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5567161
-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是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领域内的扛鼎之作,初版后,40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逐渐成为该领域公认的经典作品。
- 我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精心翻译;中科院心理所朱莉琪教授倾力推荐。
- 理论联系实践:系统全面介绍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同时,又紧密结合社会大的教育背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内容丰富,专业性和应用性强。
- 强调全人发展,既聚焦个体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又关注生物、认知、社会和环境等影响因素,给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儿童青少年发展剖面图。
- 可读性强。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视为积极的参与者,使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代入感和参与感。
- 相较于第5版,这一版增加了许多当今的前沿论题,紧跟时代的主题;同时更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还多处引用了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成果。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近几十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实证研究,形成了若干重要的新理论。作为一门内容如此宽泛的学科,它涉及儿童的情绪、依恋、自我、同一性、性别角色、道德和社会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及其影响源。这些主题都隶属于具有核心意义的个体心理特征范畴。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一书第5版的中译名为《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为了使“社会性与人格”这一专业领域更通俗易懂,我们将第6版命名为《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本书旨在向读者介绍这门学科当前的全貌,反映该领域大量重要的研究、影响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全书分为三大编和一个结语章:编(第1~3章)讲述了本学科的取向和研究工具;第二编(第4~10章)聚焦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产品”或结果,包括个体的情绪、亲密关系、自我、性别类型化和性别角色、道德等方面的发展;第三编(第11~13章)探索了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背景,即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家庭和家庭之外的四种重要因素:电视、电脑、学校和同伴群体;后,一个简短的结语(第14章)提醒读者有关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更大愿景,即该学科的核心主题和过程。
本书虽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大部头书,内容浩繁,但是作者以读者为中心,语言平易、朴实、亲切,配有丰富的图表和拓展专栏,读起来更像一个故事,而不是一部百科全书。因此,它既适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研究、婴幼儿护理、青少年犯罪学和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师生作为专业教科书,也适合作为相关职业的培训用书,还适合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者参考阅读。
简要目录
第1章 概论 1
第2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 45
第3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新近理论 83
第4章 情绪发展与气质 125
第5章 依恋 165
第6章 自我、同一性与社会认知 209
第7章 成就 259
第8章 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 301
第9章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359
第10章 利他与道德发展 409
第11章 家庭 469
第12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Ⅰ):电视、电脑和学校教育 525
第13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Ⅱ):同伴对社会化的影响 573
第14章 结语 625
专业术语表 638
参考文献 659
序言
在本书第1版的序言中我曾说过: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研究已经成熟,希望我的书能够反映这一事实。显然,先前的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正确性还反映在这样一个事实上:过去40多年间发生的信息爆炸,已使本书早期版本的内容变得陈旧。
本次我修订《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目的是:全面地向读者介绍这门学科当前的面貌,反映发展研究者提出的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尽力选择那些严谨的、以研究为基础,同时又令人感兴趣、观点正确、与时俱进、文笔简洁、语言精炼、学生容易理解的教材。我认为,一本好的教科书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像和读者交谈那样,期待着他们的兴趣、问题和关注点,把读者当作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一本好的、以“发展为主题”的教材也应强调发展变化的基础过程,使学生在学完一门课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教材中讲到的各方面发展的原因和复杂性。后,一本好教材应该是联系实际的教材,能够指出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和研究如何应用到大量的现实生活当中。本版的修订反映了我为达到所有这些目标而做的努力。
