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53309
☆三省制问题在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隋制的研究一直依附在唐制的研究上,就隋制单独立论的并不多。
☆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从隋代切人,较为完整地勾勒出隋唐百余年间所谓“标准”三省制的演化定型痕迹,并且明确指出:“三省制”问题是制度性的问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由种种因素交织而成,不是一人一时的事情。当我们看到成文的制度规定时,往往这个制度已经开始崩坏。在影响制度发生变化的诸多因素中,不可捉摸和衡量的就是皇权。
☆除了正文部分精彩的研究论证,作者附有三篇文章:《杨勇的两个朋友圈》《隋代秘书省研究》《隋代县令杂考》,从不同层面对主题做了补充。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隋代的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也就是学界所习称的“三省”;研究的主题是三省的职权、地位以及所谓的“三省制”在隋代是否成立。通过对隋代尚书省性质的转变问题、隋代尚书省与九寺的关系问题、隋代门下内史两省的职权与地位、唐代前期的三省问题以及“三省制”学说的由来等问题的探讨,认为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在隋代并未建立,其中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隋初尚书省权力过大,内史、门下二省并不能对其构成有效的制约;二是君主权力的无限扩大。
书末附录三篇文章,包括对隋代废太子案的考察、对隋代秘书省任职条件的研究、对官品制度的成立的探讨等相关内容,对本书的主旨具有补充价值。
绪 论
一、学术史综述
二、问题的提出
章 隋代三省主要官员补考
节 三省长官补考
第二节 六部尚书补考
第三节 给事黄门侍郎(黄门侍郎)补考
第四节 内史侍郎补考
小 结
第二章 隋代尚书省性质的转变 ———兼论录尚书事之废止于隋
节 从决策到执行:隋代尚书省性质的转变
第二节 论隋代尚书省与九寺的关系
第三节 从职到官的转变及其被废止:从使职角度论汉隋间的“录尚书事”
第三章 隋代门下、内史两省的职权与地位
节 隋代殿内省的独立对门下省的影响
第二节 门下省的职权与地位
第三节 隋代内史省之职权与地位
第四章 唐代的三省制与“三省制”学说
节 隋代三省制并未建立
第二节 唐代前期的“三省制”:《唐六典》的制度规定
第三节 唐代前期的“三省制”
小 结
结语:皇权与制度
附录一 杨勇的两个朋友圈 ———对隋代废太子案的考察
附录二 隋代秘书省研究 ———从身份到学问的转变
附录三 隋代县令杂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后 记
这本小书,是我在学习隋代政治史时断断续续写成的。它的主体部分是对隋及唐前期三省制问题的讨论,也附录了一些其他的学习心得。这是我近十年工作的一个小结。
2010年6月毕业以后,我的兴趣转移到了隋代历史上。当时因为重读余英时先生《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两篇长文(收入《历史与思想(新版)》中),所以想对隋代君权与相权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这是我对隋代三省制问题发生兴趣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 在接下来六年的工作生涯里,我对于权力的问题又有了切身的感受,这是研究工作不至中途放弃的动力。2016年7月回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工作以后,我终于有机会能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来,这是能够完成写作的重要原因。
自2000年入读苏州大学历史系以来,我感兴趣的问题始终是历史上的“权力及其结构”。权力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它使人疯狂,使人变态,使人不能自拔。我喜欢看的小说是《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和《聊斋志异》,用钱锺书先生的《人·兽·鬼》给这三部小说做谜面是再恰当不过的:这正是在权力之下,由人到兽变鬼的过程。那么,权力的来源是什么? 怎样运行? 产生了什么效果? 每当我看到权力重压之下的众相,总不免有所触动。这些问题,即使我用一生时间都无法解答,想到退休以后还有事可做,就让人高兴。
当然,我绝不是一个“学术至上主义”者。
一是因为我觉得陪父母吃饭,陪太太逛街,陪儿子去玩具反斗城,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搞家务,重要性都不会低于学术。搞学术,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却是只有今生,没有来世的光辉事业。
二是因为“历史学家”在我心里是一个神圣的称号。当我二十年前初读吕思勉先生的《读史札记》、陈寅恪先生的两《稿》、唐长孺先生的《论丛》、 周一良先生的《论集》时,我就知道以我的智力是绝无可能达到那种高度的,再给我几辈子也达不到。那时,我就已经告诉自己,我要做的主要工作肯定不是学术的生产,而是学术的传承。我能把这些历史学家的著作读懂读透,比较准确地传给学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二十年来,我读懂了一些,没读懂的还有一堆,智商堪忧,也只能慢慢来了。
三是因为我从不认为学个历史就能洞悉天机。宋代编著了《资治通鉴》的大历史学家司马光既不能鉴往,也没能知来,但他是个好人。历史只关乎人性,做个善良的人,挺好。
父母、岳父母和妻子对我的支持是无私且温情的,时时让我感到幸福。 2017年儿子的出生更使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我要特别感谢业师牟发松教授和师伯王素研究员,他们不仅时时给予我人生和学问上的指导,还热情地写了推荐意见,使本书稿能够成为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我的老师张承宗教授年近八旬,对我这个他职业生涯里小的学生总是偏爱有加。我在他家不仅蹭了很多顿饭,也听到了很多学林掌故。
在我学术生涯遭受挫折的时候,虞万里老师、陈业新老师、程兆奇老师、刘统老师、潘星辉老师给了我诸多鼓励与帮助,令我铭记于心。
独学而无友,会傻;独扯而无友,会疯。以耿朔、郭永秉、陈晓伟为代表的“损友”群,总是能和我谈论除学术以外的各种话题;和武雨佳等同门扯 美食,则使我越来越肥。有朋友真好。
我的学生张越祺、廖昀帮助校对了书稿,他们的认真态度远远超过本书作者。当然,错误是避免不了的,这由我本人负责。
衷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我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