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4269
维护健康的核心是把握状态,《中医状态学》构建了中医健康管理理论体系。
当代的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主要针对疾病进行诊疗,所以称为诊病、治病、防病。但有时我们通过运动、导引、饮食等方法,调整自身的状态,使机体不生病。这种在没有“病”的时候,对机体状态判断的过程就不宜称为辨病或辨证,对机体状态调整的过程就不宜称作治病。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疾病谱已由单纯性疾病向复杂性疾病演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未来的医学重心必然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促进健康。这种医学目的的转变对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生应该是保健提供者,应从病人的整体利益考虑,医生同时应该是一个决策者,应为病人选择成本*、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健康方案。同时对中、西医学的诊疗方式和评价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复杂的人体生命活动需要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因此,源于中、西医学新的医学模式——“状态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中西医都可以通过对状态的分析来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状态是沟通中医和西医的连接点,这就将形成一个新的健康观和疾病观——也就是说看待健康或者疾病可以从人的整体状态入手。
《中医状态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健康状态的学问,包括健康的理论基础、内在依据、状态辨识、干预评价及其应用,是健康医学的理论基础,具有系统的整体观特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严谨的四诊信息规范化采集及计算机分析处理系统,辨状态论治的治疗方法,*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能为未病、欲病、已病的不同健康状态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是:基于中医的原创思维,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构建以状态为中心的中医健康认知理论体系,涵盖了健康认知理论、状态表征参数、状态辨识、调整干预、效果评价、服务业态、技术产品、仪器装备等,对接医学目的转变、中国式医改、互联网 ,为中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学基础和技术平台。
目 录
绪 论 1
一、状态与健康状态1
(一)什么是状态1
(二)什么是健康状态3
(三)现代医学对状态的认识4
二、中医状态学的主要内容5
(一)中医状态学的理论基础5
(二)中医状态学的基本理论6
(三)状态的调整与干预7
(四)状态调整效果评价8
三、中医状态学发展的历程9
(一)中医健康状态学的沿革9
(二)中医状态学的提出11
章 中医健康认知与状态理论15
节 中医健康认知理论 15
一、中医健康认知15
(一)状态是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16
(二)状态是中医辨证诊断的核心16
(三)中医健康状态的描述17
二、中医健康状态内涵18
(一)狭义健康状态18
(二)广义健康状态20
第二节 中医状态学理论基础 20
一、状态与时空21
(一)状态与时间21
(二)状态与空间23
(三)状态与时空关系24
二、状态与气、阴阳、五行24
(一)气的一元论24
(二)气分阴阳25
(三)五行状态26
三、状态与系统27
(一)系统27
(二)系统与状态把握29
第三节 中医状态学理论体系 29
一、状态与生命30
(一)状态与生命本源30
(二)状态与生命体用31
(三)状态与生命过程31
二、状态与健康32
三、状态与疾病33
(一)病因与状态33
(二)发病与状态34
(三)病机与状态35
第四节 中医状态的特点 37
一、状态有象37
二、状态应时38
三、状态有律39
四、状态可调40
第五节 中医状态分类 40
一、生理病理特点、体质特点、证、病41
(一)生理特点41
(二)病理特点42
(三)体质特点42
(四)证43
(五)病44
二、未病、欲病、已病、病后44
(一)未病状态44
(二)欲病状态45
(三)已病状态45
(四)病后状态46
第六节 中医状态影响因素 46
一、自然因素46
(一)季节气候46
(二)地域因素47
二、社会因素48
(一)经济生活48
(二)社会地位48
(三)职业环境48
(四)社会动荡48
三、个人因素48
(一)先天禀赋48
(二)生活习惯49
(三)年龄性别49
(四)意识形态49
(五)情志因素49
第七节 中医状态学研究范畴 50
一、中医状态学的理论研究50
(一)中医健康认知与状态理论50
(二)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效果评价理论50
二、中医状态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50
(一)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指标体系50
(二)状态辨识数据挖掘处理方法50
(三)状态调整效果评价方法50
(四)中医健康状态测评共性技术研究51
三、中医状态学的应用51
(一)状态评价51
(二)状态干预51
(三)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51
(四)中医健康教育51
(五)中医健康服务产业化51
第二章 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测量 52
节 健康状态辨识 52
一、状态辨识的意义52
(一)状态辨识是健康诊断的核心52
(二)状态辨识是效果评价的依据53
二、状态辨识的沿革53
(一)辨证53
