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688099
《为师之道》是亚瑟·本森在伊顿公学担任校长时期的作品,也是为师多年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的总结。伊顿公学,是一个有570多年历史,造就出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雪莱、乔治·奥威尔、凯恩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学校。这是个让世人瞩目的学校。
正如原作者和出版商所说,这本书不属于教育科学类的专著,只是从教多年的英国公学教师的经验汇集和实用建议,包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和素养以及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本森在书中强调了教师的同情心、交际策略、尊严、信念和幽默感的重要性。这本小册子不仅对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指导意义,就普通读者,尤其是关心教育问题的人士和家有儿女的父母们也能得到有益的启发。很多人都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感到忧虑,且很多教育问题也难以在短时内得到解决。转型期的社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各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使很多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感到茫然。近些年中国的海外移民迅猛,许多人的移民初衷就是要享受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所以我们出版这本书,就是让读者能从本森先生的书里了解那个时代英国传统精英贵族教育的一些理念,从而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的教育该向哪里去?教育改革正当时,你我都应该是参与者,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下一代负责,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政府和立法者,都应该有一种危机意识,不能一味指责和发牢骚。抱有一种学习态度,这就是教育的希望所在。
《为师之道》是作者亚瑟·本森在伊顿公学担任校长时期的作品,也是为师多年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的总结。正如他自己在开篇中提起:“这本书算不上教育科学专著,只是我任教期间的些许体验和感悟而已。若是为师多年却不思总结得失,实为憾事。对各种观感品评一番总归有所裨益。书中文字虽然都是个人私见, 达不到科学或哲学经典的高度,但是有些教师或许能感兴趣,那些尚未从教却渴望为人之师的朋友们也会从中受益。”本森先生虽然成书的观点很谦虚,但论述的话题却是当时乃至今天为人师的一些经典论断,比如教师自我的修养、职业素养的培训、日常的教学活动的安排、纪律的养成等都做了详细论述,是值得推广的经典教育作品。
自序/1
走进伊顿公学/3
前言/43
章 导论/46
第二章 教师培训/56
第三章 纪律约束/63
第四章 教学活动/71
第五章 工作任务/81
第六章 智育/90
第七章 创造力/99
第八章 赞扬/106
第九章 舍务管理/110
第十章 体育/121
第十一章 时间管理/129
第十二章 休假/135
第十三章 社交/140
第十四章 宗教活动/145
第十五章 品德修养/159
第十六章 奉献精神/170
译后记/181
前 言
首次在美国出版此书后,得到了大洋彼岸读者们的喜爱,实为一件幸事。一直有人邀我再度付印该书。本人无不感激美国朋友对先前几本拙著的厚爱,因此希望他们能惠泽其余,也能认可这本书里直抒胸臆的内容。在这里,我想说几句写作本书的背景以及涉及的环境。
少年时我在伊顿公学就读了七年时间,接着在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学习了三年。两所学校实为姊妹渊源,后者在当时无一不透出伊顿的特质和传统。可以这样说,伊顿的氛围一直包围着我的生活,也塑造了我的人生。后来回到伊顿当了一名教师,在那里工作近20年。那里的生活虽然非常充实丰富,却没有机会拓展个人的教育视野。本人毫无粉饰做作之意,但是我相信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或者那些摸索、积累的一家之言不一定能引起共鸣。在英国的公学体系中,伊顿并不是突出的一所学校,但她一直在刻意坚守着社会和学科角度的独立性。我个人以为别的学校不具备这种独立性。正如书中所述,伊顿公学好像给人一种虚幻的形象:一方面提倡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自由度;另一方面却坚持让教师依从教学内容,不容改弦更张。只有在伊顿才会有那种特有的办学方式。虽然我认为伊顿在某些方面需要做出调整,可是她的传统特色及其合理的依从性更要得到加强,而不应进行弱化或改良。
此外,我也认为所有在校教师都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和理想,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和疑难的问题。教学过程不是孤立的心理分析或科学推演,始终脱离不开人的参与,注定受到参与者性情的影响。此书的一个特点是坦率记录实践中的真情实感和直接经验,即使提出一些试验性的意见,也绝不会墨守他人的成规,而是提出基于既有经验并由实践验证过的建议。
