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184324丛书名: 艺术教育前沿论丛
编辑推荐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
“对艺术的创造 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对艺术的创造 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内容简介
当下社会的“视觉转向”不但意味着一种文化范式的转型。更意味着意识形态格局的转变。本书以视觉文化传播的经典文本——奥运会申办宣传片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在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是如何建构的,揭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隐藏在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对构建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后,运用视觉文化传播的分析方法对伦敦、北京、纽约等申奥片个案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申奥片视觉文本背后传达出的“文化优越”、“视觉谄媚”为特征的“视觉沟通”;通过研究申奥片中的国家形象的视觉表征,总结出申奥片影像传播中的“国家与民族性影像”的表征范式。讨论了申奥片的传统与现代、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殖民与后殖民的“文化混杂”现象,分析了申奥片在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两个传播渠道中,本国和他国政府、本国和他国媒介合力完成了对国族身份的建构及认同。本书后指出,全球化语境下,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并非国家状况的客观再现,不仅受到媒体自身力量的限制,更受到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支配。大众媒体通过视觉化的表征符号影响着公众的舆论,并在全球受众心目中“投射”国家形象。
目 录
引言
一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
二 视觉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三 作为跨文化影像文本的申奥片
章 研究的理论视角
节 视觉文化传播理论
一 符号学方法
二 意识形态方法
三 影视学方法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理论
一 殖民与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
二 文化混杂理论
三 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
第二章 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节 伦敦2012年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一 伦敦2012年申奥片宏观视角的视觉文化阐释
二 伦敦2012年申奥片微观视角的视觉文化阐释
第二节 北京2008年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一 北京2008年申奥片宏观视角的视觉文化阐释
二 北京2008年申奥片微观视角的视觉文化阐释
第三节 纽约2012年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一 黑白纪事:申奥片客观性的表述方式
二 多元文化的符号表征
第三章 国家形象的视觉表征
节 文化表征与支配性表征范式
一 文化表征理论及其源流
二 申奥片影像中的“国家与民族性影像”范式
第二节 国家形象与视觉表征
一 国家形象传播的全球化语境
二 作为客观表象与主观解释的申奥片影像
第三节 实践中的范式:申奥片中的国家与民族主题
一 范式的各种要素
二 国家与民族性影像的主题和题材
第四章 申奥片中的“文化混杂”
节 传统与现代
第二节 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
第三节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第四节 殖民与后殖民
第五章 申奥与国族身份认同
节 组织传播中文化身份的认同
一 本国政府对国族身份的建构
二 外国评委对申奥国身份的认知
第二节 大众传播中文化身份的认同
一 两大形象传播体系的角力
二 媒体的叙事及建构秩序
结语 全球化与国家形象传播
参考文献
一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
二 视觉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三 作为跨文化影像文本的申奥片
章 研究的理论视角
节 视觉文化传播理论
一 符号学方法
二 意识形态方法
三 影视学方法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理论
一 殖民与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
二 文化混杂理论
三 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
第二章 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节 伦敦2012年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一 伦敦2012年申奥片宏观视角的视觉文化阐释
二 伦敦2012年申奥片微观视角的视觉文化阐释
第二节 北京2008年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一 北京2008年申奥片宏观视角的视觉文化阐释
二 北京2008年申奥片微观视角的视觉文化阐释
第三节 纽约2012年申奥片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一 黑白纪事:申奥片客观性的表述方式
二 多元文化的符号表征
第三章 国家形象的视觉表征
节 文化表征与支配性表征范式
一 文化表征理论及其源流
二 申奥片影像中的“国家与民族性影像”范式
第二节 国家形象与视觉表征
一 国家形象传播的全球化语境
二 作为客观表象与主观解释的申奥片影像
第三节 实践中的范式:申奥片中的国家与民族主题
一 范式的各种要素
二 国家与民族性影像的主题和题材
第四章 申奥片中的“文化混杂”
节 传统与现代
第二节 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
第三节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第四节 殖民与后殖民
第五章 申奥与国族身份认同
节 组织传播中文化身份的认同
一 本国政府对国族身份的建构
