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30518丛书名: 百读文库
编辑推荐
【跨越时代的共同生命体验:肉体与精神之间的永恒斗争】
☆ 这本书,不是一本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它抓住了生命的共通体验。
☆ 每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
☆ 卡赞扎基斯以哲学的深虑和博大的胸怀审视着人类的苦难与诱惑,着力刻画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正典,卡赞扎基斯扛鼎之作】
☆ 自出版后三十年,争议与传颂同在。同名电影,轰动全球。
☆ 卡赞扎基斯风格深具古代英雄史诗的磅礴气势,广受褒奖,托马斯?曼认为荷马的精神在其作品中复活。
☆ 翻译家董乐山,傅惟慈联袂移译,打造*强卡赞扎基斯译本。
☆ 这本书,不是一本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它抓住了生命的共通体验。
☆ 每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
☆ 卡赞扎基斯以哲学的深虑和博大的胸怀审视着人类的苦难与诱惑,着力刻画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正典,卡赞扎基斯扛鼎之作】
☆ 自出版后三十年,争议与传颂同在。同名电影,轰动全球。
☆ 卡赞扎基斯风格深具古代英雄史诗的磅礴气势,广受褒奖,托马斯?曼认为荷马的精神在其作品中复活。
☆ 翻译家董乐山,傅惟慈联袂移译,打造*强卡赞扎基斯译本。
内容简介
《基督的*后诱惑》,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
基督一生中的每一刻都是一场争战,一项胜利。他征服了凡人的七情六欲,不断将肉体转化为精神,并向上攀升。抵达他的*时,他登上了十字架。但即使到了那里,他的争战仍然没有结束。诱惑——*后的诱惑——在十字架上等着他……
每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
基督一生中的每一刻都是一场争战,一项胜利。他征服了凡人的七情六欲,不断将肉体转化为精神,并向上攀升。抵达他的*时,他登上了十字架。但即使到了那里,他的争战仍然没有结束。诱惑——*后的诱惑——在十字架上等着他……
每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
目 录
译序
原作者序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原作者序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前 言
【原作者序】
基督,作为一个人,渴望成为上帝,或更确切地说,想复归于上帝,使自己与上帝同一;这一追求既合乎人性又超越了人性。基督的这一二重性对我一直是个不可解的谜。对上帝的思慕对我来说既是神秘的又是现实的,它在我身上切开无数伤口,但也开凿了一个个流水淙淙的涌泉。
自年轻时起,我深的痛苦和全部欢乐与忧伤都来自灵与肉的从不休止的无情搏斗。
我心中既有源于太古的邪恶势力——它是人性中固有的,也是先于人类就存在的——也有上帝的光明力量——它同样也是固属于人性又先于人而存在;我的灵魂就是这两支大军角逐的战场。
痛苦一直是剧烈的。我爱我的肉体,不愿意看到它毁灭;我也爱我的灵魂,不想叫它腐朽。我不断搏斗,想使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原始力量和解,使它们认识到彼此并非仇敌,而是伙伴,如能和谐相处,就都会非常欢快,而我也就能同它们共同欢乐了。
每个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具有一定的神性,所以基督的神秘不仅是某一教派的奥秘,而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这一斗争经常是无意识的、短暂的。意志薄弱的人无力长时间抗拒肉体,躯体变得越来越沉重,后成为一具行尸走肉,斗争也就结束了。但是对那些有责任感的人,那些日夜不敢忘记神圣职责的人,灵与肉的斗争却是残酷无情、至死方休的。
灵魂和肉体愈强健,斗争就愈能产生丰硕果实,后获得的和解也愈完美。上帝不喜欢意志不坚、皮肉松弛无力的人。灵魂愿意同强健的、不屈服的肉体搏斗。它是一只永远饥饿的、食肉的鸷鸟;它要把肉体吞噬,把它消化,叫它无影无踪。灵与肉的斗争,反叛与反抗,和解与屈从,后达到的目的——与上帝合一,基督就是这样一步步上升到境界,他召唤我们跟随着他的血迹,也走这样一条路。
这就是挣扎中的人的职责,向拯救世人的个人子基督攀登的高峰挺进。我们该怎样开始这一艰辛的旅程呢?
如果我们想追随基督,就必须深刻理解他经历过的斗争,就必须重新经历一次他受过的苦难:他如何战胜人世间各种点缀着鲜花的陷阱,如何牺牲尘世的大小欢乐,如何做出一次又一次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步步升高,一直走到殉道者的——十字架。在我写作《基督的后诱惑》的日日夜夜里,我怀着莫大的恐惧再一次走过基督迈向髑髅山的步步滴血的历程;我感情激动却充满理解与爱,再一次体验了基督的一生与受难。我写下了这一剧烈痛苦的自白和人类伟大的希望,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从未感到过基督的鲜血这样既甜美又痛苦地滴滴落进我的心里。
为了走上牺牲的——十字架,为了走向不朽的——上帝,基督经历了挣扎中的人类经历过的所有阶段。正因为这个,基督的痛苦我们才这样熟悉,才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对他的后胜利我们才觉得有如自己将来要获得的胜利。基督身上深厚的人性的一面帮助我们理解他、爱他、对他的受难能够感同身受。如果基督身上没有这一温暖的人的因素,他就永远不会这样令人哀悯地深深感动我们的心,他也就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楷模。我们痛苦挣扎,我们看到他在痛苦挣扎,于是我们就有了力量。我们看到自己在世界上不是孤独无依的;基督正站在我们一边战斗。
基督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是冲突与胜利。他战胜世俗欢乐的无法抗拒的魅惑,战胜一次又一次诱惑,不断使肉体升华到精神,自己也随之升高。他走到髑髅山巅,被钉到十字架上。
但他就是在十字架上斗争也未停止。诱惑——后一次诱惑——仍在等待着他。在这位殉道者的模糊的眼睛前面,魔鬼在一道闪光中展开一幕平和、安乐的人生的幻景。基督觉得自己好像在走一条芸芸众生的康庄大道。他结了婚,子孙满堂;亲戚邻居都敬爱他,尊重他;如今他已年迈苍苍,他坐在家门口,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追忆起年轻时的向慕。他后选择的是常人所走的路,多么好、多么理智的选择啊!拯救人类是多么疯狂的想法!能够逃避饥饿、折磨和十字架,安度一生,给了他多大的快乐!
后的诱惑只是发生于闪电似的一瞬间,发生于救世主濒死之际。
但基督立刻就用力把头一摇,睁开眼睛,又回到现实里来。不,他不是一个叛教者,荣耀归于上帝!他不是逃兵。他已经完成了主交付给他的使命。他没有结婚,他没有过安乐的日子。他已经走到牺牲的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他闭上眼睛,感到心安理得。接着是一声胜利的长啸:使命完成了。
换句话说,我已尽了我的职责,我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没有屈从于诱惑……
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被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基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就成为神圣的义务;基督直到生命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从那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
基督一生历程中每次遇到的障碍都成为一个里程碑,都是一次取得更大胜利的机会。我们面前有了一个为我们开辟道路并给予我们力量的榜样。
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这本书出版后,我也就尽了责任,一个不断挣扎、饱尝痛苦,但却抱着无限希望的人的责任。我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译者序】
卡赞扎基斯和他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
——《基督的后诱惑》译序
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作家像希腊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1883—1957)那样把毕生精力都自觉地用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的。正如他自己在《基督的后诱惑》序言中所说,他的一切痛苦、一切悲伤、一切欢乐都来自这一斗争,这一从他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不断的无情的斗争。我们也可以说,他的一切文学作品、他的一切文学和哲学上的造诣,也来源于这一深刻的内心斗争。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基督的后诱惑》就是他在这一斗争中个人思想发展和经历的总结。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1883年生于希腊克里特岛一个农业经营者的家庭。十四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这个岛上的农村里,就是在这里,他熟悉了日后在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人物:渔民、农民、牧羊人、小酒店老板、小商小贩。因此,尽管他后来离开了克里特岛,尤其是在成年之后,四海为家,过着一种自我流放的漂泊生活,但是他对家乡克里特岛和他曾经生活于其中的农民,也就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始终有着一种特殊的眷恋和忠诚。这成了他精神的归宿。而这也正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也是在克里特岛,卡赞扎基斯的童年是在革命斗争的氛围中度过的。希腊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受土耳其人的专制主义统治几达四百年,当时虽已独立,但是克里特岛仍控制在土耳其人的手里,因此当地民族情绪特别强烈。少年卡赞扎基斯看到和听到不少民族英雄争取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这样的耳濡目染,使他把英勇无畏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而他自己的父亲正好是这一美德的完美的典范。这对于他思想的成长、对于他毕生所从事的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都有不可泯灭的影响。
