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4795丛书名: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教学使用。
本《诊断学》围绕着培养中西医临床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来进行,编写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定位于中医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本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简不必要的重复和已经陈旧的内容,注重更新内容,及时反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简明性和实用性,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诊断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所有临床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必修课,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和“纽带”,是把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地应用到临床实践的课程。
本教材包括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病历和诊断方法五部分。
本《诊断学》围绕着培养中西医临床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来进行,编写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定位于中医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本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简不必要的重复和已经陈旧的内容,注重更新内容,及时反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简明性和实用性,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诊断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所有临床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必修课,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和“纽带”,是把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地应用到临床实践的课程。
本教材包括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病历和诊断方法五部分。
目 录
绪论
一、《诊断学》的内容
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三、学习方法
四、学习要求
篇症状诊断
章常见症状
节发热
第二节疼痛
一、头痛
二、胸痛
三、腹痛
第三节咳嗽与咳痰
第四节咯血
第五节呼吸困难
第六节发绀
第七节心悸
第八节水肿
第九节恶心与呕吐
第十节呕血与黑粪
第十一节腹泻
第十二节黄疸
第十三节尿频、尿急、尿痛
第十四节皮肤黏膜出血
第十五节关节痛
第十六节眩晕
第十七节晕厥
第十八节抽搐
第十九节意识障碍
第二章问诊
一、问诊的重要性
二、问诊内容
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问诊技巧
第二篇检体诊断
第三章基本检查法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五、嗅诊
第四章一般检查
节全身状态检查
一、体温
二、脉搏
三、呼吸
四、血压
五、发育与体型
六、营养状态
七、意识状态
八、面容与表情
九、体位
十、步态
第二节皮肤检查
一、皮肤弹性
二、皮肤颜色
三、湿度与出汗
四、皮疹
五、皮下出血
六、蜘蛛痣
七、皮下结节
八、水肿
九、溃疡与瘢痕
十、毛发
第三节淋巴结检查
一、检查方法
二、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头部检查
一、头发
二、头颅及颜面
三、头部器官
第六章颈部检查
一、颈部外形与分区
二、颈部姿势与运动
三、颈部包块
四、颈部血管
五、甲状腺
六、气管
第七章胸部检查
节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一、骨骼标志
二、胸部体表标志线
三、胸部分区
第二节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一、胸廓检查
二、胸壁检查
三、乳房检查
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五、常见呼吸系统病变的体征
第四节心脏血管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五、血管检查
六、常见循环系统病变体征
第八章腹部检查
一、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
二、视诊
三、触诊
四、叩诊
五、听诊
六、腹部常见病变的体征
第九章肛门、直肠和外生殖器检查
一、肛门和直肠检查
二、男性生殖器检查
三、女性外生殖器检查
第十章脊柱与四肢检查
节脊柱检查
一、脊柱弯曲度
二、脊柱活动度
三、脊柱压痛
四、脊柱叩击痛
五、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
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二、感觉功能检查
三、运动功能检查
四、神经反射检查
五、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六、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体征
第十二章全身体格检查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二、全身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三、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
四、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第三篇实验诊断
一、实验诊断的概念
二、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
三、实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五、实验诊断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十三章血液学检查
节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检测
二、白细胞检测
三、血小板检测
四、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五、血细胞比容及相关参数测定
六、血细胞直方图
七、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测
第三节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价值
二、血细胞的起源、发育体系及发育规律
三、骨髓血细胞检查结果分析
四、常用血细胞的化学染色
五、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六、骨髓病理学检查
七、骨髓检查报告
八、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特点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一、ABO血型系统
二、Rh血型系统
三、白细胞抗原系统
四、血小板抗原及抗体
五、交叉配血试验
第十四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节血管壁检测
一、筛检试验
二、诊断试验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
一、筛检试验
二、诊断试验
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
一、筛检试验
二、诊断试验
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
一、病理性抗凝物质的筛检试验
二、病理性抗凝物质的诊断试验
三、生理性抗凝因子检测
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
一、筛检试验
二、诊断试验
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
一、全血黏度测定
二、血浆黏度测定
第七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一、一期止血缺陷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二、二期止血缺陷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三、纤溶亢进性出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四、血栓前状态
