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27295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电商O2O微信大爆发时代,2014接地气的实战互联网思维图书,正和岛创始人刘东华、商业趋势专家肖明超等力荐!一经亮相2014.5.10北京互联网创业大会、5.11天津电商峰会、4.12杭州BIGDAY等大会,即受读者热棒(详见插图)!
◆扫描本书扉页二维码,获取更多与作者线下交流学习的机会◆
(1)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阿里、小米、腾讯等公司或大佬被贴上“互联网思维”标签,让人们去膜拜、学习;当下流行的“互联网现象”就等同于互联网思维吗?这都是一种误读!大佬的玩法,你学得来吗?
(2)《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以特别视角解读:互联网思维是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本书通过对30余个接地气案例的深刻解析,带你真正领略互联网思维的5大真义:去中心、异质、多元、感性和自传播。不讲高大上,只讲接地气的案例!助你具备趁势而为的素质,抢占风口的能力!
(3)《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由风险投资人、自媒体“B座12楼”的运营者——大象、蔡博士与飘泊一柳三人,基于丰富的互联网与科技行业案例与实战积累写就;他们见过的项目足够多,深谙各种商业模式!写作本书用了大半年时间,改了又改,堪称真诚之作。
(4)系统剖析互联网思维与新商业模式的作品!推荐与互联网、商业有关的人群阅读!企业转型、个人变换思维方式,抢占风口从本书开始!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由风险投资人、自媒体“B 座12 楼”的运营者——大象、蔡博士与飘泊一柳三人写就,本书基于丰富的行业案例与实战积累,在《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中提出: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去中心、异质、多元和感性的。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扁平化的企业组织、强烈的情感诉求,以及自传播的媒体属性,让产品本身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
互联网并不是我们习惯上认为的工业时代的延伸,它解构了工业思维,颠覆了我们所熟悉的商业世界。
个人、企业如何在这个转折点变换思维方式?做正确有效的事?从本书中找答案,推荐与互联网、商业有关联的人群阅读本书。
扫描本书扉页二维码,获取更多与作者线下交流学习的机会◆
上篇未来早已到来,只是还没有普及
第1章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
1.1那些陨落的巨星
1.2从底层开始的断裂
1.3疯狂比特币
第2章消费者重获主权
2.1一个沉睡已久的理想
2.2“丰饶”唤醒了消费者主权
2.3难以维系的垄断
2.3.1万恶的“资本家”开始讨好
2.3.2媒体的话语霸权分崩离析
2.4连接的惊人力量
2.4.1圈层:人际关系的扩展
2.4.2社群:社会关系的再凝聚
2.5见面就是亲,有心就有爱
第3章断层时代的商业速写
3.1消费者主权时代的用户特征
3.1.1得“屌丝”者得天下
3.1.2无粉丝,不品牌
3.2消费者主权时代的理想产品
3.2.1“爽”:体验超出心理预期
3.2.2把复杂做到简单,把简单做到极致。
3.2.3爱是衡量产品体验的一道“金线”
3.3消费者主权时代的理想创业
3.3.1“以用户为中心”
3.3.2重视感性思维
3.3.3“纯粹,也是可以成功的”
3.3.4从超级产品经理到系统架构师
中篇你以为的都是错的
第4章是体验,不只是产品
4.1一场10亿元人民币的赌局
4.2不要再换厨师了
4.3不是产品做了什么,而是用户体验了什么
4.4产品体验的3 3法则
4.4.1产品体验的三个层面
4.4.2从三个角度说产品
4.5产品是一个有机生命体
4.5.1专注:找到产品发芽的种子
4.5.2快速验证,不断试错
4.5.3唯快不破:从瀑布模型到迭代进化模型
4.6极致体验:做重你的模式
4.6.1爱康国宾的创业故事
4.6.2创业本身已经很“轻”:我们都喜欢四两拨千斤
4.6.3做重模式的本质是提升产品体验
4.6.4“人”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第5章是用户,不是客户
5.1“客户是上帝”
5.1.1“客户是上帝”是怎么来的?
5.1.2客户真的是上帝吗?
