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14676
编辑推荐
跟老舍足迹走北京
随舒乙寻老舍文学地图
百余幅老照片再现胡同里的民国范儿
随舒乙寻老舍文学地图
百余幅老照片再现胡同里的民国范儿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文化名人舒乙先生关于老舍先生的回忆文集,图文并茂,将旧京影像与文学描绘有机结合,使读者在空间里追寻老舍的文学内涵,在心中编织出老舍的北京人文地图。在本书中,舒乙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梳理了老舍在北京的生活空间,小羊圈胡同、西直门、德胜门、高梁桥、护国寺、什刹海、丰盛胡同……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正红旗下》等老舍的作品中人物生活的地域原型予以一一复现,还原了晚清至“文革”前几代北京人真实的生活空间。阅读本书,就是循着祁家老小的足迹,循着骆驼祥子的黄包车辙印,更是循着老舍先生的记忆,回到了数十年前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城尚未遭到大拆大改之前,舒乙先生和著名摄影师张肇基先生以老舍作品为线索,把老舍生活过的地方一一拍照留念,如今照片上的原址已残破不堪,甚或消失不见,只留下这百余幅珍贵的影像记忆,供人追忆往昔。
目 录
老舍著作与北京城
顶小顶小的小羊圈胡同
一个京城旗人贫儿的辛亥经历
比老舍还老的枣树突然消失
老舍爱北京的启示
北京美的街——景山前街及其延伸线
老舍的1950年
丹柿百花小院
老舍先生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老舍下小馆
老舍和仿膳
老舍和贝满女中
老舍两部遗失的剧本
《骆驼祥子》的又一套插图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
《四世同堂》居然有一部北碚版
《剑北篇》的足迹
赶出来的集——老舍部短篇小说集
部以地域为特征的老舍文集
又一片天地:老舍六十八出京戏“戏改”剧目提纲手稿
没有下落的致日本作家的遗稿
老舍、胡絜青藏画故事五则
“老舍、胡絜青藏画展”的五个“难得”
雅兴——老舍在古画上题诗题词
老舍·孩子·儿童文学
老舍先生怎样当会长
老舍和上海朋友
一封赛珍珠关于老舍的重要信件
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
老舍文学与主流的逆反
老舍和胡絜青的墓
过去了四十九年
顶小顶小的小羊圈胡同
一个京城旗人贫儿的辛亥经历
比老舍还老的枣树突然消失
老舍爱北京的启示
北京美的街——景山前街及其延伸线
老舍的1950年
丹柿百花小院
老舍先生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老舍下小馆
老舍和仿膳
老舍和贝满女中
老舍两部遗失的剧本
《骆驼祥子》的又一套插图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
《四世同堂》居然有一部北碚版
《剑北篇》的足迹
赶出来的集——老舍部短篇小说集
部以地域为特征的老舍文集
又一片天地:老舍六十八出京戏“戏改”剧目提纲手稿
没有下落的致日本作家的遗稿
老舍、胡絜青藏画故事五则
“老舍、胡絜青藏画展”的五个“难得”
雅兴——老舍在古画上题诗题词
老舍·孩子·儿童文学
老舍先生怎样当会长
老舍和上海朋友
一封赛珍珠关于老舍的重要信件
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
老舍文学与主流的逆反
老舍和胡絜青的墓
过去了四十九年
前 言
序 :老舍的人文地图
舒 乙
整整三十年前,在1984年秋天, 我和两位老舍研究者――王行之、李志强,以及一位专业的摄像师张肇基,在我的倡议和带领下,一起有过一次实地考察,为期一个多月,专门把在北京的和老舍先生有关的地方一一做了一次调查,还都拍了照,留作档案,这其中包括以下六大类:
一.他的诞生地以及诞生地周边的一些景点,这些地点日后都被写进了老舍小说;
二.他的小学、中学、师范旧址;
三.他的工作地点,早期的和晚期的;
四.他母亲,即我的祖母,住过的地方;
五.他自己住过的地方,早期的和晚期的;
六.他自己舍命的地点。
据张肇基统计,在那次调查中,他前前后后一共拍摄了四百多张照片,用彩色胶卷,都有底片。他后来把它们保存在自己的家里,并一一编了号,在背面还写了简要说明。照片始终保存着,不曾遗失。
李志强用笔名李犁耘在1986年8月写了一本小册子,叫《老舍在北京的足迹》,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记述了这次考察。书的后面附了43张张肇基在此次考察中所拍的照片。据我所知,除了这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的照片发表过之外,其余的三百多张至今还从未发表。