二 外国评委对申奥国身份的认知
第二节 大众传播中文化身份的认同
一 两大形象传播体系的角力
二 媒体的叙事及建构秩序
结语 全球化与国家形象传播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章 研究的理论视角
本研究涉及视觉文化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觉文化传播的分析方法包括符号学方法、意识形态方法、影视学方法。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涉及传播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文艺美学等学科,对于视觉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考察需要符号学、影视学等理论的支持,以探求本文的理论意义。这诚如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言“视觉文化研究的成败可能有赖于它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要面向未来,而不是后视镜般的把人类文化学方法作为传统,亦步亦趋。”跨文化传播理论涉及殖民与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文化混杂理论、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理论。这些理论为分析申奥片中申办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节 视觉文化传播理论
一 符号学方法
在视觉文化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形成与视觉符号息息相关。要研究视觉影像是如何变成信息,以及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就需要研究符号。而研究符号和符号运作的学问就是符号学。1964年,美国符号学家威廉·莫里斯在《意谓和意义》一书中就曾指出,符号学可以为一切科学提供一种工具,因为每一门科学都要应用符号并通过符号来表述它的研究成果,所以符号学是一种元科学。
诞生于20世纪初的符号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分别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为开端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皮尔士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倾向的逻辑符号学,卡西尔哲学的符号学美学,苏联与欧洲地区的文化符号学。其中影响的是以索绪尔、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本文所要运用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基本集中在结构主义符号学领域,以下是分析申奥片文本章节中涉及的符号学的一些概念。
1.索绪尔:能指与所指.系谱轴与毗邻轴
瑞士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符号学开创者之一。他毕生潜心研究语言是如何运作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由他两个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并出版于他去世后的1916年。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语言符号是由“能指”(音响形象)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他认为所指就是使用某一符号的人所指的“某一事物”,或者说是符号的两个关系物之一。它与能指的不同点在于能指是中介物。也就是说,当一种声音或音序(能指)用来表达某种概念(所指)时,一种语言就产生了。他又进一步提出,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内在联系。索绪尔的“符号二重性”论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是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表明了语言符号的本质,而且为研究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可以根据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非常方便地解释一切符号现象,分清什么是符号,什么不是符号。
索绪尔的理论主要以普通语言学为研究对象,从总体性共时关系出发,对语言的独特结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是一个封闭、自给自足的价值系统。索绪尔这一强调事物自身结构系统的思维方式,被结构主义思想所采用。索绪尔对于系统观念的发现(或“顿悟”)以及在语言学上的成功应用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对此,布洛克曼评论说:“要是离开了语言学,无论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都是不可想象的。对于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结构主义所作的认识论研究来说,现代语言学所起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数学的作用。”
索绪尔认为所有的讯息都涉及选择和组织(组合),而毗邻轴与系谱轴是符号体系被组成起来的基础方式。系谱轴是符号组成符码的方式之一,又称纵轴线,是被选用的符码所组成的一组符号,是一个可以选择各种元素的地方。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同一系谱轴内各单元必有其共同之处,他们所共有的特质使他们同属于一个系谱轴,二是在系谱轴里同一个单元必与其他单元清楚区隔。文字是一个系谱轴,文字这个系谱轴里又可分出不同的系谱轴,如文法、动词、数字等。影视剧中变化镜头的方式也各成系谱轴。毗邻轴又称横轴线,是符号组成符码的方式之一,是被选用的符号所组成的信息,是一元素从系谱轴中被选择出来后与其他元素的组合。穿着、餐饮、室内装潢布置等都可以看成是毗邻轴。
2.斯特劳斯:二元对立、模糊类目与跨界仪式
