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41939
本书适合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家长阅读,也可供一般社会读者阅读参考。
章
高职课程改革理论概述1节职业教育课程基本认识1一、 课程的概念1二、 职业教育课程2第二节当代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变革与典型模式3一、 当代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变革3二、 国际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6
第二章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课程改革实践11节特色校本课程建设11一、 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11二、 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12第二节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实践12一、 “上班式”课程13二、 “研学结合”课程13三、 “E化”课程14四、 顶岗实习课程15五、 财贸素养课程15六、 工科素养课程16
第三章
“上班式”课程建设与改革17节理论探析17一、 “上班式”课程建设主要解决的问题17二、 “上班式”课程的理论辨析19三、 “上班式”课程的实践模式30第二节实践探究38一、 卖场设计课程标准38二、 财务报表审计课程标准43三、 市场营销课程标准51四、 商业招贴设计课程标准62五、 地陪导游业务课程标准74六、 仓储配送中心布局与管理课程标准87七、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实训课程标准99
第四章
“研学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107节理论探析107一、 财经类高职实行“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07二、 对“研学结合”课程改革中六个基本问题的解析112三、 关于“研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四个理性思考117第二节实践探究122一、 “研学结合”教学理念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应用122二、 “橱窗系统设计模型”在橱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27三、 能力导向教学设计在高职秘书写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132四、 “研学结合”理念在财务报表审计课程中的运用138五、 电子商务学生社团活动模式的研究143六、 学生学习成果案例: 股票的投资组合模型实证研究148七、 学生学习成果案例: 优化方法在商场员工排班中的应用154八、 学生学习成果实例: 一种MRO企业复杂现象探析163
第五章
“E化”课程建设与改革169节理论探析169一、 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模式文献研究综述169二、 MOOC(慕课)初探177三、 “互联网 ”环境下职业教育改革模式的探讨180第二节实践探究188一、 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E化课程为例188二、 关于高职教育E化教学改革教师群体的调研——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195三、 关于高职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模式的调研——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205四、 网络课程设计与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215五、 “E化课程”建设及验收标准218
第六章
顶岗实习课程建设与改革226节理论探析226一、 什么是顶岗实习226二、 顶岗实习的目标、意义228三、 顶岗实习课程化开发的背景229四、 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的指导思想230五、 顶岗实习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230第二节实践探究235一、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关于2012级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工作的安排意见(部分)235二、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关于加强顶岗实习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57三、 合作顶岗实习管理研究报告260四、 学生优秀实习报告(选编)267
第七章财贸素养课程建设与改革289节理论探析289一、 财贸素养提出的历史背景289二、 财贸素养的内涵289三、 财贸素养教育290第二节实践探究292一、 财贸素养课程教育大纲292二、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财贸素养证书实施意见(试行)298
第八章
工科素养课程建设与改革303节理论探析303一、 工科素养课程提出的历史背景303二、 工科素养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304三、 工科素养系列课程规划方案305第二节实践探究306一、 工业设计实训306二、 计算机组装及网络综合布线实训307三、 电工技术实训308四、 智能循迹车实训308五、 钳工实训309六、 “6S”管理309七、 教案选编310
附录工业设计实训任务指导手册(部分)316一、 实训目标(包括操作技能培养目标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316二、 实训环境(包括实训需要的设备、软件、工具、耗材等)317三、 实训器材操作方法(包括实训使用的各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317四、 实训项目325
参考文献373
作者2016年8月
节理 论 探 析〖*4/5〗一、 “上班式”课程建设主要解决的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改革中,课程改革的难度。财经类职业工作难以标准化、流程化、数量化。岗位胜任力模型中,知识、技能、素质三要素的比例与非财经类专业存在显著差异,素质要求格外突出。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实现素质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财经类涵盖专业数量繁多,专业差异性较大,各类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种类不断涌现,但是缺少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缺乏统一的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一) “财经类”职业工作以“综合素质”取胜财经类职业工作全部属于服务业,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外,服务业对服务意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快速处理问题、服务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较高,而上述要素组合就形成了人的“综合素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毕业生迫切的需要就是“综合素质”,虽然各位企业高管所描述的“综合素质”具体内容各有侧重,但将综合素质排在首位成为各个企业的共识。“综合素质”之所以在财经类职业工作岗位胜任要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由服务业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服务业的工作对象首先是“人”,而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及人的社会主体属性决定了服务工作的非标准化、非数量化,因此在服务业工作过程中,快速而正确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综合素质”,绝非通过某项职业技能训练所能够胜任的。即使是会计、国际商务等知识性、技能性、操作性相对比较强的财经类专业,其工作起点依然是“为人服务”。(二) “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依靠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实现财经类职业工作以“综合素质”取胜的特点决定了在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课程改革中,仅仅专注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根本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例如,传统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首先对职业工作进行研究,分解出行动领域,确定主要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再通过教学设计转换成学习情境与学习领域,进而完成课程开发。虽然也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但从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看,是以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为主要考量,素质目标处于从属地位,通过某种教学活动达到学生提升素质的目标。因此,素质培养在传统课程设计方法中处于零散的“碎片式”状态,难以形成“素质培养体系”。传统课程设计方法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比例与“财经类”职业工作的要求相去甚远。从“财经类”职业工作的现实出发,“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在财经类职业课程的设计中处于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探索适应财经类职业需要的财经类职业课程设计理念与方法,在传统课程设计要素中融入更多的要素,以形成财经类职业课程中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三) “财经类”专业差异性大,缺乏一致的课程开发理念与标准“财经类”专业差异性大,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结构比例要求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专业内,不同课程的三要素结构比例也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市场营销专业销售业务、客户服务、营销策划三门主要职业能力课程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性,销售业务、客户服务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营销策划着重培养策划能力。