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107932
写作教学,要“知其然”,还要明了“所以然”之后如何操作
什么样的教学序列更合理?哪些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帮助?课堂写作教学与课外写作实践怎样结合?怎样评改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梳理清末以来初中写作教学目标定位的发展历程
从教二十年,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教授关于写作教学的倾情之作
章 课标研读:目标要求与基本理念
节 初中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要求
一、理解目标,把握任务完成的标准
二、拆分目标,厘清具体的内容要求
三、转化目标,明确教学行为的方向
第二节 践行课标倡导的核心理念
一、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
二、写作要关注目的和对象
三、有创意的表达源自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四、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
第二章 写作指导课:序列建构与内容组织
节 探索立足精神成长的写作教学序列
一、线性推进的写作教学序列评析
二、多要素立体结构的序列建构
第二节 合理组织写作指导课的教学内容
一、写作素材的搜集和整理
二、文章结构的布局和安排
三、写作技巧的借鉴与完善
第三章 语文学习中的写作活动:多元激发,多维发展
节 建设常规写作课程
一、协商开设
二、系统设计
三、持续跟进
第二节 创造教学过程中的练笔契机
一、创作变式阅读的文本
二、实现听说读写的转化
第四章 现实生活中的写作实践:任务驱动下的能力发展
节 随笔化写作的价值探析
一、多元对话,引领成长
二、随时记录,阶段梳理
三、记录生活,积累素材
四、整理思想,形成个性
第二节 现实生活写作的课程化探索
一、研究性写作课程:学术规则与文字规范
二、应用性写作课程:实际需求与体式要求
第五章 作文评改:调整或创立认知图式
节 每处改动都有充分的理由
一、大改:立足文意集中,解决主要问题
二、小改:回归生活实际,关注言语实践
第二节 创设对照反思的认知环境
一、学生是更为重要的诊断者
二、兼顾阶段成果和终成果
三、可视化工具的设计与使用
第三节 用表现性评价内化标准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标准
三、评价方式
四、评价过程
第六章 写作测试: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节 实施方式与测试内容
一、写作测试的实施方式
二、国内外写作测试内容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命题趋势与测试形式
一、写作测试的命题趋势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创新第三节评分标准与评分机制
一、写作测试评分标准的制定
二、写作测试评分机制的变革
一线教师,在讲台上,迫切需要的,不仅是那些使人“知其然”的道理,还要明了其“所以然”之后如何操作。这本书列举了很多课例,颇有启发性,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完全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加以改造运用。欣歆久在一线,熟悉老师的心理,深知同行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用流行语说,是“接地气”。这一点,是学院派专家学者所缺少的。我读此书,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想:如果早一点读到,也许会减少误人子弟之嫌吧。
——著名特级教师 刘德水
我在一线教学的15年,集中关注写作教学共有两个时段。一是2004年到2006年,跟着老先生们编写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教材设计的写作教学框架与众不同,颠覆了我对写作教学原有的认识,于是开启了实践检验模式;一是2010年到2011年,我的同事攻读教育硕士,选择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作为研究方向,约我一同实践,没想到,更为沉浸其中的是我。两次实践都源自我对写作教学的思考,又都引发了我更长久的思考:什么样的教学序列更合理?哪些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帮助?课堂写作教学与课外写作实践怎样结合?怎样评改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基于自己对写作教学的理解,我尝试设计了两节写作指导课,在各地展示过几次,教学效果不错,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认可,说明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那些合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一位特级教师评价说“生成了新的素材和思想,学生的认识有所变化”,确实,这是我希望实现的目标,但“生成”是正确的方向吗?当时的我并不确定。我曾现场分析过另一位特级教师的课,明明白白地告诉老师们:“他的写作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单凭这节课,看不出来什么,简单复制这节课,也帮不了学生太多。”那时的我已经确认——只靠课堂教学解决不了学生写作的问题。
2003年毕业的一名学生,读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本科、硕士,就职于大型网络平台,某日,寄来了他出版的小说,小说的后记表达了他对语文课、对语文老师的怀念与感谢。我看着那些文字,拼命想,那时候怎么上的作文课?记忆一片空白,内心无比震悚。拜托学生们帮我一起回忆,结论是我那时没讲过作文,一直和他们一起写循环日记,共同创编离奇的小说,记忆中只有各种“胡写”,没有评改与讲析。如此说来,让一位“理工男”保有写作情怀的不是课堂教学,而是那些自由发挥的文字。这样的结论真让我委屈,我分明记得我上过作文课的,虽然自己说不清楚到底教了些什么。
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常常要讲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名家的写作教学思想,讲着讲着就把一些理念、思想弄明白了,这自然让人欢愉。还有另一种情形——讲着讲着就不敢讲了,因为自己不信,或者突然发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隔膜甚至背离。有时候看到某位老师批判他人的观点,而他的观点也被别人批判,我会努力查阅文献,分辨到底谁的观点可信度更高。想到还有好些老师跟我一样,被各种理论观点搅动着,被各种策略方法迷惑着,觉得很有必要把自己想清楚的东西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在很多培训现场的互动环节,我常常被问起作文应该教些什么,怎么批改作文,怎么让学生爱上写作……现场的经验分享总是有限,归根结底要回到基本原理寻找答案。我的思考加上老师们的问题,构成了《初中写作教学实践指要》的主要内容:“课标研读”从文件、课程层面梳理基本理念与要求;“写作指导课”关注专门的写作课堂教学,其中,“序列建构”是基于文献梳理和教学实践做出的教学规划,“内容组织”梳理写作指导课的核心教学内容;“语文学习中的写作活动”强调将写作活动融入语文教学,或系统设计,或随机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写作实践”打通课内和课外的界限,将真实的写作任务转化为写作教学载体;“作文评改”探讨教师怎样才能扣得准、辨得明,帮助学生形成并调整写作认知图式;“写作测试”展示了国内外写作测试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上述都是写作教学中绕不开、躲不掉的问题,也确实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的问题,敢在这些问题上笨笨地较劲,倒也朴拙可爱。
写作教学涉及的领域太多太复杂,教育观、写作观、教学观……写作学、文章学、叙事学、心理学……观念要正确,知识要充裕,还要耐得住性子等这些东西在课堂上融化,在学生的文字里发酵,确实够难的。作为一名只有20年教龄的语文人,居然跳出来讲“实践指要”,胆子真是够大,又一次震悚。
刘锡庆在《理想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说:“作文,的确有能教的东西,比如写作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等都可以教,但对写好文章来说这些知识的作用却并不很大;还有就是能‘指引’而不能打‘保票’的所谓‘能力’,比如观察、体验、思考、想象、表现及语言能力等,这些都是不大好教的。还有就是完全不能教的,如天赋、秉性、气质、灵气、才气等——而恰恰是这些不好教或不能教的东西,在文章的优劣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这话道出了写作教学的难处,我觉得更难的是“能教的”、“不大好教的”、“完全不能教的”在写作教学中融为一体,无法分解处理。唯其如此,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才更显重要。必须说明的是“指要”,指出的只是我认为重要的问题,难免疏漏、偏颇,倘若奋战在一线的同行觉得还有点用处,实在是对我极大的鼓励。
“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二十,虽已成人,但尚不强壮,正如现在的我。回首,依稀可见1996年兴高采烈站上讲台的黄口小儿。2016年,用这本书“标记”我人生的重要章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