第十五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节尿液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三、化学检查
四、显微镜检查
五、病原体检查
六、尿液的其他检查
七、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尿液特点
第二节粪便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四、化学检查
五、细菌学检查
第三节痰液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四、免疫学检查
五、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浆膜腔积液检查
一、分类及发生机制
二、标本采集
三、一般性状检查
四、化学检查
五、显微镜检查
六、细菌学检查
七、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第五节脑脊液检查
一、适应证及标本采集
二、检查项目
三、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查
一、阴道分泌物检验
二、精液检验
三、前列腺液检查
第十六章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节蛋白质代谢功能的检查
第二节脂类代谢功能测定
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二、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
第三节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的检查
一、血清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定量试验
二、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三、尿中尿胆原检查
四、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实验室检查鉴别
五、胆汁酸代谢检查
第四节肝脏疾病常用的血清酶检测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二、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三、γ—谷氨酰转移酶及同工酶测定
四、谷氨酸脱氢酶测定
五、单胺氧化酶测定
六、脯氨酰羟化酶测定
七、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
八、Ⅳ型胶原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1片段)测定
第五节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一、甲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三、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四、丁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五、戊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第六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的选择
第十七章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检测
二、肾小管功能试验
三、血尿酸测定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五、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
第十八章临床常用生化检查
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相关检测
一、空腹血糖测定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三、血清胰岛素测定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四、血清C肽测定及C肽释放试验
五、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六、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
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一、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二、血清三酰甘油测定
三、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
四、血脂异常危险分层
第三节无机离子检测
一、血清钾测定
二、血清钠测定
三、血清氯化物测定
四、血清钙测定
五、血清无机磷测定
六、血清镁测定
第四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测定
一、维生素测定
二、微量元素测定
第五节心脏病生物标志物检测
一、心肌坏死标志物测定
二、心力衰竭标志物(B型心钠素)测定
三、心脏疾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生化检测
第六节其他常用血清酶测定
一、血、尿淀粉酶及同工酶测定
二、脂肪酶测定
三、胆碱酯酶检测
四、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
五、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检测
第十九章内分泌激素检测
一、甲状腺激素相关检测
二、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检测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测定
五、性腺激素检测
六、垂体激素检测
第二十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节体液免疫检查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二、血清M蛋白测定
三、血清补体的检查
第二节细胞免疫检查
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二、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活性测定
四、细胞因子检测
第三节感染免疫检测
一、细菌感染免疫检测
二、病毒感染免疫检测
三、寄生虫感染免疫检测
四、性传播疾病免疫学检查
五、TORCH感染免疫检测
第四节肿瘤标志物检测
一、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二、糖脂肿瘤标志物检测
三、酶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四、激素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五、肿瘤标志物检查项目的选择
第五节自身抗体检查
一、抗核抗体检测
二、抗胞质抗体检测
三、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
四、其他自身抗体检测
第六节其他免疫检测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二、冷球蛋白测定
三、C反应蛋白(CRP)测定
第二十一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查
节概述
一、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送
二、标本的实验室质量评估标准
三、检查方法
第二节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查
一、细菌感染
二、病毒感染
三、真菌感染
四、寄生虫病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
第三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查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检测
二、梅毒病原体检测
三、淋病病原体检测
四、非淋菌尿道炎病原体检测
五、生殖器疱疹病毒检测
六、尖锐湿疣病原体检测
七、软下疳病原体检测
第四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
三、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
四、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五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查
一、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
二、项目检查、结果和临床应用
……
第四篇器械检查
第五篇病历书写与诊断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一、《诊断学》的内容
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三、学习方法
四、学习要求
