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54801
目 录
章 社会组织及其创新、创业问题概述……………………………… 001
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概念… …………………………………001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013
第三节 基层典型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及活动领域… …………………020
第四节 创造、创新、创业及社会组织创新创业问题… ………………032
第二章 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主客体关系…………………………… 051
节 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活动主体… …………………………051
第二节 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客体… …………………………059
第三节 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活动主客体矛盾运动… ……………067
第三章 民间创新、创业型社会组织建设………………………………… 075
节 创新型基层社会组织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075
第二节 基层社会组织设计创新、创业项目遵循的基本原则… ………086
第三节 构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体系的基本对策… ……………097
第四节 基层社会组织创业项目选择与规划制定… ……………………103
第四章 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112
节 系统与系统思维… ………………………………………………112
第二节 基层社会组织创业活动解决问题方法与手段… ………………136
第五章 基层社会组织“双创”实践涉及的典型问题…………………… 157
节 城乡基层社会组织与文化和社会生活关系… …………………157
第二节 政府促进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对策分析… …………………167
第三节 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总体对策… …………179
第六章 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中的实证问题………………………… 188
节 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创新、创业案例与发展对策… ………188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创业对策与建议… ……………………200
参考文献……………………………………………………………………… 226
前 言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议》提出了社会组织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确认了社会组织这个概念。党的十八大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出了蓝图,做出了部署,需要进一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研究与实践探索。尤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如何更加有效管理社会组织、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课题。希望专家们结合国情、立足实际研究问题,为中国社会组织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上述政策方针的出台,为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党章中也明确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等六种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党的社会基础。
要迎接挑战,就必须在研究基层社会组织基本特征基础上,以创新、创业理念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托本人深入街道社区开展科普工作十年来与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活动,以及对以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规定的研究所获得的资料。笔者有了写一本探讨基层社会组织如何通过创新、创业工作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著作的想法。
2015年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更是把创业创新问题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学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提出后的有关理念,更加坚定了作者修改原有书稿,完成初设想的信心。
本书共分三部分:部分,从基层社会组织及其创新、创业问题概念切入,进而分析基层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基本问题,探讨典型基层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及活动领域。第二部分,从分析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活动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矛盾运动入手,进而探讨系统论与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的关系,分析基层创新、创业型社会组织建设、发展中的基础问题和典型问题以及基层社会组织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上两部分可以被称为基层社会组织及其创新创业问题的理论探讨。第三部分,选择北京市延庆县儒林街道为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样本,选择北京市顺义区五彩浅山地区为研究对象,以龙湾屯镇焦庄户村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重点样本,在总结现实问题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此部分可以被称为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亦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同行以及阅读本书的朋友们批评指正。
作 者
2015年12月
章 社会组织及其创新、创业问题概述
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概念
一、社会组织内涵及基层社会组织基本问题
(一)社会组织内涵与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组织的概念越来越被大家所熟悉。社会组织是独立于官方政府之外的群众组织,主要开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组织性、志愿性等基本特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学术界对于非政府组织[亦称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官方一般简称为民间组织,英文全称是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或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简称NPO)]的研究出现一个热潮。非政府组织成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体的研究范围包括:非政府组织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不同政治、经济框架下,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市场之间关系;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影响,等等。在研究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A.Weisbrod)提出的政府失灵理论(government failure theory,1974),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Henry B. Hansmann)提出的合约失灵理论(contract failure theory,1980),公共政策学者、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赛拉蒙(Salamon)提出的第三方管理理论(the third-party government,1981),吉德伦、克莱默和赛拉蒙(Gidron,Kramer,Salamon,1992)等人提出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类型学理论。
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加以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名提出的民间组织的定义。王名认为:中国的民间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议》提出了社会组织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确认了社会组织这个概念。指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把社会组织放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社会组织是指政党、政府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与通常所说的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等称谓意义相差不大,都是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社会组织”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或者民间组织等称谓的改造。十七大以后,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广泛使用“社会组织”这一新的提法。
基于十七大以后政府管理部门用“社会组织”一词替代了“民间组织”的说法,本书在行文过程中将统一采用“社会组织”这一新的概念。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二)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根据民政部关于对部分团体免予社团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12月1日民政部民发〔2000〕256号)规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不进行社团登记。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有: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免予登记的社会团体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法学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欧美同学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
从中国社会团体发展历史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从1949年至21世纪初,中国社团的生成模式基本上属于以政府选择为主导的模式。这一模式是政府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管理社会领域的一种方式,虽然,现在中国经济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初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雏形,但中国社会领域仍然处于计划模式的管理之下。因此,本书所探讨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需要履行登记手续的社会组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