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3336
本书汇集了2011—2017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和国际资讯,试图用更广阔的全球眼光,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与制度作多视角、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集中反映和展示了这一时期国内外学界权威性的学术成果、各方争论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挖掘和发现的历史文献。以此打开一扇解读社会主义经典文本、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现状、把握全球左翼运动进展态势、探索社会主义实践路径、预测政党政治变异风向、解答社会主义思想史之问的综合窗口,承担起记录发展,评估自我,研判趋势,汇聚思想,展望未来的学术使命,力图为决策层和学术界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术信息。
2011—2012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
一、 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二、 资本主义在危机中求生存找出路
三、 世界左翼运动风起云涌
四、 对社会主义认知出现重大变化
五、 社会民主主义以重释基本价值回应挑战
六、 苏东剧变20年后的反思
七、 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变革与创新
八、 社会主义思想史若干问题新探
九、 国外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
2013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
一、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文献的深度解读
二、 资本主义或成明日黄花
三、 世界左翼运动发展态势和斗争方式探索
四、 深化对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
五、 各国政党的变革与创新
六、 社会主义思想史新探
七、 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资料的新发现
八、 寻求解读中国道路的理论框架
九、 解密的文献档案披露历史真实内幕
2014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
一、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文献的深度解读
二、 为21世纪“资本主义危机病”诊断
三、 警惕民主正在成为国家解构和破坏的力量
四、 世界左翼力量现状分析
五、 深化对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
六、 俄罗斯掀起重评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热潮
七、 关注各派社会主义思潮的动态
八、 世界政党政治的基本走向
九、 社会主义思想史新探
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理辩解
十一、 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上的一幕
十二、 解密的文献档案披露历史真实内幕
2015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
一、 用科学态度解读社会主义经典文献
二、 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深层问题的探析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70年后的回眸
四、 对世界左翼运动现状的考察
五、 深化对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
六、 多样性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鉴别
七、 政治现代化路径选择中的各国政党
八、 社会主义思想史新探
九、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十、 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上的一页
十一、 基于解密档案的历史真实
2016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
一、 社会主义经典文献解读
二、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纵论
三、 对世界左翼运动现状的考察
四、 深化对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
五、 社会主义多元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其交锋
六、 各国政党的自我调适和转型发展
七、 社会主义思想史新探
八、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破解
九、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十、 基于解密档案的历史真实
2017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
一、 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解读经典文本
二、 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及其自我调适
三、 全球左翼运动态势
四、 国内外学界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有感
五、 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独特阐释与实践路径的重新探索
六、 在世界各地游荡的左翼激进思潮
七、 全球政党政治发生的变异及其遭遇的挑战
