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10731
1.解疑解谜
解读颇具争议的唐朝开国故事
高墌城一战主要败责是否该归于刘文静与殷开山?
邢公李密究竟厄于盛彦师还是《河洛记》所载的刘善武之手?
单雄信之死为何在《旧唐书》与《新唐书》《资治通鉴》中所述不一?
解码读者不甚了解的隋末唐初历史真相
富莫如隋——隋朝到底有多富?
巾帼之勇——传奇女子长公主平阳如何谋定而动助父征讨?
雄主窦建德——窦建德与唐朝的矛盾及李勣投降窦建德后又是如何反水的?
一生颠沛与无奈——由被发现的萧皇后墓葬我们看到了什么?
解密被误解误读的唐史事实
修缮后的唐官方史料抹去的李世民在李密事件中所起的腹黑作用是什么?
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在官方典籍塑造以外的真实形象究竟是怎样的?
2.小切口大视角
以战争小口切入,行文叙述中则将政治、文化、生活、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巧妙融入,呈现唐代开国时期整个历史概貌。如科举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后形成、新型文学的诞生、科技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抬升、关陇贵族集团的复杂关系。
3.有趣有料有看点
该书以亦庄亦谐的于氏叙述风格讲故事,对大唐风云际会的开国史有很多基于史料的推理解读,如李世民为何坚决要杀单雄信;举兵消息一传出,为何柴绍没带平阳公主一起走等等。也有很多令人捧腹的描述,阅读的代入感、现场感、推理性都极佳。
4.与央视一套《百家讲坛》栏目呼应播出
与8月下旬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百家讲坛节目《大唐开国》(上下部)呼应推出。与节目内容相比,书本在内容呈现上更为丰富饱满,情节叙写上更具有张力。
本书以考据推演与真相还原的态度解读颇具争议的唐朝开国故事,解码鲜为人知的唐朝开国史料,解密被后世误解误读的唐史事实。
本书从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临去世前倒述开来,讲述了隋朝末年国家动荡,各股割据势力蜂拥而起逐鹿中原的故事。故事以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李渊为核心,以其与各方豪强势力在争斗中此消彼长的较量为半径展开叙述。从并州风云至太原起兵,从东征屈突通到西败薛举,从瓦解李密的瓦岗军一直到决战虎牢关,其间以颇多笔墨对风云人物如雄主窦建德、劲敌王世充、猛将尉迟敬德、名臣魏征、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摹写。
作品以战争讲述和人物描写双规并行,典籍史料引介与考古遗迹发掘互为佐证,以严谨的考据、周密的推演讲述了诸多被大家误解误读的历史史实,如所谓的“晋阳宫逼宫”事件之始末,如“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史实真相,以及对其中各路人马之间犬牙交错的利益牵扯,各方势力之间变幻不定的矛盾冲突的梳理,对从豪强争霸战争到王朝建立之后,缘何会出现兄弟萧墙的“玄武门事变”的解读。上述颇具争议的历史疑点在于赓哲教授条分缕析的讲述中逐一浮出水面,变得具体而清晰。
本书以流畅精炼、诙谐自如的叙述风格对隋末唐初的人物、事件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条分缕析地耙梳与解读,以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态度为读者客观再现了波谲云诡又真实饱满的唐朝开国历史。
一 风云骤收
二 审时度势
三 险象环生
四 潜龙在野
五 箭在弦上
六 群星璀璨
七 虚与委蛇
八 义旗初举
九 攻克长安
十 炀帝之死
十一 群雄逐鹿
十二 鹿死谁手
十三 大唐建国
十四 耸辔平陇
十五 寄人篱下
十六 邢公之厄
十七 绝处逢生
十八 力歼双敌
十九 一代雄主窦建德
二十 劲敌王世充
二十一 双将归降
二十二 相时而动
二十三 决战虎牢关
