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81788
论 崛 起
格雷厄姆·艾利森:“修昔底德陷阱”是理解中美关系的视角
文安立:中国能和平崛起,但应交好邻国
迈克尔·迈克尔罗伊:如果特朗普政府退出气候合作,中国怎么办?
尼尔·弗格森:民粹主义、西方衰落与中国崛起
塔玛尔·赫尔佐格:南北美的差异不是殖民历史造成的
黄亚生:中印是龙象之争还是龟兔赛跑?
德怀特·珀肯斯:产业政策什么时候有效?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
考希克·巴苏:经济学家的责任
论 美 国
为什么很多美国华人支持特朗普?
特朗普的政策取向以及中国的应对
“特朗普与亚洲”研讨会侧记
沿着的足迹访问美国爱荷华州
美国物价的高与低
在美国坐飞机的体验
论 改 革
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把激励搞对”
推进改革需补三个短板
像消灭僵尸一样消灭“僵尸企业”
货币政策要适应供给侧改革
财政政策要在供给侧改革中发力
供给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推进供给侧改革 政府应避免“父爱主义”
推进改革需要树立榜样
明斯基如何分析中国股市
有意义的经济总量
经济发展不能本末倒置
论 开 放
G20杭州峰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论民粹主义在全球的兴起
“一带一路”的成绩、问题与对策
西方文明或将再度亡于“蛮族”之手
面对TPP,请保持镇定
以双向开放实现“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
自由贸易打败了拿破仑
打不过中国,就加入中国
油价下跌与资源之赌
如何更有效地输出中华文化
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对外援助
不必再讳言和平崛起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动了谁的奶酪?
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还在不在?
一战百年祭
中国应以强者面目参与全球治理
前言
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有一条查尔斯河,蜿蜒流向大西洋。入海口的两岸分别是坎布里奇和波士顿,坐落着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兰迪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等高等学府。河两岸绿树成荫,各种颜色的教堂穹顶隐约其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望之心旷神怡,确实是一个思考问题和做研究的好地方。
2016年秋天,我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做访问研究,研究的题目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目前看到的各种答案似乎不是那么有说服力,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人仍坚信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我对这个问题关注多年,一直想做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已经有了,但在相关理论和素材方面还有欠缺。因此,我决定利用这次去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拜访美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他们进行访谈和交流,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访谈对象以研究国际关系、历史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主。这是因为,崛起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相对地位的提升,其他国家特别是现行的霸权国——美国如何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此外,西方国家在崛起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政府领导层曾专门就这个问题组织学习。此外,中国崛起的基础仍然是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速不断走低、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和政策取向也需要讨论。
目前,美国也面临着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在内政、外交、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不可避免地给中美关系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我长期研究美国经济,以前也多次到美国访问,但多属于走马观花、盲人摸象。这次赴美访学,特意多走一些地方,包括以前很少去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多体验一下在美国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恰逢美国总统大选,选举结果深具颠覆性。从我与一些美国专家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多数人都以为希拉里将赢得美国大选,反映出学界精英对美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变化判断有误。这实际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近距离观察和了解美国的机会。我把这些观察和体验写下来,整理好对部分学者的访谈,并先后发表在一些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上。国内一些朋友读了以后,觉得很有价值,建议我结集出版。我思虑再三,深以为然,于是有了本书的出版。
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入关键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内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提出并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没有这样与我们靠近。但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一旦应对失当则可能前功尽弃。作为一个从事政策研究的工作者,我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国外政策是国内政策的延续,我把过去三年在相关领域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重新修订之后一并放进来,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经济之基,供大家批评指正。
这次能够赴美访学并开展研究,首先要感谢我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领导卢迈秘书长和其他同事。基金会的工作很紧张,我离开这半年他们为我分担了很多,而且在国际交流、政策研究和社会实验等工作中取得了新的进展,比如邀请基辛格先生在美国大选之后访华并就中美关系进行交流,在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就婴幼儿营养改善开展大规模政策评估等,我在心怀感激的同时也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此外,还要特别感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也称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主任托尼•赛奇教授以及他领导的中国项目的教职员工,为我这次访学提供的机会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在此期间,我还有幸结识了许多在哈佛学习和访问的中国学者和学生,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本人获益匪浅。其中一位学者,在本专业领域很有学术见地,我曾向他请教“李约瑟难题”和科技史方面的问题。这样一位有思想的专家,却甘愿在哈佛的图书馆里当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而且拒绝使用手机,家里也不接互联网。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让我想起《天龙八部》里的少林寺扫地僧。或许,哈佛还有很多这样深藏不露的“绝世高手”吧。
此正“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次去美国访学的收获,就是拜访了许多知名学者,他(她)们学识渊博,耐心细致,和蔼可亲,不仅认真回答了我的问题,还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她)们是: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德怀特•珀肯斯、埃尔赫南•赫尔普曼、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哈特,肯尼迪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文安立,历史系教授艾玛•罗斯柴尔德、塔玛尔•赫尔佐格,政府系教授江忆恩,费正清中心教授傅高义,环境系教授迈克尔•迈克尔罗伊,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康奈尔大学教授考希克•巴苏,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遗憾的是,有几位教授的访谈不能对外发表,但
表示理解并依然向他们表示感谢!上述14位教授中,4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4位英国人,2位以色列人,1位加拿大人,1位挪威人,1位中国人,1位印度人。把全世界好的学者网罗过来,这或许就是美国大学领先世界的原因吧!