亚瑟·本森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
1908年4月9日
“如何施教于人、自省、赋予学生‘为人之精神’?本书应是很好的解答”。
——《伦敦早报》
“这是一部精彩而实用的教育指南,告诉教育工作者如何教养出一个活出真我、保持觉知并拥有满足人生的优秀学生。”
——《卫报》
“本森教授在伊顿公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集合本,也是本森先生独立论述教育的作品,笔调亲切而非艰涩,更具有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思考和改良思想。”
——《每日纪事报》
“如何帮助孩子长成足智多谋又幸福的成年人?本森以实际的例子告诉你怎么知道孩子是否已做好准备,以及鼓励孩子自主的同时,教师们该如何适度给予支持。一本明智、耐看的书,结合了科学研究和基本的教育常识。”
——《教育导报》
章 导论
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对教师职业始终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没有本事的人才去当教师。教师在所有行业中被视为文化层次较低的一类①。毫不客气地讲,教师都难修成正果,所以那些才干出众或者志向远大之士不会选择教师职业。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低俗。拥有远大抱负是优秀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心存进取之志,又有果决之意气,同时具备领导意识,很有主见,那么此人绝非池中之物,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很多人追求事业成功的主要动机是出于虚荣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许和羡慕。此外,人们也渴求权势、地位和利益,梦想着能在政坛、商界或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不一定把这种追求定义为低俗,但重要的是一个人能否光明正大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否希望从中谋得回报和酬劳。古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所说的那种“声名鹊起而备受关注”的境遇正是年轻人极力追求的目标。能够得到尊敬和礼遇,或者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表面上看的确令人向往。可是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在获得名利和权力后却常常觉得很无聊,别人的顺服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尽管声名显赫之人可能失去名利地位,变得不名一文,可是成功人士却很少能够泰然处之—名利。如果虚伪地否认权势和地位的魅力以及个中滋味,一定被人理解为愚蠢之极。惶恐的道学家们虽然一再告诫过世人,但是人性时常受名利场左右,谁也不能免俗。
然而,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不可能在名利场上有太大的收获。如果喜欢发号施令,他们可以向校长的位置努力。等到精力和锐气渐退,对付顽童所必需的机敏和干劲消磨殆尽后,他们可以转到更为成熟稳妥的领域,比如进入教会,从教区牧师做起,爬升到大主教的位置也未可知。但是世俗的普通教师几乎与牧师职位无缘。他们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将围绕着教师工作。教师一定要准备好应付各种艰难困苦,这也是该职业明显的劣势。教师必须不留情面地坚持精准的原则,年复一年地不断纠正同样的错误,向幼稚的心灵灌输大量枯燥的、自己也认为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教师要准备好应对各种利益对心智的挤压,而且这种挤压几乎摆脱不掉;还要不断应对不同人的各种思想,它们可能没有任何道理、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必须一直克制内心强烈的冲动,工作中不断追本溯源,返回到原点。如果想要成为好老师,他的头脑容量一定很大,必须有能力组织庞杂的知识,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如果在寄宿学校任教,教师必须扮演伙食管理员或旅馆经理的角色,准备面对繁杂的日常琐事,而且那些琐事会变得日益棘手。只有工作热情根本无法使本职业镀上耀眼的光环,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学校必须给一大群人提供食宿条件,而收费却总也抵不上成本。
教师在和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他们与主流社会有些格格不入,在别人眼中是令人讨厌的家伙;周围人对独断专行、喜欢说教的教师抱有戒备心;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教师视为传教士一类的人物,认定他们因循守旧,终日一本正经地戴着假面具。