哲学观
对待像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这样一门如此宽泛的学科,一定的哲学观是必需的。我的哲学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我强调理论并信奉理论上的折中主义。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现在已是相当成熟的学科,它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是因为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他们通过提出理论,系统地验证各种理论假设,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发展中的儿童的知识。这一研究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传统,我们将一一回顾,它们都曾用重要的方式对我们理解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做出过贡献。所以,本书并不想让读者相信,某一种理论观点是“好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信息加工、习性学、生态学、社会文化观与行为遗传学观(还有几种涉及发展的某些方面但不太全面的理论),都是值得尊重的。
- 有关人类发展的好的知识来自系统研究。要教好这门课,我认为必须让学生们相信理论和系统研究的价值。虽然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很多,但我采取的方法是,把当代发展心理学与“前科学”的起源加以比较,然后讨论并阐明多种方法论取向。研究者们就是用这些方法来检验理论并回答发展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问题的。我着重解释了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研究没有一种方法是“好的”原因,同时我反复强调,可信的知识都是可以用许多方法重复验证其结果的知识。
- 我倡导强大的“过程”取向。我对众多发展教材的主要看法是,它们只描述人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地解释发展为什么会发生。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查明并解释发展过程,也就是那些使人发生变化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本书明确地反映了这一重点。我自己的“过程”取向基于这样的信念:如果学生知道并理解了导致发展的原因,就更容易记住什么在何时得到了发展。
- 我也提倡“背景”取向。发展研究者积累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影响其各方面发展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主要以三种方式强调了这些背景的影响。首先,全书贯穿着对跨文化比较的讨论。学生不仅乐于了解其他文化和各族裔亚文化中人们的发展,而且跨文化研究有助于他们理解人类何以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此外,本书还考虑到家庭、邻里、学校和同伴群体这些直接背景的影响:(1)前10章对这些影响的讨论贯穿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2)在第11~13章,将这些背景作为重要的主题展开论述。
-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每个研究者可能集中考察一些特定的课题,如身体发育、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道德推理的发展等;但发展不是支离的、零碎的,而是整体性的:人同时是生理、认知、社会性和情绪的生物,而且在“自我”的这些组成部分中,每一部分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发展。显然,这是一本很“专业”的书,它主要聚焦于发展的社会性和情绪方面。但是,在我所涉及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每个方面,我都会通过强调生物、认知、社会和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努力描绘出一幅儿童和青少年的完整肖像。
- 对学生来说,一本发展心理学教材应该是反映当前知识的资料库。我选择了600多篇新近的研究报告和综述(都是本书第5版以后发表的),以确保我写的东西,包括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料,能够代表当前我们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的认识。但我也尽量避免教材中的常见倾向,不会因为一些研究比较久远就忽略它们。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很多“经典”知识在教材里都被突出呈现,以阐明那些重要突破,也说明我们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知识是在这些早期发现和见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内 容
虽然本书没有被正式分为几编,但还是可以按这种方式来看它。前3章(可称为编)讲述了本学科的取向和研究工具,包括研究方法(第1章),对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第2章)和新近理论(第3章)要点的回顾。本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每一种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传统的贡献及局限性都作了分析。
第4~10章(可看作第二编)聚焦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产品”或结果,包括情绪发展(第4章),亲密关系的建立及其对后期发展的作用(第5章),自我的发展(第6章),成就(第7章),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第8章),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第9章),利他与道德发展(第10章)。
