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5507
编辑推荐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为连续出版物,本期为第5辑,设“理论前沿”“公共政策”“地方治理”“珠江书评”等栏目。“理论前沿”栏目发表原创性的理论、实证研究文章,涵盖公共行政(政府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间关系、政府预算和财政、公共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制度改革)、战略管理、责任政府和电子政府等议题,也涉及新公共管理及治理理论兴起后的公私部门合作、合同外包、网络治理、社区服务和非营利组织管理、公民参与等新议题。 “公共政策”栏目刊登对学术流派、学术理论、学术观点和学术发展状况的评论文章,以及学术会议或其他学术活动的介绍和评论文章。 “珠江书评”栏目刊登对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及其相关领域近一年来出版的中文和外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
内容简介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地方发展。内容涵盖公共管理、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预算、危机管理、公务员制度、地方治理、电子政务、NG0治理、NPO治理、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人口管理、绩效评估、网络治理等议题。
目 录
理论前沿
透过推特看骚乱: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论创新
【〔英〕罗伯·普罗克特 法丽达·维斯亚历克斯·沃特】
重访新公共服务理论【〔美〕珍妮·登哈特 罗伯特·登哈特】
政务中国
大数据背景下行政监督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规避【燕 博】
政务服务流程再造:荔湾经验【张志超】
“三局合一”的效果评估:南沙案例【于 静 颜海娜】
公共政策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研究态势与热点主题【邬定国】
中国城市公共住房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分析【周丽婷 杨干生】
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第三方评估
——基于项目治理的视角【匡梦叶】
地方治理
20世纪30年代美国治理沙尘暴的经验与启示【崔艳红】
农村基层选举与治理的分离困境分析与路径选择【章荣君】
PPP模式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多方合作供给研究【曹源迪】
都市报告
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治理工具选择的双重逻辑
——G市Q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胡玉凤 白 锐】
城市暴雨机理机制分析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汪 云 迟 菲 陈 安】
回家过年:农村打工者家的生产【姚华松】
珠江书评
城区治理的先声
——阅读《大都市治理的荔湾实践》【李步云】
面向公民权:农民身份转变的政治社会学
——读《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研究》【陈晓运 陈彦全】
行家访谈
寻访中国社会工作“人”的学术足迹——陈社英教授访谈【郭小敏】
变革时代的生命阅读——严强教授访谈录【陈 潭】
Guangzhou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稿约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辑刊体例
前 言
卷首语
落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不自觉地想起了马克思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还有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其实,在两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境里,“革命”“改革”强调的核心内容都是创新和变革。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重温这两句话,无疑能给人更多的警醒和启示。
联想到前不久参加的一次调研,发现插上互联网技术的翅膀后,目前的基层社会治理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不仅网络化治理的内容大大丰富,社保、计生、养老等事项的办理可以不用走出村庄和社区,就连货物的买卖也通过电商平台可以就地解决。即使政府治理也可以通过市、县、乡三级共享的指挥平台便捷实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扁平化,有些地方乡镇、街道一级的服务职能逐步弱化,村/社区支部书记走向专职化,村民/居民更加自主化等。
考察历史可知,我国有变革的传统,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变革史。为人们所熟知的改革有:春秋时期子产在郑国的改革和管仲变法、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商鞅变法、西汉的汉武帝改革和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唐代的两税法和永贞革新、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雍正改革、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其他小一点的改革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虽然这些改革败多胜少,不过从大历史的角度观之,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凭着这种不甘平庸落后,积极求变图强的精神和气质,中华民族才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奋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改革时间”。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真刀真枪、大刀阔斧,涉险滩、动“奶酪”,出台的改革举措数量之多、力度之大、频次之密前所未有,破解了一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的老大难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改革的信心。