我于1982年,在济南,在次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撰写和发表了一篇题为《老舍著作和北京城》的论文,全面阐述了老舍先生的一个重要文学主张。他在小说中主张为描述的人物根据故事情节需要舖垫详尽的地理背景,而对这些地理背景他都使用北京真实的地名。这样的地名在他的作品中一共有240多个,都可以真的在北京市内一一找到。我把它们分别列出来,并对它们进行了功能分类,分门别类地分析了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我有一个发现,这些真实的地名绝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城的西北角。这样,这个现象便和老舍先生本人的身世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原来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于是,我便对与他本人身世有关的地点又专门做了一番疏理,分别就他的出生、受教育和工作地点及对他的生命有过重大影响的地点进行了排队和剖析,指出这些地点和他日后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篇文章后来意外地受到学术界的欢迎和重视,并引发一系列被命名为“文学地理学”的论文相继发表。
由此,又印证了老舍先生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他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对一位作家非常重要,因为对童年和少年的回忆是深刻而难忘的,而这种回忆是极其鲜活和具体的,也很亲切,而亲切往往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在此次编辑《老舍和北京特质》一书时,我突然想到,何不把《老舍著作和北京城》和张肇基的照片一并发表呢,那不是天生的一对吗。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出版集团的高立志总编和资深编辑杨良志先生,并建议将书名定为《老舍的人文地图》。结果,一拍即合。他们立刻找到了张肇基,由后者提供全套照片,交我进行挑选,作为这本书的系列插图。后,经过筛选,算下来,能作到所选照片有五分之四是从未发表过的。
这就是“老舍人文地图”这个命名的来历。书,也因此成为图文并茂的。
我要强调的是,这批照片里所拍的老房子已经有近百分之六十的被拆除了,不存在了,在短短的三十年之内!因此,这是一批珍贵的照片,有文物式的史料价值,不可轻视。
发表它们,是顺理成章的事,我将为它们写详细的说明文字,让它们永存。毕竟这是和老舍先生本人的身世,以及和老舍文学有直接关系的东西,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文物史料价值。
幸亏动手早,当时,三十年前,这些房子和地址都能一一找到,可以进行核实,进行采访,进行拍照,甚至可以找到一些当事人来回忆。想想,真有点后怕,哪怕再晚上五年,照片里的一些建筑就将变成推土机下的废墟,便再也看不见它们的真面貌了。所以,要快动手啊,要抓紧啊,要抢救啊,别迟疑啊。这是我的感慨,也是我的结论。
舒 乙
整整三十年前,在1984年秋天, 我和两位老舍研究者――王行之、李志强,以及一位专业的摄像师张肇基,在我的倡议和带领下,一起有过一次实地考察,为期一个多月,专门把在北京的和老舍先生有关的地方一一做了一次调查,还都拍了照,留作档案,这其中包括以下六大类:
一.他的诞生地以及诞生地周边的一些景点,这些地点日后都被写进了老舍小说;
二.他的小学、中学、师范旧址;
三.他的工作地点,早期的和晚期的;
四.他母亲,即我的祖母,住过的地方;
五.他自己住过的地方,早期的和晚期的;
六.他自己舍命的地点。
据张肇基统计,在那次调查中,他前前后后一共拍摄了四百多张照片,用彩色胶卷,都有底片。他后来把它们保存在自己的家里,并一一编了号,在背面还写了简要说明。照片始终保存着,不曾遗失。
李志强用笔名李犁耘在1986年8月写了一本小册子,叫《老舍在北京的足迹》,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记述了这次考察。书的后面附了43张张肇基在此次考察中所拍的照片。据我所知,除了这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的照片发表过之外,其余的三百多张至今还从未发表。
