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59804
1.一部逐鹿天下的史诗 一曲离乱之世的悲歌
短短五十三年之间,天下共历五代九姓十四帝。悍将武夫窃号盗国,称帝称王。纵兵“洗城”,视黎民为无物;争相屈膝,以“儿皇帝”为荣光;“赐姓”主义,“养子”成风,父子相弑轮回不绝。五代之事,钱穆曾有语:“民生其间,直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惨境。”常赋之外,还有“加钦数倍”的搜刮;是官是匪,进城都要“旬日剽掠”;王建掠黎民作奴隶,黄巢以羸弱妇孺充军粮。三千繁华一朝散尽,千里赤地,白骨盈野。
2.群雄相争,与狼共舞,堪称一部中国版“权力的游戏”
天子一朝更易,臣子改换门庭,“开城门、草降表”似乎成了为人臣子的专属工作。官场不倒,冯道历经五朝十二帝;“降表世家”,王昊“献”了前蜀“献”后蜀;相臣无度,任寰、安重诲之流互相倾轧、争斗不休。暴兵拥主,讨价还价,无时不想“按级推升”。邺都生变,李嗣源奉命征讨,将士请他“在河北作天子”;渭州兵乱,杨光远挥军直趋滑州,士兵欲推其为帝,杨光远反问“天子岂公辈贩弄之物”。此外,拉夫从军、剽掠无算,更是司空见惯。
3. 旧帝国轰然崩裂的黑暗阴影,新王朝涅槃重生的前车之鉴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帝国极盛而衰,五代十国也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势的延续,中国历史进入一段空前黑暗时期,也由此进入新一轮治乱轮回的过渡期。而五代十国时期道德失序、地方抗衡中央、武将左右朝政等政治弊病,也为后续文治昌盛、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大宋王朝提供了前车之鉴。
4.在乱世中读懂古代中国,从分合中汲取历史教训
纵观中国古代史,海晏河清的承平时代寥寥无几,动荡不安和地方割据时有发生,甚至是一种常态。理解古代中国不仅要看秦汉唐宋大一统王朝,更要看军阀林立的大分裂年代,尤其是处于唐宋过渡期的五代十国时期。读懂了乱世中国,才能理解完整的中国历史。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唐朝末年民变四起,各地藩镇自立为王,中原内乱不息。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乱世之中,天下四分五裂,纲常法纪松弛;统治阶层更替频繁,道德失序。骄兵悍将称王称帝,父子相弑轮回不绝,文人学士卖身求荣;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也正是这段黑暗时期为华夏中国新一轮的整合统一提供了前车之鉴,孕育出文治昌盛,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赵宋之世。
本书是一部讲述五代十国史的普及读物,作者从黄巢起兵讲起,再分别叙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王朝的更替,以及南方前蜀、吴、南唐等众多割据政权的建立和北方契丹的兴起,直至周世宗柴荣去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结束。作者以建立王朝政权的皇帝,及其谋士、将领等人物为点,以军事行动、重大事件、王朝兴衰为线,辅以描刻中原王朝对割据政权的反应和行动,以点带面、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地描摹出一幅“诸雄并起、争霸天下”的乱世风云图。
自序 …… 001
开场白:透视五代的社会 …… 008
大齐(公元 877 年 —884 年)
章 “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黄巢 …… 023
一、天变地变,人心如何不思变 …… 023
二、放下笔杆、端起枪杆的饥民领袖 …… 024
三、叩关 …… 028
四、入关 …… 031
五、撤退与败亡 …… 033
六、余波 …… 034
后梁(公元 907 年 —923 年)
第二章 砀山大盗:梁太祖朱温 …… 039
