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06533
这是一部体系完整、方法论新颖、作者队伍权威、历史跨度*长、纲要性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本书突破了传统研究观念与模式,开创了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体系,在深入研究国家结构形式的基础上,着力于元首制度、中央决策体制和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全书内容,上起三代下迄20世纪末的政治体制改革,对各项政治制度追本溯源,梳理其因袭变迁,总结了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三大特点:一是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二是近侍的逐步政务官化;三是中央派出机构逐步地方政权化。
“述往事,思来者”
白 钢
从传统政治制度中汲取智慧
政治制度史是以研究历代上层建筑为主要任务的。任何一种上层建筑,在其存在的时期里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除了它的惯性作用,还有岁月对它的修正,使它不断调整演变,直至被新的上层建筑取代。它将各种社会主体联结起来,成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社会条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舞台。
然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在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认识并不一致。片面强调批判或强调集成,都失之偏颇。应当承认,现代化是对传统的辩证否定。吸收传统中经过实践检验是合理的东西,摒弃传统中落后、僵化的东西,建立新的科学的社会体制,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史学家的研究如果不从这一视角出发,是很难实现有益于社会的价值取向的。
长期以来,在对待传统政治制度问题上,全盘否定的观点较为流行。其实,历史上任何一种上层建筑在形成之后,都有其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不能凭主观意志想全盘否定就全盘否定。传统蕴含着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对待历史上层建筑问题上,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传统政治制度有很多糟粕,也有很多珍贵的遗产。古代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制定各种制度政策时,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的政治体制发展要以正确认识国情为基础,而不能把西方政治模式奉为圭臬,盲目崇拜。因此,应重视研究中国的政治传统,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深刻认识其有点与缺陷。
近百年来,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处在进步与变革之中,但实事求是地讲,传统政治制度也使我们背上了一些历史包袱。几千年来习以为常的原则、习俗,在短期内实现变革谈何容易。比如,一些地方“权大于法”
“以政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在具体人事制度上还没有很好体现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在行政管理上,有些部门缺乏民主观念,也缺乏严格的监督手段;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是,“长官意志”与主观随意性常常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政治制度消极面的积淀。克服这些缺陷,方法之一就是认真研究传统政治制度中的糟粕,阐明其在历史上的危害,找出克服的办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同时应看到,数千年的传统政治制度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办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因此,那种以为搞现代化就要摒弃传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按照现代化的要求改造传统,从而形成新的传统,有助于我们保持民族特色,也有助于早日实现现代化。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有很多,诸如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制衡观念,积累上千年的一整套比较科学的官吏管理经验等,都值得有使命感的史学家认真总结。就以官吏管理制度而言,长期实行以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在官员任用上,注重实践性,推行试职制度;在官员管理上,实行品阶、俸禄、考课、铨选、迁转、监察、回避等制度。这些都体现了历代统治者为实现政治清明、保持官员廉洁、提高行政效率所作的努力,其中有许多内容至今仍不乏启迪和借鉴意义。
政体运行机制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永恒主题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服务。研究政治制度史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关系来抽象地谈政治制度,否则会变得空洞抽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重心是研究政体运行机制,说到底,就是历代王朝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具体来说,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机构设置与变化,二是政策法令,三是机构运行和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政体主要表现为政府机构,国体则通过机构和政策法令得到体现。无论什么制度,其中心问题是处理和调整该领域中的各种关系。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当下,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努力提高理论创新能力,是加强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创新范例,如“公共选择理论”。这个理论既不是政治学家提出来的,也不是行政管理学家提出来的,而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兰和他的一些同行共同创立的一种公共经济理论。“公共”这个概念在现在学术界涵盖了国家和社会这样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的模式,它修正了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上的缺陷。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的活动来分析政府行为,实际上它把政府行为用经济学的方法说白了。这一理论应该说当前特别在西方学术界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新兴管理学科的核心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就说明了跨学科研究确实是提高理论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个例子也是当前西方的一个热门的理论,叫做“治理理论”。用“治理”代替我们过去理解的“统治”,这是1989年世界银行一批经济学家在提出了非洲治理危机之后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理论。“治理理论”也成为当今西方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流行的理论之一,近年我们国内学术界也将这一理论介绍过来,而且有不少学者开始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的具体变迁情况。严格讲来,这个理论是管理学或政治学范畴的概念。但这一理论却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形成后迅速为学术界所接受并在西方广泛的实践中加以运用,表明跨学科研究是治理理论产生的基础。
无论是公共选择理论,还是治理理论,抑或是“善政”, “协同治理”,它们都从不同角度给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建设展示了创新发展的方向,只有钩深致远,参伍比较,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推进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建设的现代化。
赘 语
本书初版印行与1991年,所采摘史料的成书时间,概在此之前。
2001年对初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了“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两章,是为第2版。
这一次是对第2版的修订,检索了书中所有引文,核对原意,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可以视作第3版吧!
第3版修订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交代,就是有些引文脚注的版本有变化。原来书中引文的脚注所据版本,大多来自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坐落在王府井大街原考古研究所院内)和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坐落在建国门内大街五号院内原2、3号楼内)。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馆址几经拆迁,藏书陈列也屡屡变更,要查到原来所借图书的版本,已经十分困难了。不得已采用该书的其他版本来核对史料了。例如,书中约有六、七处引用范祥雍订补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一书,使用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原注未注明页码。此次修订时,因借不到这个本子,只得改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新出的“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的本子,查证引文的页码了,结果导致书中的脚注不得不出现“2011年”字样。
再如,书中引文还涉及郭沫若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该文原刊于科学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青铜时代》一书中。但是,我手头原有的一本《青铜时代》不知去向,好在它已被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全文收录,所以,该脚注不得不改。诸如此类,不再一一列举。
2016年2月21日元宵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