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51619
前 言/
凡 例/
鄂温克语语音系统/
鄂温克语366句会话句/
(一)aya aguugga (问候/Greetings/Приветствие/挨拶)/
(二)zhuuni bayta(家庭情况/Family/Семья/家庭)/
(三)zhitter imoggo(餐饮/Food and Drink/Поставка/飲食)/
(四)tachihu(学校/School/Школа/学校)/
(五)gebbe(工作/Work/Работа/仕事)/
(六)erig oochchi elgewug
(时间、交通/Time and Transportation/
Время、Коммуникация/時間、交通)/
(七)bogakag(天气/Weather/Погода/天気)/
(八)shirette gadag
(打电话/ Phone Call/Позвонить/電話をかける)/
(九)ayawug(兴趣/Hobbies/Вкус/趣味)/
(十)huda ooro?, ?rire?
(婚姻、家庭/Marriage & Family/Брак и Семья/結婚、家庭)/
(十一)doottorni bog(医院/Hospital/Больница/病院)/
(十二)yeeme uniim gadag(购物/Shopping/Покупка/買い物)/
(十三)peytegni bog(机场/At the Airport/Аэропорт/空港)/
(十四)boodol(宾馆/Hotel/Гостиница/ホテル)/
(十五)teheerem ulirog(旅游/Travel/Туризм/旅行)/
鄂温克语基础词汇300例/
鄂温克族节日/
后 语/
“鄂温克”(EWENKE)是本民族的自称,表示“从高山上下来的人们”之意。鄂温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着极严谨而系统的语音形态和语法形态变化规则,内部还分有多种方言土语。鄂温克族有萨满信仰,信奉“万物有灵论”,进而崇拜自然界的万物。
鄂温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居住于贝加尔湖以东,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南北和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室韦诸部中的“北室韦”“深未恒室韦”“钵室韦”与鄂温克族先民有关,而《新唐书》中记载的“鞠部”涵盖了鄂温克族祖先。鄂温克族从公元8世纪开始接触和经营畜牧业,13世纪初进入农耕生产与农耕文化社会。鄂温克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称谓,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还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其中,被称为 “索伦”的鄂温克族人口多,约占本民族总人口的85%,他们主要经营农业和畜牧业;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族主要居住于呼伦贝尔的锡尼河与莫日格勒河流域的牧场,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活动,他们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14%左右;被称为“雅库特”的鄂温克族人口少,只约占鄂温克总人口的1%,他们居住于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经营山林中自然牧养驯鹿的传统产业为生。由于鄂温克族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有所不同,他们在生活的诸多领域,包括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各自有了许多地方性特征。例如。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婚俗、服饰、饮食、房屋、交通用具,以及艺术、审美等诸多领域均有十分显著的区别,而这更加丰富和发展了鄂温克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明。
1957年,国家根据鄂温克族全体人民的要求,取消对于他们的各种他称,将他们的族称统一为“鄂温克”。并于1958年8月1日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成为全国三个少民族自治旗之一,从此鄂温克族同其他55个民族一起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经过45年的建设和发展,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了自己的工业、畜牧业、加工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具有民族特色的加工业、拥有民族品牌的文化产业、富有浓郁的地方自然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发展得十分迅速,进而成为鄂温克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他们每年以“敖包会”“瑟宾节”“那达慕”等传统节日为纽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旅游活动,以及各种经贸洽谈活动,为鄂温克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他们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家园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