销售业务课程中,销售技术模块侧重个人销售能力,对“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销售管理以管理工作任务为主,突出能力培养。“财经类”专业差异性大源于职业工作存在不同类型,差异性较大。财经类职业工作分为三类: 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的“流程式工作”(常规工作);按照足球队方式进行的“管理类工作”;按照网球双打方式进行的“团队创新性工作”。流程式工作更加看重操作性技能;管理类工作要求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创新性工作以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为基础,要求较高的创新性能力。正是由于上述的差异性,学院各专业在课程改革摸索初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与标准的需要逐步显现。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与标准是推动各专业继续深入课程改革,指引课程改革方向的引路牌。“上班式”课程是学院在上述课程改革背景中提出的适应财经类职业课程改革的课程开发理念与标准,对“上班式”课程的理解与认识也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不断演进的。为了更好地推进学院课程改革进程,建立清晰的课程开发理念与标准,有必要对“上班式”课程的内涵、要素、案例、现状与建议进行系统的梳理。二、 “上班式”课程的理论辨析〖*3/4〗(一) 什么是“上班式”课程“上班式”课程核心地体现了学院“品牌企业文化环境熏陶,专家式教师指导,上班式学生学习,研究式师生工作,竞赛式学习考核”的课程设计理念,按照这一理念,从2008年以来,学院共开发了36门“上班式”校内实训课程。要阐明“上班式”课程的概念,首先需要厘清它与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此梳理出“上班式”课程的具体内涵与特征。1. 上班式课程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关系《2007 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有研究者刘家枢,徐涵.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具体特征体现在: (1) 院校进行教学管理, 企业进行生产组织, 教学与生产交替实施, 训练、生产一体化;(2) 实训的内容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 具有任务明确性、训练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3) 改变按照专业、年级、班级管理的常规模式, 按照生产要求建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4) 不是纯消耗性的技能操作重复训练或模拟, 而是有产品质量标准要求, 可计算出经济效益、顶岗操作的实际工作或部分有偿劳动;(5) 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 按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6) 实施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项目的训练标准进行多维度的考核。可见生产性实训的特点就是“生产性”,需要建设具有生产功能,能够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或服务社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并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生产性实训是一种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践,而不是“模拟性”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性实训是开放的实训过程,因为尽管工序、业务流程具有既定性,但实施过程的变数比较大,生产产品的质量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者的责任与绩效。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进程中极为特殊的实践方式,其对专业的针对性、生产设备、技术条件、指导师资、上岗学生的能力基础等要求较高,财经类高职专业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难度比较大,因此需要从实训的形式上加以创新。因为财经类专业要开展具有上述特点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创新设计了“上班式”课程,以此规避“生产性”的难题。所以,学院的“上班式”课程从类型上界定,更类似于模型性或仿真性的实训。模拟性实训,工作或演练的程序是既定的,是根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结合教学的规律、学生认知的规律重新进行了内容、程序、方法上的重构与设计的。相对生产性实训,其“生产性”的特征较弱,不一定能生产出具体产品,更强调通过“上班式”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上班式课程与“工学结合”的关系“工学结合”是一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概念上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环境与资源紧密结合,将行业企业元素融入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与培养方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有: ①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是基础,即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人才; ②教学实践中,工作过程知识与理论相融合、工作与学习活动相结合或交替; ③教学环境上,学习的课堂与工作场所相结合,课堂就是工作场所; ④师生的关系上,既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师傅带徒弟的关系,而学生本人也具有学生和准职业人的双重身份。而上班式课程只是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实现环节,它具有“工学结合”的特征,因为其课程开发的起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倡导在工作中学习,按照工作场所的要求来设计课堂环境。3. 上班式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关系传统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理论的知识体系为逻辑出发点来开发与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考核点的。而上班式课程是以某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起点来开发与设计教学内容,这是上班式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上班式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或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而是为了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上班式”的课程活动设计,使自己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得到全方位的、综合的提高。因此,上班式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就不可能是单纯的书面答卷,而需要通过完成一个综合、复杂、完整的工作任务,或通过小组项目工作,或通过技能竞赛,来综合地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4. 上班式课程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关系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项目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讲,人们认为跨专业课程就是一种项目教学法,因为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行为导向型教学是德国文教部联席会议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确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行为导向型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它在具体的职业教育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教师所设计的各种活动过程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老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对象,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就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一种典型的教学法。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也称模块教学,是将某门课程(工种)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或模块交予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进行,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项目准备要求学生和教师具有四个中心计划: 在课堂引入新的授课方式,教师准备的项目计划,和班级一起协调计划阶段,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不断修改原始计划。项目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班式课程与项目教学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如是综合性课程,都包含了多门课程的知识,强调“学生中心”,学生独立或合作的完成任务,其教学内容设计的逻辑起点都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等。但从课程设计的理念上讲,“上班式”课程更强调“上班”的元素,“上班”式的工作环境,“上班”式的工作制度与工作纪律,学生准“职业人”的身份角色。项目教学的核心在于其以“项目”为载体,贯穿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