一、权相崔胤的亮相 …… 039
二、“少阳院拘留所”…… 041
三、朱、李两大军阀集团的火并 …… 045
四、“大盗”朱温登台 …… 049
五、朱温的残酷 …… 054
六、朱温的无耻行径 …… 058
后唐(公元 923 年 —936 年 )
第三章 李克用与李存勖 …… 065
一、一心归唐李克用 …… 065
二、上源驿的夜战 …… 067
三、李存勖抓住时机 …… 069
四、此唐非彼唐的后唐庄宗 …… 071
五、康延孝分析政局 …… 074
六、浑身是骨“王铁枪”…… 075
七、后梁末帝的末路 …… 076
八、推谢不得的皇冠 …… 078
第四章 李存勖的真面目 …… 080
一、“戏迷”李存勖 …… 080
二、宠任宦官 …… 084
三、让刘后收“红包”…… 086
四、颟顸怠政 …… 088
五、讲究享受 …… 090
六、悲剧主角 …… 091
七、郭崇韬案 …… 093
八、逼上梁山的李嗣源 …… 102
第五章 秦王李从荣与潞王李从珂 …… 107
一、兄弟两人不相容 …… 107
二、弃武就文 …… 108
三、都想避“秦王之祸”…… 110
四、带兵侍疾 …… 112
五、有自知之明的真正好天子 …… 113
六、轮到李从珂了 …… 115
七、阵前喊话 : 李从珂的“发明”…… 117
八、难得的王思同 …… 120
九、“遇见了鬼,误以为是救星”的闵帝 …… 121
十、做了皇帝后的伤脑筋问题 …… 123
十一、才、财、暴兵 …… 124
第六章 任圜、安重诲的循环斗杀 …… 127
一、任圜是怎样垮掉的 …… 127
二、猜忌成性的安重诲 …… 132
三、安重诲硬是要斗李从珂 …… 134
四、风水轮流转 …… 137
五、无法避免的下场 …… 138
后晋(公元 936 年 —947 年)
第七章 “儿皇帝”石敬瑭 …… 143
一、李、石的互相猜忌 …… 143
二、以做“儿皇帝”为荣的石敬瑭 …… 145
三、汾曲之战 …… 147
四、“儿皇帝”登基 …… 149
五、晋安围寨的情况 …… 152
六、被耶律太后“上课”的赵德钧 …… 154
七、玄武楼悲剧 …… 156
八、“儿皇帝”的天生媚骨 …… 158
第八章 权势涨落的范延光与杨光远 …… 160
一、由“黑吃黑”到自戴皇冠 …… 160
二、暴兵拥主 …… 163
三、大老虎变小老鼠 …… 164
第九章 终究没有好下场的“儿孙王朝”…… 169
一、一个始终反对“儿外交政策”的人物 …… 169
二、“儿皇帝”谢幕,“孙皇帝”上场 …… 171
三、“横磨剑”政策 …… 175
四、榆林店遭遇战的小插曲 …… 176
五、阳城之捷 …… 178
六、和与战 …… 180
七、幸胜的不幸 …… 181
八、司令爱笼袍,将军爱气节 …… 186
九、孙男臣重贵,新妇李氏妾 …… 188
十、张彦泽的世界 …… 189
十一、清算“横磨剑”…… 191
十二、“蒙尘”的开路先锋 …… 193
十三、“打草谷运动”…… 197
十四、始终无法搞到皇冠的角色 …… 200
后汉(公元 947 年 —950 年)
第十章 终于捡到皇冠的人物 …… 205
一、学骑墙 …… 205
二、又出现一个“儿皇帝”…… 207
三、贤妻李三娘 …… 210
四、南下的骰子掷定了 …… 211
五、由诟骂到吃臭皮蛋的角色 …… 213
六、节度使的循环公式 …… 215
七、布下天罗地网 …… 219
八、瓮中捉鳖 …… 221
九、食人肝、人胆的“人兽”…… 224
十、见识与气量 …… 226
后周(公元 951 年 —960 年)
第十一章 黄袍披身的滥觞者:郭威 …… 231
一、行愚蔽,轻毛锥 …… 231
二、酒势令 …… 233
三、不愿做“小朋友皇帝”的人物 …… 234
四、郭崇威、曹威与郭威 …… 237
五、赵村的短剧 …… 240
六、胜利的即期支票 …… 242
七、李三娘 …… 244
八、黄袍加身 …… 245
九、宋州城楼会 …… 247
十、“黄袍加身”后的新政 …… 249
十一、不灵的镇星祠 …… 251
十二、儿皇帝第六 …… 253
第十二章 奋发踔厉、干劲冲天的年轻皇帝:后周世宗柴荣 …… 257
一、高平之役 …… 257
二、高锡的言论 …… 262
三、征淮南,收江北 …… 264
四、和平难求 …… 266
五、白甲军 …… 269
六、李将军与张将军 …… 271