教师不可能积攒下大笔的财富,除非原来就很有钱,然后自己创办私立学校。即使那样,如果没有天生的领导能力和稳定可靠的人脉关系,他在事业上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以上都是当教师的直观劣势。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劣势不容小觑。
下面再说当教师的外在优势。一所优秀公学的教师身份直接代表着个人才能。这本书针对的正是那些好学校的教师。他们的生活很有规律,也有很多健身机会,所以健康基本无虞;婚姻方面的前景比较乐观;可以享受美妙的假期;与可爱的孩子相处也很有意思;朋友圈会逐渐扩大;和名校挂钩能增添个人的荣耀,因为这样的学校能使人产生爱国精神、慈爱情怀和自豪感,代表着传统和希望,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活的现在和光明的未来。
我们简单考虑一下人们是如何看待教师职业的。与其他职业相比,人们更倾向于认为那些没有什么事业追求的人才从事教师工作。每年都有一大批年轻人考入大学学习。他们很清楚自己必须要掌握一门谋生手段,可是如何实现目标却没有明确安排。他们当中有的想成为公务员,有的想成为律师、进入文坛、去大学任教或者经商,但也有很多大学生愿意当中小学教师,也有人想当医生、工程师、牧师或从军。无论怎样,进入大学后就要开始制定人生规划。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个别人会出于传统或个人偏好,注定要当老师,但是更多的人则存在这样的模糊意识:一旦所有的门路都走不通,教师职业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姑且不评论这些人的动机,就是前面的那些有志从教的年轻人也是凤毛麟角。很少有人具备对教师职业的强烈渴望或激情。大多数人的认识都是模糊不清的,只不过他们的反感不那么强烈而已。他们在教过自己的老师身上体会到这一职业的成就感。因为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投入了大量时间,所以孩子们能近距离审视评判的职业只有他们的老师。即使学生在家里接触的都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能见识到家人的生活本色,也就是工作以外的本来面目;可是他们只能在上学期间接触到老师,而且其影响力要持续几年时间;即使这种情景不能激发出学生的主动热情(英国中小学里的情景大体如此)无论如何也不会引起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极大反感。其实教师的生活并非没有一点吸引力。一些年轻人喜欢这一职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能连续得到锻炼身体的机会,而其他方面也不见得无法忍受。即使面对人数不多的学生,教师的精细控制力能得到持久的锻炼,他们可以在管束学生的过程中体会一下权势的作用。英国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强烈的权力欲和支配欲。此外,人们越来越明显地认识到教师的总体形象还是可敬、幽默和睿智的。教师职业虽然不能激发很高的热情,但不会给人下作卑鄙、令人不齿的印象。
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在谋求职位时能真正抱着尽职尽责的工作热情,大多数人则希望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某一职业的前景注定是慵懒无为,那只能得到个别人的垂青和认可,多数人则只是乐享逍遥安逸。问题是教师在工作中能否产生从事一项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一直到近,没有强烈事业心的牧师还是大有人在的。尽管存在些许的不自由,只要别人看不出来他们是顽固的无神论者,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和乡绅一样舒适安稳。很多牧师都是如此,因为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所以他们既有参与体育活动、结交闲适友人的机会,也有从事园艺劳动的时间。他们没有拯救灵魂或普度众生的责任感。多数情况下,他们很清楚教民们只想从他们那里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他们常常成为受人敬仰的牧师,都是真诚、友善、坦率和德高望重的形象。他们也会发现只要能和周围人拉近关系,任何职业都可以感化人心、触动灵魂。目睹了人世间的贫困、痛苦和死亡,人们的内心必定受到很大触动。随着时光推移,这样的牧师即使没有修炼成圣徒天使,其心境也会变得恬淡泰然。入行之初,礼拜仪式上诵读的每一句祷文对他们来讲也许毫无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一定年纪他们则洋溢着圣洁的温情。
教师也是同样情况。如果能够谨慎细致、尽职尽责并富有同情心,那么他们的个性将会得到丰富、精神境界也将得到提升。
这是其他行业所比不了的。在教师看来,履行既定职责是情非得已,所以只能在业余的闲暇时间去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的追求。各种工作难题会意想不到地汇集到他们的案头,就像误入小人国的格列佛,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被链子捆绑住了。那些小人的脾气秉性表面上看差不多都一样,但是格列佛知道他们其实个性迥异。后来他逐渐充当了小人们的引路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心底里的那份父亲般的护佑本能复苏了;虽然他的营生不够体面,为人冷漠、自私自利,后来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鲜活真实,所有的兴趣和情感都被激发出来了,他对生活的真谛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章 教师培训
