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简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783044丛书名: 闽台区域研究论丛
《闽台区域研究论丛:闽台文学论》有利于认识闽台历史上的社会现象和自然风物。“诗可证史,亦可观史”,闽台文学作品中对闽台社会和自然风物有着大量的描绘,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闽台社会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宋代的福州是什么样?我们可以从宋代诗歌中了解宋代福州的许多真实情况。如程师孟《福州》诗云:“故国楼台千佛寺,新城歌舞万人家。”徐经孙《福州即景》诗云:“潮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百枝灯。”陈轩《福州》诗云:“城里三山古越都,相望楼阁跨蓬壶。有时细雨轻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都从不同方面写出了福州城的特点。台湾诗文对当时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多有详细的记载,对自然风物民俗也有大量的描绘,对于研究台湾历史与文化弥足珍贵。
上篇 闽台士人文学
第一章 福建历代作家
第一节 唐五代福建作家
第二节 宋代福建作家
第三节 元代福建作家
第四节 明代福建作家
第五节 清代福建作家
第六节 近代福建作家
第二章 福建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五代闽国文学
第二节 宋代福建文学
第三节 元代福建文学
第四节 明代福建文学
第五节 清代福建文学
第六节 近代福建文学
第三章 宋诗反映的宋代福建社会
第一节 宋诗反映的宋代福建经济
第二节 宋诗反映的宋代福建士民生活
第三节 宋诗反映的宋代福建教育和人才
第四节 宋诗中反映的福建自然景观
第四章 福建宋代三大词家作品赏论
第一节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
第二节 开拓一代词风的张元斡
第三节 辛派词人中成就最大者刘克庄
第五章 福建近代文学三大家
第一节 近代笔记大家梁章钜
第二节 与时代相呼吸的作家林昌彝
第三节 近代“同光体”闽派领袖陈衍
第六章 闽文化与福建作家
第一节 闽文化源流与特点
第二节 闽文化对福建作家的影响
第三节 福建文学的特点
第七章 清代闽籍赴台诗人的诗歌
第一节 清代赴台的闽籍诗人
第二节 闽籍赴台诗人创作诗歌的内容
第三节 闽籍赴台诗人诗歌艺术的特点
第八章 明郑时期台湾的诗歌
第一节 郑氏父子的诗歌
第二节 遗民诗人的诗歌
第九章 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台湾诗歌
第一节 记述平定台湾的始末
第二节 表现治理台湾的过程
第三节 描写台湾的自然景物和节俗
第四节 反映台湾少数民族生活
第五节 咏叹台湾寺庙
第十章 清嘉庆至鸦片战争时期台湾诗歌
第一节 表现战事的诗歌
第二节 反映教育的诗歌
第三节 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
第四节 吟咏物产的诗歌
第五节 刺邪疾恶的诗歌
第十一章 《全台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全台赋》中文赋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全台赋》中鸾赋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全台赋》的艺术特点
……
下篇 闽台民间文学
附录一 智者的散文
附录二 对人性复苏的深情呼唤
后记
闽台两地,因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被认为是同一个区域。闽台文学,以其独有的特点和魅力,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地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研究和探讨闽台文学,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文学的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化,有赖于各区域文学研究的深入。福建虽然在唐以后才出现成熟的文学作品,台湾虽然在明末清初才出现大量的诗文,但其反映的内容和所表现的艺术特点,却是独特的,诸多篇章是中国其他地域文学中所见不到的。特别是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移民色彩,其诗、其文、其赋,蕴藏着大量中国其他地域文学中罕见的内容和特色。如果忽视对它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来说是不全面的。
二是有利于深入研究闽台作家作品。通过研究,可进一步弄清作家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特别是一些长期被湮没的作家、作品,通过发掘、研究、整理,让作家地位进一步被肯定,作品价值进一步被认识,无疑有益于进一步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通过研究,还可以解决文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难题。特别是一些难题只有结合当时福建的特点进行研究,才可迎刃而解。如福建在唐代才得以大规模开发,却在宋代就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的作家,其因缘,可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后,福建特有的氛围中寻找。再如明代“闽中诗派”崛起的前因后果,只有结合当时明代福建独有的社会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才更有说服力。又如近代福建侯官出现了一批文学家,如能结合当时“晚清风流出侯官”的大背景,更容易弄清其来龙去脉。
四、丰富的艺术原生态使福建作家受到耳闻目染的影响
福建是中国罕见的艺术聚宝盆,漫浸其中的福建作家受到耳闻目染的影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仅以绘画和戏曲为例,亦可看出艺术对福建作家的巨大影响。
(一)绘画
福建风景秀丽,在重视诗书同时,许多人还善绘丹青,这种传统沿绵到今,如文化部先后任命福建的龙海、同安、晋江、莆田、漳平新桥、诏安、建瓯、建阳等为“书画之乡”。绘画对作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诗画互相影响,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些诗人本身也是画家,影响更为明显。如宋代郑思肖的《墨兰图》表现出一种清绝的风致,其诗亦凄婉悲凉;清代黄慎作画不拘常法,简劲绝俗,其《蛟湖诗钞》亦情韵清远,总非凡境;清代华昌作画用笔奇峭,被称为空谷足音,其《离垢集》等清超拔俗,不同凡响。二是丰富了题画诗的内容。中国画往往在空白处由画家或他人题诗,已成章法,这也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创作。除上面所提到的郑思肖、黄慎、华嵒等画家有大量的题画诗外,一些不以绘画为长的诗人也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诗,他们或抒发情感,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其中不乏较好的诗作,如元代的杨载、陈旅、黄清老,明代的张以宁,近代的林纾等人的题画诗,都在他们的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提高了画论的质量,由此又提高了文论、诗论的质量。一些作家通过观画,发表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触类旁通,也丰富了中国古典文论的宝库。如李贽对唐《桃源图》的鉴赏,谢肇涮对绘画艺术的见解,梁章钜对南唐《放牛图》的评述等,都极为精到,常被研究文论、诗论者所援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