自全球104个国家的2500份方案;国际商用机器总公司(IBM)投入10亿美元开发众包模型等[2],[3]。可见,众包创新正深刻影响着当前企业的创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建立不同的众包创新模型,但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其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状态[4]。虽然众包创新实践取得一定效果,但创新质量亟待提升[5]。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网络众包平台,如猪八戒网(wwwzbjcom)、任务中国(wwwtaskcncom)等,但其应用还处于信息处理和简单工作众包等初级阶段,且主流企业参与不足,与国外创新领先企业倾力打造众包创新模型形成强烈反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对众包创新模式的先进理念缺乏系统认识,应用上缺乏信心,亟须理论引领。
为此,相关学者主要从众包创新运行模式[6],[7]、众包创新参与动机[7~11]、创新竞赛[5],[12~14]以及众包模式下的知识共享[7],[15]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众包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创新民主化和用户创新等理论一脉相承,是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网络资源实现创新的解决方式。一些学者[6],[7]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对选择型和整合型众包创新模式、基于自建网络社区和基于第三方平台的众包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设计一套众包创新管理机制,从而有效获取和利用外部网络知识,保证高质量完成创新任务。考虑到众包创新的组织形式开放、参与者自由自愿等特征,需要引导参与者积极参与,故了解其参与动机是基础。于是相关学者[7],[8]通过对开源软件、维基百科及一些众包网站的实证分析,提出外在动机(奖金报酬、对事业有益、成就感等)和内在动机(喜好、乐趣、学习等)是主要动机,而且有时内外动机相互排斥,存在挤出效应。还有学者[10],[11]提出存在内在动机、内化的外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三种类型。创新竞赛作为众包创新的直接方式[5],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创新竞赛绩效、任务设置和奖励机制设计等问题,但实践中出现用户持续参与度不高、竞赛效率低下等现象,其内在解决机制需进一步探索。由于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能力依赖于其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所以一些学者[7]运用实证探索了用户知识多样性对众包创新质量的影响关系。甘等(Gan等,2012)[15]借鉴虚拟社区下知识共享的研究成果,提出仅从参与动机探索众包模式下的知识共享行为还不够,需要基于更微观视角进行考究,并构建基于动机(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和能力(Ability)三维度(MOA)的知识共享机制概念框架。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众包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是指企业把传统由内部员工执行的创新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转交给外部网络用户(大众)来完成的商业模式[1]。该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获取网络群体知识资源的有效模式,如宝洁公司借助科研创新平台创新中心(InnoCentive),把公司外部的创新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50%,研发能力提升了60%;戴尔公司创立了创意风暴众包社区(IdeaStorm Community),截至2017年7月21日已有26000多条用户想法提交,超过500多条得到具体实施;思科创立I-Prize创新竞赛向外部用户收集信息技术创新方案,经过五周的竞赛,共收到来自全球104个国家的2500份方案;国际商用机器总公司(IBM)投入10亿美元开发众包模型等[2],[3]。可见,众包创新正深刻影响着当前企业的创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建立不同的众包创新模型,但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其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呈现碎片化状态[4]。虽然众包创新实践取得一定效果,但创新质量亟待提升[5]。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网络众包平台,如猪八戒网(wwwzbjcom)、任务中国(wwwtaskcncom)等,但其应用还处于信息处理和简单工作众包等初级阶段,且主流企业参与不足,与国外创新领先企业倾力打造众包创新模型形成强烈反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对众包创新模式的先进理念缺乏系统认识,应用上缺乏信心,亟须理论引领。
为此,相关学者主要从众包创新运行模式[6],[7]、众包创新参与动机[7~11]、创新竞赛[5],[12~14]以及众包模式下的知识共享[7],[15]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众包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创新民主化和用户创新等理论一脉相承,是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网络资源实现创新的解决方式。一些学者[6],[7]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对选择型和整合型众包创新模式、基于自建网络社区和基于第三方平台的众包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设计一套众包创新管理机制,从而有效获取和利用外部网络知识,保证高质量完成创新任务。考虑到众包创新的组织形式开放、参与者自由自愿等特征,需要引导参与者积极参与,故了解其参与动机是基础。于是相关学者[7],[8]通过对开源软件、维基百科及一些众包网站的实证分析,提出外在动机(奖金报酬、对事业有益、成就感等)和内在动机(喜好、乐趣、学习等)是主要动机,而且有时内外动机相互排斥,存在挤出效应。还有学者[10],[11]提出存在内在动机、内化的外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三种类型。创新竞赛作为众包创新的直接方式[5],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创新竞赛绩效、任务设置和奖励机制设计等问题,但实践中出现用户持续参与度不高、竞赛效率低下等现象,其内在解决机制需进一步探索。由于用户参与众包创新的能力依赖于其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所以一些学者[7]运用实证探索了用户知识多样性对众包创新质量的影响关系。甘等(Gan等,2012)[15]借鉴虚拟社区下知识共享的研究成果,提出仅从参与动机探索众包模式下的知识共享行为还不够,需要基于更微观视角进行考究,并构建基于动机(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和能力(Ability)三维度(MOA)的知识共享机制概念框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