我承认自己对教师培训有一些疑虑,觉得该项工作和口才训练差不多。教师培训的关键是了解教学内容的主题,同时培养活泼、亲和的性格。我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仅凭示范和演示是掌握不了的。要把一个人培养成老师,却不让他面对真实的授课班级,仅仅封闭在孤立的研究环境里,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协助和指点,除了自己没有任何权威可以仰仗,那无异于在陆地上教人学游泳。除了那些高端任务,不管知识有多深奥,相对于实践而言都是次要的。虽然懒散轻慢之人或许巧舌如簧、善于辞令,有可能成为所谓的好老师,但是毕竟为人所不齿。事实上,教师的知识越渊博,无法对学生的各种疑难感同身受、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知程度的可能性也越大。教师要把全面的知识与无尽的耐心和同情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能始终让学生保持兴趣和快乐,能够理解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微妙差异,因为有的孩子学习比较吃力,有的则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那么这样的教师就能对班级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知识极为广博的教师可能在大学讲堂里有出色的表现,而在中小学却会遇到管理和训诫的难题,他们可能见识过优秀教师的精彩的课堂表现,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很可能不能掌控课堂,无法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无从施展学到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活动是一种即时的多变过程,这也是突出的一个特点,所以教学方法一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特异性。任何人都不可能禁锢在僵化的模式中。有的教师善于快速地互动问答,有的则精于陈述讲授。如果要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这些本领却不太重要了。真正高明的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进行细致观察并找到问题的症结,这正是教师培训的一项重点任务。因为在挑剔的旁观者面前,有太多的一流教师上课时没有条件施展才华、显露锋芒。本人认识这样的教师,校长每次进课堂听课时都对他的授课留下深刻印象。那位教师博学严谨、才思敏捷,他的提问切中要害,讲解明晰透彻,但是有一点校长却不清楚,正是校长大人的在场才使得课堂秩序井然,学生们才变得规规矩矩。若是在平时,教师一定在徒劳地维持着课堂纪律,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有序的授课活动,那种给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校长不出现就没有机会见到了。
就培训而言,英国公学里的学生实际上已经被培养成了“老师”。他们上过很多课程,见识过很多老师,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教学方法的优劣。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入一种思维框架,以便能自主吸收消化知识。教师不能像钉钉子一样硬性灌输,而要使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听说有这样一位优秀教师,他几乎不在疑难问题上纠缠,却激情洋溢地讲授知识,高度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给人的感觉是他所讲授的内容从别的途径根本无从获得,其结果是学生们始终保持着兴奋的期待状态。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不仅在考试中得到验证,而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内容上,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我的本意并不否认经历过一段时间培训的教师是有优势的,但要强调的是培训不可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我们要看培训的实际效果如何。培训工作可能让入门者粗略地知晓怎样起步,但是聪明人能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他知道自己面对的孩子原来一定是无知的,没有悟性的,只要调动其学习兴趣,他们将进步飞快。教师必须独立完成特定章节的授课任务,他在一周实践中的积累远远胜过其在师范院校里几个月所学到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要求高水平的老教师对开始进入公学任教的年轻教师进行指导的制度很好。前辈应到新人的班里听课,并偶尔为其进行教学示范。仅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一定能在半个小时内把自己的妙招尽数传授给后辈,那些经验已经证明都是非常有效的。