七、铁骨铮铮的使节:孙晟 …… 272
八、捍卫寿州的刘仁赡 …… 274
九、双方的哀荣 …… 277
十、要回燕云十六州的人 …… 279
十一、小朝廷的琐事 …… 281
附录 …… 287
第十三章 河北天子刘守光 …… 289
一、父子鏖兵,兄弟连战 …… 289
二、浑身无半根骨头的“太保”…… 293
下册
前蜀(公元 891 年 —925 年)
第十四章 前蜀:王建如何称帝 …… 303
一、“且辞阿父来做贼”的养子 …… 303
二、围城 …… 306
三、攻取成都 …… 307
四、“淘虏”王先成 …… 309
五、且宰阿父先戴帽 …… 312
六、有小唐风 …… 312
附录 …… 315
王建逸事 …… 315
韦庄逸事 …… 316
第十五章 花花太岁:前蜀王宗衍 …… 319
一、令王建苦恼的问题 …… 319
二、大色狼王宗衍 …… 321
三、领略“降王”的滋味 …… 325
四、“一行”变“一家”的功德 …… 326
附录 …… 329
吴(公元 902 年 —937 年)
第十六章 浩劫话扬州:高骈的倒行逆施与杨行密的开国 …… 333
一、“白云先生”高骈 …… 333
二、左、右莫邪都 …… 337
三、须要麻烦“玄女力士”了 …… 342
四、尼师王奉仙 …… 345
五、打“牙祭”的本钱 …… 348
六、杨行密收复扬州 …… 351
七、抗梁 …… 353
八、灭田 …… 355
九、杨行密的过人之处 …… 359
南唐(公元 937 年 —975 年)
第十七章 假父假子:徐温与徐知诰 …… 365
一、兵谏“大太保”…… 365
二、“临时导演”严可求 …… 369
三、养子徐知诰 …… 375
四、徐知训,不知训 …… 378
五、由当家到秉政的养子 …… 383
六、知子莫如父 …… 386
七、豪侠申渐高 …… 388
八、南唐开国 …… 393
楚(公元 907 年 —951 年)
第十八章 话说湖南的“马家天下”…… 399
一、三位归一体 …… 399
二、扩充地盘 …… 402
三、被“狼子”吃掉的高郁 …… 404
四、好吃鸡子的黄鼠狼 …… 408
五、“银枪都”都主 …… 410
六、“众驹争皂栈”…… 414
七、衡山王 …… 421
八、周行逢将军的“评语”…… 425
附录 …… 428
吴越(公元 902 年 —978 年)
第十九章 一心事大的大英雄:钱镠 …… 433
一、后楼军 …… 433
二、大越罗平国 …… 436
三、叛乱的结局 …… 442
四、“长者”顾全武 …… 444
五、武勇都之变 …… 446
六、传瓘与传球 …… 448
七、从千秋岭到选帝 …… 450
八、钱镠的逸事 …… 453
九、园丁陆仁章,友爱钱传瓘 …… 456
十、钱弘俶的友爱 …… 458
附录 …… 460
闽(公元 909 年 —945 年)
第二十章 由屠户王绪说到王闽 …… 465
一、军中王气毕竟在王家 …… 465
二、烦老兄南下 …… 469
三、“大罗仙主”…… 471
四、承受三项衣钵 …… 476
五、大闽国王与大殷国王 …… 480
六、皇帝爆出冷门 …… 485
七、又爆出一个冷门皇帝 …… 489
南汉(公元 917 年 —971 年)
第二十一章 “宦官国”:南汉小朝廷 …… 495
一、“水狱”发明家 …… 495
二、“生地狱”发明家 …… 498
三、宫人与宦官 …… 500
南平(公元 924 年 —963 年)
第二十二章 “高无赖”:南平小朝廷 …… 505
一、“先辈”的话 …… 505
二、四战之地与四面投机 …… 508
三、“高无赖”…… 510
后蜀(公元 934 年 —966 年)
第二十三章 合两川为一川的孟知祥 …… 515
一、李严再入蜀 …… 515
二、有种的姚洪 …… 517
三、意外的奇兵 …… 520
四、东川并入西川 …… 522
五、君臣言归于好 …… 524
六、“孟后主”— 孟昶 …… 526
契丹(公元 916 年 —1125 年)
第二十四章 初尝侵略滋味的契丹 …… 531
一、阿保机、述律后与韩延徽 …… 531
二、因试火油而欲攻城 …… 534
三、尝尝侵略的苦果 …… 537
四、天皇王的选立 …… 539
五、王都、王晏球 …… 541
六、人心思汉,胡儿归汉 …… 543
自序