本书第三编探索了人在其中获得发展、可称为发展“生态”的环境和背景。这一编的重点是作为社会化影响源的家庭(第11章)以及家庭之外的四种重要影响:电视、电脑、学校教育(第12章)和儿童的同伴群体(第13章)。
后,一个简短的结语(第14章)用以提醒读者有关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更大愿景,即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核心主题和过程。我希望学生能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心,用它们指导自己与儿童和青少年的交流,哪怕他们会忘记学过的很多很多研究,但是这些重要的指导原则却始终散发着光芒。
本版的新内容
第6版在看待理论、实证和实践问题上有很多重要变化,增加了一些当今的前沿论题。概括来说,这些变化包括:(1)加强了对文化、亚文化和历史影响的关注,强调了经济不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更加聚焦于发展中的生物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3)强调并反复说明了发展结果取决于人与社会环境间的“良好匹配”;(4)更强调良好的同伴关系与高质量友谊的重要性(以及作为社会化影响源的家庭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5)拓展了青少年期发展的内容。大幅度地更新了实证研究文献,过去十多年间发表的文献占很大比例,其中大部分是2003年以后发表的,当时本书第5版正在出版中。
总之,针对每一章,我都做了认真的修订和更新,增加了反映本学科当前趋势的新论题。为了增加新内容,我精简或重新组织了其他一些论题,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那些已被新证据证明过时的内容。下面列出了本版书中变化的一小部分例子:
- 对越来越受欢迎的“日记研究”法的介绍(第1章)
- 增加了社会性发展的人种学研究实例(第1章)
- 增加了心理生理学方法的新内容(第1章)
- 增加了用微观发生学方法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新例子(第1章)
- 关于婴儿期和学步儿期效仿与模仿学习的新研究(第2章)
- 关于镜像神经元是新生儿模仿能力之可能机制的讨论(第2章)
- 布朗芬布伦纳环境系统实例的更新(第3章)
- 关于学前儿童对他人行为的类特质推理能力的新发现(第3章)
- 关于镜像神经元是早期共情反应之可能机制的讨论(第3章)
- 扩展了关于婴儿期和学步儿期情绪理解与社交参照的内容(第4章)
- 关于混合情绪及其与道德发展关系的新内容(第4章)
- 关于父母对情绪理解影响的一节新内容(第4章)
- 更新了关于行为抑制性的稳定性和父母对抑制性影响的内容(第4章)
- 介绍努力控制作为一种气质组成部分,与儿童学习和社交胜任力关系的新专栏(第4章)
- 对混乱型/无方向型依恋起源的新发现(第5章)
- 关于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之长远意义的新内容(第5章)
- 关于严重社交剥夺对儿童发展影响的较大修订,包括社交剥夺儿童之复原前景的新观点(第5章)
- 对不同照护方式、早期社会性与情绪发展以及后期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重大更新(第5章)
- 关于共同注意对婴儿自我概念发展影响的新研究(第6章)
- 关于先前的社会认知对儿童的信念-愿望心理理论影响的新内容(第6章)
- 关于父母对子女解读心理技能影响的新发现(第6章)
- 研究表明,稳定的自尊感是促进大多数幼儿积极发展的宝贵资源,而不仅是积极生活经验的反映(第6章)
- 关于种族同一性的形成及其相关因素的拓展内容(第6章)
- 关于小班幼儿能够做出适当的类特质推理的新证据(第6章)
- 关于父母和兄弟姐妹对儿童角色采择技能都有影响的一节新内容(第6章)
- 更多地注意到儿童偏见态度和行为的起源和基础,以及克服或减轻偏见的干预项目(第6章)
- 关于目标设定与学业成绩的新研究(第7章)
- 预防习得性无助的一种新的有效干预措施(第7章)
- 关于文化对成就影响的新内容(第7章)
- 关于同伴对学业成绩影响的更多讨论(第7章)
- 新研究表明,家庭对儿童成就的影响,环境作用大于遗传(第7章)
- 关于父母期望与儿童成就行为的一节重要内容(第7章)
- 关于冒险行为、数学学习方面的性别差异(或无差异),以及基于此的需要数学背景的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第8章)
- 对进化理论中关于性别类型化的“社会角色”假说的更多评论(第8章)
- 研究发现的性别同一性的新成分及其对儿童和青少年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8章)
- 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寻求性别同一性之影响的新内容(第8章)
- 对青少年性行为和未婚生育减少之原因的详细考察(第8章)
- 关于攻击性的社会学习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新内容(第9章)
- 关于互联网欺凌和被欺凌的新研究(第9章)
- 关于同伴对反社会行为影响的新内容(第9章)
- 关于攻击性性别差异发展过程的新发现(第9章)
- 关于生物因素对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影响的重要内容(第9章)
- 关于婚姻冲突对儿童攻击性和内化障碍影响的新研究(第9章)
- 关于家庭对男孩和女孩反社会行为的不同影响的研究结果(第9章)
- 新证据表明,政治上普及的补救青少年罪犯的措施可能弊大于利(第9章)
- 更多关于预防校园攻击性和暴力的干预项目内容(第9章)
- 遗传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新内容(第10章)
- 对青少年志愿服务及其对亲社会性心理特征影响的新研究(第10章)
- 关于学步儿道德意识发展的重要更新,包括关于早期道德意识的组成成分的研究(第10章)
- 介绍了道德言行不一的概念,以解释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诸多不一致(第10章)
- 增加了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发展影响的内容(第11章)
- 新研究显示的遗传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第11章)
- 关于促进青少年期的健康自主性结果的新发现(第11章)
- 新增专栏,考察了富裕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子女通常表现出的适应困难(第11章)
- 更多地关注了儿童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面临的不利条件(第11章)
