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51159
本册收录了唐代诗文大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韩愈的《进学解》。两位作者经历颇为相似,诗文上成就斐然,仕途上却历尽坎坷,无奈之下只能在文章中宣泄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却为后人留下了两篇精妙绝伦的美文。书法作品我们挑选了元代书家泰不华的《篆书陋室铭卷》和明代书家宋克的《草书进学解卷》。
一 “陋室”高才刘禹锡
少年得志,党争受黜
才华横溢,文以明志
二 “陋室”雅趣细细品
八十一字,字字珠玑
元代传世篆书中的佼佼者: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傅红展
三 《陋室铭》赏与读
四 韩愈和他的《进学解》
文学大师,命运多舛
不平则鸣,敢犯龙颜
五 不可不读的文,恣肆有味的书
全面而精要的自白陈耀南
可供追摹研赏的杰作:宋克《草书进学解卷》华 宁
六 《进学解》赏与读
附录中国古代书法发展概况表
“陋室”高才刘禹锡
留意网络资讯,便可发现,各种源于《陋室铭》的“新版铭文”正在网上大行其道:校园《宿舍铭》,公司《工作铭》,语重心长的《学习铭》,连讽带刺的《领导铭》……81字的《陋室铭》魅力何在,千年之后仍能这般深入人心,引发后人的创作欲望?写出如此妙文的刘禹锡,又是怎样一个奇人?
少年得志,党争受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即因文才为人瞩目。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得中进士,后又登制举博学宏词科,入仕之后,一路扶摇直上。
刘禹锡的才华和胆识极为当时的朝廷重臣王叔文所器重。唐顺宗即位后,王将刘引进宫中商讨政事,刘之所言,王无不从。其时宫中文诰皆出自王叔文,王氏势可遮天。刘禹锡亦因此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权倾一时,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陋室铭》中他自比诸葛亮、扬子云也就不足为奇。
政治运动“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贬为郎州司马。15年后召还京师,旋即因作诗获罪贬出。八年后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又被黜出朝。又八年后,改任太子宾客,后加检校礼部尚书官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如此进出反覆,尽尝仕途险恶。
才华横溢,文以明志
刘禹锡才华横溢,早年和柳宗元齐名,是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同称“刘、白”。他精于古文,多有佳作,以本篇《陋室铭》为代表。其诗作现存八百余首,律诗、绝句、古诗皆工,白居易曾称他为“诗豪”。我们熟知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朗朗上口的名句,就是出自他的作品。
刘禹锡的“竹枝词”同样深受读者喜爱。“竹枝词”又称“竹枝”,本为巴渝(今重庆东部)一带的民歌,多咏当地风土、儿女柔情。刘禹锡据以改作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盛行于世。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的才识出众,因而不仅是王叔文,之后的宰臣如裴度等,大都惜其才华,一有机会便对他委以重任。
据说刘禹锡出贬和州(今安徽和县)时,和州知县一再刁难,不断调动他的住处,并将他应有的三间住房减少到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刘禹锡一向自视甚高,知县的势利行径使他极为愤慨,于是提笔挥毫,写下《陋室铭》以明志。
八十一字,字字珠玑
中国文学宝库中,从来没有另一篇文章,能够像它一样,用九句八十一字的篇幅,写出如歌的韵味,绘出如画的境界。它,就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
《陋室铭》小巧玲珑,却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前三句以比兴手法引出“铭”的对象——陋室;紧接的四句,顺理成章地对陋室的景观、氛围展开描述;后两句,借孔子之口道出全篇主旨“陋室不陋”,水到渠成。
甫一开篇,即用不凡之语,凸现不凡立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看似和“陋室”全无关系,却正是作者的高妙匠心所在——说山论水,是为了说我的陋室:山隐高仙,则成名山;水栖神龙,则显灵异;室居高人,蓬荜生辉。以彼物比此物,谓之“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谓之“兴”。始于《诗经》的“比兴”手法,在这层的三句中得到完美应用。
