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32566
★自恋成为社会现象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介的兴起,应运而生的是“晒”现象的盛行,进而演变成一种亚文化现象,然而这种“晒”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的自恋主义倾向。
在社交媒体中过于在意自己的发言是否被关注、粉丝的数目是否在增加等,标志着自恋时代已经到来,大家巴不得泄露自己的隐私,自恋正成为一种流行病。
自恋现象正在蔓延的情况不断出现在研究结果和新闻报道中。在参加测试的3万7千名大学生当中,自恋倾向的性格特征普及十分迅速,堪比肥胖症。而千禧年代出生的人群当中的自恋倾向要高于过去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
★具体实例 专业的学术视角
作者不仅仅结合了日常生活的具体实例、大众文化中的流行现象,而且还回顾了文化史上对于自恋这个概念的文献和理论,有大量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专业性评论和视角,并不是完全对于自恋主义现象进行负面的评价,而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回顾这一现象在历史上的发展,以及自恋主义和其他异常心理和大众亚文化的关系,如同性恋、恋物癖、偷窥欲、哥特文化、伤情文化等等。
★杰出的心理学自助书籍
作者对那些自恋主义的受害者抱有真正同情,并努力从日常生活中爱情,友谊和家庭关系中探究自恋主义的危害,并且努力寻找一条路径,远离恐惧和责备的循环,走向更宽容和有益的生活,有助于大众建设无害的亲密关系
★2016年《纽约客》杂志年度图书
2016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年度图书
2016年《书架意识》年度图书
一本充满哲思、富含诗意的书,包括“冷酷的人们”“瘟疫”“坏男友”“千禧一代”“杀人犯”“艺术家”和“世界”七篇,系统地分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种种特征,用风趣的语言探究自恋症“疫情”这个现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罕见的临床诊断——自恋症是如何成为我们钟爱使用的话语,用来抱怨朋友、爱人、家人、同事以及所有千禧一代。作者带着怀疑和共情,在自恋症这个概念里发现了我们对爱、性别、新科技以及自我本质的恐惧。在书的结尾,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坦率地努力寻找一条路径——远离恐惧和责备的循环,走向更宽容和有益的生活。
目录
冷酷的人们
瘟疫
坏男友
千禧一代
杀人犯
艺术家
世界
部分参考书目
鸣谢
这部作品信息量丰富,但落脚点很轻盈。在七个篇章中,作者剖析了这样一个既宏大又难以捉摸,既时髦又老生常谈,既棘手又饶有趣味的话题——对自恋的指控。作者提到的故事不仅援引自文学作品,还来源于电视真人秀节目和社交网络。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本书论点鲜明,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睿智和诙谐。
——《纽约时报》
过度自爱是21世纪的一个祸患吗?在这部言辞犀利又趣味丛生的作品中,心思敏锐的散文家邓贝克却为我们呈现出一种集体自我中心论。
——《奥普拉》杂志
克里斯汀·邓贝克这一长篇论文非常引人入胜,她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深入挖掘自恋这一概念,读完你会发誓远离互联网。
——《纽约客》
邓贝克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在生活中所用来对付自恋者的普世智慧——例如挂掉或拉黑他们的电话,不正是我们假定自恋者所具有的那种冷漠无情的心理吗?
——《图书论坛》
冷酷的人们
这种新的自私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都能辨认出来。它出现在那位亚特兰大女孩的笑声中,为了能够前往自己的十六岁生日派对,她要求关闭城里繁忙的交通要道,尽管马路对面有一家医院。它出现在她回应派对策划师的语气中,策划师指出交通问题,她却说,“我才不管那些车要去哪里,我的甜美十六岁花季要比它们重要得多。”当他指出附近有家医院时,她咯咯笑道,救护车可以“绕道走”。它出现在她的态度里,她毫不在乎病人和垂死之人,可在商店里,在和派对策划师聊了一会儿后别人让她试穿几条丑陋的裙子时,她却在乎得要命,毕竟,如果不能比其他人更性感,她又何必去参加自己的派对呢?它出现在她做这一切的方式里,她不仅做了这些事,而且还恬不知耻地面对镜头,在MTV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我的甜蜜十六岁花季》里做了这些事,而且对千禧一代而言,他们对一切都是这种态度。
它出现在那位职业坏男友的笑容里,他的网站主页上有一行大字:“我是混蛋”,这几个字的旁边是一张照片,上面他揽着一个脸被挖空的女人,空白的地方写着“把你的脸放在这儿”,这张照片是他某本书的封面,他写了一些关于醉酒和滥交的书,这些书为他赢得了名声和一小笔财富,他的追随者视他为英雄,他们发起了一场运动,靠侮辱女性和习惯性冷漠回避或者干脆消失来获得力量控制女性;他也凑巧出生在亚特兰大,这也许重要,也许不重要。它出现在这样一种现实里,我们越来越难以想起,肤浅浮夸、善于玩弄他人的混蛋在以前是不是也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身份,而从前的人们是不是也把彼此当成个人品牌的装饰品,随意出售交换。
