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968509
内容简介
《风雨雪雾回故乡(印象与提问)》是作者周毅已发表的文章的选集。作者以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敏感度,通过观察和提问进入这个世界,并与世界* 深地交织在一起。“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回家。” 作者的提问,是为了自我确认,为了在广大的游历之后,不忘回家的路。
目 录
自序
辑一
马悦然:十八个人的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史
附:噫,马悦然
黄永玉:风雨雪雾回故乡
附一:针挑土
附二:题扇桥边的对话
牛汉:“这些人,死的活的我都爱!”
韩少功:理想的或非理想的乡村生活
刘亮程:“没谁能走到自己的恐惧跟前”
陈思和做“官”
黄灿然:“贫者不贫,富者不富”
重温杨绛先生百岁谈自由
辑二
江南:永恒的呼唤
游戏:我们一思索,谁就会发笑?”
老照片:一边往前走一边往后看
建筑师:印象与提问
辑三
毛毛:沉思灾难、信仰与爱
俞孔坚:我自爱我的野草
单传伦:耕者有其志
辑四
傅雷与《文汇报》的因缘考录
和尚的文章与进退
同城两报
辑一
马悦然:十八个人的阅读,一个人的阅读史
附:噫,马悦然
黄永玉:风雨雪雾回故乡
附一:针挑土
附二:题扇桥边的对话
牛汉:“这些人,死的活的我都爱!”
韩少功:理想的或非理想的乡村生活
刘亮程:“没谁能走到自己的恐惧跟前”
陈思和做“官”
黄灿然:“贫者不贫,富者不富”
重温杨绛先生百岁谈自由
辑二
江南:永恒的呼唤
游戏:我们一思索,谁就会发笑?”
老照片:一边往前走一边往后看
建筑师:印象与提问
辑三
毛毛:沉思灾难、信仰与爱
俞孔坚:我自爱我的野草
单传伦:耕者有其志
辑四
傅雷与《文汇报》的因缘考录
和尚的文章与进退
同城两报
在线试读
我一边翻看,一边听他略带沙哑又还浑厚的声音说:“《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是我不喜欢的东西。你应该自己去找,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被别人牵着走。这不容易。但文学本来就是不容易的。” 我脑子里闪过他对李锐、曹乃谦的欣赏,他是在为他的文:学发现之旅自豪吧?快速读到小说结尾: “研讨会散了之后,韩愈气昂昂地回家去作《祭花蝴蝶文》(未刊)”时,我笑了,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那您不觉得诺贝尔评委会做的就是和《古文观止》一样的事吗?” 马悦然愣住了,“这不一样。”他十指相抵支在下颚,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后来他认真地回答:“我们只是评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家。诺奖得主不是文学世界冠军。瑞典学院不会劝任何人去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 十月二十五号下午,正在上海访问的马悦然夫妇到了上海中学,等待他们的是礼堂里一千多名学生。
这有点让他们吃惊。因为他们想象中是一间不大的屋子,几十百来人坐在一起,花几十分钟时间,共同读一读诗。
和学生一起读诗这个念头,源于诺奖的一个传统。每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颁奖典礼的第二天—— 十二月十一日,都会到一所叫林克比的学校去。那是位于斯德哥尔摩贫穷移民区的一所有年头的平民学校,那里的学生来自世界不同地方,多的时候这个学校里可以听到九十三种不同的语言——瑞典保护移民和他们的母语。每年十月诺奖公布后,这所学校的老师会帮助孩子们找这名作家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用各人的母语写成一篇小传。然后,等十一日这一天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言来念给这位来访的诺奖得主听。据说,这个场景让不止一个获奖者当场流下眼泪。
那天在上海中学,朗诵会之前,陈文芬送给学生一个礼物——一枚印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头像的银元。陈文芬解释这个礼物的意义:这个银元价值 150瑞典克朗,每个星期瑞典学院的十八个院士会开一次工作会,结束后得到这样一个银元作为报酬。她说,希望大家对诺贝尔文学奖,除了知道谁谁谁获了奖之外,还能有更多的了解,知道这后面的瑞典学院。这个学院是由十八世纪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于 1786年参照法兰西学院模式创立的,其主要职责为保持瑞典语言纯正。那时这位国王害怕革命(法国革命即将爆发),他提醒大家注意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皇帝(乾隆)运用智慧、哲学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他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可以这样运行,而不是一定要通过革命。当时他重视文化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三大学院:瑞典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人文历史考古学院。其中的瑞典学院和瑞典皇家科学院自 1901年以来,受委托管理诺见尔基金,评选颁发诺贝尔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奖。
陈文芬说:对于瑞典人民来说,重要的不是给出一个奖,重要的是让世界知道,瑞典有一个知识群体和阅读传统。
在马悦然夫妇的上海之行中,在所有公开演讲和私人会面中,这成了我印象深的一段话。