1897年克里特爆发了反异族统治的起义,卡赞扎基斯被家人送到纳克索斯岛避乱,进了一所由方济各会教士办的学校就读,这是他一生中次生活在一个与他生长的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古希腊哲学和近代西方思想,为日后他在哲学上的求索埋下了引子,奠定了他成为一个杰出的知识分子(请注意,这里的“知识分子”一词的涵义远远不是我们一般所用滥了的仅仅指受过教育的人而已,而是指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前途抱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远见卓识的睿智的哲人与贤者)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他发现除了英勇无畏以外还有一个美德:沉思默想,和另外一个父亲——基督——的完全不同的英勇献身精神。
就是从这时和这里,卡赞扎基斯开始了毕生都在他内心苦苦进行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一方面他渴望行动,另一方面他又亟思隐退,以致他一生都在不懈地寻找他的真正父亲、真正救主——也就是寻找他自己以及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在纳克索斯岛的修道院里打下了人文学的基础以后,先到雅典大学进修,发现了尼采。取得学位后,他又到巴黎去师从著名哲学家柏格森。在这以后即开始了他的一个禁欲苦修时期,曾到马其顿的阿索斯山的修道院去修行,独居斗室,与世隔绝,想通过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修炼,达到与救主的直接沟通。结果令他失望,因此他决定重新回到尼采。接着从尼采又转到佛陀,从佛陀转到列宁,从列宁转到奥德修斯。卡赞扎基斯这一哲学上的奥德修斯式的漂泊,后还是以回归到基督告终。不过这个基督已不是他当初早接触到的基督,而是以他在精神上求索之所得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的基督。
他之所以能够抱着他那经过了试探的信念复归于基督,是因为他自己也体验到了被基督视为假救主而加以抵制和摒弃的诱惑:一是婚姻;二是革命。曾经在马其顿的那个从10世纪开始就无女性(甚至母牛和母鸡)进入的深山修道院中坐关默思的年轻人,终于在1911年结婚,享受了天伦之乐,但是并没有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尤其是他在精神上的追求需要他付出孤居作为代价,因此夫妻经常长期分居,终于导致婚姻破裂。他也像耶稣一样,遇到了争取自由的暴力革命的诱惑。克里特岛革命战士的英雄业绩,曾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滋生了对积极活动的仰慕之情和亲身参加的热望。这在1917年由于两个外来因素而更加强烈了:一是俄国革命;二是与伯罗奔尼撒矿井的一个传奇性人物卓尔巴的相交。
卓尔巴是卡赞扎基斯心目中的肉体和行动的代表,他有充沛的精力、干练的能力,在生活上纵情享受,酗酒纵欲,毫无顾忌地满足自己的(也是人的)一切本能欲望。后来卡赞扎基斯在他的一部代表作《希腊人卓尔巴》(1946)中,把这一性格提高到一种信仰的高度,他的放纵成了自然界本身力量的代表。作为对立面的矿井老板——即故事叙述者人称的“我”——的禁欲主义的出世哲学终于抗拒不了卓尔巴所代表的生的欢乐的诱惑,去占有一个年轻寡妇,违反当地习俗,导致寡妇被私刑处死。这是在卡赞扎基斯的作品中,精神与肉体斗争的一次较量,以肉体的胜利告终。
在现实生活中,卓尔巴成了卡赞扎基斯形影不离的朋友。1917年两人曾一起访问了革命后的俄国,这次访问撒下了卡赞扎基斯信仰列宁哲学的种子。但这种子到二十年代中期才萌芽开花,在这以前,卡赞扎基斯在人生哲学上仍然彷徨不定,仍然不知人生后目的是什么,仍然在寻求他的救主。他翻译了柏格森、达尔文、艾克曼、詹姆斯、梅特林克、尼采、柏拉图。这其中对他影响的还是尼采,后来他自己曾经说过,是尼采教导他,一个人获得自由的途径是斗争——即献身于一个事业,并为之斗争,没有任何畏惧,也不抱要想得到任何报酬的希望。这为他日后信仰列宁准备了基础。在转向列宁之前,他一度皈依佛陀的完全出世、肉体完全让位于精神的学说。但是在他当时寄居的柏林,他经历了德国战败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贫困和饥饿,因此要创建一个新世界和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上帝,马克思主义学说似乎正中他的下怀。这样他就又从佛陀的出世哲学摆到了列宁的革命行动哲学一边,列宁成了他新的“上帝”。他曾以官方和私人身份先后到苏联四次,后来终于因为他一贯对空洞的宏伟理想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因此对苏联所实践的共产主义感到失望。尽管如此,但是他对革命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1957年身患白血病,还应邀访问了中国。
他的这种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徘徊,在长篇史诗《奥德修记现代续篇》(1938)的写作中暂时找到了依托。这是他为同名的《荷马史诗》写的续篇,描写古代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历经长期漂泊重返家园遇到绝色佳后,又外出漫游,寻找新的经历,不过是在现代的背景下。他先到斯巴达,把海伦带走;又去克里特岛发动政变;到埃及参加工人革命;后大彻大悟,去深山修道,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乌托邦。乌托邦后来终于被毁,而他自己却获得了彻底解脱,在南极升天。这部长诗同荷马原作一样共分二十四部分,却有33 333行,比荷马的12 110行多出一倍以上,其中包容了卡赞扎基斯的全部见闻、全部思想和他在精神与肉体斗争中的全部经历和感受;其中出现的佛陀、基督、浮士德、堂吉诃德等人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可谓是一部皇皇巨著。可惜因为内容庞杂,篇幅过大,识者不多,在世界文坛上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但是对他本人来说,这部史诗的写作对他思想的发展却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他这时发现创作才是他的天赋使命,他的救主。在此以前,他原本是要把四次访苏的所见所闻向外界报道,但却始终念念不忘《奥德修记现代续篇》 的构想。两相比较之下,他认识到自己的见闻感受必须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能成为单纯的宣传,否则就无法满足自己和读者的精神追求。这样,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他自认的职责之中,即像乔伊斯写《尤利西斯》一样,要做一个想象创造的大祭司,铸造人类的良心。他在从事这一艰巨任务时,既怀着一种强烈的宗教热情,熔基督教义、佛教教义、柏格森生命哲学、尼采超人哲学于一炉,又抱着一种冷静的理性态度,一方面不信任纯观念,另一方面崇拜自发行动;还有他在为政府服务和广泛旅行中获得的丰富实际经验;而尤其强烈的是他对古代和现代希腊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他选择《奥德修记现代续篇》的创作,因为它能打破地域界限,可以包罗万象地把复杂的西方思想同纯朴的东方感情糅合在一起。奥德修斯是希腊人,但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机智,也好行动;他是个漂泊者,到处寻求新奇的经历,但他是个超人,而卡赞扎基斯在创作这部庞大的史诗时,也成了一个自有特色的超人;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离群索居,自早到晚写作不辍,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如此先后达十三年,七易其稿,始告完成,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
接着他又把但丁的《神曲》译成现代希腊文。他之所以从事这一大工程,是因为他在但丁身上看到了一个同自己一样追求完美的人、被自己的人民所放逐所不齿而无家可归的人、想用艺术为手段把肉体升华为精神的人。但是真正能够反映他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的作品还是战后从1948年起到他生命的后九年中所创作的几部作品,其中尤以《希腊的受难》和《基督的后诱惑》代表性。这时他已誉满全欧,作品已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52年的一次仅以一票之差落选)。
但是成功却带来了完全的误解和诋毁,幸而他已学到了尼采的教诲:争取自由的斗争不能有任何畏惧,也不能存任何报答的希望,才能将这一切吵嚷置之度外。这种种不快事件的由来,是因为他是本着艺术家良心从事创作的,尤其是在刻画他毕生投入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时毫无世俗的顾忌,不免触犯了偏执的宗教界人士的忌讳,以致《希腊的受难》使他险些被逐出教门。《不自由毋宁死》引起报界攻击他是克里特岛和希腊的叛徒,因为卡赞扎基斯尽管热爱农民,但从来不一味美化他们,在这部作品里,他既颂扬了希腊式英雄主义的正的一面,也不掩饰它负的一面。至于《基督的后诱惑》更是引起轩然大波,他所受到的攻击之激烈,几近中世纪的宗教迫害。1957年他访华归途在广州误种天花疫苗病死德国,遗体运回希腊安葬,希腊大主教仍拒绝让他的遗体停放在教堂中让人瞻仰;甚至在他死后三十年该书在美国改编拍摄成电影时,还引起一部分宗教信徒的抗议和抵制。其实这一切都是无知和误解所造成的,有心的读者在细心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有同感。
上面已经说过,争取自由的斗争不能有任何畏惧,也不能存报答的希望。卡赞扎基斯笔下的耶稣,就是这样一个尼采式的超人。他像奥德修斯一样,是自由人的原型。他凭借意志的力量,取得了对物质的胜利,或者换句话说,把物质转化为精神。这一全面的胜利实际上是一系列具体胜利的总和——他不断地斩断各种形式的束缚,家庭的羁绊、肉体的欢悦、国家的权威、死亡的恐惧……因为在卡赞扎基斯看来,自由不是给予斗争的报酬,而是斗争过程本身。因此耶稣必须不断地受到邪恶的诱惑,不断地感到它的诱惑,不断地屈服于它的诱惑,只有这样,他后对诱惑的抗拒才有意义。
从正统宗教观点来看,这是异端邪说。但是卡赞扎基斯不仅信奉这异端邪说,而且把它当作这部作品的整个结构的基础,这应该可以为我们了解他的深层目的提供一些线索。他的目的主要不是重新阐释基督,或者改造教会,而是要使基督从根本上超脱于教会,是要塑造一个新的救主,从而填补自己在道义和精神上的真空。卡赞扎基斯的内心冲突是二十世纪每一个有识之士面临时代的混乱时所必然产生的内心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他希望把耶稣看成一个能为二十世纪所了解的新时代人物,但仍保持基督传说中一切能为各时代的各种人所能接受的成分。正因为他自己毕生经历了精神与肉体的斗争,他才能够极其深刻地描绘耶稣在选择爱与斧之间,在选择天伦之乐与殉道者的流放和孤独之间,在选择仅仅解放肉体与同时解放肉体与灵魂之间所经受的痛苦。
