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59993
编辑推荐
组织跟生物一样不断进化,进化能力源于自我驱动和自我激活的系统,源于系统要素之间的链接、交互和分享。
内容简介
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浪潮,企业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对这一时代难题,本书给出了回答——组织进化。
开放、动态、连接、迭代,泛在互联的这些特征,指明了组织的未来:在网络中成长,在融合中共创,是一种必然。依循这一逻辑,《未来的组织:企业持续成长的智慧》构建了新环境-新战略-新组织-新管理层层递进的思想体系。
认识互联浪潮的大势和新商业环境的隐藏规则,是组织变革的前提,也是第1章的主题。第2章回归战略视角,考察企业的发展模式、竞争方式、价值定位,对这些大问题的思考将决定企业的成长路径。新战略呼唤新组织,第3章集中探讨互联组织的特点和演进阶段。第4章聚焦互联组织的重构,详细阐释了刚性四维与柔性四网的原则和方法。第5章围绕人本主义的理念,重建由人的成长到组织成长的管理方式。
开放、动态、连接、迭代,泛在互联的这些特征,指明了组织的未来:在网络中成长,在融合中共创,是一种必然。依循这一逻辑,《未来的组织:企业持续成长的智慧》构建了新环境-新战略-新组织-新管理层层递进的思想体系。
认识互联浪潮的大势和新商业环境的隐藏规则,是组织变革的前提,也是第1章的主题。第2章回归战略视角,考察企业的发展模式、竞争方式、价值定位,对这些大问题的思考将决定企业的成长路径。新战略呼唤新组织,第3章集中探讨互联组织的特点和演进阶段。第4章聚焦互联组织的重构,详细阐释了刚性四维与柔性四网的原则和方法。第5章围绕人本主义的理念,重建由人的成长到组织成长的管理方式。
目 录
目录
序
引言 // 001
第1章 互联网与新商业环境 // 005
泛在互联
连接的进化
泛在互联的逻辑
新商业环境
新商业规则
关系决定竞争力
第2章 战略制胜 // 027
竞争变局与战略变革
互联时代的竞争变局
战略路径难题
互联时代的战略选择
共享经济的迷思
企业进化新规则
战略变革三部曲
定位:创造独特价值
价值共创时代
定位: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
第3章 创变组织 // 069
企业竞争力之源
定位封侯还是组织为王
可持续企业
互联组织的崛起
互联组织的进化
组织进化简史
连接型组织
敏捷型组织
智慧型组织
第4章 激活系统 // 115
激活关系
组织关系的隐藏阶梯
分享驱动关系
重构刚性四维
结构:扁平柔性
流程:协同敏捷
岗位:动态成长
制度:激励共创
再造柔性四网
传播网络
协同网络
决策网络
文化网络
第5章 赋能社群 // 167
从组织到社群
组织的消逝
人的崛起
发现员工
赋能社群
企业的目的
从管控到赋能
成长驱动成果
教练始于你
立己:自我成长
成人:管理者成为教练
共创:行动共同体
结语 // 223
参考文献 // 227
序
引言 // 001
第1章 互联网与新商业环境 // 005
泛在互联
连接的进化
泛在互联的逻辑
新商业环境
新商业规则
关系决定竞争力
第2章 战略制胜 // 027
竞争变局与战略变革
互联时代的竞争变局
战略路径难题
互联时代的战略选择
共享经济的迷思
企业进化新规则
战略变革三部曲
定位:创造独特价值
价值共创时代
定位: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
第3章 创变组织 // 069
企业竞争力之源
定位封侯还是组织为王
可持续企业
互联组织的崛起
互联组织的进化
组织进化简史
连接型组织
敏捷型组织
智慧型组织
第4章 激活系统 // 115
激活关系
组织关系的隐藏阶梯
分享驱动关系
重构刚性四维
结构:扁平柔性
流程:协同敏捷
岗位:动态成长
制度:激励共创
再造柔性四网
传播网络
协同网络
决策网络
文化网络
第5章 赋能社群 // 167
从组织到社群
组织的消逝
人的崛起
发现员工
赋能社群
企业的目的
从管控到赋能
成长驱动成果
教练始于你
立己:自我成长
成人:管理者成为教练
共创:行动共同体
结语 // 223
参考文献 // 227
前 言
序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的警世名言,用来形容互联网浪潮,再贴切不过。
这是一场席卷全世界、各行业、所有人的革命。作为技术和资本的完美结合,互联网公司在近30年的实践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富可敌国的世界巨头,有的不过用了一二十年。顺势者昌,莫过于此。
一边是火热的互联网公司,一边是困窘的传统企业。在经济遇冷、竞争加剧、市场饱和的境况中,传统企业举步维艰。时不时传来的企业倒闭潮,总在敲打着人们的神经。
互联网浪潮的汹涌与宏观经济的衰退,不会影响睿智者的判断,相反却会成为改革家的机遇。凭借深刻的洞见、果断的行动和坚强的意志,一批优秀企业开启了变革、颠覆的自我突破之旅。其中的佼佼者,如破釜沉舟的海尔,深入无人区的华为,变身云商的苏宁,不仅让自身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传统企业穿越互联浪潮提供了卓尔不凡的范例。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胆略、有实力度过危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尤其是处于产业生态链底端的数千万家中小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让它们进退两难,挣扎于生死之间。
互联网浪潮给所有企业制造了三大难题。首要的难题是价值难题。创造价值,在互联时代变得愈发困难。这不仅因为互联网冲击了原有的商业规则、生产方式和交易模式,更要命的是,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将价值创造抛入动荡之中:同质化极为严重,价值迅速衰减。创造价值尚且不易,创造独特价值该有多难?
