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092173丛书名: 无
中国教育的话题被千千万万的家庭为之焦虑、为之困顿并寄予殷殷厚望。本书的两位作者大面积深入、专注、机智地调查,锲而不舍追踪式采访,以职业的执著和极大的耐心关注着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各个节点,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现货、可信、得之不易的教育故事。
“钱学森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经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变迁,人们应该有了更清晰的观察。而当我们读完这两本书,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为中国的教育之路点亮一盏微弱的灯。
纪实文学作家吴树和《羊城晚报》资深记者蒋铮历时三年,深入专注地调查走访了中国内地数十家大中小学,锲而不舍地采访了百余位重要事件的亲历者、知情者,真实记录了三十年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若干个触目惊心的典型事件以及独特曲折的人物经历命运,展现了当下青少年与教育从业者们面对的精神迷茫与困顿,揭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反思的方方面面和艰难的探索求变之路。
《谁输在起跑线上》侧重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与书山题海重压下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深受戕害,乃至恶性事件频发,可谓触目惊心;《天骄之殇》侧重高等教育领域,作者抽丝剥茧般剖析了高等学府里学术研究的弊端与高校学子的困境。
知易行难,作者还专访了数位教育改革界的践行者,他们的成功与辉煌,挫折与失意,更可引发教育界与广大读者对于三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成败得失深深思考。
序 三十年我们缺失了什么?
卷首语
开 篇:邓小平的“77.88”
邓小平的再次复出
投石问路
开山之战
一个冬天里的中国喜剧情节
章 30年后,游荡在校园里的死神
生命快闪:红领巾死结
谁说虎毒不食子?
血色“起跑线”
第二章 “虎狼效应”下的青春暴动
“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
发动“世界口水战”的美女教授
青春暴乱之“父母皆祸害!”
青春暴动之“子夜裸奔”
第三章 中国“超级中学”解密
黄冈:应试教育神话
毛坦厂:亚洲的“高考工厂”
衡水:应试教育的后神话?
21世纪西部高考风暴
第四章 高考,再说爱你不容易
寄往天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25封来自天堂的家书
失踪的高考“状元”
第五章 走调的青春之歌
校园江湖
“灰太狼”变形记
“援交门”:“初夜”之痛
第六章 中国小留学生“西游记”
出国!出国!
一个被移民美国的北京男孩
神秘的龙凤胎
莎拉的莎士比亚
小留学生: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第七章 中国家长:把孩子交给谁?
孟母堂:一个福建女子的“春秋大梦”
“狼外教”综合征
两位洋博士的“教子攻略”
跋 教育应该为幸福人生奠基
序言
中国教育走入死结是共谋的结果,管理者负的责任更大些,但家长常常也是同犯。打破恶性循环很难,但也只能是从各自的领地做起。我想本书更能影响的大约是家长和舆论。如果更多的家长走出了误区,孩子的情况毕竟会好些。
——社会学家、《吾国教育病理》作者郑也夫
以报告文学来表达对教育现状的关切,让我想起曾经风行一时的《神圣忧思录》。相隔三十年,教育依然是中国之痛,牵动着万千国人的良心。它关乎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新生,也关乎人类的长远未来。《中国教育启示录》可以帮助国人明白中国教育的真实困境,理解其症结之所在,从而找到突围的方向。
——历史学者傅国涌
掩卷而思,这不愧为一部奇书。把一部非小说写得比当下许多小说都更精彩凝练,在一连串鲜活、可信、得之不易的故事中闪烁着灵性的芒辉,从而令读者手不释卷。此书的可读性对于众多关心我国教育问题的人士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理由
我喜欢这两本书,更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因为对于中国教育改革来说,的确需要有这样的忧患意识,需要有担当的全方位反思与审视。
——著名教育家、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
为中国教育问题求解药方的书很多,但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作者组合与视角,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观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了中国的后顾之忧,才能开启中国教育的新生之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
中国梦首先是教育梦,教育不强,国家就没有后劲。
——中科院院士、原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
所有学校都在争一流,国内一流、国际一流,*后都不入流……所以才有了“钱学森之问”。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潘际銮
中国大学已经偏离原点太远,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术机构,变成了一个行政机构。中国大学上不去,有深层次的机制问题。
——中科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