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810414
编辑推荐
《俗说济南话》是董文斌多年搜集的济南日常生活用语集萃,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方言俚语,以及里巷鄙谈、集市坊间用于交流的习惯用语。其中虽也涉及部分专业术语,但是为数不多。对于济南方言中特有的词汇,董文斌本着“有典从典,无典从音”的原则。有书证的,尽量采用书证的写法。还有一些没有确切书证的字,董文斌大多采用借音叙事的方法,多是使用在口语中约定俗成的写法。有的字,虽在介绍本地的书籍中查找不到相应的词,但在其他地区的方言典籍中有记载,并且意思相同的,字典采用了借鉴的方法。实在找不出书证的,暂时还没有相近音字可以代替的字,董文斌只好用空框符号代替本字,并用注音表示。
内容简介
《说济南话系列丛书:俗说济南话》是董文斌多年搜集的济南日常生活用语集萃,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方言俚语,以及里巷鄙谈、集市坊间用于交流的习惯用语。其中虽也涉及部分专业术语,但是为数不多。对于济南方言中特有的词汇,董文斌本着“有典从典,无典从音”的原则。有书证的,尽量采用书证的写法。还有一些没有确切书证的字,董文斌大多采用借音叙事的方法,多是使用在口语中约定俗成的写法。有的字,虽在介绍本地的书籍中查找不到相应的词,但在其他地区的方言典籍中有记载,并且意思相同的,字典采用了借鉴的方法。实在找不出书证的,暂时还没有相近音字可以代替的字,董文斌只好用空框符号代替本字,并用注音表示。
目 录
啊讴儿嘀
腌服
唵和揞
拔腚
扒豁子
菢窝
帮着瞎子打瘸子
笨和笨蛋
鼻涕往上流
挬土、面粰儿和白醭
草荽子
呲打
刺挠
沮
抽懒老婆
疃饭
戳黏竿儿
打尜儿
打呱儿
谠谠
倒沫
跌亵
顶缸
豆枕
多一捞摸
鼓鼓珰子
跍蹲
孤堆
孤拐
官官的
过俳俳儿
喊山
行行子
含着骨头露着肉
恨人不死烧笊篱
“呼喝儿”与“糊盒儿”
拖和掮
葫弄
和上黄泥烀着吃
谎花儿
豁子攉撩划膛
火势
济和济着
将将着
蟹和螭
犟和强
……
腌服
唵和揞
拔腚
扒豁子
菢窝
帮着瞎子打瘸子
笨和笨蛋
鼻涕往上流
挬土、面粰儿和白醭
草荽子
呲打
刺挠
沮
抽懒老婆
疃饭
戳黏竿儿
打尜儿
打呱儿
谠谠
倒沫
跌亵
顶缸
豆枕
多一捞摸
鼓鼓珰子
跍蹲
孤堆
孤拐
官官的
过俳俳儿
喊山
行行子
含着骨头露着肉
恨人不死烧笊篱
“呼喝儿”与“糊盒儿”
拖和掮
葫弄
和上黄泥烀着吃
谎花儿
豁子攉撩划膛
火势
济和济着
将将着
蟹和螭
犟和强
……
在线试读
剃头打三呱儿
在济南,有一首曾在民间流传的民谣:“剃头打三呱儿,光长毛尾不长疤儿。”这民谣说的是,当人们在剃完头以后,要在头上拍上三下。这歌谣早来源于剃头的师傅。老济南的剃头师傅除了剃头外,很多人都有推拿的手艺,有的还会接骨拿环儿。师傅们往往在给客人剃完头以后,随便推拿按摩几下,以缓解客人的疲劳或疾痛。常见的就是在头上敲打按摩之后顺口唱上一句这样的歌谣。后来,被一些调皮孩子学了去,成了搞恶作剧的一种方式。看到谁刚刚理完发,就偷偷地跑在人家后边,照着脑袋上连击三掌,嘴里还念念有词地唱着。
说到剃头,现在的人都会理解成“推头”,再说的文明点叫“理发”,更时髦的说法就成了“美发”。现在满大街上已经看不到理发店了,统统改成了“美发厅”,还有的叫“发廊”。不过好多的“发廊”干的已经不是单纯理发的事了。
但是,如果从这些词的来源上讲,“剃头”、“推头”还有“理发”还是有区别的。懂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人们是不能剃头的。汉族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如果人为地损坏身体发肤是不可以的,比如说剪掉头发、剃个光头这样的行为,就会被视为不孝。在秦朝,酷刑之一叫“髡kun”,就是割去犯人的头发。