(二)辨人57
(三)辨病59
三、状态辨识的结构60
(一)辨别表征参数是基础60
(二)判断状态要素是关键60
(三)确定状态名称是目的61
四、状态辨识的原理与方法61
(一)状态辨识原理61
(二)状态辨识方法62
五、状态辨识的结果64
(一)状态辨识的结论64
(二)状态结果与证、病、体质的关系65
(三)状态的特点65
第二节 状态表征 66
一、状态表征参数的含义66
(一)状态表征参数的概念66
(二)状态表征参数的范围66
二、状态表征参数的分类67
(一)表征参数分类的原则67
(二)表征参数分类的内容68
三、状态表征参数的采集72
(一)参数采集的原则72
(二)参数采集的方法73
四、状态表征参数的筛选75
(一)参数筛选的意义75
(二)参数筛选的原则75
(三)参数筛选的方法75
第三节 状态要素 77
一、状态要素及其表征77
(一)整体健康状态的表征77
(二)特定状态要素(常见证素)及其表征78
二、状态表征参数及辨识意义84
第三章 中医状态的调整与效果评价 107
节 状态的调107
一、状态调整的原则107
(一)防治结合108
(二)内外兼顾109
(三)身心并重110
二、心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112
(一)心112
(二)心神117
(三)脑络118
三、肺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119
(一)肺119
(二)大肠125
四、脾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129
(一)脾129
(二)胃135
五、肝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141
(一)肝141
(二)胆147
六、肾系常见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147
(一)肾147
(二)膀胱152
第二节 状态调整的效果评153
一、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原理和方法153
(一)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原理153
(二)状态调整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156
二、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内容161
(一)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过程161
(二)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时间162
(三)状态调整效果评价的参数164
三、效果评价的分析与反馈165
(一)疗效效果评价的分析165
(二)疗效评价的反馈167
第四章 中医文献与中医状态学 170
节 健康状态的认170
一、状态与生命170
二、状态与健康172
(一)小儿的健康状态特征172
(二)不同性别的健康状态差异173
三、状态与疾病175
(一)女性的疾病状态特征176
(二)小儿的疾病状态特征177
四、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177
(一)后天因素的影响与变化178
(二)先天因素的影响与变化183
第二节 健康状态的辨184
一、健康状态的四诊信息185
(一)望诊185
(二)问诊186
(三)脉诊186
二、健康状态的辨识187
(一)辨人187
(二)辨证189
(三)辨病190
第三节 健康状态的调191
一、健康状态的调摄原则191
(一)法阴阳,有节制191
(二)治未病,重防控192
二、健康状态的调摄方法193
(一)生活起居,有法有度193
(二)防治结合,养护为先195
(三)调畅情志,精神愉悦198
(四)强身健体,抵御外邪198
(五)脏腑调治,遵循法则200
第五章 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学 203
节 复杂系统科学方203
一、系统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203
(一)系统科学的形成203
(二)系统科学的发展204
二、现代复杂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特征205
(一)整体性205
(二)综合性206
(三)定量化206
(四)信息化206
三、复杂系统科学方法论对中医研究的意义206
第二节 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207
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中医状态学207
(一)系统论与中医状态学207
(二)控制论与中医状态学212
(三)信息论与中医状态学214
二、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与中医状态学217
(一)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医状态学217
(二)协同学与中医状态学219
(三)突变论与中医状态学220
第三节 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学展221
一、生命科学与系统科学相互融合的切入点221
二、系统科学在中医状态学中的应用221
三、复杂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学展望222
第六章 现代医学与状态学 224
节 现代医学对人体状态的认224
一、人体状态224
(一)人体状态的基础———生224
(二)健康、疾病和亚健康225
二、躯体健康与疾病226
(一)躯体健康226
(二)躯体疾病226
(三)影响躯体健康的因素227
三、心理健康与疾病229
(一)心理健康229
(二)心理疾病230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231
(四)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232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人体状态的评234
一、健康评价234
