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49988丛书名: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二十年
编辑推荐
把“祖宗之法”处理为一个核心明确稳定、而外缘宽泛富有弹性的综合体,其基本精神是“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它既包含着若干“做法”,如守内虚外、以文驭武、压制宦官外戚、尊重士大夫等;同时也包含着各种“说法”,呈现为一个“话语的集成”,由“涂抹”、“层累”和“叠加”而形成,对之的理解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其立意有匠心独具处,其阐发是“立体”的,手法娴熟、剖析细腻又富于分寸感;其所揭示的政治与文化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为从文化角度透视中国政治,提供了新鲜启示。
内容简介
《祖宗之法》作为儒家礼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则与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宋代,这种原则与实践凝聚为所谓“祖宗之法”。围绕“祖宗之法”,在宋代曾有许多不尽相同的提法,例如“祖宗法”、“祖宗家法”、“祖宗之制”、“祖宗典制”等等。诸多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对本朝前代帝王所施行法度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之追念与推崇。
赵宋王朝的所谓“祖宗之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题。遵行“祖宗之法”,说得浅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这一类寻求既定方针的思维方式,执行者对于既定方针的界定修饰,以及在“既定方针”的说法下各行其是的做法,自古至今的人们都并不陌生。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赵宋王朝的所谓“祖宗之法”,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题。遵行“祖宗之法”,说得浅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这一类寻求既定方针的思维方式,执行者对于既定方针的界定修饰,以及在“既定方针”的说法下各行其是的做法,自古至今的人们都并不陌生。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目 录
序引 问题的提出
一 关于政治史研究:以宋代为例
二 关于宋代的“祖宗之法”
三 关于本书的基本内容
第1章 家法与国法的混溶
——“祖宗”与“祖宗家法”
一 “奉宗庙社稷,承祖宗休烈”:
两汉时期对于“祖宗”的尊崇
二 “祖宗之法,期于慎守”:
唐、五代时期对于“祖宗成规”的强调
三 “祖宗法度,乃是家法”:
“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
第2章 走出五代
——10世纪中原王朝统治人群的转变
一 五代宋初统治人群中民族色彩的淡出
二 走向再造:10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
三 导向的确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
第3章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与“祖宗之法”基调的形成
一 “变家为国”:北宋初年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 波折中的调整:北宋初期的政治中枢
三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赵宋“祖宗之法”的实质
第4章 从“保祖宗基业”到“守祖宗典故”
——真宗朝的过渡
一 “祖宗法制具在”与“务行故事”
二 后澶渊时代与“神道设教”
三 “务行故事”原则的确立
第5章 “祖宗之法”的正式提出
——仁宗朝前期
一 “祖宗法不可坏”
二 故事、《宝训》与《圣政》
三 从“奉行圣旨”到“共治天下”
第6章 概览:“祖宗之法,,对于两宋政治的影响
——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
一 “法祖宗”与“不足法”:
北宋中后期的朝政风波
二 “我朝家法,远过汉唐”:
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
三 附谈“祖宗之法”的诠释与“祖宗”形象
的塑造:从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
结语 对于“祖宗之法”的再认识
一 “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
二 虚实之问:再谈“说法”与“做法”
赘语
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一 关于政治史研究:以宋代为例
二 关于宋代的“祖宗之法”
三 关于本书的基本内容
第1章 家法与国法的混溶
——“祖宗”与“祖宗家法”
一 “奉宗庙社稷,承祖宗休烈”:
两汉时期对于“祖宗”的尊崇
二 “祖宗之法,期于慎守”:
唐、五代时期对于“祖宗成规”的强调
三 “祖宗法度,乃是家法”:
“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
第2章 走出五代
——10世纪中原王朝统治人群的转变
一 五代宋初统治人群中民族色彩的淡出
二 走向再造:10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
三 导向的确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
第3章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宋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与“祖宗之法”基调的形成
一 “变家为国”:北宋初年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 波折中的调整:北宋初期的政治中枢
三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赵宋“祖宗之法”的实质
第4章 从“保祖宗基业”到“守祖宗典故”
