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48120
收录多篇名家经典文章,了解“少林学”学科基本研究路径的重要读物。
本书是《武学》第四辑,主要收录“少林学”的重要学术文章。“少林学”概念由已故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于2003年提出,内容为有关少林寺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对当代“少林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一直在中国学术领域里占有重要位置。
书中所收32篇文章,包括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以及唐豪、徐文明、马明达、叶德荣、温玉成、周清澍、杨曾文等多位著名学者的重要文章,内容涉及少林历史源流 、少林寺文化的研究方法、少林与武术史、少林与佛教史、少林与历代政治、少林历史名人、当代少林文化等。可作为文史研究工作者了解“少林学”的资料,也可作为广大文史、传统武术爱好者了解少林寺文化历史的读物。
目 录
少林考 唐 豪 / 1
关于少林寺文化的研究方法 释永信 / 23
少林功夫文化形态和历史 释永信 / 28
少林寺与中国禅宗文化
——访日本东海大学期间的发言 释永信 / 36
禅弓与禅修 释永信 / 41
唇枪舌剑说少林 纵横捭阖论学问
—— 百余位著名学者为打造创新型学科“少林学”的体系架构在交锋中达成共识 / 50
关于“少林学”的一些思考 徐文明 / 56
试论少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对建构“少林学”的若干思考 马明达 / 62
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 马明达 / 71
《河南武术拳械录》序言 马明达 / 78
论汉地佛教僧人宗统结构
——以嵩山少林寺为实例 叶德荣 / 115
少林寺历史概述 温玉成 / 131
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关系之研究 何其霞 马爱民 / 150
菩提达摩碑文考释 纪华传 / 158
登封少林寺唐萧光师塔考
——兼谈六角形唐塔的有关问题 张家泰 / 174
佛教戒律与中国古代僧兵 严耀中 / 185
对“少林扶唐据贼与武术无关”的质疑
——兼论助唐事件的嬗变 贾丰卫 屈国锋 / 197
嵩山与律学高僧 杜斗城 杨富学 / 209
蒙元少林寺编年史辑 马明达 / 222
蒙元前期都城“哈剌和林”城的北少林寺考 叶宪允 / 251
论少林福裕和佛道之争 周清澍 / 259
少林雪庭福裕和元前期的佛道之争 杨曾文 / 288
演义与史实
——以《易筋经》李靖序文为实例 叶德荣 / 296
明代少林武术考 夏维明(Meir Shahar) / 315
花拳入门 错了一生 马明达 马廉祯 / 357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刘海超 / 365
清代嵩山少林寺的政治生态及其影响 赵长贵 / 374
嵩山少林传习的和汇辑的体操 唐 豪 / 392
清代少林与内家之争是政治舆论之战 程大力 / 398
云兴慧箭 且举禅弓
——中华射学视域下的少林禅弓 马明达 马廉祯 / 411
前 言
《武学》第四辑是“少林学”专辑,编辑告竣,奉献给各位读者。
一
关于少林寺佛教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对当代少林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一直在中国学术领域里占有重要位置,也吸引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数百年来,少林寺被浓厚的神秘色彩所笼罩,宗教与世俗纠葛,武僧们匡扶正义、善恶正邪之间斗争的故事,在以武侠小说为主的文艺作品里,早从明清时代就已出现。近代以来,武打影视作品更是风起云涌,这大大提升了少林寺的知名度,增加了少林文化的神秘色彩,也给真实的少林寺平添了许多迷云疑雾,设置了不少认识上的障碍。尽管学者们为探索少林寺的真实历史已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不少成果,奈何学术的影响力总是很有限,远远不及日新月异的文艺作品受众面大。迄今为止,少林寺仍然被层层云雾围绕着,海内外的各种传言,民间纷杂的街谈巷议,甚而一些以争名夺利之心编造出来的流言蜚语总是不绝于耳。这使得少林寺不断遭受无妄之灾,这块应当倍加珍惜的中华文化品牌却屡屡蒙受尘垢。
前 言
《武学》第四辑是“少林学”专辑,编辑告竣,奉献给各位读者。
一
关于少林寺佛教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对当代少林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一直在中国学术领域里占有重要位置,也吸引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数百年来,少林寺被浓厚的神秘色彩所笼罩,宗教与世俗纠葛,武僧们匡扶正义、善恶正邪之间斗争的故事,在以武侠小说为主的文艺作品里,早从明清时代就已出现。近代以来,武打影视作品更是风起云涌,这大大提升了少林寺的知名度,增加了少林文化的神秘色彩,也给真实的少林寺平添了许多迷云疑雾,设置了不少认识上的障碍。尽管学者们为探索少林寺的真实历史已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不少成果,奈何学术的影响力总是很有限,远远不及日新月异的文艺作品受众面大。迄今为止,少林寺仍然被层层云雾围绕着,海内外的各种传言,民间纷杂的街谈巷议,甚而一些以争名夺利之心编造出来的流言蜚语总是不绝于耳。这使得少林寺不断遭受无妄之灾,这块应当倍加珍惜的中华文化品牌却屡屡蒙受尘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