二十四 毕其功于一役
二十五 大战刚熄叛乱又起
二十六 太子东征
二十七 河北底定
二十八 江淮风云
二十九 激荡长江
三 十 平定江陵
三十一 岭南冯氏
三十二 祸起萧墙
三十三 罗艺叛乱
三十四 后的胜利
三十五 盛世序幕
于赓哲教授对隋唐史有着深入且独到的研究,严谨专业的史学功底、考据推理的行文方式,辅以一贯幽默的叙述风格,使得书中饱满的史料干货与轻松的讲述风格相得益彰。
作品以战争讲述和人物描写双规并行,典籍史料引介与考古遗迹发掘互为佐证,以缜密的考据和推演,论证了诸多被大家误解误读的历史史实,如所谓的“晋阳宫逼宫”事件之始末,如“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史实真相,以及对其中各路人马之间犬牙交错的利益牵扯,各方势力之间变幻不定的矛盾冲突的梳理,对从豪强争霸战争到王朝建立之后,缘何会出现兄弟萧墙的“玄武门事变”的解读。
作者以亦庄亦谐的于氏叙述特点展开讲述,对大唐风云际会的开国史有很多基于史料的推理解密,如李世民为何坚决要杀单雄信?高墌城一战主要败责是否该归于刘文静与殷开山?邢公李密究竟厄于盛彦师还是《河洛记》所载的刘善武之手?单雄信之死为何在《旧唐书》与《新唐书》《资治通鉴》中所述不一?。文章围绕风云人物、大小战争铺陈开来,铺叙中则将政治、文化、生活、思想、心理等各种因素巧妙融入,使得唐朝开国的整个历史概貌得以清晰呈现。
书中除了对唐开国历史过程的精彩叙述,同时佐以清光绪十年刘源所绘《凌烟阁功臣图》与明万历四十八年武林藏珠馆刊本《隋唐演义》插图,对考据性史实进行细节论述,兼具社会效应及一定的学术价值,满足了大众与专业读者的双重阅读需求。其间不乏令人捧腹的诙谐描述,阅读的代入感、现场感、推理性都极佳。
唐朝开国史是一部英雄的交响乐,历史事件复杂,关涉人物众多,旋律跌宕起伏,曲目发人深省。在家族背景(关陇集团)、个人才干、道德感召力等因素作用下,共同缔造了这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个拨乱反正的时代,中国历史上一切正面、负面、光明、黑暗的要素在此集聚并得以呈现。
六 群星璀璨
就在李渊积极密谋举兵的关键时刻,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差点将李渊父子推向深渊。有人发现了他的密谋,并且赶往隋炀帝处进行举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鼎鼎有名的李靖。
李靖是关中三原县人,本名叫李药师。他的祖父和父亲分别在北魏和隋朝为官。他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由于韩擒虎的名字要避李虎的讳,所以经常被唐人写为“韩擒”。韩擒虎在平定南朝实现王朝统一方面是功臣,隋朝的大名人。他对自己这个天资聪颖且喜爱兵法的外甥极其欣赏,他说:能和我一起讨论孙子、吴起兵法的,只有此人了。刚为官的时候李靖出任长安县功曹,很多大臣欣赏他。宰相杨素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他抚着自己的床跟李靖说:“卿终当坐此。” (《旧唐书·李靖传》)你总有一天要坐到我这个位子上来。
李靖的思维敏锐度和观察力非同寻常,但是这个特点差点害死李渊,当时他正在马邑当郡丞,马邑在太原留守李渊的执掌范围内。李渊密谋举兵这件事,隋炀帝派在他身边监视的高君雅、王威都没看出蛛丝马迹,李靖却看出来了。他观察李渊,有所谓“四方之志”,于是想揭发李渊。要我说这也无可厚非,李靖是隋朝的官,看见谋反进行举报是理所当然的。
但他做了一个很特别的举动,《旧唐书·李靖传》记载说他“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 。他把自己当作囚徒捆起来,然后前往隋炀帝所在的江都告状。这里有两个疑问:
,为何自锁?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很纳闷,他说:“上变当乘驿取疾,何为自锁也?”(《资治通鉴考异》)去揭发密谋应该从官方驿站快点走,自锁干什么?我估计是因为此时山西掌握在李渊手里,他要是明目张胆地跑,难免被发现,李渊一定会派人追他。追上了小命难保,因此玩个花招,伪装成自己犯罪了被解往内地受审,可以瞒天过海。
第二,为何取道长安?