(一)健康评价的基本步骤234
(二)健康评价的目的234
二、疾病诊断235
(一)疾病诊断的内容235
(二)疾病诊断的基本步骤235
(三)疾病诊断的思维方法236
三、人体状态评估的常用指标237
(一)体格检查指标237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240
(三)组织病理诊断指标241
(四)影像学检查指标242
(五)心理健康检查指标244
第三节 现代医学指导下的维持健康的措245
一、健康教育245
(一)建立养生防病保健的思想245
(二)重视不同阶段的保健工作246
(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246
二、疾病预防247
(一)有计划的预防接种247
(二)定期进行健康体检247
(三)做好健康管理247
三、疾病治疗247
四、疾病康复248
五、疗效评价248
第四节 现代医学方法和技术与中医状态学研248
一、现代医学常用方法与技术249
(一)流行病学研究249
(二)临床研究249
(三)基础实验研究251
二、现代科学方法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252
(一)中医证的现代研究252
(二)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253
(三)中医病的现代医学研究255
第五节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状态学研255
一、系统生物学255
(一)系统生物学的概念256
(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257
(三)系统生物学的内容体系257
二、系统生物学在现代医学前沿研究的应用262
(一)医学基因组学研究262
(二)医学转录组学研究263
(三)医学蛋白质组学研究263
(四)医学代谢组学264
三、系统生物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265
(一)基因组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的应用265
(二)转录组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266
(三)蛋白质组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266
(四)代谢组学在中医状态学研究中的应用267
四、构建中医状态学方法体系的设想267
(一)依据中医理论的规律建立中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268
(二)应用系统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探索中医状态的物质基础269
(三)应用数学模型构建中医状态辨识体系269
第七章 中医健康状态学研究与展望 272
节 中医健康状态学研272
一、表征参数的采集与筛选272
(一)表征参数采集272
(二)表征参数筛选273
二、中医健康状态辨识289
三、中医健康状态干预290
(一)状态调整方案筛选的基本原则290
(二)基于信息平台的个性化调整方案291
四、中医健康状态调整效果评价291
第二节 中医状态学研究的应292
一、中医健康管理平台292
(一)基于状态辨识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292
(二)中医门诊系统297
(三)中医问诊仪298
(四)健康状态试试看301
二、慢性病的中医状态研究305
(一)慢性病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305
(二)冠心病中医状态分布研究306
(三)糖尿病中医状态分布研究307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状态分布研究308
(五)高血压中医状态分布研究310
三、5S9H健康管理模式的提出与探311
(一)5S9H健康管理模式的提311
(二)5S9H健康管理模式的探311
第三节 中医健康状态学研究的展311
一、中医健康状态研究的现状312
(一)中医健康状态研究尚属起步阶段312
(二)中医健康状态研究存在的问题313
二、中医健康状态研究的展望313
(一)中医健康理论与功能状态测评共性技术研究314
(二)中医诊疗设备信息化、智能化研究314
(三)中医健康大数据管理、服务模式与应用研究314
★李灿东教授主编的《中医状态学》既有传承,又有发展,颇具创意。中医状态学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并学习借鉴融合了现代科学原理和方法,对健康状态认知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以整体观、恒动观为指导的健康状态学说,建立了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健康状态参数表征体系,研发了人体健康状态识别与干预评价系统,为构建中医状态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学依据。中医状态学可能为未来健康医学提供一个融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契合点。认真阅读,必有收获。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授
★状态是沟通中医和西医的连接点,看待健康或者疾病可从人的整体或局部状态入手。李灿东教授是我国研究中医状态医学富有成效的专家,《中医状态学》一书,从中医健康认知与状态理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测量、中医状态的调整与效果评价、中医文献与中医状态学、系统科学与中医状态学、现代医学与状态学以及中医健康状态学研究与展望七方面,阐释了“中医状态学”。提出把握状态是维护健康的核心,旨在构建中医健康管理理论体系。相信本书的出版能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探索中医健康服务新业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 陈可冀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