后还要感谢《比较》编辑部的吴素萍女士,“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中央党校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赵磊教授以及《中国经济时报》的吴思立编辑,上述访谈以及访美考察还有我过去三年所写的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开放和崛起的评论文章,大部分都发表在这三个平台,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还有《财新》传媒的杜珂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编辑和校对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系统性研究,本人争取在明年完成。届时再请大家不吝赐教。
方晋
2017年8月
前言
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有一条查尔斯河,蜿蜒流向大西洋。入海口的两岸分别是坎布里奇和波士顿,坐落着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兰迪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等高等学府。河两岸绿树成荫,各种颜色的教堂穹顶隐约其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望之心旷神怡,确实是一个思考问题和做研究的好地方。
2016年秋天,我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做访问研究,研究的题目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目前看到的各种答案似乎不是那么有说服力,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人仍坚信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我对这个问题关注多年,一直想做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已经有了,但在相关理论和素材方面还有欠缺。因此,我决定利用这次去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拜访美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他们进行访谈和交流,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访谈对象以研究国际关系、历史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主。这是因为,崛起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相对地位的提升,其他国家特别是现行的霸权国——美国如何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此外,西方国家在崛起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政府领导层曾专门就这个问题组织学习。此外,中国崛起的基础仍然是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速不断走低、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和政策取向也需要讨论。
目前,美国也面临着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在内政、外交、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不可避免地给中美关系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我长期研究美国经济,以前也多次到美国访问,但多属于走马观花、盲人摸象。这次赴美访学,特意多走一些地方,包括以前很少去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多体验一下在美国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恰逢美国总统大选,选举结果深具颠覆性。从我与一些美国专家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多数人都以为希拉里将赢得美国大选,反映出学界精英对美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变化判断有误。这实际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近距离观察和了解美国的机会。我把这些观察和体验写下来,整理好对部分学者的访谈,并先后发表在一些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上。国内一些朋友读了以后,觉得很有价值,建议我结集出版。我思虑再三,深以为然,于是有了本书的出版。
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入关键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内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提出并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没有这样与我们靠近。但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一旦应对失当则可能前功尽弃。作为一个从事政策研究的工作者,我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国外政策是国内政策的延续,我把过去三年在相关领域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重新修订之后一并放进来,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经济之基,供大家批评指正。
这次能够赴美访学并开展研究,首先要感谢我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领导卢迈秘书长和其他同事。基金会的工作很紧张,我离开这半年他们为我分担了很多,而且在国际交流、政策研究和社会实验等工作中取得了新的进展,比如邀请基辛格先生在美国大选之后访华并就中美关系进行交流,在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就婴幼儿营养改善开展大规模政策评估等,我在心怀感激的同时也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此外,还要特别感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也称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主任托尼•赛奇教授以及他领导的中国项目的教职员工,为我这次访学提供的机会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在此期间,我还有幸结识了许多在哈佛学习和访问的中国学者和学生,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本人获益匪浅。其中一位学者,在本专业领域很有学术见地,我曾向他请教“李约瑟难题”和科技史方面的问题。这样一位有思想的专家,却甘愿在哈佛的图书馆里当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而且拒绝使用手机,家里也不接互联网。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让我想起《天龙八部》里的少林寺扫地僧。或许,哈佛还有很多这样深藏不露的“绝世高手”吧。
此正“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次去美国访学的收获,就是拜访了许多知名学者,他(她)们学识渊博,耐心细致,和蔼可亲,不仅认真回答了我的问题,还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她)们是: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德怀特•珀肯斯、埃尔赫南•赫尔普曼、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哈特,肯尼迪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文安立,历史系教授艾玛•罗斯柴尔德、塔玛尔•赫尔佐格,政府系教授江忆恩,费正清中心教授傅高义,环境系教授迈克尔•迈克尔罗伊,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康奈尔大学教授考希克•巴苏,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遗憾的是,有几位教授的访谈不能对外发表,但
表示理解并依然向他们表示感谢!上述14位教授中,4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4位英国人,2位以色列人,1位加拿大人,1位挪威人,1位中国人,1位印度人。把全世界好的学者网罗过来,这或许就是美国大学领先世界的原因吧!
后还要感谢《比较》编辑部的吴素萍女士,“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中央党校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赵磊教授以及《中国经济时报》的吴思立编辑,上述访谈以及访美考察还有我过去三年所写的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开放和崛起的评论文章,大部分都发表在这三个平台,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还有《财新》传媒的杜珂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编辑和校对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系统性研究,本人争取在明年完成。届时再请大家不吝赐教。
方晋
2017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