提高自主性和主动性应该是教师需要的好训练。如果发现某一插图或故事有助于教学,教师就应记录下来以备日后之需;阅读应求广而不求深,这样才能积累足够多的生动资料。在培训阶段,要允许他们进行大胆尝试,使其懂得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快就能削弱学生的注意力;促使新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追求精炼简洁,舍弃繁杂枯燥的课业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真正掌握教学的要领。我坚信自己身上的一种品质很实用:极易喜新厌旧。我认为这是为人师的重要素质。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教师自己都难以忍受枯燥单调的课堂氛围,那么课堂无疑就是孩子们的地狱。
教育工作不是、也不可能成为纯科学性的工作。它是人与人的心灵碰撞,与人们日常交流有着相同的规律性。教师必须保持身心的活力。不论教师竭力灌输的是不是枯燥之极的内容,沉闷、倦怠、消极的人不可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里还有一个误区。我认识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师,他们谨守的观念是只向学生传授那些明智之人理应感兴趣的知识。可是现在心思明净的人很少。我发现和学生一起坦诚探讨大家感兴趣的内容才是激发学生热情的办法,而教师则不必考虑自己该不该喜欢。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们不会始终顾及老师的喜好是什么,所以这种办法不一定总成功,但一般会有不错的效果;然而若要利用师道尊严那一套规范课堂教学,那么学生们后一丝兴趣和热情也就会被消失殆尽了。重要的是,为师者必须持有诚恳的态度。如果教师一直辛苦灌输的内容连自己都不相信,那就很难让学生信服。
后,如果可行,在任教一段时间后,比如一年左右,青年教师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安排他们进行几周的短期进修培训。我特别支持这种很有意义的做法。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短板是什么,也对实践中遇到过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谨慎地对待每一堂课,注意讲课方式,认真设计课堂提问,工作热情可能有了一定提升。他将认识到经历许多挫折的必然性,而前辈的那些成熟技艺不是能轻易掌握的。
第三章 纪律约束
教育师应该有能力维持纪律。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或者不能学会如何维持纪律,那还不如去扫马路。假如教师经常受制于一群男孩子,那会很伤自尊、使人蒙羞。学生对软弱的老师没有慈悲心肠,糟糕局面绝不会触动他们的内心。一位朋友讲过这样的故事:他所在的学校里经常有资历不凡的学者型教师来班里上课,可是他们连表面上的课堂秩序都无法维持。学生们在上课时肆意讲话,教室里书本满天飞。每到铃声响起,整班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冲向教室门口。老师见状也起身冲过去用后背顶住大门。据老师说,一些学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觉察到情况不妙,决定努力制止混乱场面,他们等在教室外面,恳求同学们能守规矩,可是无人能抵得住当时的冲动。上课五分钟后,那个急于争取安宁秩序的学生却在忙着玩游戏—把鹅毛笔连成一串,又像清洁工推扫帚一样推向对面的同学。
学校里还有相似的情形。年级主任命令一名严重违纪的学生前往老师那里接受训导。当时老师正在批改作业,那名学生把一只小睡鼠扔进了他的领口里!“我怎么知道老师不喜欢小睡鼠呢?”男孩很委屈地辩解,可怕的眼神中流露着不服气。
这类故事都是千真万确,并非凭空杜撰。每位青年教师一定要想到自己很可能成为此类恶作剧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工作伊始即使有着同样的不顺利,却能在维持纪律方面进行改进。他们像艾菲索斯竞技场里和凶猛野兽搏斗的圣徒保罗一样,敢于面对教室里的那群小魔头,并且取得了胜利。在一个完全失控的班级里恢复秩序绝非易事,但随着时间推移,教师又会接手新的班级,这时便有了经验。我觉得英国的男孩子在纪律性方面与别国的孩子有所不同。他们的独立意识很强,同时又不肯接受严格的约束,他们不喜欢强权压制,反倒极其推崇铁腕政治;他们也很愿意模仿他人,假如老师能够不惜任何代价降服带头闹事者,其余的学生就会马上言听计从了。另外,严师的名声一旦在学生中流传开来,对学生的管理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学生对这样的老师心存敬畏,绝不敢调皮捣蛋。