八、 解答社会主义思想史之问
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十、 社会主义传播史上留下的印迹
十一、 解密的文献档案还原历史真相
附录:
国际资讯(2013)
国际资讯(2014)
国际资讯(2015)
国际资讯(2016)
国际资讯(2017)
序
据高放教授的考证,年刊(year-book)一词起源于1720年。早出版而且长期连续不断的年刊是英国于1758年创刊的《每年实录》(Annual Register)和法国于1881年创办的《通史年刊》(Annuaire Historique Universel)。本从日文翻译成简体中文出版、名为年鉴的书是1909年7月由奉天图书馆出版的《新译世界统计年鉴》。本由中国人自己编译、名为年鉴的书是1913年由上海神州编译社发行、由该社年鉴编辑部编译的《世界年鉴》,书中简要介绍了世界各国各种概况。之后,1914年又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由中华基督教教会责专人编写的《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4—1928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阮湘主编的《中国年鉴》。上海申报年鉴出版社出版有《申报年鉴》,上海生活书店编辑出版有《世界知识年鉴》(1936—1937)。上海可以说是我国出版年鉴的发源地。
从2012年起,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加入了年鉴的行列,可谓是世界社会主义学科国内本开创性年鉴。该《年鉴》主要选取本年度国内外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和代表性的研究论文,试图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与制度作多视角、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反映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每年出一份年度报告,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经典文献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纵横、世界左翼运动现状、社会主义新论、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政党变革与创新、社会主义思想史新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析、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史档案解密等方面内容,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决策层和学术界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术信息。
回首历史,冷战结束后西方世界曾一片欢腾,以为人类的历史已终结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现在看来,这些预言家们高兴得太早了。苏东剧变只是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破产,虽然令人唏嘘不已,但是人类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步伐并没有停顿。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关联度在加深,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补充,在求同存异中谋求发展;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相互激荡,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在危机中求生存、在调适中求发展;社会主义在跌宕起伏中锐意改革、在艰难求索中大胆创新、在改革开放中奋力抵进。展望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努力克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场危机带来的困难,正从低谷逐步向上攀升。社会主义将在扬弃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以各种更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更符合时代精神,更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现形式存在和发展,展示出她坚韧的生命力。
恩格斯曾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研究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空间,这就要求用更广阔的世界眼光,不仅要研究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发展的规律,也要研究世界其他各类政党兴衰成败的发展规律;不仅要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需要研究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研究各民族发展的特殊道路,也需要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专业学者,必须开展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跟踪研究,既要观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也要把握社会主义道路在各国的新探索和新进展;既要关注世界左翼力量的新崛起和新内涵,也要总结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新变革和新创造。只有认识和把握了时代的实质与主题、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历史性走势、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分歧与互动,才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的分析、评估和展望,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策略。
