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162483
《文艺美学新编》在借鉴西方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的同时,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和中国当前的文艺创作实践,分别从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国内外关于文学的认识问题、文艺美学的本质问题、审美视野中的文艺创作、文艺审美创造的主要方法、典型与意境的内涵与外延、美学视野中艺术作品赏析的构成要素、风格、流派及审美视野中的读者接受、艺术批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很好地实现了审美意境、文艺演变和美学智慧的渗透融合。
章 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
第二章 文艺本质之思的历史状况
节 中国历史上对何谓文学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各时期的文学观
二、中国文学艺术的几个基本传统
第二节 西方历史上对何谓文学的认识
一、文学、艺术概念本身内涵的演变
二、西方关于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西方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观念的历史演进
四、西方论文学艺术的几个传统
第三章 文艺本质的美学之思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艺术掌握方式论
三、文学根本的特性是审美性
四、文学审美性质的辩证认识
五、主要审美范畴
第四章 审美视野中的文艺创作
一、文艺创作的一般过程
二、文艺审美创造的形象思维论
三、文艺审美创造中的情感和想象
第五章 文艺审美创造的主要方法
节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二节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第三节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
一、古典主义
二、现代主义
第四节 典型与意境
一、典型
二、意境
第五节 艺术创作中的特殊现象
一、文章 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灵感
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创作中的癫狂
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天才
第六章 美学视野中的艺术作品
一、审美作品的多层次构成要素
二、艺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四、艺术作品的风格和流派
第七章 审美视野中的读者接受
节 历史上关于读者接受的论述
一、中国关于读者接受的理论
二、西方关于读者接受的理论
第二节 读者接受活动的性质
第三节 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的原则
二、西方当代艺术批评的视角
1.文艺关学提出的背景
文艺美学这一概念是中国文艺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展的产物。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受外敌侵略,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因此,救亡运动成为中国的首要任务。文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与这个民族首要任务纠结在一起,这使得文艺与政治、时代使命的紧密联系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的显著特点。
虽然这中间有王国维、朱光潜、梁实秋等人试图强调文艺自身的“自律”性,但很快被一种政治性、时代性的外部要求所淹没。20世纪初,王国维由于受到康德、叔本华等西方理论家的影响,强调文艺的非功利性,要求文艺远离政治,他说:“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怖,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①这样的东西,王国维说“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并且借鉴康德的观点,提出“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强调文学“无利害”,回归自身。这样的理论如果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下去,文艺理论研究恐怕也会像西方文论那样走入所谓“内部研究”的轨道。但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独特的、严重的时代危机,水深火热的革命斗争从外部强行打断了中国文艺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旧中国自身的封建落后,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样的时代里,谁能不奋起呐喊呢?梁启超悲愤地说:“中国之弱,至今日而极矣。居今日而懵然不知中国之弱者,可谓无脑筋之人也;居今日而恝然不思救中国之弱者,可谓无血性之人也”。②救国救民是一切有血性有良知之人的首要任务,政治斗争、革命战争的时代强力把“救亡”的政治任务加在了文学身上,虽然是强加在文学身上,但却是历史必然,人们把文学看成救亡图存的工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文学自身之外的力量成了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关于文学的性质、特点等的认识也将被外部力量所左右。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对小说的认识就明显是一种外部力量所决定的“外部认识”,他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