——真宗朝的过渡
一 “祖宗法制具在”与“务行故事”
二 后澶渊时代与“神道设教”
三 “务行故事”原则的确立
第5章 “祖宗之法”的正式提出
——仁宗朝前期
一 “祖宗法不可坏”
二 故事、《宝训》与《圣政》
三 从“奉行圣旨”到“共治天下”
第6章 概览:“祖宗之法,,对于两宋政治的影响
——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
一 “法祖宗”与“不足法”:
北宋中后期的朝政风波
二 “我朝家法,远过汉唐”:
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
三 附谈“祖宗之法”的诠释与“祖宗”形象
的塑造:从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
结语 对于“祖宗之法”的再认识
一 “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
二 虚实之问:再谈“说法”与“做法”
赘语
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媒体评论
本书论述“祖宗之法”在宋代的发展与变化,虽以北宋前期为重心,实则阐明两宋君臣因时事变异,选择祖宗言行,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利用的过程,既塑造可供仿效的祖宗形象,也为其为政施治的护身符。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练的文字、严谨的态度,深度挖掘宋朝祖宗之法话语背后的涵意与事实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有叙述,有分析,有议论,不仅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线索、整体把握宋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课题,更是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深、*创见的学术专着,值得深思细读。
——黄宽重
——黄宽重
在线试读
一关于政治史研究:以宋代为例
(一)“问题意识”:政治史的研究导向
政治史研究,通常注重时代的走势,注重整体性的把握,是大陆学界的传统优势所在。近些年来,伴随着对于既往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的反思,伴随着社会史、文化史的升温,相对于多元研究取向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面临着寻求学科生长点的迫切问题。宋代政治史也不例外。
如所周知,学术领域中实质性的进展,并不仅仅由成果的数量决定;只有表层的平推、扩展远远不够。依照某种现成的模式,我们可以填补很多“空白”;但这也许并不意味着对于结构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政治体制,对于产生一系列人物、事件、制度的时代之深入理解。描述性的研究提供了再认识的基础,但满足于此,则会造成学术史意义上的停滞不前。如果我们批评宋代的政策政风,还只痛愤于因循保守;剖析宋代的官僚制度,还只斥责其冗滥与叠床架屋——这与宋代士大夫们的认识相比,究竟有多少提高?相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倒退。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怎样才能在既有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实现认识论意义上的进步?我个人觉得,回应这一挑战,首先需要在“问题意识”方面有所突破。对于“问题意识”的强调,有利于寻找学术前沿、减少浅表层次的重复,有利于促进论点的提炼与思考的深入。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需要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问题”决定于眼光和视野,体现出切入角度和研究导向,寓含着创新点。突出“问题意识”,就要以直指中心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并且组织自己的研究过程。这样的研究,才会言之有物,具备洞察力;才会致力于探索事物发展的实在逻辑,而不以重复大而无当的“普遍规律”为目标。
对于“问题”的关怀,作为研究中的导向,使得各个研究领域的切分界限不再清楚,有利于调动诸多学术门类的研究力,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就宋史研究的不同领域而言,笔者个人曾经接触过宋代政治、文官制度、区域性家族、妇女史等方面的一些论题,在感到捉襟见肘、分身乏术的同时,也体悟到课题之间的关联。历史现实本来没有那么多的界域和屏障,人为地将其拆解开来是为了研究的专门与方便,而这种“拆解”却可能造成理解中的隔膜与偏差。近些年的学术实践使我们看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研究,是跨越学科界限、促进交汇融通的有效方式。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生机,来自具有牵动力的议题。如何突破以往各自为战的叙述框架,将政治与社会氛围、与文化环境、与思想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把貌似抽象的政治结构、政策取向“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加以认识,赋予政治史研究以应有的蓬勃生命力,我们需要新的问题、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提问与回应的方式’。
略加注意即可发现,在有关宋代研究的大量著述中,作者本人的预设常会或隐或显地表露出来。二元论的认识方式,我们时时可能遇到:对于新政、变法等重大事件,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评价特定群体政治倾向时,笼统的“改革”或“保守”;此外,诸如“前进一倒退”,“传统一现代”等等,迄今仍未完全摆脱贴标签式的简单化提法。当然,我们也颇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对于“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等范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仅注意其对立,亦注意其参差交错与衔接,出现了更为丰富切当的分析。