历史究竟是个啥玩意儿呢?读史、治史、著史的,总不免会遇见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考题”。
罗马的大雄辩家西塞罗(Cicero)开门见山且一语中的,回答得干净利落:“历史不仅是真理之光,抑且是人生之师。”真理之光,多瑰丽的名词!人生之师,多响亮的口号!但是从实质上说,这种说法恐怕仍难免有着几分不着边际的茫然吧。正因如此,西班牙的大文豪塞万提斯(Cervantes)做了更进一步的解说:
“凡历史学家,都应该细密、忠实而无偏见,不至于为利欲、威武、偏爱、憎恶所动摇,而失去其忠实;盖原来忠实,就是历史的母亲,而历史就是时间的劲敌,就是丰功伟绩的储库,就是已往的见证、现在的楷模,未来的鉴戒。”
人——圆颅方趾的人卓然迥异于万物而贵为万物之灵的基本要素,是在于富有记忆力、模仿性与想象的推理力。记忆力把丰功伟绩的储库——历史的往事、遗迹巨细无遗地搬出来作证;模仿性则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摄取昔人的活泼、生动、英勇、豪雄的场面,使自己呆板、平淡无奇的生活充盈起来,自我地塑成现代的楷模;而想象的推理力则把受制于同时代的智识熏陶,浚发为新的智识——能创造、发现兼发明,如是辗转递增,也辗转蜕变,从而构成一种崭新的“业绩”——把社会推向前去的“业绩”!
此项“业绩”,在中华文化储量丰渥的宝库上,表现出既活泼、雄浑,又富泰、裕厚,有着无比的力量的,唯史学一科为尤然。
远自西周的周任、史佚、左史戎夫、尹吉甫、史籀、伯阳父……这类掌管档案的“史官”,直至孔子根据鲁史作账簿式的《春秋》(编年体),国史已发达到居然要以私人的资格定出一种“义例”来,作为公理与罪愆之间取舍的标准,复经孟子的有意宣扬,于是中国历史被带上了“载道”的“教训”之路,成为一种可规范社会的“道德学”。
“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郑樵《通志》),这一点也不假,太史公司马迁原先“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著作成书的——考其原始用意,似有心要建立一种“历史哲学”,借着史乘以阐明其原理。 夫以太史公的文章技术的洗练灵巧,舆乎粗织、熔铸力的高超,那是绝不难成功的。但是为了替李陵讲一句公道话,孰料竟碰上刘彻(汉武帝)的肝火特别炽旺,立即将其下于蚕室,实行腐刑,使他恚愤得想自了残生,继而唯惜此书——《史记》未完成,遂忍辱偷生地竟其全功。只是,他的“大目标”遽做 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了,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之名山”,那是准可做到的;“传之其人”,司马迁却并未说明是什么人。而“人”在往昔,单数与复数均可解,凡能了解其写作动机与过程的广大读者们——你、我、他、她以及有笔如椽的史家莫不皆是。盖中国的文学家,有哪一个不精心细读《史记》的,归有光甚至加批加点,当“文学宝库”诵读。独独司马光“别有心得”,把这个“人”当作统治阶层的“人物”看。于是焉,他穷十九年之力,写成一部帝王阅读的“教科书”——《资治通鉴》,其事接续《左传》,上始战国,下终五代,此书既帝王之用,故举凡帝王所应有的历史常识和治人驭众的方法,靡不详加备列,有关得失成败时,总有耳提面命式的“臣光曰”断语;而凡不是帝王所须“治驭”的,一概摒弃从略,真是特别“到家”,一个全心全意地倒入帝王怀抱的历史学家呼之欲出。
但时代向前扬鞭,王朝业已“事如春梦了无痕”,倘写史的仍要赓续“资治”下去,准成为被大众唾弃的“封建专家”。盖如今,人们所亟需的是“国民参政通鉴”“人类治政通鉴”的作品。于是,如何先使史乘上僵化的文字变为活化, 俾有利、有益地成为人人的基本智识,似是史家值得尝试的工作之一。
史籍上有一微具启示性的例证。刘协(汉献帝)老是嫌恶《汉书》的繁博难读,遂特地央请荀悦加以删节,荀悦乃“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撰成《汉纪》三十卷,使其能“省约易习”。夫以“天资天纵”、审智明敏的“标准龙种”,东汉末期的人物犹无法念懂西汉初期的作品,而必须特请“皇家特约补习老师”荀悦来替其撮要、钩玄并删节,则何怪乎今日的人们,一睹“二十四史”的形影,鲜有不摇头叹息而去?