5.1.3客户是货币持有者,而不是“货币选民”
5.2用户思维的三大特征
5.2.1特征一:用户思维是一种打动的思维
5.2.2特征二:用户思维是信任与认同的思维
5.2.3特征三:用户思维是社群运营的思维
5.3用户帮你跨越鸿沟
5.3.1创新路上的鸿沟
5.3.2用户成就小米:100个梦想的赞助商
5.3.3从众筹出发
5.3.4品牌是用户赋予的
5.4给用户持久体验来挖掘深层次需求
5.4.1他们都是你的用户
5.4.2用户需求的冰山
5.4.3获得用户并找到冰山下的“内在”
第6章是传播,不是营销
6.1SurfaceRT:巨资营销难挽败局
6.2新营销的三个机制
6.2.1驱动力不同
6.2.2路径不同
6.2.3信任机制
6.3产品即媒体
6.3.1极致产品的媒体属性
6.3.2情感体验的媒体属性
6.4市场即对话
6.4.1说人话
6.4.2参与感
第7章不一样的赢利模式
7.1不止从功能赚钱
7.1.1从功能赚钱
7.1.2从服务赚钱
7.1.3从平台赚钱
7.2免费模式
7.2.1免费不是伎俩,而是新经济范式的基础
7.2.2免费的背后
7.3按用户估值
7.4寻找赚钱的通道
第8章是管理,更是协同
8.1管理创新是层级的创新
8.2“失控”的管理
8.2.1“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8.2.2帝王心术
8.3从野蛮创业、精益创业到协同创业
8.4协同的五个原则
8.4.1使命是企业的终极承诺
8.4.2企业是一个社区
8.4.3让信息自由流转
8.4.4善用协同工具
8.4.5告别大象,化身蜂群
下篇分享一个本书作者的互联网思维案例
第9章B座12楼,一个自媒体的创新实践
这份创办于1877 年的报纸几乎经历了美国2/3 的历史,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耀:47 次普利策奖、18 次尼曼奖学金、368 次白宫新闻摄影协会奖……
然而,荣耀毕竟都是过去辉煌的记录。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联手冲击之下,《华盛顿邮报》的经营早就每况愈下,在2012 年第4季度,更是历史性地亏损4540 万美元。
2013 年9 月3 日,微软收购诺基亚,曾经的手机老大就此委身下嫁。曾几何时,Nokia 就是手机的代名词,满世界都是它骄傲的广告:每眨眼一次,就卖出一部诺基亚。直到今天,那个“叮咚-叮咚-叮咚”的清脆铃声仍回响在多少人的脑海里,然而在苹果、安卓和山寨机的世界里,早已没有了它的位置。
与国美战斗了十几年的苏宁好不容易超越对手,来不及庆祝胜利,却发现宝座已有人捷足先登。“剁手族”每一天都在显示屏前和手机屏幕上狂欢,2013 年11 月11 日,天猫宣布24 小时的交易日达到创纪录的350 亿元,人们饶有兴趣地看着与天猫斗法,热情十足地谈论初生的微信支付,却没人再关心国美、苏宁和家乐福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门店。
2014 年,世界以工业思维构建的商业体系正在瓦解,互联网思维席卷而来,这对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是一次机会!
正如马云所言,“这是互联网的时代,不再属于李嘉诚了。李嘉诚在他那个时代,真的很不错,但现在已不可能出现另一个李嘉诚。不是马化腾特别厉害,我更没什么,而是时代厉害,我们只是顺应互联网的潮流而崛起。”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和残酷。很多时候,你的没落和衰亡并不是由于你的无能和懒惰造成的,而仅仅是因为你不在历史的趋势里。
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更加强大的野蛮人在传统巨头的地盘上攻城略地,它只是重新书写了商业的规则,让你的存在变得没有意义。
它不是我们习惯上的工业时代的延伸,不是钢铁和水泥缝隙里长出来的一个老物种,不是旧的生态系统里引入一个新的竞争者,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自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的250 年间,机器思维或者说工业思维一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导思维,中心化、集中化、标准化、控制化等工业品生产领域的概念不仅成为社会管理的方法,也成为商业运作的准则。
工业思维从它形成的那天起,就一直鲜有挑战者,因为它高效、直接还管用,尤其对于资源的拥有者而言,工业思维不仅是他们攻城拔寨的利器,还是巩固边界、防御进攻和内部控制的工具。
但是,互联网恰恰是去中心的、异质的、多元的和感性的,它天生就有民主的特性,正好是可以解构工业思维的中心化、集中控制和标准化的理念。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不是一次单向度上的技术进步,而是一次商业的进化和思维的革命,它们之间是三维和二维的区别。
对于每一个与互联网、商业有关的人,我们都要拥抱这种变化,去趁势开启新的航程!
作者
2014.4
这个循环,几乎是多年来创业者人人碰到过的场景;与此相对应,手握资金的投资者也在为“硬币的另一面”而发愁:我怎么找到靠谱的项目?