企业的价值难题与竞争难题息息相关。互联网带来了全球的竞争者、跨界的竞争者和海量的个体竞争者。互联时代的竞争版图已经面目全非。地域的界限、行业的壁垒、公司的边界,被以连接和融合为己任的互联网逐渐抹平。互联时代,竞争者之众,定位对手之难,正在超越传统企业的认知边界。
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速度难题。“唯快不破”被互联网公司视为黄金法则,绝非偶然。面对四面八方的竞争者,面对价值创造的困境,面对广域空间的用户,先到者先得,势在必然。互联网公司的实践表明,与稳定有序的传统商业不同,在混乱失序的状态中,快速出击、野蛮生长的公司似乎有更多的存活机会。
如何创造价值?竞争还是合作?先发还是后发?它们如同三座大山,压在传统企业身上。
互联网浪潮的影响力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互联网 ”行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双创”行动、制造业振兴、工业4.0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为等待、观望的企业明确了方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企业的互联网化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时代命运,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走的道路。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六年前,我们开始切入企业SaaS服务市场,用互联网技术为数十万企业提供移动销售管理服务。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的苦与乐、彷徨和苦恼、挣扎和奋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和心得。
然而,喧嚣的互联网界充斥着碎片化、快餐式和情绪化的观点,新概念层出不穷、充满歧义,对于致力于变革的企业来说贻害无穷。不能正确思考,怎能走对道路?这也是我们撰写本书的初衷。我们认为,企业需要系统的、理性的、新鲜的思想和经验来廓清迷雾、照亮未来。
读懂互联网大势,是企业的个任务,也是本书第1章的主题。泛在互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不是想象,而是现实。它重构了世界的连接方式和组合方式,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尤其将互联网放在整个人类传播史的长河中进行观察,就能清楚地把握其本质特征。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创造了新的商业环境,发展出了新的商业规则,其中为关键的一条是:关系决定竞争力。
作为大趋势,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洞察未来,而不能停留于战术层面。第2章从竞争入手,描述了两种战略模式:空间偏向的公司和时间偏向的公司。开放而多元的互联网容易让企业在大与强、快与久的问题上更倾向于前者。就战略选择而言,并没有的战略,只有适合的战略。从实践来看,伟大的公司通常都是基业长青的公司,奥秘就蕴藏于它们可以为客户持续地创造独特的价值,在我们看来,这是正确的战略。
能够带来绩效的战略才是好战略。已有无数研究和实践证明,战略执行的乏力是导致战略失败的主因。第3章到第5章围绕战略执行主体(组织体系)的变革层层展开。第3章描述了未来可能的组织形态,我们称之为互联组织。与传统组织不同,互联组织是开放的、敏捷的和动态的社会化网络。它自身具备一种进化能力,沿着连接型组织、敏捷型组织和智慧型组织的阶梯不断演进。
互联组织的进化能力源于其自我驱动和自我激活的系统,源于系统要素之间的连接、交互和分享。这意味着封闭的传统组织需要实行两方面的重构:一方面将刚性组织柔性化,以获得灵活度、敏捷性和适应力;另一方面要重建新的联结网络,让信息、任务、决策和观念得以无障碍传播。相关主题、原则和方法在第4章中可以找到。
第5章描绘了企业管理的未来。一个基本假设(组织演化为社群)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百年的企业管理史也显示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人已经走到组织的中心位置。组织的动力、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终取决于人的激发和成长。以赋能授权为核心的教练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为互联时代的企业成长提供整套的思想体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如当初创业,我们有一个不敢言说的梦想,支撑我们走到现在,感谢梦想。
写作是思想上的革新,一场观念的冒险,其难度与创业有颇多共通之处。要继承前人的理论,要生发新的思想,要结合企业实践,还要接受质疑和挑战。为此,两位作者(一位来自业界,一位来自学界)的通力合作和持续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的裂缝,并提供了一些新经验和新思想,让本书稍显不同。
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过思想、建议和经验的人,也感谢即将给本书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
是为序。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的警世名言,用来形容互联网浪潮,再贴切不过。
这是一场席卷全世界、各行业、所有人的革命。作为技术和资本的完美结合,互联网公司在近30年的实践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富可敌国的世界巨头,有的不过用了一二十年。顺势者昌,莫过于此。
一边是火热的互联网公司,一边是困窘的传统企业。在经济遇冷、竞争加剧、市场饱和的境况中,传统企业举步维艰。时不时传来的企业倒闭潮,总在敲打着人们的神经。
互联网浪潮的汹涌与宏观经济的衰退,不会影响睿智者的判断,相反却会成为改革家的机遇。凭借深刻的洞见、果断的行动和坚强的意志,一批优秀企业开启了变革、颠覆的自我突破之旅。其中的佼佼者,如破釜沉舟的海尔,深入无人区的华为,变身云商的苏宁,不仅让自身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传统企业穿越互联浪潮提供了卓尔不凡的范例。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胆略、有实力度过危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尤其是处于产业生态链底端的数千万家中小企业,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让它们进退两难,挣扎于生死之间。
互联网浪潮给所有企业制造了三大难题。首要的难题是价值难题。创造价值,在互联时代变得愈发困难。这不仅因为互联网冲击了原有的商业规则、生产方式和交易模式,更要命的是,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将价值创造抛入动荡之中:同质化极为严重,价值迅速衰减。创造价值尚且不易,创造独特价值该有多难?