如果这还不能使我们深切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作者本人是怎么说的。卡赞扎基斯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被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基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就成为神圣的义务;基督直到生命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作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从那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又说:“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这本书出版后,我也就尽了责任,一个不断挣扎、饱尝痛苦,但却抱着无限希望的人的责任。我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没有比这一段作者自白更能说明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了,如果说还是有人在读了本书和这段话以后仍把作者这一以回归基督当作他毕生的精神与肉体斗争的终结视为对基督的亵渎,那么只能说他并不真正了解基督,因此也不了解基督精神。
这个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的(部分费解之处参考了德文译本),中间隔了两层,很难说能忠实传达原作的神韵。正如英译者所说,卡赞扎基斯认为伟大的文学必然是民族的文学。他还认为希腊的农民是希腊的灵魂和生命,因此他们的语言才是希腊的活的语言。在卡赞扎基斯的作品中,不论是《奥德修记现代续篇》还是《基督的后诱惑》,他都使用了与雅典上等人不同的所谓“大众化的语言”(demotic language)。这种语言活泼动人,具体实在,很少抽象概念,不论从构词的灵活或语汇的丰富(比如说,在《奥德修记现代续篇》中,卡赞扎基斯用了3 200多个不同的外号来称呼主人公)来说,英语很难望其项背。如今再从英译本转译成中文,效果恐怕就更加面目全非了。译者只求尽力做到译文明白如话,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已是上上大吉了。
翻译过程中的第二个难题是《圣经》的引文。本来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找出《圣经》中文译本中的引文章节段落,照抄就是了。无奈作者使用的是《圣经》希腊文译本,英译者据此译成英文,结果就与如今英语世界通用的詹姆斯国王版《圣经》英文译本有出入,而中文译本又是根据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译出的,如此隔了几层,出入就更大了。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在正文中出现的《圣经》引文,用本书英译者的英译文,自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在脚注中放入圣经中文译本的译文,让读者互相参照,事非得已,希望识者明察。
从本书英译者根据作者本人引用的《圣经》希腊文译文译成的英译文来看,似较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明白流畅。我们不能妄加断言,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就不可靠,但是证诸“骆驼穿针眼”等人所皆知的误译传说,以及几年前现代英语新译本的出现,可见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它终究是译本,而不是原文。由此连带想起的是,我国通用的《圣经》中文译本(俗称官话本)恐怕也有必要重译了,一是因为它所根据的是已开始被淘汰的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二是因为与现代汉语相对照,它的译文不免有许多毛病,不忍卒读,对于正确了解基督教义实为不利。但这是个专门问题,这里就不去说它了。
本书章至第十七章由傅惟慈先生翻译,自第十八章至第三十三章由本人翻译。后还有一个译名问题需要说明。本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悉照《圣经》中文译本,尽管有的人名或地名与现代译法大相径庭,用字又怪(如女子名Magdalene译为抹大拉,Martha译为马大),读来很不习惯,不过这当然是对非基督教徒而言。在《圣经》中文新译本出现以前,为求译名统一以及方便教徒读者,我们还是作此决定。
董乐山
1991年2月22日于
不问春夏秋冬楼
基督,作为一个人,渴望成为上帝,或更确切地说,想复归于上帝,使自己与上帝同一;这一追求既合乎人性又超越了人性。基督的这一二重性对我一直是个不可解的谜。对上帝的思慕对我来说既是神秘的又是现实的,它在我身上切开无数伤口,但也开凿了一个个流水淙淙的涌泉。
自年轻时起,我深的痛苦和全部欢乐与忧伤都来自灵与肉的从不休止的无情搏斗。
我心中既有源于太古的邪恶势力——它是人性中固有的,也是先于人类就存在的——也有上帝的光明力量——它同样也是固属于人性又先于人而存在;我的灵魂就是这两支大军角逐的战场。
痛苦一直是剧烈的。我爱我的肉体,不愿意看到它毁灭;我也爱我的灵魂,不想叫它腐朽。我不断搏斗,想使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原始力量和解,使它们认识到彼此并非仇敌,而是伙伴,如能和谐相处,就都会非常欢快,而我也就能同它们共同欢乐了。
每个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具有一定的神性,所以基督的神秘不仅是某一教派的奥秘,而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这一斗争经常是无意识的、短暂的。意志薄弱的人无力长时间抗拒肉体,躯体变得越来越沉重,后成为一具行尸走肉,斗争也就结束了。但是对那些有责任感的人,那些日夜不敢忘记神圣职责的人,灵与肉的斗争却是残酷无情、至死方休的。
灵魂和肉体愈强健,斗争就愈能产生丰硕果实,后获得的和解也愈完美。上帝不喜欢意志不坚、皮肉松弛无力的人。灵魂愿意同强健的、不屈服的肉体搏斗。它是一只永远饥饿的、食肉的鸷鸟;它要把肉体吞噬,把它消化,叫它无影无踪。灵与肉的斗争,反叛与反抗,和解与屈从,后达到的目的——与上帝合一,基督就是这样一步步上升到境界,他召唤我们跟随着他的血迹,也走这样一条路。
这就是挣扎中的人的职责,向拯救世人的个人子基督攀登的高峰挺进。我们该怎样开始这一艰辛的旅程呢?
如果我们想追随基督,就必须深刻理解他经历过的斗争,就必须重新经历一次他受过的苦难:他如何战胜人世间各种点缀着鲜花的陷阱,如何牺牲尘世的大小欢乐,如何做出一次又一次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步步升高,一直走到殉道者的——十字架。在我写作《基督的后诱惑》的日日夜夜里,我怀着莫大的恐惧再一次走过基督迈向髑髅山的步步滴血的历程;我感情激动却充满理解与爱,再一次体验了基督的一生与受难。我写下了这一剧烈痛苦的自白和人类伟大的希望,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从未感到过基督的鲜血这样既甜美又痛苦地滴滴落进我的心里。
为了走上牺牲的——十字架,为了走向不朽的——上帝,基督经历了挣扎中的人类经历过的所有阶段。正因为这个,基督的痛苦我们才这样熟悉,才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对他的后胜利我们才觉得有如自己将来要获得的胜利。基督身上深厚的人性的一面帮助我们理解他、爱他、对他的受难能够感同身受。如果基督身上没有这一温暖的人的因素,他就永远不会这样令人哀悯地深深感动我们的心,他也就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楷模。我们痛苦挣扎,我们看到他在痛苦挣扎,于是我们就有了力量。我们看到自己在世界上不是孤独无依的;基督正站在我们一边战斗。
基督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是冲突与胜利。他战胜世俗欢乐的无法抗拒的魅惑,战胜一次又一次诱惑,不断使肉体升华到精神,自己也随之升高。他走到髑髅山巅,被钉到十字架上。
但他就是在十字架上斗争也未停止。诱惑——后一次诱惑——仍在等待着他。在这位殉道者的模糊的眼睛前面,魔鬼在一道闪光中展开一幕平和、安乐的人生的幻景。基督觉得自己好像在走一条芸芸众生的康庄大道。他结了婚,子孙满堂;亲戚邻居都敬爱他,尊重他;如今他已年迈苍苍,他坐在家门口,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追忆起年轻时的向慕。他后选择的是常人所走的路,多么好、多么理智的选择啊!拯救人类是多么疯狂的想法!能够逃避饥饿、折磨和十字架,安度一生,给了他多大的快乐!
后的诱惑只是发生于闪电似的一瞬间,发生于救世主濒死之际。
但基督立刻就用力把头一摇,睁开眼睛,又回到现实里来。不,他不是一个叛教者,荣耀归于上帝!他不是逃兵。他已经完成了主交付给他的使命。他没有结婚,他没有过安乐的日子。他已经走到牺牲的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他闭上眼睛,感到心安理得。接着是一声胜利的长啸:使命完成了。
换句话说,我已尽了我的职责,我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没有屈从于诱惑……
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被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基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就成为神圣的义务;基督直到生命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从那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
基督一生历程中每次遇到的障碍都成为一个里程碑,都是一次取得更大胜利的机会。我们面前有了一个为我们开辟道路并给予我们力量的榜样。
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这本书出版后,我也就尽了责任,一个不断挣扎、饱尝痛苦,但却抱着无限希望的人的责任。我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
【译者序】
卡赞扎基斯和他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
——《基督的后诱惑》译序
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作家像希腊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1883—1957)那样把毕生精力都自觉地用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的斗争以求得灵魂的安宁的。正如他自己在《基督的后诱惑》序言中所说,他的一切痛苦、一切悲伤、一切欢乐都来自这一斗争,这一从他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不断的无情的斗争。我们也可以说,他的一切文学作品、他的一切文学和哲学上的造诣,也来源于这一深刻的内心斗争。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基督的后诱惑》就是他在这一斗争中个人思想发展和经历的总结。