本书汇集了2011—2017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和国际资讯,集中反映和展示了这段时间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双方争论的观点以及发现的文档,以此打开一扇解读社会主义经典文本、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现状、把握全球左翼运动进展态势、探索社会主义实践路径、预测政党政治变异风向、解答社会主义思想史之问的综合窗口,承担起记录发展、评估自我、研判趋势、汇聚思想、展望未来的学术使命。
十一、 解密的文献档案还原历史真相
(一) 马克思与“英国社会主义之父”H.海德门绝交原因探析
H.海德门(Henry Mayers Hyndman)是英国个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作为英国社会民主联盟的创始人,他是英国工人运动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同时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尊称其为“英国社会主义之父”,也有人批判他是英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H.海德门曾亲自上门拜访马克思,也曾多次邀请马克思及其女儿到家里做客,并与马克思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然而终他并没有获得马克思的认可。临沂大学刘慧和中央编译局王学东对马克思与H.海德门绝交的原因作了考察。在他们看来,H.海德门和马克思的关系经历了从相识、相知到破裂的复杂过程。他们之间早的书信往来时间为1880年2月25日,主要讨论英国的革命问题,频繁的交往和沟通使得H.海德门对马克思愈发敬佩,但马克思对他的印象并不好,把他描述成一个“自满而且喋喋不休”的人。在次年的民主联盟成立大会上,H.海德门曾给与会者分发自己写的小册子《大家的英国》,书中个别章节直接引用了《资本论》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提马克思的名字,只是在前言中简单地提及书中第2、3章的内容来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卓有创见的作家的著作”。这件事让马克思很恼火。事后,H.海德门曾解释说,许多英国人“对社会主义和这个字眼感到恐惧”,并且“害怕外国人教训他们”,所以才没在书中提马克思的名字。7月2日,马克思给H.海德门写了一封“非常尖刻”的复信,这可能被认为是他们关系彻底破裂的绝交信。刘慧、王学东认为,根据两人的通信和相关文献资料,不难看出H.海德门与马克思关系破裂的真正原因:一是政治观点的差异,H.海德门并不认同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反而更认同F.拉萨尔关于通过和平合法的议会斗争和宪政改革争得普选权的说教;二是H.海德门固执己见、骄傲自大的处世风格与马克思缜密、沉稳的性格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的分手。
(二) 还原列宁、布哈林共产革命思想的列宁批注本《过渡时期经济学》
新出版
1920年,布哈林完成了自己的开创性经济学新作《过渡时期经济学》,并把此书作为生日礼物献给列宁。列宁在阅读过程中还在书的边角写下了详细的批注,总体上给予良好的评价。1929年,斯大林为了打倒“党的宝贵的和的理论家”布哈林,首次公布了列宁对他《过渡时期经济学》的批注。中文版虽然全文收入了列宁的批注,但布哈林的原文只选取有列宁批注的段落和句子,这是因为反对派分子的著作是不能公开出版的。因此,列宁的批注从来没有同布哈林的原著完整地合排在一起出版,这就使得读者既无法从中看到原作的全貌,更难以从中看到列宁本人的完整思想。近,国内重庆出版社终于推出了合排的“列批版”。中央编译局郑异凡指出,布哈林在该书中肯定了当时实行的军事共产主义思想和实践,并把它当作过渡时期的必然特征,而从列宁的批注看,这一时期他也完全赞同布哈林的“超经济强制”,而且有关否定商品、货币、市场关系的论述也得到了列宁的赞同。所以,要研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这段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市场机制和商品买卖的真实看法,这本书及其列宁的批注是很重要的一份资料。值得关注的是,布哈林在列宁逝世后维护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承认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反对实施强制的“非常措施”。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20年代末同斯大林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后布哈林失败了,斯大林重新捡起的全盘集体化、大规模镇压、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都是军事共产主义体制的翻版。作者认为,布哈林的这本书以及列宁的批注是社会主义初创时期的产物,那时候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都是正在探索中的问题。对一个时段中的错误,后人毋须讳言,毋须苛责,但需要认识和记取他们留下的教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三) 中共一大纲领和决议等珍贵历史文献海外惊现记