我们很难界定哪些品质能使人俯首听命。独特的人格魅力当然能使从教之路顺畅。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目标追求,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但是一味地严加管束不足以解决问题,教师还必须有幽默感;随机应变也不失为有效之举。由于男孩子特别讨厌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只要不是过于尖酸刻薄的言语,一些旁敲侧击的嘲讽也是有效的手段,但是教师一定要出于善意,否则还是慎用为妙。教师应具备的另一项素质是能不失尊严和风度地发脾气。无论孩童还是成年人,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惹人生气。教师动怒时要有所克制,不能过分。我认识一位老师,他的脾气虽然很暴躁,却能完全加以驾驭和控制,人们好像从未见过他有过大肆发作的时候。他有着摄人心魄的严峻神色。如果发生了什么令他恼怒的事情,他会紧绷嘴角、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学生们深知那种神情意味着什么,都明白好不要招惹老师发火。一般来说,当场处置学生的违纪问题不是明智之举;如果暂时进行搁置,让学生听候发落,他不知道会受到何种惩处,其心情必定忐忑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训诫或惩罚明朗后,学生心中常常产生一种如蒙大赦的心态。此外,单独的一名学生通常很明事理,但在伙伴面前则不一样,他的颜面需要兴奋刺激的因素来维系,这是一种本能,近似于“人来疯”的表现心理。
教师应尽可能克制上面提到的消极情绪,综合运用宽容、赞许和欣赏等积极态度,这样才能体现出更有价值的素质;通过由衷的笑容、和蔼的态度,通过表扬进行责备也是很有效的手段。我见识过一位老师在严明纪律要求时的优异表现。他对坏脾气的孩子只说了一句话就消除了以后的隐患:“斯密斯同学,这一次我们没有看到你该有的状态。”那孩子的气焰便收敛起来。
我们要记住一点,近些年很少出现管束学生的难题。我个人以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中开始出现一种令人欣喜的人际关系。教师不一定是引路人、哲学大师或良师益友,但也不一定就是学生的天敌。
我不相信惩戒会有什么好作用。事实上,挥舞大棒的教师恰恰显示了自身的软弱无能。即使轻微的惩罚也会造成不满情绪,好的办法是先给予几次警告,然后再严格处理。只有那些故意的违纪情况才有必要惩处。虽然体罚的效果是存疑的,但在我的学校里,助理教员不会放弃体罚学生的做法。我很少听说体罚是某个场合必须动用的手段。个别时候,我可能很想责罚犯错的学生,但是绝不会因为下不了手而后悔。我认为彻底禁止体罚学生是不现实的,的确有一些非常淘气、心地不善的孩子,他们总喜欢惹是生非,应该通过惩戒帮助其变得成熟,但是好由校长全权负责实施。
我的经验是在每学期之初,对每个新生班级进行一次小规模训话,讲明具体要求,明确规则,坦诚地告诉孩子们我将会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期望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会首先声明不会体罚学生,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受到的可能是一辈子忘不了的惩罚。后还要说师生之间必须先做朋友,并希望成为终生的朋友。
在纪律教育方面滥用感情无疑也是错误的。孩子们应该清楚通常的规则和纪律。有一位非常失败的老师曾向同事炫耀他有特殊能力,自以为一旦得到发挥就能解决问题,并且屡试不爽。“我用手指着犯错的小子厉声责问,如果他的母亲亲眼看到他的表现会怎么想啊”。幸运的是多数同事都幽默地给这位无能的老师留了面子,但是没有对这种做法进行批评是所有教师面临的难题。很多教师对学生管教苛刻,觉得没有纪律就无法开展工作。我知道有的人很善于利用惩罚的震慑作用使他人俯首听命;有的人则从来不会严格要求别人,只要没有公然捣乱就心满意足了。我们应认识到,上课时学生在角落里打盹或者摆弄手表之类的行为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如果坐视不管,权威必然受损。
另一种纪律要求可以形容为家庭式的规矩。班级里应该体现家庭氛围,规矩越少越好,但要从心底里遵守那些规矩。作为一家之主的教师应该尽量摒弃专横的作风,要有慈父般的态度;他应该是随和友善、善于沟通交流的家长;老师出现在教室里的时候不会造成任何学生的惊慌。老师出现的理由不应该是监视和看管,而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善意和关心。既要委托优秀学生行使尽可能多的权力,又要提出要求:在没有征得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得体罚其他同学。我曾一度认为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应禁止,但是有一件事让我迟疑了。当时一名非常认真负责的年级长向我报告,说他处理了三名在晚课上捣乱的学生①。“我知道您不喜欢那样处理,可是没有办法。我劝过他们,可是一离开视线又开始胡闹。我不能置之不理,转身走开向老师报告,所以必须要教训他们一下。”自此以后,我便默许了偶尔的体罚,但仍坚持在动用体罚手段前尽可能弄清缘由。孩子们是通情达理的,假如有一名学生向年级长提出异议,认为舍监老师才有处罚的决定权,或者投诉受到过当处罚,那么教师就难辞其咎,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教师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第四章 教学活动
