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21241
1.燕卜荪生前“钦定”的传记作家哈芬登作品,了解英国*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诗人燕卜荪的权*读本。
2.燕卜荪的著作《复义七型》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传记中有两章内容详述《复义七型》。
3.卷为读者披露了燕卜荪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和思想轨迹,第十五、十六章是关于燕卜荪在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教学和生活的生动记录。
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是与中国非常有缘的英国批评家、诗人。他两度来到中国,分别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1937-1939)和北京大学(1947-1952)。日后中国*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和英语教学、研究方面的顶*人物,举凡卞之琳、穆旦、袁可嘉、王佐良、许国璋、杨周翰、赵瑞蕻、杨苡、巫宁坤、许渊冲等,皆曾从他受教。
他在大学阶段撰写的《复义七型》被视为文学批评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也开创了新批评派的“细读”批评范例,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该卷从追溯燕卜荪的祖先以及家庭出身开始,直到33岁的他于1939年“二战”爆发后离开中国途经美国回国结束。哈芬登通过燕卜荪的日记以及其他*一手资料,为读者披露了燕卜荪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和思想轨迹,展示了一个国际主义的燕卜荪。
缩略表 i
威廉·燕卜荪年谱 iii
001 章 绪论
015 第二章 血脉传承:理查德 · 燕卜荪爵士,威廉教授和约翰 · 亨利
038 第三章 “一个可怕的小男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078 第四章 “猫头鹰燕卜荪”
114 第五章 “我说话太多吗?我想知道。”
154 第六章 “燕卜荪先生的表演极为称职”:多面学者
177 第七章 “他的在场迷住了我们所有人”:《实验》杂志圈
209 第八章 《复义七型》的写作:影响和诚实
275 第九章 “那些特殊的罪恶”:危机、开除和后果
327 第十章 《复义七型》:批评与接受
345 第十一章 东京磨难
429 第十二章 《诗歌》1935
458 第十三章 替罪羊与牺牲品:《田园诗的几种变体》
486 第十四章 “等待结局,小伙们”:政治、诗人与大众观察
526 第十五章 露营:中国,1937—1938
584 第十六章 “野蛮的生活,跳蚤和炸弹”:中国,1938—1939
645 第十七章 后记
附录:其他著名先辈 659
译后记 690
燕卜荪是个奇才,有数学头脑的现代诗人,锐利的批评家,英国大学的*好产物。
——王佐良
20世纪文学,说创作,说理论,无法不讨论威廉·燕卜荪。他长期与中国共命运,为他的生涯平添了传奇色彩。
——赵毅衡
译后记
威廉·燕卜荪是与中国非常有缘的英国批评家、诗人。他两度来到中国,分别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1937—1939)和北京大学(1947—1952),培养了我国外语界多位著名学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佐良、李赋宁、赵瑞蕻、杨周翰、周珏良等前辈都曾经撰文怀念燕卜荪教授在西南联大的经历,回顾先生给他们的教诲,这也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外语教育史的一个传奇时代。杨绍军在《威廉·燕卜荪在西南联大》一文(《学术探索》,2008年第6期)中这样写道:“燕卜荪在西南联大时期的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为我国外语教育、外国文学研究以及新诗创作方面的栋梁之材,成为这些领域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可以说,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身为外教的燕卜荪在中国危难之际,不顾路途遥远,依然来华执教,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燕卜荪的确是在抗战危难之际来到中国,随着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纷飞中从湖南辗转到云南,度过了一段流亡生活。关于他的一些故事现在已经传为佳话:在没有教材的困难条件下,他“凭着超人的记忆,用打字机打出莎剧《奥赛罗》的全文,油印后供学生阅读”(李赋宁《人生历程》)。他喝醉了酒,把床板压垮了,“腰部、背部陷落在左右两块摇摇欲坠的床板中间”,仍然呼呼大睡。还有一次因喝醉了酒,把眼镜放入皮鞋中,第二天穿鞋时踩破了眼镜镜片,只能戴着一个镜片的眼镜上课。(赵瑞蕻《怀念英国现代派诗人燕卜荪先生》)他上课时常常把要讲的内容全部写在黑板上,“羞涩得不敢正眼看学生,只是一个劲地往黑板上写——据说他教过的日本学生就是要他把什么话都写出来。”(王佐良《穆旦的由来与归宿》)燕卜荪讲授英国现代诗歌,自己也是诗人,朗读诗歌极有韵味。但是“他不讲自己的诗,请他解释他的晦涩的诗,他总是不肯。”(杨周翰《饮水思源——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