可怕的时候,它出现在杀人犯的笑脸上。这人在一处政府办公区域引爆了汽车炸弹,造成八人死亡;紧接着他来到一座岛屿,一群青少年正在那里参加夏令营,他残忍杀害了他们中的六十九个人,尽管大家都四处逃散,有的甚至试图跳水逃命;终被捕落网后,在警局拍摄照片时,他露出了得意满足的笑容。当被问及对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是否心存同情时,这人丝毫不提他们的痛苦,反而夸夸其谈自己的苦难,比如见到那么多鲜血对他造成了巨大创伤,比如抱怨自己手指被割伤,比如声称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传播他那份反女性、反穆斯林宣言——这份宣言有一千五百多页,和他的脸书(Facebook)页面一样,这份宣言里有许多他身穿圣殿骑士团 服装、面带笑容的照片。它出现在所有类似杀人犯在脸书上发布的照片和咒骂里,他们在网上发布这些内容,然后携带枪支走进学校和电影院,仿佛那短暂的名声值得任何人的生命,甚至包括他们自己的生命。
在这些笑声、笑脸、怒骂、暴力中,我们见到了一种冰冷的残酷,毫无共情,有的只是对他人注意力的无限渴求。根据舆论现状来看,我们日益害怕的正是这种自私,因为越来越多的言论把这些年轻人和坏男友与杀人犯归为同一类人:自恋狂。
但是,自恋狂到底有什么问题?这更难让人回答。如果你看到杀人犯脸上露出微笑,你得快逃。但如果你运气不好爱上了某人,而他突然之间变得只在乎自己,丝毫不介意会伤害到别人;当他不需要你时,他能上一秒还非常热络,下一秒就玩失踪;他要么沉迷于自己,要么非常容易感到受伤,因此一旦受到批评,他便会使用暴力或者大发雷霆;你眼睁睁看着他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者,他声称会去找你,但一转身便逃跑¬——如果你爱上的人似乎拥有这种二十一世纪特有的自私,无论是以某种微妙的还是明显的方式(后者显然更糟),你很有可能会上网寻求帮助。在网络上,你会被告知,没错,你深爱的人和那些杀人犯有着同一种精神障碍,一种新的自私,尽管范围不同,但和那些所谓的邪恶化身在本质上相类似。在互联网励志自助空间里,有很大一块区域可以被尴尬地命名为自恋空间 ,在那里,你会读到一个故事,它能彻底改变你看待一切的方式,如果你开始相信这个故事,它会带给你一种诡异但略带刺激的感觉,就好像你是活在电影里一般。一切非常熟悉,你仿佛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同时它又有点可怕,但你拥有剧本里重要的角色。你是主角,而这电影的发展或多或少是这样的。
*
初,自恋狂无比迷人,甚至温柔体贴。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似乎变得自我膨胀。这里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她”,但我们就暂且用“他”吧。如果你认识类似的人,你一开始能想到的形容词就是这个:他自我膨胀。但是自恋狂是空的。
健康的正常人充满自我意识,那是一种类似灵魂或者人格的物质,如果你拥有这东西,它会温和地从你的体内散发出来。没人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大家都同意自恋狂没有这东西。然而,令人不安的是,他们通常比别人更擅长表现得像是自己拥有这种自我意识。因为他们的内心是空洞的,他们必须临摹他人的自我,从而发明出一种看起来、听起来很类似的东西。自恋狂是出色的模仿者。那位杀人犯的宣言里大部分内容都是抄袭所得,明显而又拙劣,不过通常情况下,自恋狂非常善于模仿,你甚至都不会留意到。而且,他们不会复制自我里微小、无聊的部分。他们取走自认为别人的自我里强大、引人注意的部分,然后为其制造出貌似无比强大的全息影像。让我们称之为“自我性” ,这是加强版的自我模拟物。他们有时似乎疯狂又或者真的非常无聊,但通常,也许因为和大多数人相比他们必须花费更多精力才能达成目标,所以如果你次遇到他们营造出的自我性,你会发现,它的质量要比健康的正常人身上那普普通通、天然形成的自我要高得多。自恋狂是学校里受欢迎的学生。他们是摇滚明星。他们是电影明星。他们不全是摇滚明星或电影明星,但他们表现得像自己真的是明星一般。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你是一个能看清他们本质的人,这可能是个诡计。如果你的父亲或母亲是自恋狂,他或她会告诉你,你也是摇滚明星,这必然是个诡计。
因为对自恋狂而言,他对你的欣赏完全是取决于你能否帮他保持自我性。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又或者当你在他身边时,别的人或事不能帮他保持自我,那么只有上帝能帮到你了。当那画面破碎时,他受到的伤害和他的愤怒会展现出不可比拟的热度,又或者,在大部分情况下,展现出不可比拟的冷酷。他会在社交媒体上和你解除好友关系,停止关注你的动向,停止回复你的邮件,彻底不和你说话。他会背着你出轨,而且完全不把这当一回事,或者他会和你分手,尽管他说过要永远和你在一起。他会无缘无故对你发火。什么能让你受伤,他就会那么做。你需要的东西,他通通不会给你。他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但诡异的是,他非常善于发现什么能摧毁你的感受。当这一切发生时,让你痛苦的是,你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愚蠢地坚信一个错误的想法:你相信因为这混蛋爱你,所以这世界会比平常更美好,相信和世界上其他人相比,这世界对你而言更美好。
(选摘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