我于1982年,在济南,在次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撰写和发表了一篇题为《老舍著作和北京城》的论文,全面阐述了老舍先生的一个重要文学主张。他在小说中主张为描述的人物根据故事情节需要舖垫详尽的地理背景,而对这些地理背景他都使用北京真实的地名。这样的地名在他的作品中一共有240多个,都可以真的在北京市内一一找到。我把它们分别列出来,并对它们进行了功能分类,分门别类地分析了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我有一个发现,这些真实的地名绝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城的西北角。这样,这个现象便和老舍先生本人的身世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原来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于是,我便对与他本人身世有关的地点又专门做了一番疏理,分别就他的出生、受教育和工作地点及对他的生命有过重大影响的地点进行了排队和剖析,指出这些地点和他日后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篇文章后来意外地受到学术界的欢迎和重视,并引发一系列被命名为“文学地理学”的论文相继发表。
由此,又印证了老舍先生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他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对一位作家非常重要,因为对童年和少年的回忆是深刻而难忘的,而这种回忆是极其鲜活和具体的,也很亲切,而亲切往往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在此次编辑《老舍和北京特质》一书时,我突然想到,何不把《老舍著作和北京城》和张肇基的照片一并发表呢,那不是天生的一对吗。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出版集团的高立志总编和资深编辑杨良志先生,并建议将书名定为《老舍的人文地图》。结果,一拍即合。他们立刻找到了张肇基,由后者提供全套照片,交我进行挑选,作为这本书的系列插图。后,经过筛选,算下来,能作到所选照片有五分之四是从未发表过的。
这就是“老舍人文地图”这个命名的来历。书,也因此成为图文并茂的。
我要强调的是,这批照片里所拍的老房子已经有近百分之六十的被拆除了,不存在了,在短短的三十年之内!因此,这是一批珍贵的照片,有文物式的史料价值,不可轻视。
发表它们,是顺理成章的事,我将为它们写详细的说明文字,让它们永存。毕竟这是和老舍先生本人的身世,以及和老舍文学有直接关系的东西,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文物史料价值。
幸亏动手早,当时,三十年前,这些房子和地址都能一一找到,可以进行核实,进行采访,进行拍照,甚至可以找到一些当事人来回忆。想想,真有点后怕,哪怕再晚上五年,照片里的一些建筑就将变成推土机下的废墟,便再也看不见它们的真面貌了。所以,要快动手啊,要抓紧啊,要抢救啊,别迟疑啊。这是我的感慨,也是我的结论。
媒体评论
我真爱北平。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老舍
在线试读
过去了四十九年
爸去世已四十年,真快呀,四十年了。想想,四十年前的事几乎一刻也没消停过,全在脑子里都装着,真真的。就因为如此,四十年一晃而过,没觉得这么长。可毕竟是四十年了,我自己已经七十有一。爸去世时他本人不过才六十七岁。
平时在家,孩子们称他为“爸”,管妈妈叫“妈”,亲切、简练、顺嘴。后来写文章才写“父亲”“母亲”。今天,仿佛直接面对他,还是称呼“爸”吧。
爸多次描写过他自己的诞生,老说他差点要了太太的命。我们满族人管祖母叫“太太”。祖母生这个小儿子的时候已四十岁。年高体虚,失血过多,昏厥过去。家人七手八脚地救产妇,无暇顾及刚产下的婴儿。幸亏他的大姐及时赶到,将无人照管的小生命揣在怀里,免于一死。所以,后来,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散文回忆中,他都一直念叨自己的母亲和大姐的好处,感恩不尽;虽然,字里行间,总是带着一股浓浓的悲凉,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很苦,连冬天屋里的水都要冻在缸里。这是他的生。