在我国的学术界,只要稍微了解西南联大的人,可能都听到过这些故事,然而燕卜荪随着西南联大流亡的细节还有很多,约翰·哈芬登的《威廉·燕卜荪传》为读者披露了燕卜荪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和思想轨迹。特别是在关于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的章节(卷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中,哈芬登通过燕卜荪的日记以及其他手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国际主义的燕卜荪。在第二卷中,哈芬登讲述了燕卜荪第二次来到中国就职于北京大学的经历。他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甚至参加了开国庆典的游行,相信共产党会给中国带来和平和繁荣。面对新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他既反对西方不分青红皂白的抹黑行为,又对新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走向深感不安。即便在思想改造严峻的时刻,他仍然注意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燕卜荪的中国经历构成了第二卷的核心内容(从第三章到第九章)。
即使没有这些中国经历,燕卜荪本人也是值得我们了解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批评家之一,他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开创了英美文学批评的新时代,形成了一套细读文本的方法。美国“新批评”把他视为先驱,从他的批评著作中得到了重大的启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却背叛了这个家庭,思想上更加倾向于自由人文主义,对下层人民充满了同情。他来自一个基督教文明,却对佛教思想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并且在著作中多次严厉批判基督教的所谓“折磨”崇拜。他在青年时期有同性恋倾向,并作爱情诗送给他倾慕的对象,但在成年时却改变了性取向,转向异性恋并结婚生子。他曾经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剑桥大学副院士之职,却因在宿舍私藏避孕用品而被剑桥大学开除(有人将此事与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相比拟)。他曾经获得数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被视为有前途的数学家,但是他却改学英国文学专业,研究诗歌的语义复杂性和意义的含混,成为英国著名的批评家之一。他师从剑桥大学著名文学批评家理查兹,但是在批评思想上却走了一条与理查兹不同或相反的道路,一生都在与理查兹进行辩论。他被美国“新批评”流派视为鼻祖,但是他却不认同“新批评”的理念,反对文学的自主性、自为性。
燕卜荪作为批评家以《复义七型》而闻名,也有人把该书翻译为《含混的七种类型》。该书考察了语义的含混,并根据含混程度的不同,由低到高分为七种类型。种类型指两种或更多的意义并存,意义之间可能是相似的或者相辅相存的。第七种类型,也是后一种类型,是指两种或更多的意义并存,意义之间相互矛盾,不可调和。燕卜荪认为,这种别的含混在诗歌中出现,并不是因为诗人的失误,而是语言本身的排列组合、相互连接的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它不是失误,而是语义复杂性的一种表现或语义丰富性的一种表现。因此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燕卜荪认为含混是诗歌的特性,是一种优势。它可以将多种意义,甚至相反的意义熔为一炉,实现语义的“浓缩”。
翻译该套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两卷本《威廉·燕卜荪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内容涉及到上千人物,时空跨越了东方西方和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历史事件、轶事、传奇,还有燕卜荪自己的诗歌作品和文学批评作品。另外,作者哈芬登是著名学者和批评家,其写作风格比较学术化,遣词造句非常英国化,思维方式异常独特。因此,在思想和语言方面该书都给翻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涉及到英国的贵族传统、公学制度、剑桥大学特别的学院体制、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基督教和佛教的教义、燕卜荪以晦涩而闻名的现代诗歌、各种批评思想之间的细微区别,这些都需要读者经过仔细思考和细心琢磨,才能够把握其精髓,抓住其要义。
该书的译者一共四人,他们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教师,都曾获得过英语语言文学的博士学位,卷《在名流中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第1—10章)和河北科技大学王伟滨(第11—17章)翻译。第二卷《反对基督徒》由上海财经大学杨国静(第1—12章)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赵晨辉(第13—19章)翻译。威廉·燕卜荪年谱的翻译、后记的撰写以及全书的统稿由张剑完成。译者都是英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研究者,对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和批评理论有着浓厚兴趣,在翻译方面也拥有许多经验,因此保证了理解的准确性和翻译的良好质量。译者本着信雅达的宗旨,力求做到译文忠实于原文,同时也力求做到中文的可读、顺畅。但是由于该书思想宏大、信息复杂,难免有疏漏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张 剑
2015年3月5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