尼可斯?卡赞扎基斯1883年生于希腊克里特岛一个农业经营者的家庭。十四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这个岛上的农村里,就是在这里,他熟悉了日后在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人物:渔民、农民、牧羊人、小酒店老板、小商小贩。因此,尽管他后来离开了克里特岛,尤其是在成年之后,四海为家,过着一种自我流放的漂泊生活,但是他对家乡克里特岛和他曾经生活于其中的农民,也就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始终有着一种特殊的眷恋和忠诚。这成了他精神的归宿。而这也正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也是在克里特岛,卡赞扎基斯的童年是在革命斗争的氛围中度过的。希腊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受土耳其人的专制主义统治几达四百年,当时虽已独立,但是克里特岛仍控制在土耳其人的手里,因此当地民族情绪特别强烈。少年卡赞扎基斯看到和听到不少民族英雄争取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这样的耳濡目染,使他把英勇无畏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而他自己的父亲正好是这一美德的完美的典范。这对于他思想的成长、对于他毕生所从事的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都有不可泯灭的影响。
1897年克里特爆发了反异族统治的起义,卡赞扎基斯被家人送到纳克索斯岛避乱,进了一所由方济各会教士办的学校就读,这是他一生中次生活在一个与他生长的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古希腊哲学和近代西方思想,为日后他在哲学上的求索埋下了引子,奠定了他成为一个杰出的知识分子(请注意,这里的“知识分子”一词的涵义远远不是我们一般所用滥了的仅仅指受过教育的人而已,而是指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前途抱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远见卓识的睿智的哲人与贤者)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他发现除了英勇无畏以外还有一个美德:沉思默想,和另外一个父亲——基督——的完全不同的英勇献身精神。
就是从这时和这里,卡赞扎基斯开始了毕生都在他内心苦苦进行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一方面他渴望行动,另一方面他又亟思隐退,以致他一生都在不懈地寻找他的真正父亲、真正救主——也就是寻找他自己以及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在纳克索斯岛的修道院里打下了人文学的基础以后,先到雅典大学进修,发现了尼采。取得学位后,他又到巴黎去师从著名哲学家柏格森。在这以后即开始了他的一个禁欲苦修时期,曾到马其顿的阿索斯山的修道院去修行,独居斗室,与世隔绝,想通过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修炼,达到与救主的直接沟通。结果令他失望,因此他决定重新回到尼采。接着从尼采又转到佛陀,从佛陀转到列宁,从列宁转到奥德修斯。卡赞扎基斯这一哲学上的奥德修斯式的漂泊,后还是以回归到基督告终。不过这个基督已不是他当初早接触到的基督,而是以他在精神上求索之所得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的基督。
他之所以能够抱着他那经过了试探的信念复归于基督,是因为他自己也体验到了被基督视为假救主而加以抵制和摒弃的诱惑:一是婚姻;二是革命。曾经在马其顿的那个从10世纪开始就无女性(甚至母牛和母鸡)进入的深山修道院中坐关默思的年轻人,终于在1911年结婚,享受了天伦之乐,但是并没有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尤其是他在精神上的追求需要他付出孤居作为代价,因此夫妻经常长期分居,终于导致婚姻破裂。他也像耶稣一样,遇到了争取自由的暴力革命的诱惑。克里特岛革命战士的英雄业绩,曾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滋生了对积极活动的仰慕之情和亲身参加的热望。这在1917年由于两个外来因素而更加强烈了:一是俄国革命;二是与伯罗奔尼撒矿井的一个传奇性人物卓尔巴的相交。
卓尔巴是卡赞扎基斯心目中的肉体和行动的代表,他有充沛的精力、干练的能力,在生活上纵情享受,酗酒纵欲,毫无顾忌地满足自己的(也是人的)一切本能欲望。后来卡赞扎基斯在他的一部代表作《希腊人卓尔巴》(1946)中,把这一性格提高到一种信仰的高度,他的放纵成了自然界本身力量的代表。作为对立面的矿井老板——即故事叙述者人称的“我”——的禁欲主义的出世哲学终于抗拒不了卓尔巴所代表的生的欢乐的诱惑,去占有一个年轻寡妇,违反当地习俗,导致寡妇被私刑处死。这是在卡赞扎基斯的作品中,精神与肉体斗争的一次较量,以肉体的胜利告终。
在现实生活中,卓尔巴成了卡赞扎基斯形影不离的朋友。1917年两人曾一起访问了革命后的俄国,这次访问撒下了卡赞扎基斯信仰列宁哲学的种子。但这种子到二十年代中期才萌芽开花,在这以前,卡赞扎基斯在人生哲学上仍然彷徨不定,仍然不知人生后目的是什么,仍然在寻求他的救主。他翻译了柏格森、达尔文、艾克曼、詹姆斯、梅特林克、尼采、柏拉图。这其中对他影响的还是尼采,后来他自己曾经说过,是尼采教导他,一个人获得自由的途径是斗争——即献身于一个事业,并为之斗争,没有任何畏惧,也不抱要想得到任何报酬的希望。这为他日后信仰列宁准备了基础。在转向列宁之前,他一度皈依佛陀的完全出世、肉体完全让位于精神的学说。但是在他当时寄居的柏林,他经历了德国战败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贫困和饥饿,因此要创建一个新世界和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上帝,马克思主义学说似乎正中他的下怀。这样他就又从佛陀的出世哲学摆到了列宁的革命行动哲学一边,列宁成了他新的“上帝”。他曾以官方和私人身份先后到苏联四次,后来终于因为他一贯对空洞的宏伟理想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因此对苏联所实践的共产主义感到失望。尽管如此,但是他对革命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1957年身患白血病,还应邀访问了中国。
他的这种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徘徊,在长篇史诗《奥德修记现代续篇》(1938)的写作中暂时找到了依托。这是他为同名的《荷马史诗》写的续篇,描写古代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历经长期漂泊重返家园遇到绝色佳后,又外出漫游,寻找新的经历,不过是在现代的背景下。他先到斯巴达,把海伦带走;又去克里特岛发动政变;到埃及参加工人革命;后大彻大悟,去深山修道,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乌托邦。乌托邦后来终于被毁,而他自己却获得了彻底解脱,在南极升天。这部长诗同荷马原作一样共分二十四部分,却有33 333行,比荷马的12 110行多出一倍以上,其中包容了卡赞扎基斯的全部见闻、全部思想和他在精神与肉体斗争中的全部经历和感受;其中出现的佛陀、基督、浮士德、堂吉诃德等人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可谓是一部皇皇巨著。可惜因为内容庞杂,篇幅过大,识者不多,在世界文坛上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但是对他本人来说,这部史诗的写作对他思想的发展却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他这时发现创作才是他的天赋使命,他的救主。在此以前,他原本是要把四次访苏的所见所闻向外界报道,但却始终念念不忘《奥德修记现代续篇》 的构想。两相比较之下,他认识到自己的见闻感受必须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能成为单纯的宣传,否则就无法满足自己和读者的精神追求。这样,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他自认的职责之中,即像乔伊斯写《尤利西斯》一样,要做一个想象创造的大祭司,铸造人类的良心。他在从事这一艰巨任务时,既怀着一种强烈的宗教热情,熔基督教义、佛教教义、柏格森生命哲学、尼采超人哲学于一炉,又抱着一种冷静的理性态度,一方面不信任纯观念,另一方面崇拜自发行动;还有他在为政府服务和广泛旅行中获得的丰富实际经验;而尤其强烈的是他对古代和现代希腊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他选择《奥德修记现代续篇》的创作,因为它能打破地域界限,可以包罗万象地把复杂的西方思想同纯朴的东方感情糅合在一起。奥德修斯是希腊人,但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机智,也好行动;他是个漂泊者,到处寻求新奇的经历,但他是个超人,而卡赞扎基斯在创作这部庞大的史诗时,也成了一个自有特色的超人;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离群索居,自早到晚写作不辍,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如此先后达十三年,七易其稿,始告完成,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
接着他又把但丁的《神曲》译成现代希腊文。他之所以从事这一大工程,是因为他在但丁身上看到了一个同自己一样追求完美的人、被自己的人民所放逐所不齿而无家可归的人、想用艺术为手段把肉体升华为精神的人。但是真正能够反映他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的作品还是战后从1948年起到他生命的后九年中所创作的几部作品,其中尤以《希腊的受难》和《基督的后诱惑》代表性。这时他已誉满全欧,作品已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52年的一次仅以一票之差落选)。
但是成功却带来了完全的误解和诋毁,幸而他已学到了尼采的教诲:争取自由的斗争不能有任何畏惧,也不能存任何报答的希望,才能将这一切吵嚷置之度外。这种种不快事件的由来,是因为他是本着艺术家良心从事创作的,尤其是在刻画他毕生投入的精神与肉体的斗争时毫无世俗的顾忌,不免触犯了偏执的宗教界人士的忌讳,以致《希腊的受难》使他险些被逐出教门。《不自由毋宁死》引起报界攻击他是克里特岛和希腊的叛徒,因为卡赞扎基斯尽管热爱农民,但从来不一味美化他们,在这部作品里,他既颂扬了希腊式英雄主义的正的一面,也不掩饰它负的一面。至于《基督的后诱惑》更是引起轩然大波,他所受到的攻击之激烈,几近中世纪的宗教迫害。1957年他访华归途在广州误种天花疫苗病死德国,遗体运回希腊安葬,希腊大主教仍拒绝让他的遗体停放在教堂中让人瞻仰;甚至在他死后三十年该书在美国改编拍摄成电影时,还引起一部分宗教信徒的抗议和抵制。其实这一切都是无知和误解所造成的,有心的读者在细心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有同感。
上面已经说过,争取自由的斗争不能有任何畏惧,也不能存报答的希望。卡赞扎基斯笔下的耶稣,就是这样一个尼采式的超人。他像奥德修斯一样,是自由人的原型。他凭借意志的力量,取得了对物质的胜利,或者换句话说,把物质转化为精神。这一全面的胜利实际上是一系列具体胜利的总和——他不断地斩断各种形式的束缚,家庭的羁绊、肉体的欢悦、国家的权威、死亡的恐惧……因为在卡赞扎基斯看来,自由不是给予斗争的报酬,而是斗争过程本身。因此耶稣必须不断地受到邪恶的诱惑,不断地感到它的诱惑,不断地屈服于它的诱惑,只有这样,他后对诱惑的抗拒才有意义。