- 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困难是否具有遗传起源的新研究(第11章)
- 证据显示,基因型影响儿童对遭受虐待的长期反应(第11章)
- 关于儿童虐待的布根塔尔社会认知模型及其对预防性干预之意义的新内容(第11章)
- 商业性电视节目对年轻女孩身体意象之负面影响的证据(第12章)
- 关于上网对儿童和青少年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大量新内容(第12章)
- 给父母的建议,以限制上网产生的潜在消极影响(第12章)
- 关于有效学校教育决定因素的更多内容(第12章)
- 关于参加课外活动对青少年发展之影响的新研究(第12章)
- 研究显示,学前班过渡项目促进了父母对儿童学习活动的参与性且有助于儿童的学业成绩(第12章)
- 有关美国儿童在国家成绩单中表现的资料(第12章)
- 对美国联邦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初步评估(第12章)
- 证据显示,6~10个月大的婴儿就有明确的同伴偏好(第13章)
- 更多地关注了跨性别友谊的演变和发展,以及青少年约会关系的形成和机能(第13章)
- 新研究揭示出,个体的社会测量地位对心理适应的因果影响(第13章)
- 新增一节内容:影响社会测量地位的年龄因素(第13章)
- 新近研究揭示的有关亲密友谊的优势和潜在劣势(第13章)
写作风格
我的目标是写一本这样的教材:把读者视为正在和我进行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在写作上我尝试采用相对非正式的、接地气的方式,更多地通过提问和思考问题,以及大量的其他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多数章节在我的学生中预先进行过尝试性教学,他们为澄清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并提供了一些类比和秩事,我在介绍和讲解复杂理论时用到了这些例子。因此,在我的这些“学生评论家”大力的帮助下,我尝试写了这样一本书:它内容浩繁、具有挑战性;但读起来它更像一个故事,而不是一部百科全书。
特 色
本书作为教科书,其教学法的特色在第6版中得以大大扩展。该特色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参与,使教材更容易掌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提纲和每章小结。每章开头的提纲和简要介绍有助于读者提前了解本章将要讲述的内容。每章小结根据各章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术语进行组织,使读者能快速浏览每一章的重点主题。
- 小标题。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小标题,使教材内容井然有序,分成容易掌握的小版块。
- 专业术语表。专业术语表提供了书中以黑体字出现的400多个重要术语的定义。本书结尾处附有完整的术语表。
- 专栏。每章都包含三四个专栏,旨在吸引读者注意重要的问题、思想或应用。专栏的目的是对所选论题进行更详细、更个性化的检验,同时激发读者思考相关的问题、争议和实践。其中一些专栏是本版新增加的,对原有的大多数专栏我们根据现有的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更新。专栏分五种类型:(1)文化影响,考察文化、亚文化或其他社会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某些方面的影响(如“愤怒和羞愧表达的文化差异”);(2)研究聚焦,讨论能说明发展原因或个体差异的一项研究或系列性相关研究(如“为什么女孩比男孩更具攻击性”);(3)当前争论,介绍当前的热点争议(如“同伴比父母更重要吗?”);(4)发展问题,考察各种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或过程(如“团伙与反社会行为”);(5)发展研究的应用,侧重于运用我们已知的知识来优化发展(如“促进照护者的敏感性和安全的母婴依恋”)。这些专栏都被认真编排进各章节中,用来强调本书的核心论题。
- 插图。本书附有大量图片和图表。虽然这一特色设计的目的是提供视觉信息以减轻读者的疲劳感,保持学生的兴趣,但它们不只是装饰。所有视觉辅助材料,都是为了说明重要的原理和研究结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致 谢
像本书这样大的工程,在策划和制作的过程中,许多人给予了不可估量的帮助。我特别向以下专家评审们表达我的感谢,他们审读了第6版书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Christia Spears Brow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Keith Happaney, Lehman College, CUNY; Jon Hixon, Buena Vista University; Ravisha Mathur,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and Ashley Maynard, University of Hawaii。
特别感谢Pam Riddle,他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负责整理和准备手稿以及《教师手册》。我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位出色的同事为我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6版的出版过程中,圣智出版公司的同仁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术和专业精神,我再次向他们致谢。我想对其表达谢意的是本书的编辑Jill Pellarin,他技术高超,编辑工作一丝不苟。我还要感谢Roberta Broyer为本书版权所做的工作;Patrick Devine凭借其天赋为本书所做的创造性的设计工作;Susan Lawson为使本书内容更生动有趣所负责的图片工作。后,感谢制作索引的Cheryl Duksta,以及麦克米伦公司的Charlene Carpentier 和Lynn Lustberg,他们努力协调这些重要贡献者的工作,以高超的技术和效率使本书得以面世。
