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66031
绪论1
节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1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2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3
篇 细 菌 学
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8
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8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9
第三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20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21
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21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21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25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8
第五节 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 30
第六节 细菌的分类 37
第三章 噬菌体39
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39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40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 41
第四节 噬菌体的应用 42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43
节 细菌基因组 43
第二节 细菌基因突变 46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48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52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54
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54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56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58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59
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59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61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67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72
第五节 医院感染 75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78
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78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82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84
第八章 球菌85
节 葡萄球菌属 85
第二节 链球菌属 90
第三节 肠球菌属 95
第四节 奈瑟菌属 97
第九章 肠杆菌科101
节 埃希菌属 102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06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09
第四节 克雷伯菌属 114
第五节 其他菌属 115
第十章 弧菌属117
节 霍乱弧菌 117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120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122
幽门螺杆菌 122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125
节 厌氧芽胞梭菌 125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31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135
节 结核分枝杆菌 135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40
第三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142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143
流感嗜血杆菌 143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145
节 布鲁菌属 145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147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150
第四节 柯克斯体属 152
第五节 巴通体属 153
第六节 弗朗西斯菌属 154
第七节 巴斯德菌属 155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156
节 棒状杆菌属 156
第二节 鲍特菌属 158
第三节 军团菌属 159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161
第五节 弯曲菌属 162
第六节 不动杆菌属 163
第七节 窄食单胞菌属 163
第八节 莫拉菌属 164
第九节 气单胞菌属 164
第十节 李斯特菌属 165
第十七章 放线菌166
节 放线菌属 166
第二节 诺卡菌属 168
第十八章 支原体169
节 概述 169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71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174
节 概述 174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176
第二十章 衣原体181
节 概述 181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184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188
节 钩端螺旋体属 188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192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195
第二篇 病 毒 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200
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00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201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203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06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08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209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11
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211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216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20
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220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224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225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228
节 正黏病毒 228
第二节 副黏病毒 233
第三节 冠状病毒 237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38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241
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42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244
第三节 新型肠道病毒 246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249
节 轮状病毒 249
第二节 杯状病毒 251
第三节 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 252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254
节 甲型肝炎病毒 254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57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64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66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67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269
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70
第二节 登革病毒 273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275
第四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276
第五节 西尼罗病毒 276
第六节 寨卡病毒 277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278
节 汉坦病毒 278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282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283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285
节 单纯疱疹病毒 287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89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 290
第四节 EB病毒 292
第五节 新型人疱疹病毒 294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297
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97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302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304
节 狂犬病病毒 304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307
第三节 细小DNA病毒 309
第四节 痘病毒 309
第五节 博尔纳病病毒 310
第三十四章 朊粒312
第三篇 真 菌 学
第三十五章 真菌学总论318
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18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22
第三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323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324
第三十六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325
节 浅部感染真菌 325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27
第三节 地方性流行真菌 328
第四节 深部感染真菌 329
附录
附录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336
附录2 人体微生物群与微生态失调340
节 人体微生物群的组成 340
第二节 微生态失调与宿主健康 343
第三节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346
推荐阅读348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49
本书测试卷
2017年7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启动了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本次教材修订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我国医学教育“干细胞”教材的传承和创新工作来全面贯彻落实“5 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更好地服务教学、指导教学、规范教学,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和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根据教材修订工作会议精神及多所高等院校使用《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教材中的教学体会和意见建议,遵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和修订,删除了个别较为陈旧或尚有争议的内容,增加了近年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如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寨卡病毒等内容,还更新和修订了部分概念和知识点。
本版教材仍沿用上一版的基本框架,以绪论、细菌篇、病毒篇、真菌篇及附录的顺序进行编排。兼顾知识的基础性与先进性,在深度和难度的总体把握上略高于第8版教材整体水平。重要概念、原理及重点内容延续了第8版教材的特点,以黑体字加粗显示。本教材为融合教材,学生可扫描二维码阅读线上数字内容。本教材还配有《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2版)。
本版《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修订的顺利完成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交流与合作的结晶,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指导和积极支持,编者队伍老中青结合、覆盖面广,同时也得到了微生物界前辈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尽管编者们尽了努力,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广大师生与读者批评指正。
李 凡 徐志凯
2018年5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