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5938
内容简介
针灸针针尖锋利度和穿刺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此本标准附录A给出了针尖强度和锋利度指标及评价方法,本标准附录B给出了针尖穿刺性能定性与定量两种评价方法。
本标准附录B中针尖穿刺性能定性方法由于具有简单、直观、实用等特点,特别适用于过程检测和临床单位选择针灸针时的横向比较,对促进针灸针针尖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尖穿刺性能定量评价方法则为进一步评价针尖穿刺和针灸针进针性能提供方法,目前比较恰当的是采用针尖穿刺聚氨酯膜材,但该种方法目前国际上待进一步确立。
本标准附录B中针尖穿刺性能定性方法由于具有简单、直观、实用等特点,特别适用于过程检测和临床单位选择针灸针时的横向比较,对促进针灸针针尖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尖穿刺性能定量评价方法则为进一步评价针尖穿刺和针灸针进针性能提供方法,目前比较恰当的是采用针尖穿刺聚氨酯膜材,但该种方法目前国际上待进一步确立。
目 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4 分类
5 要求
6 试验方法
7 包装
8 标志、使用说明书
9 运输、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针灸针针尖强度和锋利度测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针灸针针尖穿刺性能试验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耐腐蚀性能试验方法——柠檬酸溶液试验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文献目录
在线试读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根据针灸针(特指毫针)、临床实际和医疗器械的通用要求制定。
本次修订是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标准001: 2011基础上,根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议进行的,主要的变化是删除了未灭菌针灸针(专业医生在每次使用前必须消毒的多次用针灸针)的相关内容。
修订内容包括:
1.在引言的段删除了未灭菌针灸针的内容。
2.修改“1范围”,删除未灭菌针灸针的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特指毫针)。
3.删除了原来条款4.2:“针灸针的品种分为未灭菌针灸针(专业医生在每次使用前必须消毒的多次用针灸针)和灭菌针灸针(一次性针灸针)两种。”
4.修改表5“针体硬度”、表7“外观质量和表面粗糙度Ra值”、表8“穿刺力”,删除了未灭菌针灸针的内容。
5.修改了原来条款8.1:“初包装: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无菌初包装应标示的信息。”
6.修改了原来条款8.2:“中包装:标签内容应标示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中包装上。”
7.章节序号进行了调整。
本标准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附录D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炀、徐爱民、蒋心遂。
国际工作组成员:James Flowers(澳大利亚),Wu Binjiang(加拿大),Cao Yang(中国),Huang Longxiang(中国),Liu Baoyan(中国),Tan Yuansheng(中国),Denis Colin(法国),Francois Dumont(法国),Andreas Rinnoessel(德国),Sergio Bangrazi(意大利),Cho Geun Sik(韩国),Liao Chunhua(马来西亚),Liu Yun(美国)。国际观察员:Naoto Ishizaki(日本)。
本次修订是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标准001: 2011基础上,根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议进行的,主要的变化是删除了未灭菌针灸针(专业医生在每次使用前必须消毒的多次用针灸针)的相关内容。
修订内容包括:
1.在引言的段删除了未灭菌针灸针的内容。
2.修改“1范围”,删除未灭菌针灸针的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特指毫针)。
3.删除了原来条款4.2:“针灸针的品种分为未灭菌针灸针(专业医生在每次使用前必须消毒的多次用针灸针)和灭菌针灸针(一次性针灸针)两种。”
4.修改表5“针体硬度”、表7“外观质量和表面粗糙度Ra值”、表8“穿刺力”,删除了未灭菌针灸针的内容。
5.修改了原来条款8.1:“初包装: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无菌初包装应标示的信息。”
6.修改了原来条款8.2:“中包装:标签内容应标示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中包装上。”
7.章节序号进行了调整。
本标准附录A、附录B和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附录D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炀、徐爱民、蒋心遂。
国际工作组成员:James Flowers(澳大利亚),Wu Binjiang(加拿大),Cao Yang(中国),Huang Longxiang(中国),Liu Baoyan(中国),Tan Yuansheng(中国),Denis Colin(法国),Francois Dumont(法国),Andreas Rinnoessel(德国),Sergio Bangrazi(意大利),Cho Geun Sik(韩国),Liao Chunhua(马来西亚),Liu Yun(美国)。国际观察员:Naoto Ishizaki(日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