中共一大之后30年,费尽周折总算找到了一大会址,然而这次会议诞生的中共个纲领和决议却不知所终。在动荡的岁月,几份丢失的手稿能保存下来吗?作家叶永烈对寻找这两篇珍贵的历史文献,作了系统的记述。1927年4月6日清晨,奉系军阀张作霖突然袭击了苏联驻华大使馆,非法搜去许多文件,其中有葛萨廖夫用俄文写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文。张作霖下令把搜到的文件译成文言文,编成《苏联阴谋文证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本印数很少的线装奇书被找到一套,于是那篇详细记述中共成立经过的文章得以重见天日,可惜的是没有收入个纲领的原文。重大的进展是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之后,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前往莫斯科,就共产国际有关中共档案归还一事与苏共交涉,结果对方答应交还一部分。从莫斯科运回的几箱档案中,居然找到了被当时共产国际代表带回去的中共一大文件的俄译稿。4年之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史教授韦慕庭(C. Martin Wilbur)得知东亚图书馆在整理资料时,从尘封已久的故纸堆里发现一篇1924年1月该校一名学生的硕士论文,论文是用英文打字机打印的,署名为“Chen—Kungpo”(陈公博),题目是“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China”(《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此文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附录收入了6篇文献,其中包括散失多年的两篇历史文献。当他得知陈公博曾写过一本回忆录,其中谈及参加中共一大的经过后,就设法从栖身香港的张国焘处得到了1944年由上海申报社刊印的《寒风集》。其中谈及中共一大纲领和决议案由他带到广州去请示陈独秀是否印发,结果遭到否决,这就使陈公博所抄录的那份成了留存于世的手稿。1960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陈公博论文的英文原版,中共一大文献终于在大洋彼岸被披露。197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李俊臣看到日本《东洋文化》刊载藤田正典教授的论文《关于中国共产党一全大会、二全大会、三全大会文件的研究》,他从一条注释中得知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陈公博的书,而且北京图书馆居然也被收藏,于是该书被译成了中文。不过他的发现过了12年之久,才传到大洋此岸来。令人惊讶的是,对照俄文稿和英文稿后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个纲领》英文稿缺了第11条,而俄文稿同样缺了第11条,这表明两种外文稿源于同一中文稿。当然,中文原稿中为什么会缺少第11条,则成了历史之谜。
(四)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收藏的档案表明1924年瞿秋白曾提出编译《列宁文集》
国内许多研究瞿秋白的学术成果很少提及其试图编译《列宁文集》一事。近期,扬州大学周一平等在台湾地区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收藏的档案中,发现了1924年4月5日瞿秋白为编译《列宁文集》给廖仲恺、谭平山的信。从内容上看,瞿秋白不仅认为“关于主义之阐明,西欧学说中足以做参考的莫如列宁”,而且提出了组织成立“列宁文集编译委员会”并自任总校订的详细方案。中共成立以后,曾有编译出版《列宁文集》的计划,但鉴于各方面的情况难以实施。瞿秋白看到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政策,而且经济、人才实力相对雄厚,作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候补委员和上海执行部委员的他,便给当时国民党左派廖仲恺和中共党员的谭平山写信提出编译《列宁文集》。信中谈到“没有来得及”与当时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戴季陶谈这事,是出于当时其已成为国民党右派的重要人物。瞿秋白的建言很快由廖仲恺、谭平山转达孙中山,并在4月14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1次会议上作了讨论。戴季陶对瞿秋白的建言提出了修正案,决定先编译《苏俄法制全集》,并强调这已包含了《俄国法制及列宁文集》的编译。这样就把孙中山主持会议通过的决议否定了,说明国民党内从地方到中央右派势力的抬头。
(五) 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中朱可夫元帅站在赫鲁晓夫一边反被其赶下台
1957年6月,身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且为苏共元老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联合发起推翻中央书记赫鲁晓夫的行动,并曾几度将他逼入险境,但终的结果却是赫鲁晓夫反败为胜,将这些人统统赶下了台。这一颇带戏剧性的事件被称作苏共1957年“六月事件”。时任国防部部长的朱可夫元帅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潍坊学院徐隆彬披露了其中的详细内幕。他指出,在朱可夫参与该事件之前,斗争双方都曾争取过他,但他因l946年遭受斯大林打击时,马林科夫一派曾对他落井下石,更重要的是担心他们扳倒赫鲁晓夫后有可能改变苏共“二十大”的路线,令人不堪回首的那些历史悲剧就有可能重新上演。于是,当赫鲁晓夫遭遇危险时,朱可夫便决定对他出手相助。他先是表达了军队对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党中央的忠诚,接着又利用历史档案列举了马林科夫等人在大清洗年代所制造的冤案和滥杀无辜,这对马林科夫一派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从而为赫鲁晓夫一方的获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尽管朱可夫为赫鲁晓夫下了汗马之功,但该事件刚过去4个月,赫鲁晓夫却把他从台上赶了下去,其中的原因恰恰是在“六月事件”中,他直观地看到中央领导人在生死攸关的政治角逐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防部部长的立场,加上朱可夫曾发出通过武装力量的党组织向全党呼吁那样的狂妄犯忌之语,这对他是个威胁。同时,在赫鲁晓夫看来,朱可夫已把军队当成了私人领地并怀有某种“波拿巴式的意图”,随即他利用朱可夫出访的机会,策划解除了朱可夫的职务。
(六) 解密的文献档案披露东欧剧变的国际背景