对他的死,他自己没法写了。在后时刻,家里只有三个人见过他,也同样是悲凉的,甚至更凉更惨。妈是后一位和他有过长谈的,内容不详。妈直至死,也很少吐露,不过他问过妈,家里还有多少钱,够孩子们活下去用吗?到死,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家长,有点老式的。临死前,出家门时,他曾把我的独女,他三岁的孙女叫出来,说:“跟爷爷说再——见——”非常像他自己在《茶馆》中让老王掌柜在临死前对孙女小花说的“跟爷爷说再——见——”,如出一辙。他死后,家人陪伴过他的遗体的,只我一人,在太平湖畔,在1966年8月25日的黄昏和深夜,在细雨中。他躺在湖畔的小道上,在野草丛中,盖着一领破席。这是他的死。
也极悲凉。
回顾他的一生,很具典型性。他是一位典型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于患难,为祖国的昌盛、为人民的福祉奋斗一生,又死于患难,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还有他本人的许多感人的事迹。巴金先生说老舍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好的典型”,这是对他的评价。其实,爸的身世本身是个大悲剧,的确很有典型性的。
爸早年在英国教过五年书,在那儿走上文坛,成为一名业余作家。他在小说中几乎没说过英国人一句好话,因为那个时候英国人瞧不起中国人,很傲慢。爸当时年薪二百五十英镑,比一般英国的大学生的费用水平还低。一个月二十英镑中有两英镑要寄回家赡养老母,七英镑用来交房租,剩下十一英镑要应付全部生活开支,包括交通费、日常用品费等等,而其价值仅够每天买七碗汤面,真可怜。那时爸经常挨饿,人长得很瘦,得了胃下垂病。
他的坚强,他的不屈,就是穷人那种咬牙精神,这种气质伴随他走过了一生。
爸常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看他的《猫城记》《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等等都能看出来,但是,在悲的后面读者总能感到有一股硬劲。没有这点硬劲,穷人活不下去。他也活不下去。有一次,他看过样片后,对电影《方珍珠》的导演徐昌霖先生悄悄说了一句话:“穷人是不轻易掉泪的!”这是他自身的人生观。这点骨气让他自己结束了他的生命。
爸在一生中拒绝过好几次发财的机会。主动辞去薪金丰厚的京师北郊劝学员一职就是早的一例。抗战时,当时的国民党宣传部部长请他写一本小说,立意是拥护领袖,吹捧“绝智”“太平”,答应给他三十万稿费,被他一口拒绝。他视钱财如粪土,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直到死,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爸很能吃亏,几乎把吃亏当己任。受委屈,受气,自己跑腿倒贴路费饭钱是常有的事。自己心中有一个杠杠,杠杠之内什么都能凑合,都能和别人分享,都能将就,都能容忍,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非把事情负责任地干到底不可。爸的这个特点是众人皆知的,这也是他顶可爱的地方,被称为大好人。
但大好人也有自己的脾气,我见过爸发脾气,因为有人欺负人,他看不下去。爸常把自己的手伸给许多倒霉的人。他的手很小,很软,很温暖。有好多时候,这样伸手对他自己是相当危险的,特别是在政治上,要有好大的勇气,但爸心软,他看着难受,他要伸手,不要任何回报。
在形势已经相当紧张的时候,艺术家们被迫背着钢琴下乡,爸回到家中一脸沮丧地对我们说:其实我有用啊,下乡之后当夜我就能编快板、写鼓词;我报了名,可惜人家不让我去。……他哪儿知道他已经被彻底排除在文艺队伍之外了。就在此时,爸还对王莹、谢和庚夫妇说:我还打算写三部长篇小说:一部自传、八大胡同的故事和天桥的故事。爸是个写家,以编故事为生,把老百姓的事写在自己的故事里,他以此为乐,渴望自由地创作。他是个非常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又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爸的好朋友作家们,后来有的很长寿,巴老活了一百零一岁,冰心、臧克家都是九十九岁。如果也再给他四十年,或者三十年,哪怕二十年,三部小说大概都能问世。
想到这,我很难过。
爸去世已四十年,真快呀,四十年了。想想,四十年前的事几乎一刻也没消停过,全在脑子里都装着,真真的。就因为如此,四十年一晃而过,没觉得这么长。可毕竟是四十年了,我自己已经七十有一。爸去世时他本人不过才六十七岁。
平时在家,孩子们称他为“爸”,管妈妈叫“妈”,亲切、简练、顺嘴。后来写文章才写“父亲”“母亲”。今天,仿佛直接面对他,还是称呼“爸”吧。
爸多次描写过他自己的诞生,老说他差点要了太太的命。我们满族人管祖母叫“太太”。祖母生这个小儿子的时候已四十岁。年高体虚,失血过多,昏厥过去。家人七手八脚地救产妇,无暇顾及刚产下的婴儿。幸亏他的大姐及时赶到,将无人照管的小生命揣在怀里,免于一死。所以,后来,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散文回忆中,他都一直念叨自己的母亲和大姐的好处,感恩不尽;虽然,字里行间,总是带着一股浓浓的悲凉,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很苦,连冬天屋里的水都要冻在缸里。这是他的生。