由是观之,把故史赋予新生命,使其活泼化、现代化、通 俗化,又似是不妨一试的工作。
历史,确确实实地,百分之百地,该现代化了!
史学家鲁滨逊博士(J. H. Robinson)竭力提倡“新史学”,他所倡导的观点如下:
(一)我们对社会欲有所贡献,必先明了现代之状况及“现代状况”之由来。
(二)研究历史,不但须究其“然”,并应究其“所以然”!
(三)研究之士不可守旧,勿为旧文化所束缚,而应利用旧文化,以树改革之精神,用以改革。
现代社会,在消极方面,破坏旧史学的思想;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史学的方法,以综合社会科学之结果,而写过去人类生活之实况。
这种新的史学观,当为有志于此者提供一宝贵的参考。
是故,有志于写史的,宜使用当代的语体,把史事忠实平易地书写出来,使人人能心领神会、怡然自得。不然,假使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刘知几语),则势必只有准备做“坛盖子”(覆醅)之用,因为广大的读者不可能会欢迎必须翻阅《康熙字典》才能读懂的“新古董”。
之所以续写五代十国,是因为在这个短短的五十余年中,已有足够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在上演。而紧要的是,人们须晓得,“率兽食人”的事并不是发生在荒芜的草原上,而是发生在大理寺、宫廷,发生在那些长枪大刀的拥有者身上。
此外,我必须特别声明的是,此书有几点“迹近抄袭”之嫌:
一、袭用仓颉创造的文字,仓颉发明了这玩意儿,至今害得我除依样画葫芦外,殊无他法可循。
二、薛居正修《旧五代史》,欧阳修自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袁枢编辑的《通鉴纪事本末》,三者都说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更有前蜀、吴、吴越、楚、闽、南汉、北汉、荆南、后蜀、南唐等十国,我也只有这么说,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十国”。
三、自作聪明地“加油添酱”。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我说他是标准“戏迷”;
方士吕用之骗杨行密:“用之有银五万铤,埋于所居,克城之日,愿备麾下一醉之资。”“一醉之资”,我擅改为“给兄弟们打打牙祭”;
耶律德光进入大梁后,和景延广清算“十万横磨剑”的账,史上说“延广初不服”,后无法抵赖。我模拟现代语言进行行文。
以上是荦荦大端,犹以为未足,我擅自分成段落、小标题加上新式标点,一切越出“历史的范畴”太远。
为什么我要这样不厌其烦地“排列罪状”呢?无外乎两点:
其一,自我清洗一通,顶顶合乎“卫生、自爱”之道;
其二,省得一些终年戴着有色眼镜的“洋场孽少”来挑眼——强不知以为知地挑眼。
此外,本书所用年表,系采用陈庆麒所编的《中国大事年表》。盖因我国向来以“干支”纪年,为期失之过短,要是未能精通“小公倍数”算法的人,委实无法明了甲午、丁丑、丙寅究竟是第几甲子的哪一个年代,此在专家学者,犹引之为痛心疾首的“国史痼疾”,而非专家学者自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干支”之后,迨汉武帝创建“年号”,原以为这样该好转了吧,但不幸得很,在他的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汉王朝就一口气连换多次年号。“始作俑者”的先例既开,以后的“阿猫阿狗”“大瘪三”“小太保”的号称帝王者流,一旦“家有红白等事”,都要“改元易朔”一番,连“年代”都被这类“莫名其妙”的人物开起玩笑来。于是乎,咱们虽“皇皇地”有着系年的年号,但从实质上看来,“有”何异于“无”。古人云“乱王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此话一点也不假。
因此,书中一律削去各个朝代的年号,概用公元纪年,有的王朝,譬如吴,唐朝早已被朱温篡灭了(公元 907 年),而吴仍继续“奉唐正朔”,撇开“忠于故君”的印象不谈,真不知叫人如何算起!
1967 年暑假序于屏鸦、屏蜂争鸣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