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606151
上 编·画史 画论 1
改造中国画 2
中国画的特点 10
论笔法 23
谈齐白石的画 29
李可染谈艺(一) 33
李可染谈艺(二) 34
谈中国画 35
漫淡山水画 43
谈学山水画 52
下 编·山水 写生 91
山水画教学论语 92
山水画的意境 102
颐和园写生谈 106
桂林写生教学笔录 116
谈桂林写生 135
谈黄山写生 138
对山水画教学大纲的意见 144
山水画“五字讲” 149
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151
作品欣赏 155
李可染常用印章 178
李可染艺术年表
“精读大自然与传统千难一易”是父亲在1986年举办“李可染中国画艺术展”时回顾一生艺术经历的感慨。他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和个人风格的建立是需要条件的,条件具备才会水到渠成。所需的条件不是几个而是多方面,这是一个需要终生积累的过程。“七十二难”、“废画三千”、“七十始知已无知”、“白发学童”正是形容这个过程的艰辛。
古今中外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是非常个人化的,其所选择的特殊性艺术道路和态度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面貌。父亲总结一生的艺术道路,提出要“精读大自然与传统这两本书”,正如古人讲“师造化”“师古人”。他13岁拜师徐州先贤钱食芝学画,由此与中国画结下了终生之缘。22岁考取林风眠在杭州创办的国立艺术院(后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生,受教于法国教授克罗多先生,学习油画与素描。杭州艺专对东西方文化采取开放、多元的态度,是一个自由、活跃的治学环境,父亲在那里掌握了精准的造型能力,绘画调性、色彩表现与画面整体感的把握……“五四运动”的时代变革,给艺术学子们带来对人生、时代、现实的关注与贴近,也给学子们敞开了一个更加宽阔艺术思考与选择的空间。
父亲认为杭州艺专的学习是对他艺术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环。但之后他并没有选择西画,而是坚持中国画水墨表现的艺术道路,并为此探寻了一生。上世纪40年代他在重庆提出对于传统“要用的功力打进去,要以的勇气打出来”,认为传统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智慧、经验的结晶,掌握传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进去”就是要深入领悟其文化特征、程式化、笔墨化、写意化、意境的表现方式,研究与西方绘画相比较的东方艺术表现的特殊规律。当时他画了大量研究石涛、八大、石溪、吴道子等前人的作品,同时也创作了一批写意山水、人物和牧牛的水墨画,以领会中国水墨的表现特征。而“打出来”则是要把传统的艺术规律与艺术家个性和所处时代、自然相连接,作“透网鳞”,以实现对传统的超越。
父亲的水墨写生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当时产生一股虚无主义,出现否定、取消中国画的思潮。认为中国画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与西画相比缺乏表现力等等。那时父亲被安排教水彩,而李苦禅先生则给中央美院看传达室。一批热爱中国画的艺术家们不安于这种逆境,主张重新走进生活和自然,去“精读大自然与传统这两本书”。于是父亲在1954年开始的同张仃、罗铭一起的江南写生,以及1956年、1957年、1959年等相继的写生之途,实际也是一段为中国画存在与发展的正名之途。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写生于自然和生活中发现新的审美境界来突破和拓展传统,以艺术家的个人特旨建立特殊性的表现形式。在写生的过程中,他并不是采用西方的写生方式,也不是简单地拿传统的程式化语言去套用自然,而是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采用开放的态度“像从其他星球来的人一样”去敏锐的感悟自然,大胆地发现新的审美领域。把山水画从古人的视角移向具有当代感的艺术家独特视角。写生中突显艺术家主观精神与自然生活深度的交流碰撞;更多地尊重自然与客观世界带给艺术家的新鲜灵感,从中寻找山水画笔墨表现的新可能性;同时也审慎地吸纳西方视觉经验并为我所用。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对中国画发展大胆的突破与艺术实践给父亲以激励。在写生过程中,他大胆涉及水墨山水表现多方面的新领域,画了大量不同地域特征的中外城市,《鲁迅故乡绍兴城》、《重庆山城》、《万县》、《略阳城》、《德国麦森教堂》、《德累斯顿暮色》……而这些特殊意境表现,无疑给艺术家提出了需要重新建构新笔墨造型方式的要求。如何表现不同风格的建筑、树木、环境的特殊意境,又要将复杂的环境归纳、统一起来,使其秩序化、笔墨化,既要突出特征又含蓄概括。这不仅需要智慧,更要反复实践、研究其特殊性造型规律,才能使新语言形式完善起来,这绝不是一带而过、粗略的视觉记忆所能解决的。父亲把写生作为一个发现、感悟和采集的过程,他如同一块海绵贪婪地吸纳和抓住每一个让人动情的景色、物象:富春江、雨中西湖、桂林、蜀中,逆光的山水、园林重叠的纵深表现……。父亲从对大自然和生活中多视角的新鲜感中,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去寻觅与其相应的新的笔墨表现形式,并采用多样互补的方式,既有运用笔墨的直接对景创作;也有通过久坐静观来加深对自然生活、气韵特征的记忆;更用大量速写来进行构图和意境的素材积累,对山、石、树、水、屋、人的结构造型深入地研究采集。
传统中国画完整经典的程式,给当代水墨表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同时也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屏障,让后人沉迷在笔墨趣味之中难以发现蕴藏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无限魅力。而有胆识的艺术家恰恰是要解决这个矛盾,运用传统经验以个性化的语言形式真切的表现客观世界所给予的感动,建立具有东方文化特性的新笔墨语言,这也是对传统好的传承。父亲的写生道路给传统的水墨表现注入了大自然所赋予的万变生机,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空间。
每当我看到观众站在父亲写生画前久久不能离去时,我相信他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完美的画面,更多的是他们能感受到艺术家对大自然、祖国山河所怀着的那颗火热、敏感的心灵,以及对东方艺术赤诚不懈的灵魂……
2017年是我父亲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赴德写生60周年纪念。1957年,我父亲同关良先生经前苏联赴民主德国访问,在俄国和东德的美术馆他次看到大量的西方名画。父亲在德国期间创作的数十幅写生,呈现了传统中国水墨新的表现方式,这些作品也成为他在艺术探索和中国画推进与变革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在这值得回顾与纪念的时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将父亲的部分画论及大量写生作品集结成书,让读者更加全面了解他的艺术发展的重要脉络与精神。父亲的诸多写生作品已为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们所熟悉,而他的画论也被社会广为流传,有些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和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如“东方既白”、“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在精微”、“狮子搏象”“不与照相机争功”、“求十不成回到零,不要三四五六七”、“老年不作拦路虎,青年不作拆桥人”、“山川乡国情”、“为祖国河山立传”、“峰高无坦途”、“实者慧”等等,这些简洁朴素的“画语”对后辈的艺术之路及人生方向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父亲他饱含着对国家民族和传统文化无法割舍的爱;怀着对中国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殷殷期盼,他一生的精力与情感都投入到民族文化事业之中,将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留给后人,毫无保留的把一生奉献给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常感谢孙美兰、夏硕琦、万青力、张凭、李松、吴休、黄润华、李宝林、王超、李行简、张步等许多弟子们,从上世纪50年代即开始记录、整理,期间虽历经各种社会变革和困难,但一直坚持不断收集,使父亲的画论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给后人更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机会。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并祝愿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强盛,实现父亲“东方既白”的期许。
李小可
2017年4月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