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身处变革的时代,真正地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笔者以为,以下四个方面值得仔细探究。
(1)关于理想信念的作用。改革从来就是破旧立新的大事,既要流汗,也要流血流泪。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只要触动了灵魂就能触动利益。否则,新生事物永远不可能成长壮大,改革也永远不可能成功。关于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80年前的红军长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研究发现,在那场中国历史上,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极为罕见的远征中,红军将士并不完全是想象中的充满了悲情和苦难,而是因为有了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的指引,饱含了乐观的因子,蕴藏了希望的种子。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伴随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并终走向成功。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长征”,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80年前,要取得胜利,同样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指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感召。可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激发更多的人,特别是既得利益群体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忽视的长期课题。
(2)关于各种人才的使用。事在人为,事以人成,人才是保证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汉武帝为了聚集更多的人才支持改革大业,下诏命令州郡举荐贤才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什么叫“负俗之累”,就是性格、行事、作风等有缺点,遭受常人诽议的能人、“怪才”。对于这样的不寻常人才,汉武帝也要用,渴才求才之心,溢于言表,跃于纸上。客观而论,今天人才的成长空间已经大为宽松,改革派实干家有了更大的创业舞台,但就改革伟业的迫切需要来说,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干部选用政策等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检验现实中是否重视人才的重要标准,就看“负俗之累”的人才能否脱颖而出,就看知识分子提出的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个别意见,能否得到包涵和宽容。
(3)关于倒逼力量的运用。人有惰性,国家也一样,常常在退无可退时才绝地反击,奋起直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真正让倒逼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创举。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意见,提高“含金量”;安排任务要充分考虑基层承受能力,留出“自由度”,避免改革任务成为“跳起来都摘不到的桃子”。执行上要重履践诺,强化改革协同度、落实力,对无故落实不到位的坚决问责。成效上要着力体制机制构建,注重形成制度性成果,加大推广力度,减少各地对于共性问题的探索成本。关键的是,一定要促使问题倒逼、任务倒逼转化为发展倒逼,激发基层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非如此,即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效果也好不到哪去。只有基层有了一种“不得不改”的内在需要、“我要来改”的行动自觉、“改了真好”的思想共识,才不用担心困难解决不好、改革推而不动、问题逼而无功。
(4)关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套用一句俗话,成功的改革是相似的,失败的改革各有各的原因。历史是好的老师。考察中国改革史可知,改革失败有主导者权威不够的,有决心不大朝令夕改的,有权力继承出现问题而中断的,有策略运用不当的,有“歪嘴和尚把经念歪”的,也有没有章法乱改的,等等。其中,王莽改制极具反面价值。如果说,其禁止买卖奴婢还有点历史进步意义的话,那么施行“王田制”,推行土地国有化,废除土地私有制,则是“脚步向前走,眼睛向后看”(柏杨语),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这还算有点理想主义色彩,那么七年进行了四次币值改革,大幅改变官制和地名,则近乎有点乱来了。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笔者以为,今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做到“三个符合”: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大一统文化传统。做到了这“三个符合”,就不会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决不能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就以学术为职志的研究者来说,思想当为天下苍生点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员干部来说,激情当为亿兆斯民点燃。如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怕是微小的贡献,于己而言,就是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是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都必须努力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或许并不遥远,中华民族也将再次登上世界民族之巅。但无论我们如何强大,都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叮嘱:“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东东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教训已经多次让“后人”扼腕叹息,长叹息而掩涕!变能启盛,唯变不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核心命题,再也不能让治乱循环的逻辑上演,一定要跳出历史的周期律,真正从根本上改写历史!