从马邑去江都告状,江都也就是扬州,你一直向南走就可以,为何要绕到长安?我估计是因为此时隋朝已经到处是战乱,河南方向已经是战场,他只有取道相对比较平静的关中绕大圈才能到扬州去。
可是到了长安他才知道,长安通往南方的路也断绝了,当时全国到处是战火,关中成了孤岛,于是他就滞留在长安。假如告密成功,李渊说不定就小命难保了,大唐王朝也就胎死腹中了,所以说李靖差点害死了唐王朝。
后来,李渊占领了长安,抓住了李靖。李渊恨得牙痒痒,将他及一干人推上刑场,阴世师等都被杀了,就在刀斧手举起屠刀要杀李靖的时候,李靖大喊:唐国公不是要匡扶天下吗?奈何因私怨而杀壮士?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谁呢?李世民。李世民早就听说李靖是个军事奇才,此时正是用人之时,杀了他太可惜,于是向李渊求情。李渊只好卖给李世民一个面子,释放了李靖。李靖随即进入了李世民的幕府。
不过,李渊对李靖始终心存芥蒂,不能释怀,后来还多次萌生过杀李靖的念头,这是后话。
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李靖潜逃之前,来看看当时的形势。李渊举兵的决心已经下定,那么下一步重要的工作就是给自己积攒力量。要说李渊一直到太原举兵为止,他的兵力算不上当时天下各股力量中强大的,但是他能笑到后,全仰仗自己身边这支人才济济的队伍。
对他来说,当时有内外两股力量可以使用,内部就是他的儿子、女婿甚至女儿,外部则是刘文静、裴寂、长孙顺德、刘弘基、武士彠等人。我们分别来看一看。
李建成
李建成是李渊长子,窦氏所生。他的历史形象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受到了扭曲。在经过李世民所修改的官方史料中,李建成的功勋几乎被完全抹杀,以至于到今天我们研究李建成都感到困难重重。实际上,对李渊来说,李建成可谓左膀右臂,是得力的助手。拨开史料留给我们的重重迷雾会发现,李建成是个较为忠厚而且能干的人。太原举兵之前,他就被派往河东等地招募群雄;太原举兵之后,他是批投入战场的将领,起码功勋不在李世民之下。他是在被册立为太子之后,由于被长时间留在高祖身边,导致功勋逐渐被李世民超越,有关他的事迹我们留待后面讲。
这里只列举一下没有经过李世民修改的李渊记室参军温大雅所写《大唐创业起居注》对李建成的评价:“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也就是说,在这本书里温大雅给予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有才干,谦虚,善于吸纳人才,礼贤下士,深孚众望,颇得人心。我觉得这个评价可能更接近事实。
李元吉
李元吉是李渊第四子,窦氏所生。据说李元吉生下来的时候相貌丑陋,窦氏被惊着了,生而不举,意思是不想养他。窦氏身边的侍女陈善意主动把孩子抱过来加以喂养,一直养大。元吉从小顽劣,孔武有力,又喜欢田猎,曾对别人说:我宁可三日不食,也不能一日不猎。出行的时候总是带着狩猎工具。他还有个喜好,就是玩打仗游戏,而且他是来真格的,叫童仆们都穿上盔甲,手持利刃,往来冲击,自己也亲自参加,以至于多人死伤,他也受伤了。乳母陈善意喝止他们,又劝说李元吉不要再玩这种残酷的游戏,当时李元吉喝得酩酊大醉,竟然让人将陈氏拉出去杀死。酒醒后又后悔,私自给陈氏上谥号曰慈训夫人。
这段记载主要见于《新唐书》,又见于《资治通鉴》,这两本书对李世民修改过的史料深信不疑。而立场相对而言不那么鲜明的《旧唐书》则记载了李元吉好田猎、好做打仗游戏导致人伤亡的事情,却没有记载陈善意被杀事,所以,李元吉有没有杀害自己的养母是个疑问。但李元吉的顽劣在这几部史书中都有记载,究竟是历史的真实,还是李世民的塑造,这点就不清楚了。不过从李元吉一系列举动来看,此人能力是有的,但是比不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之前,他是李建成一党的,但也没有能够给予李建成多大帮助,基本属于猪队友。
但无论如何,太原举兵过程中李元吉是有功劳的,这一点不能否认。
刘文静
刘文静是关中武功人。世代为官,但都是不太大的官。他父亲死于战事,虽然刘文静继承了父亲的散官,但是家道还是不可避免地败落了。此人据说长得相貌堂堂,而且多谋略,善筹划。
