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35321
★适合所有在数字化转型中探寻管理新方法的人
★数字化时代中国企业组织管理的引领者陈春花教授,阐释当今提升组织效率、获得高绩效的根本方法——协同。
★企业必须自建或者加入一个“共生系统”,找到不可或缺的位置。通过协同管理内破“部门墙”、外拓“企业边界”,使得内外系统整体效率*化,以赢得未来!
★企业是一个整体;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共生是未来组织进化的基本逻辑;价值网络成员彼此互为主体
市场瞬息万变,你是否痛彻于反应迟缓的层级结构,无法快速响应?
客户需要的是极致的体验,你是否苦于厚重的部门墙,无法有效整合?
客户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如何才能快速组织内外资源,协同共赢?
管理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提升效率。百年管理通过分工、分权、分利,带来了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的提升。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外部环境已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由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取得绩效的关键由“分”转向“合”。协同才能获得组织内外的系统整体效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未来。
协同管理的关键构成要素包括:(1)重构企业边界;(2)建立基于契约的信任;(3)找到组织内外协同的解决方案。
在生成协同管理的过程中,更需要找到协同的价值取向,并且培养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协同:共生时代的效率来源
引言为什么是协同管理?
部分协同管理的基础
章观点与判断
组织管理的新挑战
基本观点
基本原理
观察到的现实
第二章效率及其认知
分工与劳动效率化
分权与组织效率化
分利与人的效率化
协同与系统整体效率化
第二部分协同管理的关键构成要素
第三章企业边界
企业边界的本质
生产边界与组织边界延展
边界融合与边界模糊
跨界重构
第四章基于契约的信任
契约及其构成
组织内外的信任
基于契约信任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组织内协同
组织结构重组
责任与角色认知
个体适应性行为
新价值体系
第六章 组织外协同
价值扩展
互为主体的共生模式
组织集群
强链接
第三部分协同管理的生成
第七章协同价值取向及其塑造
一项关于协同管理价值取向的研究
协同价值取向构建基础
协同价值取向内涵
价值取向力量
第八章管理层的反应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管理层的主要假设
管理层价值观及其对组织成员的影响
有效的沟通及其对组织成员的影响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第九章培养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及其特征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培养
结语:协同带来无限可能
致谢
参考文献
引言为什么是协同管理?
我们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迅速扩张的新领域、未来已来的迭代、人工智能的渗透、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融入生活的数字技术、超出想象的变革步伐……
这一系列的变化,同样要求组织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改变需要遵从一个全新的、结果导向的模式。
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提升组织效率是其为核心的命题。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这就是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和我们的共识。也就是说,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是解决效率的问题。
那么,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背景下,效率从哪里来?管理的逻辑如何?这是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为了推动管理研究能够更好地贡献于实践,我们需要“从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了解管理理论经典专著中对人类管理活动的描述、抽象与总结,仔细揣摩经典理论中大师们对管理活动的深刻分析与论证过程。”从管理演变的历史来看,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这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劳动效率化;第二个阶段是行政组织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和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组织效率化;第三个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包括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人的效率化。
当我们深入去理解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福列特(Mary Parker Follett)的经典研究成果,得到了我们对于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认识:管理理论研究的命题来源于对重大实践问题的认识。泰勒正是认识到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是极其重大的问题,才有了以分工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和韦伯正是关注到组织效率的问题,才有了一般管理的5个要素和14条原则,以及科层结构。福列特则是前瞻性地关注到了科学管理中被忽视的人性因素的相关问题,通过在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中对现实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在发挥个人效率的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回顾这些管理经典时我们发现,管理大师们回答了对管理的基本理解:效率从何而来。
因解答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与人的效率而得出的“分工”、“分权”、“分利”结论,帮助组织管理中重要的“责、权、利”对等模式,而这些经典理论也在过去百年中指导无数企业的管理改善和效率提升。
我们深受德鲁克的影响,也和德鲁克一样深信,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它能够应用于实践,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时,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因此,他一再强调实践是管理学的灵魂,管理学研究是实践行动的结果,并以现实世界与原始观念(指理论)的吻合程度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
在持续研究组织效率的过程中,我们明白,影响组织环境的变量是极为多样的,因此我们需要把研究放在企业真实场景中,也就是如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所说的那样:“对于组织现象的阐释应该使用历史学家那种回归当时具体环境的方法。”把今天的环境背景嵌入到研究中,这个方式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让我们发现了今天组织管理与以往的不同:
强个体出现,组织与个体之间关系改变。
强链接关系,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由内部转向外部。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普及的速度加快,驾驭不确定性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
组织不再具有“稳态”结构。
“共生”成为未来企业组织发展的进化路径。
我们把这五点不同的组织管理特征统称为“共生时代”,引发我们围绕着组织管理的变化展开研究,我们来到组织管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亦即关注在共生时代,组织获得系统整体效率成为关键,我们的结论是:协同管理,可以让系统整体效率化。