史海威
2016年12月28日初稿于长沙
2017年3月17日修订于长沙
落笔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不自觉地想起了马克思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还有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其实,在两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境里,“革命”“改革”强调的核心内容都是创新和变革。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重温这两句话,无疑能给人更多的警醒和启示。
联想到前不久参加的一次调研,发现插上互联网技术的翅膀后,目前的基层社会治理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不仅网络化治理的内容大大丰富,社保、计生、养老等事项的办理可以不用走出村庄和社区,就连货物的买卖也通过电商平台可以就地解决。即使政府治理也可以通过市、县、乡三级共享的指挥平台便捷实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扁平化,有些地方乡镇、街道一级的服务职能逐步弱化,村/社区支部书记走向专职化,村民/居民更加自主化等。
考察历史可知,我国有变革的传统,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变革史。为人们所熟知的改革有:春秋时期子产在郑国的改革和管仲变法、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商鞅变法、西汉的汉武帝改革和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唐代的两税法和永贞革新、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雍正改革、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等。其他小一点的改革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虽然这些改革败多胜少,不过从大历史的角度观之,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凭着这种不甘平庸落后,积极求变图强的精神和气质,中华民族才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奋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改革时间”。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真刀真枪、大刀阔斧,涉险滩、动“奶酪”,出台的改革举措数量之多、力度之大、频次之密前所未有,破解了一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的老大难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改革的信心。
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身处变革的时代,真正地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笔者以为,以下四个方面值得仔细探究。
(1)关于理想信念的作用。改革从来就是破旧立新的大事,既要流汗,也要流血流泪。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只要触动了灵魂就能触动利益。否则,新生事物永远不可能成长壮大,改革也永远不可能成功。关于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80年前的红军长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研究发现,在那场中国历史上,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极为罕见的远征中,红军将士并不完全是想象中的充满了悲情和苦难,而是因为有了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的指引,饱含了乐观的因子,蕴藏了希望的种子。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伴随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并终走向成功。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长征”,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80年前,要取得胜利,同样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指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感召。可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激发更多的人,特别是既得利益群体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忽视的长期课题。
(2)关于各种人才的使用。事在人为,事以人成,人才是保证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汉武帝为了聚集更多的人才支持改革大业,下诏命令州郡举荐贤才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什么叫“负俗之累”,就是性格、行事、作风等有缺点,遭受常人诽议的能人、“怪才”。对于这样的不寻常人才,汉武帝也要用,渴才求才之心,溢于言表,跃于纸上。客观而论,今天人才的成长空间已经大为宽松,改革派实干家有了更大的创业舞台,但就改革伟业的迫切需要来说,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干部选用政策等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检验现实中是否重视人才的重要标准,就看“负俗之累”的人才能否脱颖而出,就看知识分子提出的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个别意见,能否得到包涵和宽容。
(3)关于倒逼力量的运用。人有惰性,国家也一样,常常在退无可退时才绝地反击,奋起直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真正让倒逼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创举。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意见,提高“含金量”;安排任务要充分考虑基层承受能力,留出“自由度”,避免改革任务成为“跳起来都摘不到的桃子”。执行上要重履践诺,强化改革协同度、落实力,对无故落实不到位的坚决问责。成效上要着力体制机制构建,注重形成制度性成果,加大推广力度,减少各地对于共性问题的探索成本。关键的是,一定要促使问题倒逼、任务倒逼转化为发展倒逼,激发基层解决问题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非如此,即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效果也好不到哪去。只有基层有了一种“不得不改”的内在需要、“我要来改”的行动自觉、“改了真好”的思想共识,才不用担心困难解决不好、改革推而不动、问题逼而无功。
(4)关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套用一句俗话,成功的改革是相似的,失败的改革各有各的原因。历史是好的老师。考察中国改革史可知,改革失败有主导者权威不够的,有决心不大朝令夕改的,有权力继承出现问题而中断的,有策略运用不当的,有“歪嘴和尚把经念歪”的,也有没有章法乱改的,等等。其中,王莽改制极具反面价值。如果说,其禁止买卖奴婢还有点历史进步意义的话,那么施行“王田制”,推行土地国有化,废除土地私有制,则是“脚步向前走,眼睛向后看”(柏杨语),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这还算有点理想主义色彩,那么七年进行了四次币值改革,大幅改变官制和地名,则近乎有点乱来了。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笔者以为,今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做到“三个符合”: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大一统文化传统。做到了这“三个符合”,就不会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决不能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就以学术为职志的研究者来说,思想当为天下苍生点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员干部来说,激情当为亿兆斯民点燃。如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怕是微小的贡献,于己而言,就是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是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都必须努力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或许并不遥远,中华民族也将再次登上世界民族之巅。但无论我们如何强大,都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叮嘱:“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东东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教训已经多次让“后人”扼腕叹息,长叹息而掩涕!变能启盛,唯变不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核心命题,再也不能让治乱循环的逻辑上演,一定要跳出历史的周期律,真正从根本上改写历史!
史海威
2016年12月28日初稿于长沙
2017年3月17日修订于长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