被列维-斯特劳斯称为二元对立的结构是通过创造符号与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二元对立”,不断地进行隐喻和换喻的文化创造,并将时间与空间切割成一个个的片断,把外在于人类心灵的客体世界分门别类,形成人类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在斯特劳斯看来,全人类的文化表象看似不同,但创造文化表象的人类心灵世界却是一致的,并且这个一致的基础就是人类以二元对立为创造模式的非理性、无意识。菲思克这样解释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概念:二元对立是一种由两组相关联的类目所组成的系统,它终可以单纯的形式囊括宇宙万物。在完美的二元对立中,任何东西若不属于类目A,即属于类目B。类目A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属类目B。若没有类目B,类目A就没有边界,也就没有理由存在。如大与小,美丽与丑陋,明亮与黑暗都是二元对立结构的表现方式。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喜欢用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方式来表现“冲突式”的镜头,增加剧情的可看性。
在斯特劳斯看来二元对立的结构是人类所特有的,自然状况往往要复杂得多。大自然并不一定能这样明显地被划分为两个对立的状态,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自然中的黑暗与光明之间并没有清楚、明晰的界线,是一个逐渐明亮或黑暗的连续过程。对于这样一些同时拥有对立二元属性的项目,斯特劳斯称之为模糊类目(也称中介项目)。当然模糊类目并非全部来自自然也来自文化。
斯特劳斯还提出跨界仪式的问题。由于类目之间跨界十分重要,因此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制造出一套套的跨界仪式,用来舒缓从一种类目跨越到另一类目的困难。一般说来,要跨越的类目距离越远,其仪式就越精致、越重要。比如近国内学者们热议的春节联欢晚会, 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年”为类目的跨界仪式。电视节目中栏目的字幕也是一种跨界仪式的表现,它可以帮助受众区分栏目性质,调整观赏心态,如果没有这些跨界仪式,电视节目就有可能变得模糊不清。
3.罗兰·巴特的两个屡次的意义
索绪尔对符号的系谱轴和毗邻轴的分析,能引领我们了解符号是如何作用的。但他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系统,着重于分析句子建构的各种复杂关系,以及句子的形式如何决定其意义。索绪尔分析仅集中在对文本的分析上,并不涉及文本中的符号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而作为索绪尔符号学的追随者,罗兰·巴特创立了意义分析的系统模式。在索绪尔符号的表面性的意义(层次)基础上,罗兰·巴特提出了他的核心理论:符号含有两个层次的意义。
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他认为符号具有两个层次上的意义。层意义为明示义,第二层意义则由隐含义、迷思和象征三者组成。对于符号的层意义,他称为“明示义”,这也是索绪尔分析的层面。明示义指的是直接明了的事物表层的意思,是一种客观的认知。第二层意义则包含隐含义、迷思和象征三个部分。隐含义包含了主观的意义产制,是符号使用者将其感受的文化价值观在符号互动后而形成的意义。
迷思(又称神话)是一种文化思考方式或是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巴特认为迷思是一种文化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种概念化事物、理解事物的方式。迷思原本是某个社会阶层的产物,而这个阶层已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主宰地位,因此,迷思所传播的意义必然和这样的历史情景有关。而迷思的运作就是企图否定这层关系。并将迷思所呈现的意义当作是自然形成的,而非历史化或社会化的产物。
象征是指当物体由于传统的习惯性用法而代替其他事物时产生的意义。如劳斯莱斯轿车、劳力士手表、爱马仕包都是财富的象征。
……
本研究涉及视觉文化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觉文化传播的分析方法包括符号学方法、意识形态方法、影视学方法。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涉及传播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文艺美学等学科,对于视觉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考察需要符号学、影视学等理论的支持,以探求本文的理论意义。这诚如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言“视觉文化研究的成败可能有赖于它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要面向未来,而不是后视镜般的把人类文化学方法作为传统,亦步亦趋。”跨文化传播理论涉及殖民与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文化混杂理论、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理论。这些理论为分析申奥片中申办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节 视觉文化传播理论
一 符号学方法
在视觉文化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形成与视觉符号息息相关。要研究视觉影像是如何变成信息,以及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就需要研究符号。而研究符号和符号运作的学问就是符号学。1964年,美国符号学家威廉·莫里斯在《意谓和意义》一书中就曾指出,符号学可以为一切科学提供一种工具,因为每一门科学都要应用符号并通过符号来表述它的研究成果,所以符号学是一种元科学。
诞生于20世纪初的符号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分别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为开端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皮尔士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倾向的逻辑符号学,卡西尔哲学的符号学美学,苏联与欧洲地区的文化符号学。其中影响的是以索绪尔、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本文所要运用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基本集中在结构主义符号学领域,以下是分析申奥片文本章节中涉及的符号学的一些概念。
1.索绪尔:能指与所指.系谱轴与毗邻轴