篇症状诊断
章常见症状
节发热
第二节疼痛
一、头痛
二、胸痛
三、腹痛
第三节咳嗽与咳痰
第四节咯血
第五节呼吸困难
第六节发绀
第七节心悸
第八节水肿
第九节恶心与呕吐
第十节呕血与黑粪
第十一节腹泻
第十二节黄疸
第十三节尿频、尿急、尿痛
第十四节皮肤黏膜出血
第十五节关节痛
第十六节眩晕
第十七节晕厥
第十八节抽搐
第十九节意识障碍
第二章问诊
一、问诊的重要性
二、问诊内容
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问诊技巧
第二篇检体诊断
第三章基本检查法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五、嗅诊
第四章一般检查
节全身状态检查
一、体温
二、脉搏
三、呼吸
四、血压
五、发育与体型
六、营养状态
七、意识状态
八、面容与表情
九、体位
十、步态
第二节皮肤检查
一、皮肤弹性
二、皮肤颜色
三、湿度与出汗
四、皮疹
五、皮下出血
六、蜘蛛痣
七、皮下结节
八、水肿
九、溃疡与瘢痕
十、毛发
第三节淋巴结检查
一、检查方法
二、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头部检查
一、头发
二、头颅及颜面
三、头部器官
第六章颈部检查
一、颈部外形与分区
二、颈部姿势与运动
三、颈部包块
四、颈部血管
五、甲状腺
六、气管
第七章胸部检查
节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一、骨骼标志
二、胸部体表标志线
三、胸部分区
第二节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一、胸廓检查
二、胸壁检查
三、乳房检查
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五、常见呼吸系统病变的体征
第四节心脏血管检查
一、视诊
二、触诊
三、叩诊
四、听诊
五、血管检查
六、常见循环系统病变体征
第八章腹部检查
一、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
二、视诊
三、触诊
四、叩诊
五、听诊
六、腹部常见病变的体征
第九章肛门、直肠和外生殖器检查
一、肛门和直肠检查
二、男性生殖器检查
三、女性外生殖器检查
第十章脊柱与四肢检查
节脊柱检查
一、脊柱弯曲度
二、脊柱活动度
三、脊柱压痛
四、脊柱叩击痛
五、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
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二、感觉功能检查
三、运动功能检查
四、神经反射检查
五、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六、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体征
第十二章全身体格检查
一、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二、全身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三、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
四、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第三篇实验诊断
一、实验诊断的概念
二、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
三、实验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五、实验诊断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十三章血液学检查
节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检测
二、白细胞检测
三、血小板检测
四、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五、血细胞比容及相关参数测定
六、血细胞直方图
七、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测
第三节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价值
二、血细胞的起源、发育体系及发育规律
三、骨髓血细胞检查结果分析
四、常用血细胞的化学染色
五、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六、骨髓病理学检查
七、骨髓检查报告
八、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特点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一、ABO血型系统
二、Rh血型系统
三、白细胞抗原系统
四、血小板抗原及抗体
五、交叉配血试验
第十四章血栓与止血检测
节血管壁检测
一、筛检试验
二、诊断试验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
一、筛检试验
二、诊断试验
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
一、筛检试验
二、诊断试验
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
一、病理性抗凝物质的筛检试验
二、病理性抗凝物质的诊断试验
三、生理性抗凝因子检测
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
一、筛检试验
二、诊断试验
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
一、全血黏度测定
二、血浆黏度测定
第七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一、一期止血缺陷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二、二期止血缺陷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三、纤溶亢进性出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四、血栓前状态
第十五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节尿液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三、化学检查
四、显微镜检查
五、病原体检查
六、尿液的其他检查
七、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尿液特点
第二节粪便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四、化学检查
五、细菌学检查
第三节痰液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四、免疫学检查
五、微生物学检查
第四节浆膜腔积液检查
一、分类及发生机制
二、标本采集
三、一般性状检查
四、化学检查
五、显微镜检查
六、细菌学检查
七、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第五节脑脊液检查
一、适应证及标本采集
二、检查项目
三、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查
一、阴道分泌物检验
二、精液检验
三、前列腺液检查
第十六章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节蛋白质代谢功能的检查
第二节脂类代谢功能测定
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二、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
第三节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的检查
一、血清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定量试验
二、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三、尿中尿胆原检查
四、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实验室检查鉴别
五、胆汁酸代谢检查
第四节肝脏疾病常用的血清酶检测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二、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三、γ—谷氨酰转移酶及同工酶测定
四、谷氨酸脱氢酶测定
五、单胺氧化酶测定
六、脯氨酰羟化酶测定
七、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
八、Ⅳ型胶原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1片段)测定
第五节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一、甲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三、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四、丁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五、戊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第六节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的选择