从正统宗教观点来看,这是异端邪说。但是卡赞扎基斯不仅信奉这异端邪说,而且把它当作这部作品的整个结构的基础,这应该可以为我们了解他的深层目的提供一些线索。他的目的主要不是重新阐释基督,或者改造教会,而是要使基督从根本上超脱于教会,是要塑造一个新的救主,从而填补自己在道义和精神上的真空。卡赞扎基斯的内心冲突是二十世纪每一个有识之士面临时代的混乱时所必然产生的内心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他希望把耶稣看成一个能为二十世纪所了解的新时代人物,但仍保持基督传说中一切能为各时代的各种人所能接受的成分。正因为他自己毕生经历了精神与肉体的斗争,他才能够极其深刻地描绘耶稣在选择爱与斧之间,在选择天伦之乐与殉道者的流放和孤独之间,在选择仅仅解放肉体与同时解放肉体与灵魂之间所经受的痛苦。
如果这还不能使我们深切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作者本人是怎么说的。卡赞扎基斯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被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基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就成为神圣的义务;基督直到生命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作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从那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又说:“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这本书出版后,我也就尽了责任,一个不断挣扎、饱尝痛苦,但却抱着无限希望的人的责任。我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没有比这一段作者自白更能说明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了,如果说还是有人在读了本书和这段话以后仍把作者这一以回归基督当作他毕生的精神与肉体斗争的终结视为对基督的亵渎,那么只能说他并不真正了解基督,因此也不了解基督精神。
这个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的(部分费解之处参考了德文译本),中间隔了两层,很难说能忠实传达原作的神韵。正如英译者所说,卡赞扎基斯认为伟大的文学必然是民族的文学。他还认为希腊的农民是希腊的灵魂和生命,因此他们的语言才是希腊的活的语言。在卡赞扎基斯的作品中,不论是《奥德修记现代续篇》还是《基督的后诱惑》,他都使用了与雅典上等人不同的所谓“大众化的语言”(demotic language)。这种语言活泼动人,具体实在,很少抽象概念,不论从构词的灵活或语汇的丰富(比如说,在《奥德修记现代续篇》中,卡赞扎基斯用了3 200多个不同的外号来称呼主人公)来说,英语很难望其项背。如今再从英译本转译成中文,效果恐怕就更加面目全非了。译者只求尽力做到译文明白如话,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已是上上大吉了。
翻译过程中的第二个难题是《圣经》的引文。本来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找出《圣经》中文译本中的引文章节段落,照抄就是了。无奈作者使用的是《圣经》希腊文译本,英译者据此译成英文,结果就与如今英语世界通用的詹姆斯国王版《圣经》英文译本有出入,而中文译本又是根据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译出的,如此隔了几层,出入就更大了。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在正文中出现的《圣经》引文,用本书英译者的英译文,自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在脚注中放入圣经中文译本的译文,让读者互相参照,事非得已,希望识者明察。
从本书英译者根据作者本人引用的《圣经》希腊文译文译成的英译文来看,似较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明白流畅。我们不能妄加断言,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就不可靠,但是证诸“骆驼穿针眼”等人所皆知的误译传说,以及几年前现代英语新译本的出现,可见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它终究是译本,而不是原文。由此连带想起的是,我国通用的《圣经》中文译本(俗称官话本)恐怕也有必要重译了,一是因为它所根据的是已开始被淘汰的詹姆斯国王版英译本;二是因为与现代汉语相对照,它的译文不免有许多毛病,不忍卒读,对于正确了解基督教义实为不利。但这是个专门问题,这里就不去说它了。
本书章至第十七章由傅惟慈先生翻译,自第十八章至第三十三章由本人翻译。后还有一个译名问题需要说明。本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悉照《圣经》中文译本,尽管有的人名或地名与现代译法大相径庭,用字又怪(如女子名Magdalene译为抹大拉,Martha译为马大),读来很不习惯,不过这当然是对非基督教徒而言。在《圣经》中文新译本出现以前,为求译名统一以及方便教徒读者,我们还是作此决定。
董乐山
1991年2月22日于
不问春夏秋冬楼
媒体评论
一个强烈感人的故事,关于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胜利。
——《纽约时报书评》
灵魂的炸药。
——《旧金山纪事报》
烙印般的、高远的、撼人的小说。
——《时代周刊》
——《纽约时报书评》
灵魂的炸药。
——《旧金山纪事报》
烙印般的、高远的、撼人的小说。
——《时代周刊》
在线试读
章
从穹苍吹来的一股清风把他的身心完全占有。
头顶,花蕾绽放的天幕开出簇簇繁星;地面,岩石受到白昼烈日炙烤,好像仍在燃烧,冒着腾腾热气。天地一片安详宁静,虽然充塞着亘古不变的夜籁,却比声息俱无显得更加寂静。夜色昏黑,多半已是子夜了。太阳和月亮——上帝的眼睛合上了,陷入沉睡。而我们的年轻人的心思则为习习轻风吹拂到远处,他正在幸福地沉思。他在想:荒漠寂寂,多么幸福的天国!但就在这一刻,风向变了,变得污浊起来。不再是从玉宇吹来的清风,而是污秽、重浊的气息,仿佛藏在他下面某处茂密林莽中或是潮湿、葱郁的果园里的一只巨兽正在梦中挣扎,大口大口地喘气。空气变得沉滞,躁动不安。人、动物和精灵的热乎乎的气息升腾上来,其间还掺杂着人体发出的酸馊的汗臭、刚从烤箱中取出的面包味,以及妇女们用来涂发的月桂油香。
你嗅到、意识到、预感到一些什么,但却一无所见。直到你的眼睛逐渐习惯四周一片黑暗,才分辨出一株比夜色还黑、躯干笔直、傲然挺立的柏树,一簇样子像一泓清泉的枣椰树,和几棵叶子虽然稀疏却不断在风中飒飒作响、在一片昏黑中闪着银光的橄榄树。之后,你在一块绿地上又看到了一些低矮破旧的小房子,有的三五簇拥在一起,有的孤零零地伫立着;它们是用泥巴、砖石和黑夜建成的,但外面都粉刷了一层白浆。污浊的气味同秽垢使你分辨出一个个躯体正在屋顶上酣睡,有人盖着白被单,也有人赤身裸体。寂静逃遁了。幸福、宁静的夜晚充满了苦痛。人们的手足扭曲着、翻动着,寻找不到憩息的位置。心儿在悲叹。几百张嘴迸出绝望的、执著的喊叫,在上帝践踏过的这一片无声混乱中拼命想汇合在一起,想喊出郁积在他们胸中的愿望。但是他们却喊不出来;他们的嘶叫声支离破碎,成为毫无意义的呓语。
突然间,村子中央从的屋顶上传来一声悲痛欲绝的尖叫。一个人的心正在撕裂:“以色列上帝,以色列上帝,阿多奈,还要等多久?”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这是全村人在梦想,在齐声呼喊。埋着累累白骨、扎着千年树根的整个以色列土地正在经历着阵痛却不能分娩,它在尖声哭叫。
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哭声又起,再次把大气从地面到天空震裂,但这次那哭叫声中却含着更多的气愤与冤情:“还要等多久?还要等多久?”村子里的狗被惊醒了,开始狂吠。躺在屋顶平台上的女人们受到惊吓,把头埋在丈夫的腋窝里。
年轻人正在做梦。在梦中听到呼喊声,他不安地晃动了一下身子。梦也受到惊吓,开始逃遁。大山变得稀薄了,露出五脏六腑。山的内脏不是岩石,而是堆砌着的梦寐和晕眩。在山峰上狂乱地跳跃着一群又高又大的野人——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毛茸茸的大胡子、长眉毛和巨大的手臂——这时也开始变得稀薄了;先是变得又长又宽,完全不成人形,后只成为一根根的线头,好像被强风吹散的片片乌云。再过一会儿,他们就要从沉睡者的脑子里完全消失了。
但在这一变化发生之前,年轻人的头又一次发沉,重又陷入酣睡中。于是大山又结成岩石,云朵又凝聚成血肉之躯的人体。他听见一阵喘气,一阵急促的脚步,一个长着红胡子的汉子重又出现在山峰上。那人敞着怀,赤着脚,红通通的面孔,大汗淋漓,跟在他后面的一群追随者也个个气喘吁吁,但这时他们还都藏在山上的一块块巨石后面。头顶上,天空又复变成穹隆形的屋顶,只挂着一颗巨大的星星,好像一个大火盆悬在东方天际。快要破晓了。
年轻人伸展着四肢躺在铺着刨花的地上。他的呼吸深沉,经过白天的辛苦劳动,他需要恢复体力。他的眼皮颤抖了一下,好像受到启明星的刺激,但是并没有醒过来,梦境重又诡谲地把他包裹起来。他在梦中看到的那个红胡子不再跳动了,从腋窝、大腿和刻着深深皱纹的窄脑门上不断往下淌汗,由于气恼和剧烈活动,嘴里冒着热气。他正要张嘴咒骂,又克制住自己,把几句脏话吞咽下去。他只是沮丧地咕噜着:“还要等多久,阿多奈?还要等多久?”但是他的怒气并未消散。他转过身,像一道闪电,倏忽间已消失到千里之外。
梦中景物又转换了:山岳消失,人影隐没。沉睡的人在房中用板条钉制的低矮天花板上看到迦南地。迦南地仿佛是一幅流动气体的刺绣画,色彩缤纷,装饰着许多缀物,不停地飘摇浮摆。南面的以土买沙漠地带上下起伏,像一只豹子在耸动脊背。稍过来一些是死海,浓浊、飘散着毒气,把阳光完全吸尽。过了死海就是残酷的耶路撒冷城,环绕着根据耶和华圣谕挖掘出的壕沟。奉献给上帝的祭物——羔羊和先知者的鲜血在铺着石块的街道上流淌。这以后是撒玛利亚,龌龊、充满偶像崇拜者的脚印。在城中心一口井边,一个涂脂抹粉的妇人正在汲水。后,在这一图景的北边是加利利,阳光和煦,一片青葱,是一块朴实无华的地方。从梦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的是被称作上帝大动脉的约旦河。这条河既流经黄沙漫漫的草原,又流经果实累累的果园,不论是施洗者约翰、撒玛利亚的异教徒、革尼撒勒湖上的渔夫,甚至妓女,都在这条河里汲水。
年轻人在梦中见到圣河和圣土,欣喜异常。他伸出一只手,想去触摸一下,但那由露珠、熏风同人们古老愿望织成的理想之国,那像朝曦照射着的一朵玫瑰花,在毛茸茸的夜色里闪烁了一下就突然熄灭了。在迦南地消失之后,他又听到一阵咒骂和粗声吼叫,又看到那一群人从棱角锋利的岩石后面、从刺梨树后面重新出现,但是他们的样子已经大变,几乎叫他认不出来了。这些巨人完全萎缩了,简直像一些肢体残缺的人。他们成了侏儒、小矮人,长胡须拖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每个小矮人手里拿着一件奇形怪状的刑器,有的是镶着铁钉的皮带,有的是大折刀和赶牛的刺棒,有的是粗重的大头钉子。三个屁股几乎擦着地面的侏儒扛着一个粗重笨大的十字架。后走出来一个斜眼的侏儒,是这一群小矮人中狠毒的一个。他手里拿的是一顶荆棘编成的冠冕。
红胡子俯身望了望这些人,鄙夷地摇了摇他的大脑袋。梦中的年轻人仿佛听到了他的思想:他们不相信,所以他们蜕化了,所以我在受折磨。他们不信啊!