每位教师一定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所以很难给教学活动制定标准化的规程。教师首先要有耐心。虽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有很大的修正余地。要意识到学生对教师已经掌握的大量知识可能一无所知。性情平和的人容易陷入一种漫不经心的状态,其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倦怠,使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如果老师轻易说出“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如果认为能在课堂上写出一串单词就足以证明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准备,那么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很容易糊弄,可以事先准备一堆表面上类同的简单词汇,不会在课程内容上多下功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惑,教师必须加以区分,有的勤奋好学,有的却好逸恶劳,因此要巧妙地运用不同对策。尽管如此,教师好能严格要求,做到言之有理。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干练清晰、果断明确。每当那些反应迟钝的孩子发现书本上的内容让他无法理解,理由是赫尔曼老师讲的是一种意思,施内德老师却有另一番解释,教师如能及时指点迷津并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无疑是对教师的奖赏。
我认识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在教学时过于谨小慎微、犹豫不决,甚至当众求助于辞典。虽然那是一种严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但是其效果却大打折扣。即使偶尔出错,教师也要表明态度,好能做到明确果断、毋庸置疑。这一原则当然不适用于高年级或能力较强的学生,更不适合小班型的私下辅导课程,但是该原则在面对能力有限的学生还是必要的。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教师必须解开学生的谜团。如果学生能从课文注释中得到启发,自然会明白国外作者都有非同一般的文字功底,他们有可能表达任何意思,读者也可以进行不同的解释,所以教师在关键时刻一定要给予明确的指引,绝不可含糊其辞。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孩子不会理解作者写作之前早已胸有成竹,其表达方式完全出于自然,而理解难度在于我们没有完全熟悉他们的语言,没有形成外语的直觉。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能学会准确判断无疑是真正的收获。
另外,有的男孩子很精明机敏,经常故意刁难老师。他们能利用机会展现才智和精力,如果认为老师没有充分掌握授课内容,他们就会耍小聪明,故意提出一些貌似弱智的问题,这就有可能暴露老师的知识缺陷。教师在这种学生面前必须表现出决断力。
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具有戏剧表演的性质。我们都能从中发现趣味性和娱乐功能,同时要完成特定任务。我们在课堂上应尝试多种教学手段,比如使用黑板,适当采用幽默搞笑的形式,讲一些奇闻逸事,研究探讨一些专题,或者点评时事。学生们上完课后会觉得既准确掌握了知识,又生动领略了成熟头脑的风采。厨师决定加入什么、加入多少食材和调料才能使一锅大杂烩美味可口;教师同样要依据个人品位和才智安排授课形式和内容,并使之有机结合。
教师可能被学生的无知问题引入歧途或偏离主题,所以必须保持清醒,做出敏捷的反应,识破别有用心的学生的诡计,同时要对何时化解师生间的对立态势做出快速判断。学生对老师连续的提问和要求都有一种抵触心理,他们要么故意回避,要么用严肃的表情和低垂的目光加以伪装掩饰;这些伎俩有时的确能骗过精明的老师。我相信多数孩子都有一定的商业头脑,算计付出的学费是否物有所值,所以他们很善于权衡利弊得失。我听到过学生抱怨老师上课时很有意思,可是下课后却发现他们好像什么也没听懂,什么也没学到。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证教育的多样性,但是完全没有必要以此为借口放松纪律约束。
我们可以用例子说明教师在差异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学习希腊语中的不规则动词是令学生们挠头的科目,但是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动词的变化进行快速提问,如果学生能准确回答,便可以得到奖励加分。教师向班级报告学生的所得分数后,就可以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竞争氛围,从而调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竞争意识,使其努力达到明确的目标。如果要让学生掌握希腊语条件句之类的复杂语法问题,教师可以先进行精确讲解,然后给出不同的例句,结合一些必要词汇,然后要求学生现场进行笔头练习。为了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继续安排难度较低的相关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成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