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6101850
本书由《汉初藩国文化与文学》和《浮云游子意——读博心影选录》两部分组成。《汉初藩国文化与文学》以汉初社会为背景,论述汉初藩国文化与文学从发生、发展到终衰落的历史过程,有利于深入具体地把握汉文学的状况及其与特定历史文化的关系,深化文学史研究。《浮云游子意——读博心影选录》收录作者读博期间创作的五十多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
汉初藩国文化与文学
浮云游子意——读博心影选录
是的,我热爱北方(代后记)
这本书收录了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我在河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写下的文字,主要包括博士学位论文和部分文学创作作品。
我很早就感兴趣于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乱世既是平民阶层的地狱,也是思想者的天堂,尽管这天堂里不乏迷惘、挣扎和苦闷的气息。后来我又感兴趣于秦亡汉兴这段历史,并渐渐觉得汉初的文化与文学其实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文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就本质特征而言,汉初文化与文学其实更接近于先秦文化与文学,而跟汉初以后的汉代文化与文学距离较远。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于是我决定以汉初文化与文学为研究的基本范围,以汉初藩国文化与文学为研究的具体切入点,希望通过对汉初藩国文化与文学的比较深入的研究,来带动和深化对整个汉初文化与文学的认识。2015年12月,我开始写作《汉初藩国文化与文学研究》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得以完成。现在,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又有幸以著作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读博期间,在构思论文之余,我陆续写下文字近百篇,有诗歌,有散文,还有一篇小说。这些文字,或书写现状或回忆往昔,或叙事或议论,皆如实记录了我在读博期间的生命体验。现在选择其中的56篇附于本书后部,且名之曰“浮云游子意——读博心影选录”。
应该说明的是,我之所以将讲究求实的学术研究与讲究求虚的文学作品归于一书,并非为了故弄玄虚,这其实是我长期以来的一种观念的反映,而这篇博士学位论文也正是这一观念支配下的产物。这种观念就是:学者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学者生命体验的不断积累这二者之间应该是而且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而言,真正的古代文学研究者,一方面务必悉心研究前人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务必自觉进行本体的文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从“我者创作”中获得明晰的深刻的生命体验,并将这种生命体验有机融入务求言必有据的“他者研究”,从而赋予“他者研究”以鲜活的灵魂和思想的深度,于是终古代文学研究事实上成为了一种虚实相间的学术活动,或者说,走在虚与实之间乃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者而言,生命体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生命体验,古代文学研究者才能深切体会前人“为文之用心”。因为前代文学作品是前人生命体验的艺术概括与升华,而前人的生命体验又是与今人息息相通的,即便相隔千年亦是如此,毕竟基本的人性是超越时空的。试想茫茫宇宙间星球的寿命动辄以百万年、千万年乃至亿万年计,如果从宇宙视野观察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千年之隔,实则宛若地球上的昨日与今日之隔,这弹指一挥的千年间,基本的人性又怎能不息息相通呢?
正因为古往今来基本的人性息息相通,所以古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生命体验的积累,这样做实际上可以有效反哺文学研究,否则研究前人的作品就难免于隔靴搔痒。试问一个没有结过婚甚至没有谈过恋爱的古代文学研究者又怎能切实体会到《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酸甜苦辣呢?人类爱情婚姻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种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感,古代文学研究者不可能完全通过文本阅读而只可能通过本人的亲身体验才能具体感知。同理,一个没有遭受小人困扰的古代文学研究者又怎能切实体会到《水浒传》中杨志卖刀遇到牛二无理纠缠时的无奈与愤怒呢?古今皆有小人,估计将来也不会绝迹。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就在于格局极其狭小、底线极其低下,常为芝麻一点利益而不惜丢掉声誉的西瓜。小人不同于恶人,君子与恶人斗则意义重于泰山,与小人斗则纯属浪费生命,因此中国社会的君子面对小人时往往很是纠结:倘若为芝麻小利与之针尖对麦芒一般地缠斗不休,则不仅大幅度拉低做人的底线,还将直接影响到人生现阶段目标的完成,委实不值;然而倘若置之不理,则不仅旁人不理解,自己也会感觉闹心。我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S以及大学毕业后赴武汉工作期间所认识的H,就曾让我亲身体验过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这种既使人无奈又使人愤怒的“小人困局”——幸而类似于S和H这样待人毫无情义可言的宵小之徒,在我来到北方后再也不曾遭遇,哪怕是一个也没有。现在想想,当初这种无奈与愤怒的生命体验对于我后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君子面对小人时的心态倒也不无裨益。
文学作品是作者生命体验的艺术概括与升华,进行文学创作是古代文学研究者积累生命体验的好方法。古代文学研究者只有将文学创作日常生活化,才能不断积累生命体验,并将这生命体验有机融入到古代文学研究之中,终赋予古代文学研究以鲜活的灵魂和思想的深度。古代文学研究者如果忽视甚至鄙弃文学创作,那么其研究将很难深入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维度,只能在诸如考证、统计等等这些所谓的“实”的方面操劳。诚然,考证、统计等实证研究也非常重要,但充其量仅仅只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外围而已。这就好比攻击敌方阵地,占领敌方的外围阵地固然可喜,攻下敌方的核心阵地才是真正胜利的标志,而古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阵地,显然就是揭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以及人性得以生动揭示的种种方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中国古代文学向来充满人文情怀,古代文学研究应该是而且也必然是魅力无穷的,然而现在却有逐渐沦为大众敬而远之的无趣之学的危险,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代文学研究者本人缺少文学创作的滋养,缺乏生命体验的积累,无法给予研究对象以义理之火的关照,从而使研究结果缺失鲜活的灵魂和思想的深度。在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看来,义理是虚的,考据是实的,做考据工作才是“硬”本领。殊不知古代文学研究的外围不能取代古代文学研究的内核,假若义理不存,则考据即使再全面再精确,也至多只是一堆质量可靠的燃料罢了。
考据只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义理才是文学研究的归宿,古代文学研究必须讲究虚实相间,唯有如此,才能得之于心而立之有据。没有文学创作的滋养,没有生命体验的积累,没有义理之火的关照,古代文学研究者很容易沦为一个单调的数据搬运工和整日只知爬故纸堆的无趣者,根本不可能赋予古代文学研究以鲜活的灵魂和思想的深度,不可能让古代文学研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没有真性情的文学创作,就没有真性情的古代文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那些不将文学创作当做日常生活方式的所谓古代文学研究者,无论其名头多大,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表示怀疑。
本书除博士学位论文和“读博心影选录”之外,还附录了两幅中国历史地图,即汉高祖十二年藩国示意图和汉景帝前元三年吴楚七国叛乱前藩国示意图,以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此外附录了鲁迅先生所著《汉文学史纲要·藩国之文术》一文,以示不忘先生筚路蓝缕之功。后附录了《论汉初的纵横之儒》和《历史题材电影应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两篇读博期间所写论文。《论汉初的纵横之儒》实际上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只是由于篇幅处理等技术原因,博士学位论文无法全部囊括,故特此收录;至于《历史题材电影应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谈的虽然是电影,貌似与博士学位论文无关,但其所论“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问题实质上与博士学位论文所论汉初文化文学的核心精神问题是脉络相通的。
是为自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