他伸出一只长满汗毛的大手,指着下面覆着一层晨霜的原野说:你们看吧!”
“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头儿。黑得很。”
“你们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们为什么不信呢?”
“我们信,头儿,我们相信。所以我们才跟着你。但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再看一看!”
红胡子的手像一把利剑一样向下一挥,刺破了白霜,使下面的原野显露出来。一个蓝色的湖泊苏醒了。湖水微笑着,波光闪烁,推开了白霜的毯子。在铺满石子的湖岸边,在谷田里,村庄和小屋也显露出来。它们在枣椰树下发出耀眼的白色,像是一个个大鸟巢。
“他就在那里。”这群人的领袖指着一个被绿草地环绕着的村庄说。村庄上面的三个风磨在黎明中张开翅膀,正在转动。恐怖一下子洒落到睡眠者黧黑的脸上。梦境凝聚在他眼皮上,不肯离去。他用手拂拭了一下眼睛,想把梦驱走,挣扎着想使自己清醒过来。我不过是在做梦,他想,我要睁开眼,逃脱出来。但是那些小人却执拗地围着他转,并不想离开。那个一脸横肉的红胡子正在对他们讲话,手指恶狠狠地指着平原上的一个大村子。
“他就在那里!他藏在那儿,光着脚,破衣烂衫,伪装成一个木匠,假装他不是那个人。他想逃命,但他是逃不过我们的:上帝的眼睛已经看到了他!去搜寻他吧,孩子们!”
他抬起脚,准备行动,但那些小矮人却攀住他的胳臂和腿。他又把脚放下来。
“破衣烂衫的人有的是,头儿,赤脚的人也多得很,木匠也多得很。你要给我们一个线索,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一个人,长得什么样子,住在哪儿,这样我们就能认出他来了,不然的话我们就不走。你好知道这一点,头儿。我们不想走,我们累极了。”
“我要把他抱在怀里,亲吻他。这将是你们的线索。走吧,快跑!但是要轻点,不要大喊大叫。现在他正在睡觉。要小心,不要把他叫醒让他溜掉。向上帝发誓,孩子们,快去找他!”
“去找他,头儿!”小矮人齐声呐喊,抬起大脚丫子,准备出发。
但是矮人中的一个,那个手拿荆棘冠冕、皮包骨的斜眼小驼背却揪住了身边一棵带刺的矮树,不肯动身。
“我哪儿也不去。”他尖声喊道,“我已经找够了。我们已经搜寻了多少个晚上啦?我们走了多少地方,多少村子?你算一下吧。在以土买沙漠里我们查找了所有艾森教徒的寺院;我们穿过了伯大尼,差一点白白杀掉拉撒路;我们到了约旦河,可是施洗者约翰却把我们打发走,对我们说,他不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我们又走到别的地方,我们进了耶路撒冷城,在圣殿里搜寻,在亚那和该亚法的宫殿里搜寻,还搜查了律法师和法利赛人住的村子,可是结果呢?什么人也没找到。除了无赖、骗子、强盗、妓女、杀人犯,我们什么人也没查到。我们又往前走。我们匆匆走过不遵守上帝戒律的撒玛利亚,到了加利利。一个不漏地走过马加丹、迦拿、迦百农、伯赛大几个村镇,挨家挨户、一条船一条船地搜寻,为了找到那个有道德、敬畏上帝的人。每一次找到一个人我们就大喊:‘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你躲什么?快出来拯救以色列吧!’可是不管是谁,一看到我们拿着的刑具,就吓得浑身发抖,又是踢腿,又是顿脚,尖声喊叫说:‘我不是你们找的那个人,我不是。’于是他又喝酒、又赌钱,成天跟女人厮混,为了救自己的命。他变成一个酒鬼,亵渎神明,嫖娼——只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他是个犯罪的人,而不是我们寻找的人……真是对不起,头儿,可是我们要到这里去找的人还是会跟从前一样。我们到处寻找这个人,纯粹是白费工夫。我们是找不到这个人的,他还没有出生呢。”
红胡子抓住他的脖颈,把他提起来,在半空中悬了半天。“你这个疑虑重重的多马,”他呵呵地笑着说,“什么也不相信,我真喜欢你!”
他转过身对其余的人说:“他就是一根赶牛的刺棒,咱们都是牲口。咱们就叫他赶吧,叫他不停地用棍棒插刺吧!有疑虑在,就永远不得安宁了。”
不长毛发的多马在半空疼得尖声喊叫,红胡子把他放在地上。红胡子又呵呵地笑了几声,用眼睛扫了一下面前这一群侏儒。“咱们是多少人?”他问,“十二个——以色列的每个部族都有一个代表。魔鬼、天使、小妖精、小矮人——凡是上帝能制造出的畸形儿咱们这里都有了。好吧,这是你们自己的选择。”
红胡子的情绪很好,他的鹞鹰似的圆眼睛炯炯发光。他伸出一只大手,开始一个一个地抓住他这些伙伴的肩膀;他既气恼,又不无某种爱怜。他轮番把他们提到半空,嬉笑着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一番,他刚把一个放下来,便马上又抓起另一个来。
“哈啰,你这个亚伯拉罕的不肖子孙,你这个吝啬鬼,利欲熏心,鼻子里喷出来的是一股毒气……你呢,你是个冒失鬼,也是个话痨,废话连篇……你这个人是个虔诚的窝囊废,你不杀人,不偷盗也不奸淫——因为你什么都害怕。你的德行都来自畏惧……你呀,你是头叫人打怕了的蠢驴。你缺吃少穿,挨饿受冻,你叫人往身上抽鞭子,一点儿也不反抗。你就知道埋头干活儿,一点也不自尊自重。为了填饱肚子,甚至舔别人的锅底。你的全部道德都来自挨饿受苦……啊,你这个家伙,你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你站在狮子的洞口外面,站在耶和华的殿堂外面,可是又不走进去……你啊,你这天真的小绵羊。你整天咩咩地叫,跟在别人后面,你把他看作大神,却不知道他随时都会转回身把你吃掉……还有你,利未的儿子,你这个江湖医生,零售上帝的小贩,你一盎司一盎司地出卖上帝。你开了一家小店,把上帝当酒水出售。你把客人灌醉,叫他们打开自己的钱包,也把心里的事告诉你——你是所有无赖中的无赖!……你,你这个偏激、狂热、居心叵测的苦行僧!你按照自己的模样制造了一个上帝,跟你一样偏激、狂热、存心不良。然后你就匍匐在地上向他磕头礼拜,只因为他跟你一模一样……你,你用自己不朽的灵魂开了一家兑换钱币的小店。你坐在店口,把手伸进钱袋里,施舍给穷人,借钱给上帝。你雇了一个记账的人,把一笔笔交易都记在账里:我在某年某月某日施舍给某人多少钱,时间是哪个小时。你吩咐记账员在你死后把这本账簿放在你的棺材里,这样你就可以在上帝面前打开它,拿出账单,要用几百万的不朽的欠账……啊,是你!谎话精,吹牛大王!你把上帝的所有戒律都踩在脚底。你杀人越货,奸淫偷盗,可是过后你却顿足捶胸,泪流满面,摘下你的吉他,把所有罪行变成一支歌。狡猾鬼!你知道得很清楚,歌手做了什么坏事,上帝都会宽宥,因为他非常喜欢听人们为他唱赞歌……你,多马,拿赶牛杖捅我们屁股吧……还有我,我自己。我是个不负责任的疯子和傻瓜。我的头脑发涨,抛弃了老婆、孩子,一心要去寻找救世主!咱们的伟大事业需要咱们所有这些人,魔鬼也好,天使也好,矮人也好,小妖精也好,谁也少不了。走吧,快去找他吧,孩子们!”