第十七章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检测
二、肾小管功能试验
三、血尿酸测定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五、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
第十八章临床常用生化检查
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相关检测
一、空腹血糖测定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三、血清胰岛素测定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四、血清C肽测定及C肽释放试验
五、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六、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
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一、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二、血清三酰甘油测定
三、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
四、血脂异常危险分层
第三节无机离子检测
一、血清钾测定
二、血清钠测定
三、血清氯化物测定
四、血清钙测定
五、血清无机磷测定
六、血清镁测定
第四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测定
一、维生素测定
二、微量元素测定
第五节心脏病生物标志物检测
一、心肌坏死标志物测定
二、心力衰竭标志物(B型心钠素)测定
三、心脏疾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生化检测
第六节其他常用血清酶测定
一、血、尿淀粉酶及同工酶测定
二、脂肪酶测定
三、胆碱酯酶检测
四、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
五、酸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检测
第十九章内分泌激素检测
一、甲状腺激素相关检测
二、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检测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测定
五、性腺激素检测
六、垂体激素检测
第二十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节体液免疫检查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二、血清M蛋白测定
三、血清补体的检查
第二节细胞免疫检查
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二、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活性测定
四、细胞因子检测
第三节感染免疫检测
一、细菌感染免疫检测
二、病毒感染免疫检测
三、寄生虫感染免疫检测
四、性传播疾病免疫学检查
五、TORCH感染免疫检测
第四节肿瘤标志物检测
一、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二、糖脂肿瘤标志物检测
三、酶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四、激素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五、肿瘤标志物检查项目的选择
第五节自身抗体检查
一、抗核抗体检测
二、抗胞质抗体检测
三、抗组织细胞抗体检测
四、其他自身抗体检测
第六节其他免疫检测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二、冷球蛋白测定
三、C反应蛋白(CRP)测定
第二十一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查
节概述
一、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送
二、标本的实验室质量评估标准
三、检查方法
第二节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查
一、细菌感染
二、病毒感染
三、真菌感染
四、寄生虫病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
第三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查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检测
二、梅毒病原体检测
三、淋病病原体检测
四、非淋菌尿道炎病原体检测
五、生殖器疱疹病毒检测
六、尖锐湿疣病原体检测
七、软下疳病原体检测
第四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
三、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
四、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五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查
一、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
二、项目检查、结果和临床应用
……
第四篇器械检查
第五篇病历书写与诊断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形成一定的诊断意向的基础上,选择必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这些检查对疾病的诊断与病情的评估都是有利的,有时是起决定作用的。各种检查的选择要有目的,切忌撒网式检查。应避免单纯依赖实验室检查或辅助检查结果来诊断疾病,解释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时一定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在选择检查项目及评价检查结果时应考虑:①检查的目的;②检查的时机;③灵敏度与特异性;④影响因素及个体差异;⑤安全性;⑥成本与效益比等。
因为临床资料是建立诊断的依据,所以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要遵循客观性、完整性、系统性原则,这“j性”原则是获得正确诊断的前提。
(1)客观性: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先入为主,主观臆测,只注意合乎自己主观愿望的资料,对客观事实随意取舍,问诊及体格检查方法错误,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时机或准备不恰当,或结果判断有误,都会影响临床资料的真实性,从而导致诊断失误。
(2)完整性:临床资料不仅要客观,而且要完整,要详尽占有临床资料。病史应能反映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全过程,各项病史资料均应齐全。体格检查要全面细致,不能遗漏任何部位和任何一项有意义的线索。应有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不能遗漏。
(3)系统性:问诊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医师应当以主诉为线索,有顺序、有层次地逐一全面深入问诊,并注意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体格检查从一般检查,到头、颈、胸、腹、脊柱四肢和关节、生殖器、肛门和直肠,后神经系统,逐一全面而系统地检查,并注意各种体征的病理意义及其内在联系。
因为临床资料是建立诊断的依据,所以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要遵循客观性、完整性、系统性原则,这“j性”原则是获得正确诊断的前提。
(1)客观性: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先入为主,主观臆测,只注意合乎自己主观愿望的资料,对客观事实随意取舍,问诊及体格检查方法错误,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时机或准备不恰当,或结果判断有误,都会影响临床资料的真实性,从而导致诊断失误。
(2)完整性:临床资料不仅要客观,而且要完整,要详尽占有临床资料。病史应能反映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全过程,各项病史资料均应齐全。体格检查要全面细致,不能遗漏任何部位和任何一项有意义的线索。应有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不能遗漏。
(3)系统性:问诊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医师应当以主诉为线索,有顺序、有层次地逐一全面深入问诊,并注意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体格检查从一般检查,到头、颈、胸、腹、脊柱四肢和关节、生殖器、肛门和直肠,后神经系统,逐一全面而系统地检查,并注意各种体征的病理意义及其内在联系。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