隋末时他担任晋阳县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关系非常好,已经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有一次两人夜间聊天,裴寂抬头看见城头正在举烽火。那时天下日渐动乱,裴寂长叹一口气说:咱们够倒霉的了,家道败落,又碰到这样的乱世,怎么办啊?刘文静却胸有成竹,他笑着说:我们只要团结,还发愁没有一番作为吗?他们的希望在太原留守李渊父子身上,各路豪杰并起,只有有名望、有能力的人才是可以依靠的对象,更何况李家是根正苗红的关陇集团成员,在天下人心目中天然就高其他豪杰一筹。刘文静和裴寂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快就加入了李渊集团。
很早之前,刘文静就曾劝说李世民举兵。他和杨玄感有亲戚关系,所以杨玄感叛乱失败之后,他被隋炀帝下令收监,关在牢房里,而李世民前来探望,刘文静说:“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旧唐书·刘文静传》)
李世民则回答:“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 (《旧唐书·刘文静传》)您怎么知道现在没有这种人?一般人看不出来罢了。这话大有深意,有种舍我其谁哉的味道。
然后李世民直接向刘文静索取建议,他说:我今日来到监狱,不是出于什么亲情友情,而是来向你讨主意的,我想举事,你为我好好谋划一下。
刘文静立即开始给他分析局势,他说如今李密的瓦岗军正在围困洛阳,皇帝跑到江都去了,各路人马加起来有上万支,就差一个真命天子驾驭他们。现在太原城里躲避盗贼的百姓有好几十万,一旦举起大旗号召,可得十万雄兵,你父亲现在手下就有大兵数万,你们如能举起义旗,民众必响应,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笑曰:“君言正合人意。” (《旧唐书·刘文静传》)我要的就是你这番话。
这段话烘托的是李世民在太原举兵过程中的领导地位,商议起兵甚至比他爸都要早。这段记载有两个可能:,这是虚构,可能是李世民修改史料的结果,为的是把自己塑造成大唐帝国开拓者。第二,对话真实存在,只是此时李渊还没对儿子们亮明想法,以至于李世民并不知道父亲早有谋划。
裴寂
裴寂是山西闻喜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成人。他眉目清秀,姿容俊伟,根据其墓志记载,十四岁时便被补任为本州主簿,十八岁担任左亲卫,后来又担任侍御史、晋阳宫监等职务。
裴寂与刘文静是好朋友,他们在太原举兵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人那时可谓配合默契,情同手足。但是后来,两人分属不同的派别,终导致反目成仇,后刘文静遭到诛杀,令人扼腕叹息。这是后话。
在李世民的史料体系里,裴寂与刘文静是劝说李渊举兵的关键性人物。在这套史料体系里,李渊被描绘成一个犹豫不决、胆小的主事者,而李世民则是起兵的主谋,苦口婆心劝说父亲,但是父亲始终不敢下决心。
新旧《唐书》里是这样描述的:裴寂与李渊早就相识,关系甚好,常在一起喝酒博弈,李世民看到裴寂如此受父亲器重,就想通过裴寂做父亲的工作。他出私钱上百万,交给龙山县令高斌廉,高与裴是朋友,李世民委托高斌廉故意输钱给裴寂,裴寂当然高兴,久而久之与李世民结交了,李世民趁机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裴寂答应帮助李世民。
于是,李世民和裴寂联手给李渊设了一个圈套。此时裴寂晋阳宫监的职务就发挥作用了。
晋阳宫就在太原附近,是隋炀帝的一处行宫。这座宫殿始建于东魏高欢时期,直到隋朝还在沿用。里面有完善的设施、储粮、大批的宫女,随时恭候隋炀帝的到来。
2016年,经过专家鉴定,太原附近的晋阳古城二号建筑遗址群即为隋代晋阳宫遗址,在这里出土了很多器物和建筑构件,尤其是发现了写有“隋之晋阳宮”字样的残碑,证明此处就是从北朝一直到唐五代都在使用的晋阳宫遗址。
就在这里,李世民给自己的父亲设了局,裴寂请李渊到这里喝酒。结果酒酣耳热之际,裴寂让人将李渊送入宫中某房间休息,然后让晋阳宫宫女进屋陪侍。第二天李渊酒醒,发现自己闯了大祸,宫女是皇帝的女人,他作为地方官不能染指,这是大罪。此时裴寂趁机说:“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旧唐书·裴寂传》)这里强调的是你家二郎李世民早就做好举兵准备了,现在为了不至于得罪而死,为了社稷天下,为了不负众望,请您举兵,不知意下如何?