他哈哈大笑几声,往手掌里吐了口唾沫,拔脚就走。
“去找他,孩子们!”他又喊了一声,接着就顺着通向拿撒勒的山坡跑起来。
大山和人群化作青烟消失不见了。沉睡者的眼里只剩下无梦的黑暗。除了沉重的步履从山坡走下来的咚咚足音外,他在缠绵的梦境中什么也听不见了。
他的心狂乱地跳动着。他听到从他的腹部传来一声尖锐的叫喊:他们来了!他们来了!他一下子跳起来(至少他在梦中觉得自己跳了起来),用工作台顶住门,又把所有的木工工具压在上面——锯子、大刨、小刨、锛子、锤子、螺丝刀,另外还有一个他当时正在制作的木头十字架。然后他又钻进刨花和木屑里,等待着。
他感到一种奇特的、叫他心烦意乱的寂静。那寂静好像有极大的厚度,几乎使他窒息。他什么也听不见,连村民的呼吸声也听不到,更不必说上帝的气息了。万事万物,连同警醒的魔鬼,都掉进了一口黑暗的深不可测的枯井里。是睡梦吗?抑或这就是死亡、永恒、上帝?年轻人感到一阵心惊胆战。他看到了危险,竭力要把自己向下沉落的心智攫住,好使自己得救——他一下子清醒过来。
他全身浸在汗水里。梦中的情景他几乎全部忘记了。他只记得一点:有人正在搜寻他。是谁?……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是人还是魔鬼?他记不起来了。他侧着耳朵倾听了一会儿。夜非常宁静,他现在听得到许多胸膛、许多魂灵的呼呼声了。一只狗在凄厉地号叫;一棵树时不时地在风中瑟瑟作响。住在村边的一个母亲正在低声哼唱催孩子入睡,徐缓的歌声令人心荡……黑夜充满了窸窸窣窣的碎语和欷歔悲叹,这些声音他既熟悉也喜爱。大地在低声细语,上帝也在喁喁而谈,年轻人的心情变得平静了。刚才有一刻他非常害怕全世界只剩下他孤单单的一个人了。
他的父母住在他隔壁的一间屋子里;他听见老父亲的喘息声。这位不幸的老人每天晚上都不能安睡。他的嘴巴扭曲着,嘴唇吃力地一张一合,用尽力气想说出一句什么话来。几年来他一直这样折磨着自己,一直在努力恢复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他已经瘫痪了,只能在床上坐着,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舌头。他浑身使劲,汗流浃背,口角流着涎水。在经过艰苦努力后偶尔他能够极其吃力地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说出一个词来——一个词,就一个词,而且永远是那同一个记号:阿多奈。他再也不能说别的,只是阿多奈……在他说出这个词以后,一两个小时内他会变得非常安静。这以后他又开始痛苦地挣扎着,嘴巴又一次张张合合。
“都是我的错……我的错……”年轻人低声说,眼里噙着泪水。
在寂静的夜里,儿子听到了父亲的苦痛,他自己也陷入剧烈的痛苦中。他浑身流汗,一张嘴不由自主地也嚅动起来。他闭着眼睛,仔细倾听父亲在做什么,自己好同样仿效。他同老人一起,共同叹气,发出同样模糊不清的、绝望的呼叫。但就在这样分担老人的痛苦时,他又睡着了。
他刚刚进入睡乡,屋子就剧烈地震动起来。工作台打翻了,工具和十字架滚落到地上,门砰的一声打开,红胡子像一座巨塔一样出现在门槛前边。红胡子伸开两臂,纵声大笑。
年轻人惊叫一声,从梦中醒来。
从穹苍吹来的一股清风把他的身心完全占有。
头顶,花蕾绽放的天幕开出簇簇繁星;地面,岩石受到白昼烈日炙烤,好像仍在燃烧,冒着腾腾热气。天地一片安详宁静,虽然充塞着亘古不变的夜籁,却比声息俱无显得更加寂静。夜色昏黑,多半已是子夜了。太阳和月亮——上帝的眼睛合上了,陷入沉睡。而我们的年轻人的心思则为习习轻风吹拂到远处,他正在幸福地沉思。他在想:荒漠寂寂,多么幸福的天国!但就在这一刻,风向变了,变得污浊起来。不再是从玉宇吹来的清风,而是污秽、重浊的气息,仿佛藏在他下面某处茂密林莽中或是潮湿、葱郁的果园里的一只巨兽正在梦中挣扎,大口大口地喘气。空气变得沉滞,躁动不安。人、动物和精灵的热乎乎的气息升腾上来,其间还掺杂着人体发出的酸馊的汗臭、刚从烤箱中取出的面包味,以及妇女们用来涂发的月桂油香。
你嗅到、意识到、预感到一些什么,但却一无所见。直到你的眼睛逐渐习惯四周一片黑暗,才分辨出一株比夜色还黑、躯干笔直、傲然挺立的柏树,一簇样子像一泓清泉的枣椰树,和几棵叶子虽然稀疏却不断在风中飒飒作响、在一片昏黑中闪着银光的橄榄树。之后,你在一块绿地上又看到了一些低矮破旧的小房子,有的三五簇拥在一起,有的孤零零地伫立着;它们是用泥巴、砖石和黑夜建成的,但外面都粉刷了一层白浆。污浊的气味同秽垢使你分辨出一个个躯体正在屋顶上酣睡,有人盖着白被单,也有人赤身裸体。寂静逃遁了。幸福、宁静的夜晚充满了苦痛。人们的手足扭曲着、翻动着,寻找不到憩息的位置。心儿在悲叹。几百张嘴迸出绝望的、执著的喊叫,在上帝践踏过的这一片无声混乱中拼命想汇合在一起,想喊出郁积在他们胸中的愿望。但是他们却喊不出来;他们的嘶叫声支离破碎,成为毫无意义的呓语。
突然间,村子中央从的屋顶上传来一声悲痛欲绝的尖叫。一个人的心正在撕裂:“以色列上帝,以色列上帝,阿多奈,还要等多久?”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这是全村人在梦想,在齐声呼喊。埋着累累白骨、扎着千年树根的整个以色列土地正在经历着阵痛却不能分娩,它在尖声哭叫。
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哭声又起,再次把大气从地面到天空震裂,但这次那哭叫声中却含着更多的气愤与冤情:“还要等多久?还要等多久?”村子里的狗被惊醒了,开始狂吠。躺在屋顶平台上的女人们受到惊吓,把头埋在丈夫的腋窝里。
年轻人正在做梦。在梦中听到呼喊声,他不安地晃动了一下身子。梦也受到惊吓,开始逃遁。大山变得稀薄了,露出五脏六腑。山的内脏不是岩石,而是堆砌着的梦寐和晕眩。在山峰上狂乱地跳跃着一群又高又大的野人——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毛茸茸的大胡子、长眉毛和巨大的手臂——这时也开始变得稀薄了;先是变得又长又宽,完全不成人形,后只成为一根根的线头,好像被强风吹散的片片乌云。再过一会儿,他们就要从沉睡者的脑子里完全消失了。
但在这一变化发生之前,年轻人的头又一次发沉,重又陷入酣睡中。于是大山又结成岩石,云朵又凝聚成血肉之躯的人体。他听见一阵喘气,一阵急促的脚步,一个长着红胡子的汉子重又出现在山峰上。那人敞着怀,赤着脚,红通通的面孔,大汗淋漓,跟在他后面的一群追随者也个个气喘吁吁,但这时他们还都藏在山上的一块块巨石后面。头顶上,天空又复变成穹隆形的屋顶,只挂着一颗巨大的星星,好像一个大火盆悬在东方天际。快要破晓了。
年轻人伸展着四肢躺在铺着刨花的地上。他的呼吸深沉,经过白天的辛苦劳动,他需要恢复体力。他的眼皮颤抖了一下,好像受到启明星的刺激,但是并没有醒过来,梦境重又诡谲地把他包裹起来。他在梦中看到的那个红胡子不再跳动了,从腋窝、大腿和刻着深深皱纹的窄脑门上不断往下淌汗,由于气恼和剧烈活动,嘴里冒着热气。他正要张嘴咒骂,又克制住自己,把几句脏话吞咽下去。他只是沮丧地咕噜着:“还要等多久,阿多奈?还要等多久?”但是他的怒气并未消散。他转过身,像一道闪电,倏忽间已消失到千里之外。
梦中景物又转换了:山岳消失,人影隐没。沉睡的人在房中用板条钉制的低矮天花板上看到迦南地。迦南地仿佛是一幅流动气体的刺绣画,色彩缤纷,装饰着许多缀物,不停地飘摇浮摆。南面的以土买沙漠地带上下起伏,像一只豹子在耸动脊背。稍过来一些是死海,浓浊、飘散着毒气,把阳光完全吸尽。过了死海就是残酷的耶路撒冷城,环绕着根据耶和华圣谕挖掘出的壕沟。奉献给上帝的祭物——羔羊和先知者的鲜血在铺着石块的街道上流淌。这以后是撒玛利亚,龌龊、充满偶像崇拜者的脚印。在城中心一口井边,一个涂脂抹粉的妇人正在汲水。后,在这一图景的北边是加利利,阳光和煦,一片青葱,是一块朴实无华的地方。从梦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的是被称作上帝大动脉的约旦河。这条河既流经黄沙漫漫的草原,又流经果实累累的果园,不论是施洗者约翰、撒玛利亚的异教徒、革尼撒勒湖上的渔夫,甚至妓女,都在这条河里汲水。
年轻人在梦中见到圣河和圣土,欣喜异常。他伸出一只手,想去触摸一下,但那由露珠、熏风同人们古老愿望织成的理想之国,那像朝曦照射着的一朵玫瑰花,在毛茸茸的夜色里闪烁了一下就突然熄灭了。在迦南地消失之后,他又听到一阵咒骂和粗声吼叫,又看到那一群人从棱角锋利的岩石后面、从刺梨树后面重新出现,但是他们的样子已经大变,几乎叫他认不出来了。这些巨人完全萎缩了,简直像一些肢体残缺的人。他们成了侏儒、小矮人,长胡须拖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每个小矮人手里拿着一件奇形怪状的刑器,有的是镶着铁钉的皮带,有的是大折刀和赶牛的刺棒,有的是粗重的大头钉子。三个屁股几乎擦着地面的侏儒扛着一个粗重笨大的十字架。后走出来一个斜眼的侏儒,是这一群小矮人中狠毒的一个。他手里拿的是一顶荆棘编成的冠冕。
红胡子俯身望了望这些人,鄙夷地摇了摇他的大脑袋。梦中的年轻人仿佛听到了他的思想:他们不相信,所以他们蜕化了,所以我在受折磨。他们不信啊!
他伸出一只长满汗毛的大手,指着下面覆着一层晨霜的原野说:你们看吧!”
“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头儿。黑得很。”
“你们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们为什么不信呢?”
“我们信,头儿,我们相信。所以我们才跟着你。但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再看一看!”
红胡子的手像一把利剑一样向下一挥,刺破了白霜,使下面的原野显露出来。一个蓝色的湖泊苏醒了。湖水微笑着,波光闪烁,推开了白霜的毯子。在铺满石子的湖岸边,在谷田里,村庄和小屋也显露出来。它们在枣椰树下发出耀眼的白色,像是一个个大鸟巢。
“他就在那里。”这群人的领袖指着一个被绿草地环绕着的村庄说。村庄上面的三个风磨在黎明中张开翅膀,正在转动。恐怖一下子洒落到睡眠者黧黑的脸上。梦境凝聚在他眼皮上,不肯离去。他用手拂拭了一下眼睛,想把梦驱走,挣扎着想使自己清醒过来。我不过是在做梦,他想,我要睁开眼,逃脱出来。但是那些小人却执拗地围着他转,并不想离开。那个一脸横肉的红胡子正在对他们讲话,手指恶狠狠地指着平原上的一个大村子。
“他就在那里!他藏在那儿,光着脚,破衣烂衫,伪装成一个木匠,假装他不是那个人。他想逃命,但他是逃不过我们的:上帝的眼睛已经看到了他!去搜寻他吧,孩子们!”
