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469531
前言 / 兰保民1
编以“读书人”的名义聚合
——读书报告精选我读《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 / 孙汉青3
我们眼中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 / 盛奕军等6
浅谈比较阅读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读《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有感 / 陶晓丹19
善教的孔子
——《论语》读后感 / 李涛24
第二编以“笃学者”的本色钻研
——文本解读精选荒谬中的悲凉
——《变形记》解读 / 徐萍35
纯净中的沉静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 殷红香39
生命不能没有“诗”
——从《香菱学诗》论及生命与诗 / 谢剑伟42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解读文本 / 李红梅45
第三编以“同行者”的身份切磋
——研修笔记精选聚焦“教学价值确定”的课堂研修
案例研习1:《想北平》(陆霖霖执教)
散文教学的两个关键点 / 王丽54
案例研习2:《威尼斯商人》(欧阳桂菊执教)
戏剧文学可以教什么 / 欧阳桂菊61
案例研习3:《口技》(陆丽红执教)
朗读教学“三境” / 周燕64
聚焦“教学价值传递”的课堂研修
案例研习1:《钱钟书先生》(陶晓丹执教)
课堂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 陶晓丹68
案例研习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吴强执教)
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 吴强73
案例研习3:《在柏林》(胡婧执教)
体验: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 童明辉76
聚焦“教学价值彰显”的课堂研修
案例研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李涛执教)
学习的三种境界 / 李涛89
教学价值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 李卫华92
第四编以“培训师”的角色传道
——微型报告精选从“天天练笔”看初中写作教学过程优化设计 / 李长刚99
营造富有生命感的语文课堂 / 顾惠红104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 / 孙汉青111
从原生价值走向教学价值
——以《观沧海》为例谈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 肖建红116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
——以《年关》的教学研究为例 / 苏红香123
第五编以“尚思者”的姿态沉淀
——教学论文精选叙事学视角下的小说教学内容确定 / 童明辉133
构建高中学生需要的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谢剑伟145
“人”“兽”“鬼”背后的鲁迅
——谈谈鲁迅作品中的三类“意象” / 孙汉青157
第六编以“追梦者”的情怀成长
——活动感想精选木铎金声,师心永恒
——聆听基地主持人于漪报告《一辈子学做教师》有感 / 李长刚165
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选择的优化
——聆听基地导师谭轶斌《阅读教学三层面》报告的反思 / 周燕169
学会思考,做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
——聆听基地导师孙宗良报告《寻找自我的“美丽倒影”》有感 / 王晓岚173
樱花树下的随想
——参加基地导师兰保民组织的活动有感 / 向明雄176
生命体验与精神成长
——参加基地导师黄荣华“讲台上的名师”活动观感
“讲台上的名师·语文学科专场”记略 / 王丽178
天光云影共徘徊 / 童明辉180
12月25日这天 / 陶晓丹183
讲台上的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 李涛184
附1“12月10日这天”作文讲评教学实录 / 黄荣华191
附2一次作文,一个生日 / 黄荣华206
“上海市中学语文九郊县培训者培训班”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郊区县培养在语文教学领域能够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的语文教师。他们回到各自的区域和岗位后,就像一颗颗语文教育的良种播撒到千里沃野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不断滋生、繁衍,从而改进广大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茁壮语文教师的教育精神,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更加扎实,更加高效,让语文教育景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正因有此瞩望,于漪老师给了一个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长的称呼——“种子教师”。
真正的“种子教师”,首先必须是成熟的、有所积累的、有所孕育的。否则,自己心空空而眼茫茫,又怎么能够播撒耕耘出语文教育的美景呢?真正的“种子教师”,包孕的应该是语文的良种,教育的良种,并不是说无论怎样的种子都可以在沃野中疯狂滋长的。只有播撒良种,才能收获美景,否则,我们的教育图景势必良莠并存,甚至遍野荒凉,令人不敢想象。
在总结前两期培训经验基础上,本期培训班确定了书面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我内化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同伴互助相结合、教学展示与观课评课相结合、共同提高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宣传辐射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用书籍阅读与交流、文本研读与讨论、课堂实践与评价、专家报告与互动、小课题研究与微型讲座等方式实施培训。培训课程由四个模块构成。模块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具体内容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培育、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师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等,培训方式有榜样引领、个人学习、专题报告、读书交流、学习反思等形式。第二模块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为了使学员在研讨过程中能够形成共知背景,培训班分别为初中和高中教师提供了文本解读的共同篇目,要求学员从中任选一篇,完成文本解读。