汉迪说:“组织理论寻求用一套连贯的理念框架来替代汇集在一起的假设。正确使用和了解这些概念应该能够:有助于解释过去,从而有助于了解现在,从而有助于预见未来。”我们沿用组织理论研究的框架,这本书包括若干概念框架,用以解释今天新环境下,组织所遭遇到的各种现象,并寻求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正确理解这些相关概念,以及彼此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在组织遭遇到巨大环境挑战下,不至于焦虑与迷失,更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以使组织管理者具有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探究组织效率的新来源。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回答,“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生存背景下,组织的效率从何而来?”这个核心问题。我们期待梳理清楚组织效率发展的脉络,在每一个阶段其内在的核心关键是什么?新的效率因何而产生?新效率如何构成?要素之间的界定以及认知如何?后,管理者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们在这本书中尽可能去接近企业的真实组织管理情境,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我们需要筛选核心的概念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或者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影响要素是可以改变的,哪些行为是需要培育和发展的,以及我们如何真正获得终的系统整体效率。
本书的部分包括了一些基本观点和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组织管理面对的新挑战,以及相应必须做出的概念和判断。我们提出了四个基本观点和四个基本判断。它们很多是关于新环境下组织必须要面对的基本情形以及管理者的基本认知。也许你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判断,但是我们希望这些观点和判断,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并同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因为在我们看来,认识世界本身就是多个视角不断进化的过程。
本书第二部分根据部分介绍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判断,把着眼点放在构成系统整体效率的一些关键要素以及组织在新环境下所必需要面对的问题上。关注系统整体效率首先是因为今天的企业是在更多的外部资源高效链接与协同中生存的,因此,我们关注的个关键要素是企业边界。而在持续动态的环境下,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企业外部成员之间,都需要有在动态之中,构建彼此有效协作关系的能力,否则无法获得整体效率,因此,我们关注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契约与信任。在重构边界与建立基于契约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分别讨论第三、第四个关键要素,组织内协同与组织外协同。这些关键要素的获得,主要是从领先企业实践中归纳而出,每一个鲜活的企业实践都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
本书的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聚焦在实际工作的运用上。我们一直致力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合一,所以当从优秀企业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后,我们也力图让这些认识回归到实践中发挥作用。所以这部分我们围绕着三个话题展开,一是如何塑造协同取向价值;二是关注管理层的反应以及对员工的影响;三是培养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有关本书讨论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今天所处时代的管理新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把实践上升为规律性认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决定接受这个挑战,以获得一个组织理论与研究创新发展的起点。
我们希望借助于这本书,可以解释和描述今天优秀企业的组织管理实践,让大家可以理解这些实践中可借鉴的部分是什么;我们希望借助于这本书,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理解当前组织效率的改变,并可以应用在自己的企业实践中;当然,我们也希望借助于这本书,可以拓展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到共生时代背景下,系统整合效率的价值贡献,并有更多有意义的研究延伸出来。
谭力文.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J]. 管理学报, 2009(3):285~290.
陈春花.陈鸿志.管理经典的价值贡献——以管理实践中的效率问题为例[J].管理学报,2012(3): 315-321.
查尔斯·汉迪.组织的概念[M].方海萍等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查尔斯·汉迪.组织的概念[M].方海萍等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名人推荐◆
陈春花老师在发现和总结规律这件事上,总是充满着敏锐的洞察力,她在本书中指出,协同是解锁“未来世界”的一把钥匙。我和我的企业近年来也在思考协同创新领域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五新”战略来迎接传统企业的转型期与数字化时代的挑战,这包括了新机制、新赛道、新科技、新责任、新青年等创新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协同,就是企业能够保持活力与进取心的秘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正在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能力的协同管理者,带领企业走向未来,陈老师的观点与我们的实践不谋而合。我推荐各位管理者都能花上一点时间阅读这本作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锁“未来世界”。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未来已来。数字化时代的变化如此之大、如此之快,影响又是如此深远,我们必须主动、快速调整,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对组织效率和效能的要求。
从设置科层制组织的“分”,到打破稳定结构、设置灵活创新型团队的“合”,都是积极应对变化的策略,但本质都是要求未来的组织是动态的,组织内部是相互赋能的,组织外部是无限连接的。
陈教授提出的内外协同,首要条件是价值观的协同,如同人之灵魂,是组织活性的点睛之笔。腾讯提出的“科技向善”,也正是希望以价值观为导向,协同内外,利用科技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数字世界!
马斌腾讯集团副总裁
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协同不是个新词。本书中,陈春花老师沿着管理大师的脚步,融汇东西方文化,洞悉互联网与数字时代的本质,重新评估了协同的价值与意义,拓宽了协同的边界(实质上是无边界,意味着效率提升无止境,组织成长无涯畔),构建了协同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在高度不确定的大转型时期,比战略计划与精细化管理更需要的是宗教般的信仰,它就像黑夜茫茫大海中闪耀的航标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而基于共生、利他、诚信的协同观正是其中之一。
吴光权深圳工业总会会长、执行主席
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效率从何而来?我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深感机制和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机制保障和激励了创新活动,高效的价值创造为企业赢得了快速的增长。价值创造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内部的事情,更多的是跨企业协同,甚至用户参与的结果。陈春花教授提出的协同管理,正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关键。本书中提出的协同管理理念、行为帮助企业实现了内外部的整合,帮助企业在共生系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本书不仅是管理学的坐而论道,更是引领变革的起而行之。
书中的很多新理论、新论述,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解剖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令人时读时新,受益无穷。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数字化时代来势汹汹,文化旅游产业风起云涌,不确定性成为组织的永恒挑战。越是迷茫的时代,越需要明白的力量。炮火向内,协同而生,构建共赢商业模式,创造顾客满意价值。活着的深层密码是什么?本书提供了可靠的答案。
吴国平无锡灵山集团董事长
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着很多不可预知的考验和挑战,但正如陈教授所言,经营者一定要坚持创造客户价值的信仰。陈教授在书中的研究成果来源于管理实践,我都深有体会并认同。在这些成果中,我尤其认同陈教授提出的“联接比占有更重要”,“联接”比“连接”更贴切,这背后的实质就是协同共生。金蝶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我们正在走出企业内部,走到客户、合作伙伴那里去,直达客户,协同共生,携手重构产业价值链。
徐少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