名为《陋室铭》,真正写“陋”只有第二层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草被比拟为人,或许还是调皮的小孩:前者悄无声息地“爬上”了台阶,后者则干脆将“头”“伸”进竹帘。入人眼的,是“青”和“绿”的清新;悦人情的,是“苔”和“草”的活泼。“上”、“入”二字,动感十足;“绿”、“青”二色,生意盎然。短短十字,化静为动,妙不可言。
“陋”非重点,所以随即铺排三句,证明“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朋客的儒雅气质,主人的超凡脱俗,就在这极富表现力的三十二字中刻划得淋漓尽致。
这层四句,句句有对偶:“苔痕上阶绿”对“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对“往来无白丁”,“调素琴”对“阅金经”,“丝竹之乱耳”对“案牍之劳形”。连同前一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后一层“南阳诸葛庐”对“西蜀子云亭”,全文九句,共用六次对偶,对仗巧妙工整。虚词“之”、“则”灵活的插入,更增添了节奏之美。
第三层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说明“我”并非孤芳自赏。极简极陋之室,深为世人景仰,为什么?孔子的“何陋之有”顺手拈来作答案之后,文章嘎然而止,干净利落。
《陋室铭》令人叹为观止,语言的明白平易也功不可没。纵是字字凝炼,句句精巧,亦字字通俗,句句流畅。而且,除末句外,全文每句句尾之字皆押同一韵,全文如诗如歌,读来真令人大感酣畅。
非大手笔,不能有如此之作。若要以四字概括《陋室铭》中这八十一字,有一个词恰如其分:字字珠玑。
元代传世篆书中的佼佼者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卷》
傅红展
流传今日的《篆书陋室铭卷》为泰不华43岁所作,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卷篆法圆活遒劲,齐整秀丽,是泰不华传世的篆书作品,也是为数不多的元代传世篆书中的佼佼者,可谓珍贵之极。从这件书法中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学者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也可从作品的整体与细部的联系中发现书法艺术的永久魅力。
对泰不华篆书的评论,只有陶宗仪《书史会要》的一段话:“篆书学徐铉、张有,稍变其法,自成一家。”实际上,《篆书陋室铭卷》与宋代徐铉的篆书相比,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是风格特征趋于圆活,用笔柔韧富于想像力,可以说是继承秦代小篆体这一脉络。
历史上,篆书自秦代李斯时期奠定了小篆书体以后,基本上一直在延续着这一脉络。从历代篆书大家,以及对这些书家师法的评论,我们都不难看出这一脉络的存在。历代著名的篆书家都是如此,唐代以后尤其明显。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元代窦蒙《述书赋注》言:“初师李斯《峄山碑》。”宋代徐铉的篆书,《宋史》本传言:“好李氏小篆。”元代吾丘衍的篆书,明代宋濂《浦阳人物志》言:“尤精于小篆。”尽管历代篆书家都要求溯本求源,但各个时代的书风不同,以及书者个性因人而异,因此,无论上述各时代的篆书名家怎样效法李斯小篆,其创作结果都是各立门户,“自成一家”,成为时代的楷模。
泰不华的篆书虽然“学徐铉”,书法形体上也受小篆体的影响,字形齐整,结构匀称,但是,在泰不华的笔下已经不仅仅“稍变其法”,而是以独具一格的面貌,再现了这位少数民族书家独特的创造力。他的代表作品《篆书陋室铭卷》,就以筋络分明、毫颖秀丽的清劲笔势,衬托出整幅作品的格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线条柔韧有致。此卷充分表现了线条弯弧的力度,墨随笔动,而笔以锋刃触纸,颇具弯而不折的柔韧之质。提笔收锋,既不同于玉箸篆的平淡,又不同于铁线篆的纤细,而是采用“倒韭”及“诅楚文”的用笔,笔触提顿有韵,收笔见锋,从而突出了笔锋的作用。由于一反玉箸篆首尾粗细一致的篆体形式,使字里行间显示出自然有味,灵动多变,触发生机的艺术效果。
第二,字形变化多姿。用笔宛转放纵,线条柔韧多姿,使字形结构发生了变化。泰不华弃秦小篆的横竖平直,骨架均匀,而以柔韧圆活的笔锋取势。这与李斯小篆的肃穆简直、威严庄重的方阔铁线结构相比,颇具灵动活泼之特性。虽然篆书的笔锋变化不像草书那样激昂亢奋,但它的顿挫、转折,都充满着意韵和细腻的节奏感,以至成为感染情绪的触发点。
第三,用笔灵活变化。整幅书法都是以篆书特有的入笔藏锋的用笔方法,中锋运行,使字体清劲而有力度。历代篆书在入笔处,一般都作秦代小篆式的圆笔,《篆书陋室铭卷》不仅如此,有些字还作成方笔,使笔划凝重而直楞。这种用笔方法类似宋代徐铉和元代吾丘衍,亦受汉篆方折笔入书的影响,较为明显的有“在”、“有”、“名”、“水”、“不”等字。同时,有些字还采用行书顿笔的形式,如“山”字,直点侧势。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