这样的培训,既有对学员的共性要求,又尊重了学员的个性选择,从而提高研讨的实效性。第三模块为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选择等,采用专题讲座、集体研讨、课堂实践、听课评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第四模块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培训能力,具体内容包括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师的培训技巧等,培训方式主要有专题讲座、研讨交流、教学现场的评课实践、学员的微型报告等。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在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它与其他学科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始终是指向人的,与人的思维、情感、品质、能力密切相关。可以说,语文就是人生,它伴随人的一辈子。语文能力的高下,语文素养的高低,对人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
从事语文教育,勤于学习,乐于进取,一辈子拔节成长,就能恩泽莘莘学子。
生命不能没有“诗”——从《香菱学诗》论及生命与诗上海市崇明中学谢剑伟
《红楼梦》中吟诗作画是“四大家族”少爷小姐们的专利,出身低微的侍妾香菱恐怕只有羡慕的份,她要学诗、写诗,用宝钗的话来说就是“不守本分”。香菱好不容易趁着呆霸王远行之机进入大观园,“慕雅女”有幸去圆学诗之梦,但宝钗认为是“得陇望蜀”。香菱学诗真的是非分之想?她该不该学诗?能否学成?课文节选部分给了我们答案。从拜黛玉为师起,到成功写成“咏月”诗,香菱完成了一次“逆袭”。这不仅证明了大观园人眼中的那句古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更让读者领悟到了香菱悲苦命运里其异常的天赋和美好的性灵,并引发我们关于“诗”与生命关系的思考。
先让我们随着作者精彩的叙述和描写来走近文章主人公——香菱。
得到黛玉指点后的当晚,香菱连觉也不睡,“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作者以极简练之笔写出了香菱读诗的如饥似渴,这是香菱刻苦学诗的起点。接下来香菱尝试写诗,她“茶饭不思,坐卧不定”,用宝钗的话说简直“弄成个呆子”,这是香菱为完成处女之作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状态的真实写照。紧接着,香菱重写咏月诗,她“坐在山石上出神”,“蹲在地上扣土”;她“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她彻夜不眠,梦中仍想着写诗。用文章的话来概括香菱学诗之苦便是: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学诗之苦,苦在专心专注,苦在痴迷且近于疯狂。因此作者给此回命名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个“苦”字恰如其分地点出了香菱学诗的状态。
但香菱学诗时内心是否感到苦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几乎每次香菱开口向小姐们问诗,都是“笑道”,选文共17处写了香菱的笑,却没有一处说香菱学诗是苦的。可见,香菱学诗的过程是艰苦的,她的内心却充满着快乐。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命运悲苦,却内心乐观、美好高洁的“薄命女”形象。
其实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个人的内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香菱心归空灵,沉浸于诗歌艺术的美好世界,身世之悲和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充盈与极乐。有人说“以苦为乐,是人生的境界”,我想,生命是一杯苦酒,诗以及艺术便是那加入苦酒中的蜂蜜。生命因诗而化苦为甜。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香菱为什么要学诗?作者为什么要香菱学诗?
诗歌是作者生命触碰生活后的感受与情感的表达。要弄清楚香菱学诗的目的,我们必须读懂香菱所写的诗,从而走进她的情感世界。在第三首“咏月”诗中,香菱笔下的明月,形态娇美,光芒四射,这不正是香菱出身高洁、禀赋卓群的自我隐喻吗?从“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到“缘何不使永团圆”的诘问,无一不表达主人公孤单无依、思念故乡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这也正是她自三岁被拐十多年郁积的集中“喷发”。这里,我们不仅读到了香菱性灵的美好高洁,也读到了香菱幽怨、不屈抗争的生命呐喊。
香菱是《红楼梦》中众多“薄命女”的一个。她乳名英莲(谐音“应怜”),三岁不幸被拐,后卖给薛蟠为侍妾,唤名香菱(谐音“相怜”),薛蟠娶妻后,备受欺凌,改名秋菱(谐音“求怜”)。走进香菱的人生,我们触摸到了一个人生曲折、命运多舛的苦难灵魂。香菱吟诗其实吟的是自己悲苦的命运!然而她以诗来笑对人生的悲苦。笑,是一种掩饰,甚至可以看成无声的抗争。内心的悲苦,外在的笑态,更显其坚韧和诗性,更显其美好。
学诗,对于一个封建社会里身处如此尴尬地位的女子是没有用的,曹雪芹为何要香菱学诗?脂砚斋对香菱有这样的评价:“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可见,香菱虽然为侧室,但也是小姐出身,且曾读书。所以她才会成为“慕雅女”,渴望高雅的精神生活,渴望展露自己的才情天赋。联系到香菱身世经历之悲惨,便可知她想在读诗写诗中找到精神的依托,来充实精神生活的需求以填补生命中的苦难。曹雪芹认为香菱这样的一个人非常有必要学诗,正如作者借宝玉之口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总之,从香菱出身和资质而言,香菱能学诗;从她的经历和命运而言,香菱要学诗。
在香菱的判词中,突出的是一个“香”字,她人生经历和结局却是“悲”的。学诗是她人生精彩的亮点。香菱的生命因学诗而光芒四射,读者领略到了一个诗性女子的美好,也体会到了诗性女子如昙花般绽放后的悲哀。因为香菱的生命与诗歌结缘,便是悲剧与美好相连,也便形象诠释那句话:悲剧是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曹雪芹把对那个时代性灵美好的女子的爱与赞,通过学诗的诗意生活化场景来引发读者爱与赞的共鸣;并将其美好的性灵、异常的禀赋与其不对等的生命境遇和现实惨状作对比,不仅引起读者对人物强烈的同情与好感,还让人思考诗歌对于生命的价值——诗,对于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公平的,诗意的栖居是所有生命共有的权利。
宗白华说:“艺术是生命的表现。”诗歌之于香菱,就如同诗歌之于海棠诗社中的女子,也如同琴棋书画之于大观园中的所有人们。无论出身如何、命运怎样,诗歌以及艺术,是所有人心灵与精神生命的需要;与诗歌相伴,与艺术同行,是人之为人的共性诉求。这是我从《香菱学诗》中读到的另一番寓意,也是我关于艺术与生命的关系理解的又一确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