1989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出人意料地发生了“剧变”,绝大多数原先由共产党执政的东欧及中欧国家都相继放弃了苏联模式的一党体制,转而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人们都在猜疑这场剧变的国际背景及其深层动因,甚至认为这是苏联放弃控制东欧以及西方行和平演变策略直接催生的结果。复旦大学邰浴日以若干解密的文献档案,准确而详尽地揭示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作者指出,匈牙利之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政治剧变,与国际上的各种因素有着复杂的关系。首先,当时东欧各国是在对苏联的真实意图并不十分确定的情况下逐步尝试本国政治变革的,而苏联当局于1989年初决定不对东欧各国进行军事干预又极力对此予以保密的决策,在客观上为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实现和平的政治转型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条件;其次,西方国家对东欧各国变革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是由当时美苏缓和的国际大环境以及各国民选政府较为现实的政策取向所共同决定的。不过,西方国家在东欧政策上的谨慎和克制,也同时避免了对苏联当局的过分刺激以及对于各国反对派的不当鼓励,从而客观上为东欧各国政治变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后,匈牙利的此次剧变还受到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波兰政治转型进程的启发。总之,正是由于各方势力的持续互动乃至艰难博弈而产生的某种合力,共同促成了这场“通过谈判的革命”的实现。
(七) 俄总统普京用来指责列宁的《致莫洛托夫的信》是一份伪造的假文件
去年列宁逝世92周年之际,俄总统普京先后两次抨击世界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普京在历数苏维埃政权大肆镇压神职人员后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其中一封信(好像是写给莫洛托夫的)中写道,我们对反动资产阶级代表和神职人员,枪决得越多越好”。普京的这一讲话在俄罗斯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指出俄总统引用的列宁《致莫洛托夫的信》是伪造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维先披露了该信炮制的来龙去脉。他指出,自2016年1月25日至今,普京遭到了许多俄罗斯人的质疑,俄网站争相转载,大有对俄总统“群起而攻之”之势。俄媒体发表的大量论据,即该信为打印件,没有列宁的签字;没有抄件的信却出现在西方的刊物上;列宁要求政治局委员在信上直接写上自己的意见,但却由时任非政治局委员的莫洛托夫作了批注;当时真正让列宁焦虑的根本不是没收教会的珍宝问题;信的内容与同一时期列宁的其他所有信件、文章和讲话精神不符;该信始终没有收进《列宁全集》等,足以证明该信是伪造的文件。作者认为,信件很可能是1964年之前赫鲁晓夫执政时炮制的,当时他发动了一场与宗教势力斗争的大张旗鼓的运动,包括没收宗教组织财产、强行关闭宗教活动场所,甚至限制宗教人员的人身自由等。为了给这一运动制造合法依据,赫鲁晓夫更愿意“遵循伊里奇的教导”,而《致莫洛托夫的信》阐述的思想成了赫鲁晓夫与宗教势力斗争的理论武器。
(八) 英国《卫报》和西班牙《起义报》推荐有关十月革命的佳作和电影
在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及其意义,2017年4月12日英国《卫报》发表著名历史学家T.阿里(Tariq Ali)向人们推荐的有关十月革命的10本图书:L.托洛茨基(Leon Trotsky)的《俄国革命史》、N.苏汉诺夫的(N. N. Sukhanov)《俄国革命1917:一部个人回忆录》、J.里德(John Reed)的《震撼世界的十天》、A.威廉斯(Albert Rhys Williams)的《穿越俄国革命》、V.谢尔盖(Victor Serge)的《俄国革命后的年》、S.菲茨帕屈克(Sheila Fitzpatrick)的《启蒙的人民委员会:卢那察尔斯基治下的苏联教育和艺术组织》、A.柯伦泰(Alexandra Kollontai)的《性别解放后的女共产主义者自传》、F.文丘里(Franco Venturi)的《革命的根源:19世纪俄罗斯的民粹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史》、D.列文(Dominic Lieven)的《玩火自焚:帝国、战争与沙俄的终结》、列宁(Vladimir Ilyich Ulyanov Lenin)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9月27日西班牙《起义报》又刊登了S.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十月》(电影)、K.埃文斯(Kate Evans) 的《红色罗莎:R.卢森堡画传》、I.巴别尔(Isaac Babel) 的《红色骑兵军》、M.茨维塔耶娃(Цветаева 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的《1917年革命日记》、I.布宁(Ivan Bunin)的《受诅咒的岁月:革命日记》、W.比蒂(Warren Beatty) 的《赤色分子》(电影)、W.佩列温(Victor Pelewin)的《佛陀的小指》、M.米洛舍维奇(Mira Milosevich)的《俄国革命简史》、D.利恩(David Lean)的《日瓦戈医生》(电影)、C.米维尔(China Miéville)的《十月:俄国革命的故事》、《列宁,十月革命的故事》(电视纪录片)等有关十月革命的7本图书和4部电影及电视纪录片,让我们一起回味那激情动荡的年代。T.阿里认为,要将列宁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考察这位天才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是如何以一种比其他历史人物要深刻得多的方式来形塑20世纪的历史的。不带功利目地重读一下1917年的历史以及列宁自己的一些著作,不仅可以唤起许多记忆,也能有许多新的发现,均有助于深化及拓展人们对俄国革命的理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