2012年4月,网络人气漫画家熊顿在国内众筹网站“点名时间”发起《滚蛋吧!肿瘤君》新书预售项目,筹资目标是10万元人民币,上线第1天就冲到了11万元,第2天达到23万元,后达到34万元的预售金额。总共12万人浏览了该项目,其中有4163位支持者。该项目采用预售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模式,降低了出版社的投资风险,给新人作家全新的销售模式和渠道。
2013年6月底,国内原创动画《十万个冷笑话》剧场版宣布筹款100万元的目标达到,由此诞生“点名时间”上第1个100万元的项目;2013年8月1日,因为从创意到制作历时6年之久而被翘首以待的粉丝戏称为“神坑”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仅筹资45天便获得158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从2011年7月点名时间上线至2012年年底,6000多个项目提案,600多个项目上线,接近一半的项目已筹资成功并顺利发放回报。
众筹网站是典型的舶来品。众筹,即大众筹集,是指以“团购 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的模式,国外典型的代表平台是Kickstarter。
正如电商颠覆了国人的消费方式一样,众筹也将改变整个创业环境。如今,有创新想法的人可以不通过VC,直接从支持者手中获得资金,并拥有对项目的自主权,不必担心股份被稀释。此外,众筹网站也起到了提前检验市场、降低项目和投资人市场风险的作用。支持者用脚投票,项目发起者可以从网站的反馈中看到自己的创意的市场价值。
在所有“成功学家”的描述里,创业,从来是一件无比苦逼的事情。无论是王石的贩大豆还是马云到国家体委推销“中国黄页”,或者史玉柱的“九死一生”和褚时健75岁时的东山再起。因为,以前的创业不仅需要你干好自己的事情,服务好自己的消费者,还需要和层层管制相斡旋,挖空心思在有限的“红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绿洲。
到今天为止,创业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不得不承认,它比以前更简单了。
众筹模式的兴起,只是使创业变简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高度的分工使得专业技术不再是一个重要的障碍。你要开发一个极致的功能,并不一定需要你自己变身为那个技术专家;你的产品投放市场时,也并不一定要让你自己变成营销专家。以前的创业之所以看起来很艰难,很大的原因是,你必须让自己变成每一方面的专家,既是技术专家,还得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游刃有余的公关高手。
之所以说今天的创业仍然不容易,是因为理想的创业者虽然不需要成为全才,但是必须成为洞悉用户心理和消费者需求的行家。
3.3.1“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Focusontheuserandallelsewillfollow),是Google十大座右铭中的第1条。
可能Google让我们印象更深的是它“不作恶”(Don’tbeevil)的价值观,但“以用户为中心”才是Google的立身之本。不仅如此,“以用户为中心”应该也必须是所有创业公司的立身之本。
“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观念。早在1954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在他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对企业存在的目的作了定义:“如果我们要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从理解企业的目的开始。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事实上,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对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有说服力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
创业者常犯的通病就是其创业的动力不是基于用户需求,而是基于个人的情结或者人定胜天的虚妄的英雄主义幻想。
很多成熟的创业者也明白“以用户为中心”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仍然会不自觉地将利润和绩效作为考量的核心。利润和绩效当然重要,但是它们只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结果,因为“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通过其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才使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使物品转化为商品。企业想生产什么并不十分重要,而顾客想买什么,什么是他们的认知价值,才是决定性的。他们决定着企业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企业是否会兴旺。”
当然,任何道理说说都是容易的,“口吐莲花”、“下笔千秋”,
但改变都是小火慢慢炖出来的。
3.3.2重视感性思维
长期以来,感性思维一直都是创业的大忌。的确,在过去的创业中你必须精于功能的设计、成本的控制、流程的管控、政商关系的处理,理性、精明,是创业成功的素质,甚至也是的素质。
但在今天,光有理性却并不管用了,至少不足以让你成为一个牛的创业者,成就一个牛的企业。因为今天理想的创业者,除了要具备技术和运营能力,更需要具备洞悉人性、洞察用户心理的能力。
1.像女性一样感知
过去我们了解客户一般采用的是市场调研的方式,靠抽样调查,靠样本分析。在匮乏年代,在工业化时代,在消费者的需求还停留在吃饱穿暖、人身安全的时代,这样的方法自然是有效的,因为消费者在意的是功能和性价比。但是当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上升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层面的时候,抽样调查就变得非常扯淡了。
【一个感性的案例】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家包包生产企业准备设计一款更贴近消费者的女士用包,就派出市场人员去调研,发现女孩子每次从包里找东西都显得非常费劲,所有的数据都证明现在的女包设计不合理,应该有更多的隔层。于是,企业马上推出了一款有更多隔层的女包投放市场,广告也没少打,市场就是没起来。企业只好求助营销专家,专家一通研究以后发现,原来是女人就喜欢享受从包里慢慢找出东西的过程。
以前有一本试图解释男女吵架模式的工具书,叫作《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书中讲到男人外表强硬,但思维简单,属于线性思维;女人外表柔弱,但思维呈网状,敏感,富有想象力。
所以,男人不能理解女人在吵架中的行为:那么喜欢翻旧账,那么恶毒的词语都想得出来。过去的淑女怎么转眼就变成了悍妇?