他抬起脚,准备行动,但那些小矮人却攀住他的胳臂和腿。他又把脚放下来。
“破衣烂衫的人有的是,头儿,赤脚的人也多得很,木匠也多得很。你要给我们一个线索,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一个人,长得什么样子,住在哪儿,这样我们就能认出他来了,不然的话我们就不走。你好知道这一点,头儿。我们不想走,我们累极了。”
“我要把他抱在怀里,亲吻他。这将是你们的线索。走吧,快跑!但是要轻点,不要大喊大叫。现在他正在睡觉。要小心,不要把他叫醒让他溜掉。向上帝发誓,孩子们,快去找他!”
“去找他,头儿!”小矮人齐声呐喊,抬起大脚丫子,准备出发。
但是矮人中的一个,那个手拿荆棘冠冕、皮包骨的斜眼小驼背却揪住了身边一棵带刺的矮树,不肯动身。
“我哪儿也不去。”他尖声喊道,“我已经找够了。我们已经搜寻了多少个晚上啦?我们走了多少地方,多少村子?你算一下吧。在以土买沙漠里我们查找了所有艾森教徒的寺院;我们穿过了伯大尼,差一点白白杀掉拉撒路;我们到了约旦河,可是施洗者约翰却把我们打发走,对我们说,他不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我们又走到别的地方,我们进了耶路撒冷城,在圣殿里搜寻,在亚那和该亚法的宫殿里搜寻,还搜查了律法师和法利赛人住的村子,可是结果呢?什么人也没找到。除了无赖、骗子、强盗、妓女、杀人犯,我们什么人也没查到。我们又往前走。我们匆匆走过不遵守上帝戒律的撒玛利亚,到了加利利。一个不漏地走过马加丹、迦拿、迦百农、伯赛大几个村镇,挨家挨户、一条船一条船地搜寻,为了找到那个有道德、敬畏上帝的人。每一次找到一个人我们就大喊:‘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你躲什么?快出来拯救以色列吧!’可是不管是谁,一看到我们拿着的刑具,就吓得浑身发抖,又是踢腿,又是顿脚,尖声喊叫说:‘我不是你们找的那个人,我不是。’于是他又喝酒、又赌钱,成天跟女人厮混,为了救自己的命。他变成一个酒鬼,亵渎神明,嫖娼——只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他是个犯罪的人,而不是我们寻找的人……真是对不起,头儿,可是我们要到这里去找的人还是会跟从前一样。我们到处寻找这个人,纯粹是白费工夫。我们是找不到这个人的,他还没有出生呢。”
红胡子抓住他的脖颈,把他提起来,在半空中悬了半天。“你这个疑虑重重的多马,”他呵呵地笑着说,“什么也不相信,我真喜欢你!”
他转过身对其余的人说:“他就是一根赶牛的刺棒,咱们都是牲口。咱们就叫他赶吧,叫他不停地用棍棒插刺吧!有疑虑在,就永远不得安宁了。”
不长毛发的多马在半空疼得尖声喊叫,红胡子把他放在地上。红胡子又呵呵地笑了几声,用眼睛扫了一下面前这一群侏儒。“咱们是多少人?”他问,“十二个——以色列的每个部族都有一个代表。魔鬼、天使、小妖精、小矮人——凡是上帝能制造出的畸形儿咱们这里都有了。好吧,这是你们自己的选择。”
红胡子的情绪很好,他的鹞鹰似的圆眼睛炯炯发光。他伸出一只大手,开始一个一个地抓住他这些伙伴的肩膀;他既气恼,又不无某种爱怜。他轮番把他们提到半空,嬉笑着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一番,他刚把一个放下来,便马上又抓起另一个来。
“哈啰,你这个亚伯拉罕的不肖子孙,你这个吝啬鬼,利欲熏心,鼻子里喷出来的是一股毒气……你呢,你是个冒失鬼,也是个话痨,废话连篇……你这个人是个虔诚的窝囊废,你不杀人,不偷盗也不奸淫——因为你什么都害怕。你的德行都来自畏惧……你呀,你是头叫人打怕了的蠢驴。你缺吃少穿,挨饿受冻,你叫人往身上抽鞭子,一点儿也不反抗。你就知道埋头干活儿,一点也不自尊自重。为了填饱肚子,甚至舔别人的锅底。你的全部道德都来自挨饿受苦……啊,你这个家伙,你是一只狡猾的狐狸。你站在狮子的洞口外面,站在耶和华的殿堂外面,可是又不走进去……你啊,你这天真的小绵羊。你整天咩咩地叫,跟在别人后面,你把他看作大神,却不知道他随时都会转回身把你吃掉……还有你,利未的儿子,你这个江湖医生,零售上帝的小贩,你一盎司一盎司地出卖上帝。你开了一家小店,把上帝当酒水出售。你把客人灌醉,叫他们打开自己的钱包,也把心里的事告诉你——你是所有无赖中的无赖!……你,你这个偏激、狂热、居心叵测的苦行僧!你按照自己的模样制造了一个上帝,跟你一样偏激、狂热、存心不良。然后你就匍匐在地上向他磕头礼拜,只因为他跟你一模一样……你,你用自己不朽的灵魂开了一家兑换钱币的小店。你坐在店口,把手伸进钱袋里,施舍给穷人,借钱给上帝。你雇了一个记账的人,把一笔笔交易都记在账里:我在某年某月某日施舍给某人多少钱,时间是哪个小时。你吩咐记账员在你死后把这本账簿放在你的棺材里,这样你就可以在上帝面前打开它,拿出账单,要用几百万的不朽的欠账……啊,是你!谎话精,吹牛大王!你把上帝的所有戒律都踩在脚底。你杀人越货,奸淫偷盗,可是过后你却顿足捶胸,泪流满面,摘下你的吉他,把所有罪行变成一支歌。狡猾鬼!你知道得很清楚,歌手做了什么坏事,上帝都会宽宥,因为他非常喜欢听人们为他唱赞歌……你,多马,拿赶牛杖捅我们屁股吧……还有我,我自己。我是个不负责任的疯子和傻瓜。我的头脑发涨,抛弃了老婆、孩子,一心要去寻找救世主!咱们的伟大事业需要咱们所有这些人,魔鬼也好,天使也好,矮人也好,小妖精也好,谁也少不了。走吧,快去找他吧,孩子们!”
他哈哈大笑几声,往手掌里吐了口唾沫,拔脚就走。
“去找他,孩子们!”他又喊了一声,接着就顺着通向拿撒勒的山坡跑起来。
大山和人群化作青烟消失不见了。沉睡者的眼里只剩下无梦的黑暗。除了沉重的步履从山坡走下来的咚咚足音外,他在缠绵的梦境中什么也听不见了。
他的心狂乱地跳动着。他听到从他的腹部传来一声尖锐的叫喊:他们来了!他们来了!他一下子跳起来(至少他在梦中觉得自己跳了起来),用工作台顶住门,又把所有的木工工具压在上面——锯子、大刨、小刨、锛子、锤子、螺丝刀,另外还有一个他当时正在制作的木头十字架。然后他又钻进刨花和木屑里,等待着。
他感到一种奇特的、叫他心烦意乱的寂静。那寂静好像有极大的厚度,几乎使他窒息。他什么也听不见,连村民的呼吸声也听不到,更不必说上帝的气息了。万事万物,连同警醒的魔鬼,都掉进了一口黑暗的深不可测的枯井里。是睡梦吗?抑或这就是死亡、永恒、上帝?年轻人感到一阵心惊胆战。他看到了危险,竭力要把自己向下沉落的心智攫住,好使自己得救——他一下子清醒过来。
他全身浸在汗水里。梦中的情景他几乎全部忘记了。他只记得一点:有人正在搜寻他。是谁?……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是人还是魔鬼?他记不起来了。他侧着耳朵倾听了一会儿。夜非常宁静,他现在听得到许多胸膛、许多魂灵的呼呼声了。一只狗在凄厉地号叫;一棵树时不时地在风中瑟瑟作响。住在村边的一个母亲正在低声哼唱催孩子入睡,徐缓的歌声令人心荡……黑夜充满了窸窸窣窣的碎语和欷歔悲叹,这些声音他既熟悉也喜爱。大地在低声细语,上帝也在喁喁而谈,年轻人的心情变得平静了。刚才有一刻他非常害怕全世界只剩下他孤单单的一个人了。
他的父母住在他隔壁的一间屋子里;他听见老父亲的喘息声。这位不幸的老人每天晚上都不能安睡。他的嘴巴扭曲着,嘴唇吃力地一张一合,用尽力气想说出一句什么话来。几年来他一直这样折磨着自己,一直在努力恢复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他已经瘫痪了,只能在床上坐着,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舌头。他浑身使劲,汗流浃背,口角流着涎水。在经过艰苦努力后偶尔他能够极其吃力地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说出一个词来——一个词,就一个词,而且永远是那同一个记号:阿多奈。他再也不能说别的,只是阿多奈……在他说出这个词以后,一两个小时内他会变得非常安静。这以后他又开始痛苦地挣扎着,嘴巴又一次张张合合。
“都是我的错……我的错……”年轻人低声说,眼里噙着泪水。
在寂静的夜里,儿子听到了父亲的苦痛,他自己也陷入剧烈的痛苦中。他浑身流汗,一张嘴不由自主地也嚅动起来。他闭着眼睛,仔细倾听父亲在做什么,自己好同样仿效。他同老人一起,共同叹气,发出同样模糊不清的、绝望的呼叫。但就在这样分担老人的痛苦时,他又睡着了。
他刚刚进入睡乡,屋子就剧烈地震动起来。工作台打翻了,工具和十字架滚落到地上,门砰的一声打开,红胡子像一座巨塔一样出现在门槛前边。红胡子伸开两臂,纵声大笑。
年轻人惊叫一声,从梦中醒来。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