瑞士的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符号学开创者之一。他毕生潜心研究语言是如何运作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由他两个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并出版于他去世后的1916年。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语言符号是由“能指”(音响形象)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他认为所指就是使用某一符号的人所指的“某一事物”,或者说是符号的两个关系物之一。它与能指的不同点在于能指是中介物。也就是说,当一种声音或音序(能指)用来表达某种概念(所指)时,一种语言就产生了。他又进一步提出,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内在联系。索绪尔的“符号二重性”论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是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表明了语言符号的本质,而且为研究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可以根据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非常方便地解释一切符号现象,分清什么是符号,什么不是符号。
索绪尔的理论主要以普通语言学为研究对象,从总体性共时关系出发,对语言的独特结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是一个封闭、自给自足的价值系统。索绪尔这一强调事物自身结构系统的思维方式,被结构主义思想所采用。索绪尔对于系统观念的发现(或“顿悟”)以及在语言学上的成功应用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对此,布洛克曼评论说:“要是离开了语言学,无论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都是不可想象的。对于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结构主义所作的认识论研究来说,现代语言学所起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数学的作用。”
索绪尔认为所有的讯息都涉及选择和组织(组合),而毗邻轴与系谱轴是符号体系被组成起来的基础方式。系谱轴是符号组成符码的方式之一,又称纵轴线,是被选用的符码所组成的一组符号,是一个可以选择各种元素的地方。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同一系谱轴内各单元必有其共同之处,他们所共有的特质使他们同属于一个系谱轴,二是在系谱轴里同一个单元必与其他单元清楚区隔。文字是一个系谱轴,文字这个系谱轴里又可分出不同的系谱轴,如文法、动词、数字等。影视剧中变化镜头的方式也各成系谱轴。毗邻轴又称横轴线,是符号组成符码的方式之一,是被选用的符号所组成的信息,是一元素从系谱轴中被选择出来后与其他元素的组合。穿着、餐饮、室内装潢布置等都可以看成是毗邻轴。
2.斯特劳斯:二元对立、模糊类目与跨界仪式
被列维-斯特劳斯称为二元对立的结构是通过创造符号与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二元对立”,不断地进行隐喻和换喻的文化创造,并将时间与空间切割成一个个的片断,把外在于人类心灵的客体世界分门别类,形成人类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在斯特劳斯看来,全人类的文化表象看似不同,但创造文化表象的人类心灵世界却是一致的,并且这个一致的基础就是人类以二元对立为创造模式的非理性、无意识。菲思克这样解释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概念:二元对立是一种由两组相关联的类目所组成的系统,它终可以单纯的形式囊括宇宙万物。在完美的二元对立中,任何东西若不属于类目A,即属于类目B。类目A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属类目B。若没有类目B,类目A就没有边界,也就没有理由存在。如大与小,美丽与丑陋,明亮与黑暗都是二元对立结构的表现方式。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喜欢用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方式来表现“冲突式”的镜头,增加剧情的可看性。
在斯特劳斯看来二元对立的结构是人类所特有的,自然状况往往要复杂得多。大自然并不一定能这样明显地被划分为两个对立的状态,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自然中的黑暗与光明之间并没有清楚、明晰的界线,是一个逐渐明亮或黑暗的连续过程。对于这样一些同时拥有对立二元属性的项目,斯特劳斯称之为模糊类目(也称中介项目)。当然模糊类目并非全部来自自然也来自文化。
斯特劳斯还提出跨界仪式的问题。由于类目之间跨界十分重要,因此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制造出一套套的跨界仪式,用来舒缓从一种类目跨越到另一类目的困难。一般说来,要跨越的类目距离越远,其仪式就越精致、越重要。比如近国内学者们热议的春节联欢晚会, 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年”为类目的跨界仪式。电视节目中栏目的字幕也是一种跨界仪式的表现,它可以帮助受众区分栏目性质,调整观赏心态,如果没有这些跨界仪式,电视节目就有可能变得模糊不清。
3.罗兰·巴特的两个屡次的意义
索绪尔对符号的系谱轴和毗邻轴的分析,能引领我们了解符号是如何作用的。但他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系统,着重于分析句子建构的各种复杂关系,以及句子的形式如何决定其意义。索绪尔分析仅集中在对文本的分析上,并不涉及文本中的符号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而作为索绪尔符号学的追随者,罗兰·巴特创立了意义分析的系统模式。在索绪尔符号的表面性的意义(层次)基础上,罗兰·巴特提出了他的核心理论:符号含有两个层次的意义。
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他认为符号具有两个层次上的意义。层意义为明示义,第二层意义则由隐含义、迷思和象征三者组成。对于符号的层意义,他称为“明示义”,这也是索绪尔分析的层面。明示义指的是直接明了的事物表层的意思,是一种客观的认知。第二层意义则包含隐含义、迷思和象征三个部分。隐含义包含了主观的意义产制,是符号使用者将其感受的文化价值观在符号互动后而形成的意义。
迷思(又称神话)是一种文化思考方式或是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巴特认为迷思是一种文化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种概念化事物、理解事物的方式。迷思原本是某个社会阶层的产物,而这个阶层已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主宰地位,因此,迷思所传播的意义必然和这样的历史情景有关。而迷思的运作就是企图否定这层关系。并将迷思所呈现的意义当作是自然形成的,而非历史化或社会化的产物。
象征是指当物体由于传统的习惯性用法而代替其他事物时产生的意义。如劳斯莱斯轿车、劳力士手表、爱马仕包都是财富的象征。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