原来,女人的逻辑如下:她只能用的方式来引起男人的关注。她要用决绝的话、后悔的词语来表态,她其实是在提醒男人——我要的只是一点温柔而已。
而女人也不能理解男人在吵架中的行为,女人总是一厢情愿地想:我喜欢拿你跟人家比较,还不是因为我喜欢你!
而男人的逻辑是:你说别人好,那你为什么要跟我?
在互联网的熏染之下,如今的用户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女性的特征。女性主义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说在人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更在意产品的情感属性,更追求产品之于个人品位的意义,情感的浓度越高,产品的黏性越大。而情感只能感知、体察和揣摩,却不能通过调研得知。有一句话“用户只会抱怨,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要说明“女性”是一种隐喻,是一种思想特质,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男/女”,就像“左脑/右脑”、“理性/感性”一样,本身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中,只不过当我们还需要从外部世界中获得存在意义的时候,“男性”思维就是我们立身的根本,“女性主义”的思维特质就会更多地被藏在潜意识层面。但是在物质丰饶、消费者为主导的今天,自我的和个人化的意识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思想。这和每个人的境遇、物质状况并没有关系,“屌丝”文化中的“我不爽、我不屑,但我存在”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女性”思维天然就是情感导向和体验导向的,好与不好,爽与不爽,并不需要经过逻辑论证,而是一种本能的直觉反应,知其然,但不需要知其所以然。
过去的商业讲究的是功能独到、卖点突出,然后通过广告的方式将它们灌输给消费者,产品卖出去,商业活动就结束了。今天的商业,产品只是与消费者发生关系的起点,如果有终点,那个终点就是消费者的一个“赞”或一次分享。
2.“放弃理性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和理性之间仿佛存在着一条天然的鸿沟。理性的人往往缠绕在精确的逻辑中沾沾自喜,而感性派又对自己在细微处发现真谛的能力自鸣得意。
但是作为一个创业者,无论你的思维模式偏于理性还是感性,都有必要将两者打通,理性让我们变得精确,感性让我们富有情怀。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更。在一次《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的演讲中,他甚至认为产品经理应该“放弃理性思维,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分析。产品经理应该是一个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张小龙的观点看起来像是矫枉过正,但其实是因为我们之前的产品观实在是太过于依托逻辑和理性了,而逻辑和理性只会让我们离用户越来越远。“放弃理性思维”的本意是要在理性的基础上,激活你潜在的感性思维。这个当然很难,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超级产品经理应该具有的“现实扭曲力场”。
YCombinator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被称为撼动硅谷的人。在哈佛大学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后,他先到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后来又到罗德岛设计学院,在经历了潦倒的艺术家生涯后,重新操起键盘和鼠标,创办了后来被雅虎收购的Viaweb。他认为程序员就是一个手工艺人,和画家属于同一个工种,都是在创造,程序员必须像画家一样思考,时刻考虑到用户的人性需要,这样才能做出伟大的产品。
3.懂自己,更要懂用户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超级产品经理,一种更懂自己,另一种更懂用户。
乔布斯显然属于前者,双鱼座的他属于艺术家类型的企业家,他是摩西式的不世出的人物。他对产品的热爱和审美水平决定了他做的产品就是水准,是要用户来追随的。在国内的超级产品经理中,魅族手机的创始人黄章也有这样的气质,但是很显然黄章并不具备乔布斯这样的审美水平和气质,所以,魅族也就只能成为魅族。
马化腾、张小龙、周鸿祎、雷军则是属于更懂用户的那一类。他们的能力是自我催眠,把自己深度催眠成典型用户,快速在工程师思维和用户思维之间切换。当然,用户思维的获取并不是凭空而来的,除了对人性的理解,还需要潜入到用户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想法。都说腾讯的产品做得好,看看马化腾(Pony)凌晨一点多还在微博上和用户交流,就知道原因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