对他的死,他自己没法写了。在后时刻,家里只有三个人见过他,也同样是悲凉的,甚至更凉更惨。妈是后一位和他有过长谈的,内容不详。妈直至死,也很少吐露,不过他问过妈,家里还有多少钱,够孩子们活下去用吗?到死,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家长,有点老式的。临死前,出家门时,他曾把我的独女,他三岁的孙女叫出来,说:“跟爷爷说再——见——”非常像他自己在《茶馆》中让老王掌柜在临死前对孙女小花说的“跟爷爷说再——见——”,如出一辙。他死后,家人陪伴过他的遗体的,只我一人,在太平湖畔,在1966年8月25日的黄昏和深夜,在细雨中。他躺在湖畔的小道上,在野草丛中,盖着一领破席。这是他的死。
也极悲凉。
回顾他的一生,很具典型性。他是一位典型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于患难,为祖国的昌盛、为人民的福祉奋斗一生,又死于患难,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还有他本人的许多感人的事迹。巴金先生说老舍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好的典型”,这是对他的评价。其实,爸的身世本身是个大悲剧,的确很有典型性的。
爸早年在英国教过五年书,在那儿走上文坛,成为一名业余作家。他在小说中几乎没说过英国人一句好话,因为那个时候英国人瞧不起中国人,很傲慢。爸当时年薪二百五十英镑,比一般英国的大学生的费用水平还低。一个月二十英镑中有两英镑要寄回家赡养老母,七英镑用来交房租,剩下十一英镑要应付全部生活开支,包括交通费、日常用品费等等,而其价值仅够每天买七碗汤面,真可怜。那时爸经常挨饿,人长得很瘦,得了胃下垂病。
他的坚强,他的不屈,就是穷人那种咬牙精神,这种气质伴随他走过了一生。
爸常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看他的《猫城记》《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等等都能看出来,但是,在悲的后面读者总能感到有一股硬劲。没有这点硬劲,穷人活不下去。他也活不下去。有一次,他看过样片后,对电影《方珍珠》的导演徐昌霖先生悄悄说了一句话:“穷人是不轻易掉泪的!”这是他自身的人生观。这点骨气让他自己结束了他的生命。
爸在一生中拒绝过好几次发财的机会。主动辞去薪金丰厚的京师北郊劝学员一职就是早的一例。抗战时,当时的国民党宣传部部长请他写一本小说,立意是拥护领袖,吹捧“绝智”“太平”,答应给他三十万稿费,被他一口拒绝。他视钱财如粪土,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直到死,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爸很能吃亏,几乎把吃亏当己任。受委屈,受气,自己跑腿倒贴路费饭钱是常有的事。自己心中有一个杠杠,杠杠之内什么都能凑合,都能和别人分享,都能将就,都能容忍,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非把事情负责任地干到底不可。爸的这个特点是众人皆知的,这也是他顶可爱的地方,被称为大好人。
但大好人也有自己的脾气,我见过爸发脾气,因为有人欺负人,他看不下去。爸常把自己的手伸给许多倒霉的人。他的手很小,很软,很温暖。有好多时候,这样伸手对他自己是相当危险的,特别是在政治上,要有好大的勇气,但爸心软,他看着难受,他要伸手,不要任何回报。
在形势已经相当紧张的时候,艺术家们被迫背着钢琴下乡,爸回到家中一脸沮丧地对我们说:其实我有用啊,下乡之后当夜我就能编快板、写鼓词;我报了名,可惜人家不让我去。……他哪儿知道他已经被彻底排除在文艺队伍之外了。就在此时,爸还对王莹、谢和庚夫妇说:我还打算写三部长篇小说:一部自传、八大胡同的故事和天桥的故事。爸是个写家,以编故事为生,把老百姓的事写在自己的故事里,他以此为乐,渴望自由地创作。他是个非常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又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爸的好朋友作家们,后来有的很长寿,巴老活了一百零一岁,冰心、臧克家都是九十九岁。如果也再给他四十年,或者三十年,哪怕二十年,三部小说大概都能问世。
想到这,我很难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