后,感谢责任编辑Michele Sordi,她对本项目价值的坚信,以及在获取资源方面的努力,极大地改进了本书的设计,在此对她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前,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教育者及家长的重要使命和关注焦点。“德”不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决定人的终生幸福的重要保证。“德”,包括人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人格和社交技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其中有哪些心理学依据?我认为,戴维·谢弗的这本《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告诉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答案。本书从初版40余年来不断修订再版,逐渐成为该领域公认的经典作品。它既是一部专业的心理学著作,又紧密结合家庭和学校教育实际;既适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家庭研究、婴幼儿护理、青少年犯罪学和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师生作为专业用书,也适合与上述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用途,还适合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儿童品德教育工作者阅读。
在此,我郑重地向读者推荐戴维·谢弗的这部《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儿童品格的由来: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一书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David R. Shaffer的力作。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这门发展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理论、实证研究和实践,以及与时俱进的重要进展,是一本内容丰富、专业性和应用性强、在美国大学广受好评的教科书。作者的写作逻辑严谨又引人入胜。译者陈会昌教授是我敬仰的发展心理学界前辈,他亲自翻译这本大部头的著作,以其深厚的学养和语言功力,成就一部信达雅的鸿篇。相信本书会激发读者思考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这一充满魅力的人生课题。
——朱莉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与发展心理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专栏4.1 发展研究的应用
克服陌生人焦虑:对儿童医护和保育人员的有益提示
学步儿一进医生诊室就哭,紧紧抱住父母不放手,这很常见。那些记得之前来诊所经历的孩子,可能承受的是“打针焦虑”,而不是陌生人焦虑。但是,许多孩子只是害怕一个可能会用扎、刺或非正常的、令人不安的方式处置他们的医生靠近他们。幸好,照护者和医务人员(或其他陌生人)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降低婴儿或学步儿在这类情境中的恐惧。建议如下:
- 有熟人陪在身边。当与母亲或其他陪伴者分开时,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会更消极。事实上,如果坐在母亲膝上,多数6~12个月大的孩子就不会特别警惕陌生人的接近;但是,如果婴儿坐在离母亲有几尺远的地方,当看到陌生人接近时,他们就会呜咽或哭起来(Morgan & Ricciuti, 1969; Bohiln & Hagekull, 1993)。如果小患者们不必与照护者分离,那么医护人员就可以期待得到他们更积极的反应。
- 让陪伴者对陌生人做出积极反应。如果照护者热情地问候陌生人,或者用积极的声调与婴儿谈论陌生人,婴儿的陌生人焦虑就不太可能出现(Feinman, 1992)。这些行为使得婴儿通过社交参照而知道:既然妈妈和爸爸很喜欢他,那么这个陌生人可能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在把注意力转到孩子身上之前,医务人员可以和照护者先进行一段愉快的交谈,这样做很有好处。
- 使周围环境更“熟悉”。熟悉的情境比陌生情境更不容易引发陌生人焦虑。例如,很少有10个月大的婴儿会在家里表现出对陌生人异常的警惕,但是面对陌生实验室中的陌生人,他们的反应就特别消极(Sroufe, Waters, & Matas, 1974)。让现在的医生到家里出诊不太现实,但是医生可以把其中一个诊室布置得像小孩子的家,可以在墙角放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在墙上贴卡通画,或者放一两个毛绒玩具给孩子玩。让婴儿熟悉陌生情境也很重要:如果婴儿进入陌生房间后不到一分钟陌生人就出现,绝大多数(90%)10个月的婴儿都会表现出不安,但是,如果留有10分钟时间来熟悉环境的话,则只有一半的孩子会对陌生人的到来产生消极反应(Sroufe, Waters, & Matas, 1974)。给医生的建议是:留出几分钟时间,先让婴儿或学步儿熟悉诊室,之后医疗人员再进入,这样儿童见到医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 做一个敏感、不唐突的陌生人。毋庸置疑,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取决于陌生人的行为(Sroufe, 1977)。如果陌生人先与婴儿保持一定距离,然后一边微笑着、说着话,递给婴儿一个熟悉的玩具或提议一起玩一个熟悉的游戏,一边慢慢接近婴儿,则情况就会好得多(Bretherton, Stolberg, & Kreye, 1981; Sroufe, 1977)。如果陌生人像敏感的照护者那样,耐心地从婴儿身上发现线索,也会有所帮助(Mangelsdorf, 1992)。宝宝喜欢他们能够控制的陌生人!介入的陌生人如果快速地接近孩子,并把自己强加于他们(例如,婴儿还没适应就试图抱他们),可能没有什么好结果。
- 尽量让儿童觉得自己不那么陌生。陌生人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陌生人的外貌。杰罗姆·凯根(Kagan, 1972)认为,婴儿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面孔形成了心理表征或图式,他们可能害怕那些外表与现有图式不相似的人。所以,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的医生,或者戴着尖帽子看上去像女巫的护士,都会让婴儿和学步儿特别警觉!许多儿科医生可能无法改变让婴儿警觉的一些身体特征(例如大鼻子或者面部疤痕),但是他们可以把那些令婴儿感到害怕的医疗器具藏起来,把白大褂换成“正常”服装,这样有助于小患者把他们看作普通人。如果与小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是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那么,那些发型奇特或戴有鼻环的保姆同样需要留意这条建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