任何一种具有解释力的研究模式,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都需要由微见著的考订论证作为其逻辑支撑,都需要追求问题设计的层次化、细密化。就政治史的讨论而言,要注意鼎革、突变,更应该探求渐次过渡、承接递进的脉络;既要看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制度之间的差异、行为选择趋向的不同,也应该辨识其内在理路的传承与.融通。也就是说,要注意前与后、彼与此之间的衔接与区别、延续及断裂,不仅注意演进的端点,还要探究关键的环节、过渡的层面,这或许有助于提出更为新颖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一锤定音,而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空间,是研究者的坦诚合力,以期臻于更富活力的学术境界。
……
(一)“问题意识”:政治史的研究导向
政治史研究,通常注重时代的走势,注重整体性的把握,是大陆学界的传统优势所在。近些年来,伴随着对于既往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的反思,伴随着社会史、文化史的升温,相对于多元研究取向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面临着寻求学科生长点的迫切问题。宋代政治史也不例外。
如所周知,学术领域中实质性的进展,并不仅仅由成果的数量决定;只有表层的平推、扩展远远不够。依照某种现成的模式,我们可以填补很多“空白”;但这也许并不意味着对于结构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政治体制,对于产生一系列人物、事件、制度的时代之深入理解。描述性的研究提供了再认识的基础,但满足于此,则会造成学术史意义上的停滞不前。如果我们批评宋代的政策政风,还只痛愤于因循保守;剖析宋代的官僚制度,还只斥责其冗滥与叠床架屋——这与宋代士大夫们的认识相比,究竟有多少提高?相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倒退。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怎样才能在既有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实现认识论意义上的进步?我个人觉得,回应这一挑战,首先需要在“问题意识”方面有所突破。对于“问题意识”的强调,有利于寻找学术前沿、减少浅表层次的重复,有利于促进论点的提炼与思考的深入。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研究者需要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问题”决定于眼光和视野,体现出切入角度和研究导向,寓含着创新点。突出“问题意识”,就要以直指中心的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并且组织自己的研究过程。这样的研究,才会言之有物,具备洞察力;才会致力于探索事物发展的实在逻辑,而不以重复大而无当的“普遍规律”为目标。
对于“问题”的关怀,作为研究中的导向,使得各个研究领域的切分界限不再清楚,有利于调动诸多学术门类的研究力,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就宋史研究的不同领域而言,笔者个人曾经接触过宋代政治、文官制度、区域性家族、妇女史等方面的一些论题,在感到捉襟见肘、分身乏术的同时,也体悟到课题之间的关联。历史现实本来没有那么多的界域和屏障,人为地将其拆解开来是为了研究的专门与方便,而这种“拆解”却可能造成理解中的隔膜与偏差。近些年的学术实践使我们看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研究,是跨越学科界限、促进交汇融通的有效方式。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生机,来自具有牵动力的议题。如何突破以往各自为战的叙述框架,将政治与社会氛围、与文化环境、与思想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把貌似抽象的政治结构、政策取向“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加以认识,赋予政治史研究以应有的蓬勃生命力,我们需要新的问题、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提问与回应的方式’。
略加注意即可发现,在有关宋代研究的大量著述中,作者本人的预设常会或隐或显地表露出来。二元论的认识方式,我们时时可能遇到:对于新政、变法等重大事件,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评价特定群体政治倾向时,笼统的“改革”或“保守”;此外,诸如“前进一倒退”,“传统一现代”等等,迄今仍未完全摆脱贴标签式的简单化提法。当然,我们也颇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对于“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等范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仅注意其对立,亦注意其参差交错与衔接,出现了更为丰富切当的分析。
任何一种具有解释力的研究模式,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都需要由微见著的考订论证作为其逻辑支撑,都需要追求问题设计的层次化、细密化。就政治史的讨论而言,要注意鼎革、突变,更应该探求渐次过渡、承接递进的脉络;既要看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制度之间的差异、行为选择趋向的不同,也应该辨识其内在理路的传承与.融通。也就是说,要注意前与后、彼与此之间的衔接与区别、延续及断裂,不仅注意演进的端点,还要探究关键的环节、过渡的层面,这或许有助于提出更为新颖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追求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一锤定音,而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空间,是研究者的坦诚合力,以期臻于更富活力的学术境界。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