企业的价值难题与竞争难题息息相关。互联网带来了全球的竞争者、跨界的竞争者和海量的个体竞争者。互联时代的竞争版图已经面目全非。地域的界限、行业的壁垒、公司的边界,被以连接和融合为己任的互联网逐渐抹平。互联时代,竞争者之众,定位对手之难,正在超越传统企业的认知边界。
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速度难题。“唯快不破”被互联网公司视为黄金法则,绝非偶然。面对四面八方的竞争者,面对价值创造的困境,面对广域空间的用户,先到者先得,势在必然。互联网公司的实践表明,与稳定有序的传统商业不同,在混乱失序的状态中,快速出击、野蛮生长的公司似乎有更多的存活机会。
如何创造价值?竞争还是合作?先发还是后发?它们如同三座大山,压在传统企业身上。
互联网浪潮的影响力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互联网 ”行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双创”行动、制造业振兴、工业4.0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为等待、观望的企业明确了方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企业的互联网化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时代命运,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走的道路。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六年前,我们开始切入企业SaaS服务市场,用互联网技术为数十万企业提供移动销售管理服务。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的苦与乐、彷徨和苦恼、挣扎和奋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和心得。
然而,喧嚣的互联网界充斥着碎片化、快餐式和情绪化的观点,新概念层出不穷、充满歧义,对于致力于变革的企业来说贻害无穷。不能正确思考,怎能走对道路?这也是我们撰写本书的初衷。我们认为,企业需要系统的、理性的、新鲜的思想和经验来廓清迷雾、照亮未来。
读懂互联网大势,是企业的个任务,也是本书第1章的主题。泛在互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不是想象,而是现实。它重构了世界的连接方式和组合方式,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尤其将互联网放在整个人类传播史的长河中进行观察,就能清楚地把握其本质特征。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创造了新的商业环境,发展出了新的商业规则,其中为关键的一条是:关系决定竞争力。
作为大趋势,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洞察未来,而不能停留于战术层面。第2章从竞争入手,描述了两种战略模式:空间偏向的公司和时间偏向的公司。开放而多元的互联网容易让企业在大与强、快与久的问题上更倾向于前者。就战略选择而言,并没有的战略,只有适合的战略。从实践来看,伟大的公司通常都是基业长青的公司,奥秘就蕴藏于它们可以为客户持续地创造独特的价值,在我们看来,这是正确的战略。
能够带来绩效的战略才是好战略。已有无数研究和实践证明,战略执行的乏力是导致战略失败的主因。第3章到第5章围绕战略执行主体(组织体系)的变革层层展开。第3章描述了未来可能的组织形态,我们称之为互联组织。与传统组织不同,互联组织是开放的、敏捷的和动态的社会化网络。它自身具备一种进化能力,沿着连接型组织、敏捷型组织和智慧型组织的阶梯不断演进。
互联组织的进化能力源于其自我驱动和自我激活的系统,源于系统要素之间的连接、交互和分享。这意味着封闭的传统组织需要实行两方面的重构:一方面将刚性组织柔性化,以获得灵活度、敏捷性和适应力;另一方面要重建新的联结网络,让信息、任务、决策和观念得以无障碍传播。相关主题、原则和方法在第4章中可以找到。
第5章描绘了企业管理的未来。一个基本假设(组织演化为社群)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百年的企业管理史也显示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人已经走到组织的中心位置。组织的动力、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终取决于人的激发和成长。以赋能授权为核心的教练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为互联时代的企业成长提供整套的思想体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如当初创业,我们有一个不敢言说的梦想,支撑我们走到现在,感谢梦想。
写作是思想上的革新,一场观念的冒险,其难度与创业有颇多共通之处。要继承前人的理论,要生发新的思想,要结合企业实践,还要接受质疑和挑战。为此,两位作者(一位来自业界,一位来自学界)的通力合作和持续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与行、理论和实践的裂缝,并提供了一些新经验和新思想,让本书稍显不同。
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过思想、建议和经验的人,也感谢即将给本书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
是为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