怕是受这话的触动,我再次翻阅马悦然那部投入感情多的中文作品《另一种乡愁》,回顾他学中文的经历时,忽然意识到其中有一种我以前忽略了的东西,那就是——内在的平静。1946年马悦然读老子的《道德经》;1948—1950年,他得到一笔奖学金到中国四川做方言调查,在峨眉山报国寺住了一年,学会了至今还会说的四川话;之前,他的老师高本汉,曾于1910—1911年在山西等地做方言调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调查了三十三种方言(主要是北方的方言),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整理了他的方言资料后,拟定了隋末唐初文人的“普通话”,即所谓“汉语中古音” 。回国后,以此为基础慢慢完成了他的四册研究巨著《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两名师生在中国调研的时间,先后对应了中国两个改朝换代的时间段,而他们身上体现的,却是一个完全内在的、平静的学问秩序。
莫非,这就是瑞典的平静? 我想起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的中立立场和两百多年没有战争的历史。再以这样的眼光去看诺奖的百年史,发现它几乎就是一部十八个人平静的阅读史。十八个人安静的、面对内心又面向世界的阅读,就这样慢慢形成了一种影响世界的力量。
我问马悦然,当1901年届诺贝尔奖开始评选时,瑞典不过是一个工业很不发达的北方穷苦小国,而这个奖项的视野却一开始就是以“人类”和“进步 ”为坐标系,要评选出“那些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对这个小国来说,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P4-7
后来他认真地回答:“我们只是评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家。诺奖得主不是文学世界冠军。瑞典学院不会劝任何人去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 十月二十五号下午,正在上海访问的马悦然夫妇到了上海中学,等待他们的是礼堂里一千多名学生。
这有点让他们吃惊。因为他们想象中是一间不大的屋子,几十百来人坐在一起,花几十分钟时间,共同读一读诗。
和学生一起读诗这个念头,源于诺奖的一个传统。每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颁奖典礼的第二天—— 十二月十一日,都会到一所叫林克比的学校去。那是位于斯德哥尔摩贫穷移民区的一所有年头的平民学校,那里的学生来自世界不同地方,多的时候这个学校里可以听到九十三种不同的语言——瑞典保护移民和他们的母语。每年十月诺奖公布后,这所学校的老师会帮助孩子们找这名作家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用各人的母语写成一篇小传。然后,等十一日这一天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言来念给这位来访的诺奖得主听。据说,这个场景让不止一个获奖者当场流下眼泪。
那天在上海中学,朗诵会之前,陈文芬送给学生一个礼物——一枚印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头像的银元。陈文芬解释这个礼物的意义:这个银元价值 150瑞典克朗,每个星期瑞典学院的十八个院士会开一次工作会,结束后得到这样一个银元作为报酬。她说,希望大家对诺贝尔文学奖,除了知道谁谁谁获了奖之外,还能有更多的了解,知道这后面的瑞典学院。这个学院是由十八世纪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于 1786年参照法兰西学院模式创立的,其主要职责为保持瑞典语言纯正。那时这位国王害怕革命(法国革命即将爆发),他提醒大家注意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皇帝(乾隆)运用智慧、哲学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他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可以这样运行,而不是一定要通过革命。当时他重视文化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三大学院:瑞典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人文历史考古学院。其中的瑞典学院和瑞典皇家科学院自 1901年以来,受委托管理诺见尔基金,评选颁发诺贝尔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奖。
陈文芬说:对于瑞典人民来说,重要的不是给出一个奖,重要的是让世界知道,瑞典有一个知识群体和阅读传统。
在马悦然夫妇的上海之行中,在所有公开演讲和私人会面中,这成了我印象深的一段话。
怕是受这话的触动,我再次翻阅马悦然那部投入感情多的中文作品《另一种乡愁》,回顾他学中文的经历时,忽然意识到其中有一种我以前忽略了的东西,那就是——内在的平静。1946年马悦然读老子的《道德经》;1948—1950年,他得到一笔奖学金到中国四川做方言调查,在峨眉山报国寺住了一年,学会了至今还会说的四川话;之前,他的老师高本汉,曾于1910—1911年在山西等地做方言调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调查了三十三种方言(主要是北方的方言),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整理了他的方言资料后,拟定了隋末唐初文人的“普通话”,即所谓“汉语中古音” 。回国后,以此为基础慢慢完成了他的四册研究巨著《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两名师生在中国调研的时间,先后对应了中国两个改朝换代的时间段,而他们身上体现的,却是一个完全内在的、平静的学问秩序。
莫非,这就是瑞典的平静? 我想起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的中立立场和两百多年没有战争的历史。再以这样的眼光去看诺奖的百年史,发现它几乎就是一部十八个人平静的阅读史。十八个人安静的、面对内心又面向世界的阅读,就这样慢慢形成了一种影响世界的力量。
我问马悦然,当1901年届诺贝尔奖开始评选时,瑞典不过是一个工业很不发达的北方穷苦小国,而这个奖项的视野却一开始就是以“人类”和“进步 ”为坐标系,要评选出“那些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对这个小国来说,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P4-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