这下子李渊骑虎难下,于是不得不听从李世民和裴寂的建议。这是唐朝官方版本的建国史的关键环节,但是这个环节还是充满了各种疑问。
首先,李渊早就开始谋划举兵,而且始终是举兵的主谋,不存在被人裹挟、被人引领的事情,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到过。
其次,在裴寂死后的墓志里对此事一字未提,只提到裴寂在太原举兵过程中出谋划策,墓志是这样说的:“太上皇沉迹列位,韫庆灵图,揔戎式遏,韬光勿用。公乃绸缪潜德,崎岖草昧之间;纷纭外攘,献替经纶之始。”(《大唐故司空魏国公赠相州刺史裴公墓志铭》)
裴寂死于贞观六年(632年),墓志作于此后不久。而那时候,李世民版本的建国史还没出炉,要一直到贞观十四年(640年)才出来,所以裴寂墓志里也没有提到晋阳宫宴会事件,可见那时还没有这个说法,以至于给裴寂写墓志的时候只能说他参与谋划举兵,而未强调他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判断,晋阳宫宴会事件子虚乌有,李渊举兵早已箭在弦上,根本不可能靠儿子来刺激自己。
但是不管怎么样,裴寂的确是太原举兵核心人物之一,他也成了李渊的左膀右臂,建国后成为宰相,群臣,这也不是偶然的。但是正因为他与李渊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在处死刘文静事件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导致他在玄武门事变后受到了太宗的冷遇,终因交接术士而被流放,后郁郁而终。
武士彟
这又是一个存疑的建国功臣。此人不是别人,乃是武则天生父。而他的事迹曾经过武则天的美化,所以也留下了一些模糊之处。
武士彟,文水人,是个家财万贯的商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商人是受歧视的,而他脱颖而出,全靠与李渊的关系。
据《旧唐书》记载,李渊在抵御突厥的过程中曾经行军路过武士彟家,武士彟给予了他热情款待,两人由此结识。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之后,就把他委任为行军司铠,这个职务很明显是利用他的财富,为军队筹买铠甲等装备。
在武则天以后的官方史料里,武士彟被描述成了太原举兵核心人物。《旧唐书》里记载说他曾经向李渊献兵书和祥瑞,劝李渊举兵。建国后,他名列李渊颁布的建国功臣“太原元谋勋效者”十六人名单里。但是这个说法也遭到了质疑,因为所谓“太原元谋勋效者”不能排除是武则天伪造出来的名单,为了烘托并抬高自己父亲的地位。
实际上,整个举兵过程中,看不到武士彟有什么特别的功勋,可能主要的贡献就是财务方面,而且他有商人特有的精明,极可能在举兵前左右逢源。
当时李渊身旁有隋炀帝安插的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李渊紧锣密鼓准备兵马,不可能不被两人察觉。例如,李渊将招募来的新兵交给刘弘基、长孙顺德等统领,王威和高君雅、武士彟商量说:刘弘基等都是背征三卫,犯了死罪,怎么能领兵?我要把他们抓来审问。所谓三卫,指的是隋朝的亲卫、勋卫、翊卫,都是皇帝侍卫,是官宦子弟凭借门荫担任的职务,刘弘基、长孙顺德都是三卫之人,却弃官不做,来到李渊这里,所以王威等说他们是背征三卫。王威和高君雅能和武士彟一起密谋,可见信赖武士彟。虽然武士彟和他们是同党,但是暗地里也给李渊帮忙,他说:这些人现在都是唐国公的门客,你要是抓他们,一定会引发大麻烦。后来又有一个留守司兵田德平发觉了李渊的异常,想劝王威穷究李渊的行为。武士彟劝他说:唐国公掌握着太原兵权,王威、高君雅不过寄居此处,他们能把唐国公怎样?田德平听了作罢。
但即便如此,李渊还是对武士彟保持戒心。《旧唐书·武士彟传》说得很明白:“义师将起,士彟不预知。”也就是说李渊对他并不放心,没有把他纳入核心圈子里。后来李渊攻占长安,武士彟前来禀报,说自己梦见李渊当了天子。李渊却嘲笑他说:“汝王威之党也。以汝能谏止弘基等,微心可录,故加酬效;今见事成,乃说迂诞而取媚也?”(《旧唐书·武士彟传》)
这直接打了武士彟的脸,但是很明显,唐高祖还是要用他的,后来武士彟原配相里氏去世,唐高祖还为他指婚,让他娶了隋朝宗室女杨氏,而杨氏不是别人,乃武则天生母。
一树轻华 –
于老师的书,都写的非常棒!值得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