传说伏羲时就已经不再散发而开始椎髻,在发式上汉族已明显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披发、断发或编发。古人挽发为髻,那时理发的概念就是打理、整理头发,也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诗经·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沫”。意思是说:我的头发卷曲蓬松,快回家沫栉洗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这是说古时贵族已经有了专人为其梳理头发了。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kun)刑,还有仅去除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发,逐渐形成了“栉工”这样一个职业,除了朝廷有栉工外,为平民服务的私家“栉工”也产生了。迟到宋代,私家理发业已形成了规模,宋洪迈《夷坚志乙》卷十二《成都镊工》:“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宋张端义的《贵耳集》中,也记载秦桧曾唤一镊工为他栉发,以五千当二钱尝给镊工。宋元的理发匠被称为待诏,取其随时待命而被召唤而已。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而且也渐渐形成了行会。宋周密的《武林旧事·社会》就记载当时的临安(杭州)有“净发社”专门从事梳剃的行业,元代延佑元年(1314)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官碑,碑阴刻辞中有“净发行”的记载。
“剃头”一词出现在清朝。清顺治二年六月丙辰(公历1645年6月28日),入关一年的清政权在摄政王多尔衮的主持下谕令江南官民剃发,违者斩,后演化成“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型由初期的“金钱鼠尾式”(在头顶留有顺治通宝大小的一块头发,辫子的粗细以可以穿过钱眼为标准)变成了今人所熟知的“阴阳头——半瓢式”。有一点需要说的是,现在的影视作品里,凡是表现清朝的男人们一律是“半秃瓢”,留着大辫子,这与史实不符。在清早期和中期,人们留的都是细细的小辫儿,到了乾隆年间,仍然还是“金钱鼠尾式”。金农是著名的书画家,作为扬州八怪之首,在他的自画像里,基本上都是留着细细的小辫子。乾隆二十二年那年他71岁,在他的自画像里,他满脸的大胡子,就留着一根细细的小辫子。在他77岁时的自画像里,也留着小辫子。想必那赫赫有名、风流倜傥的乾隆爷,应该也是留着那样的像老鼠尾巴一样的小辫子的,想想真是够酷、够帅。
……
在济南,有一首曾在民间流传的民谣:“剃头打三呱儿,光长毛尾不长疤儿。”这民谣说的是,当人们在剃完头以后,要在头上拍上三下。这歌谣早来源于剃头的师傅。老济南的剃头师傅除了剃头外,很多人都有推拿的手艺,有的还会接骨拿环儿。师傅们往往在给客人剃完头以后,随便推拿按摩几下,以缓解客人的疲劳或疾痛。常见的就是在头上敲打按摩之后顺口唱上一句这样的歌谣。后来,被一些调皮孩子学了去,成了搞恶作剧的一种方式。看到谁刚刚理完发,就偷偷地跑在人家后边,照着脑袋上连击三掌,嘴里还念念有词地唱着。
说到剃头,现在的人都会理解成“推头”,再说的文明点叫“理发”,更时髦的说法就成了“美发”。现在满大街上已经看不到理发店了,统统改成了“美发厅”,还有的叫“发廊”。不过好多的“发廊”干的已经不是单纯理发的事了。
但是,如果从这些词的来源上讲,“剃头”、“推头”还有“理发”还是有区别的。懂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人们是不能剃头的。汉族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如果人为地损坏身体发肤是不可以的,比如说剪掉头发、剃个光头这样的行为,就会被视为不孝。在秦朝,酷刑之一叫“髡kun”,就是割去犯人的头发。
传说伏羲时就已经不再散发而开始椎髻,在发式上汉族已明显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披发、断发或编发。古人挽发为髻,那时理发的概念就是打理、整理头发,也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诗经·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沫”。意思是说:我的头发卷曲蓬松,快回家沫栉洗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这是说古时贵族已经有了专人为其梳理头发了。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kun)刑,还有仅去除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发,逐渐形成了“栉工”这样一个职业,除了朝廷有栉工外,为平民服务的私家“栉工”也产生了。迟到宋代,私家理发业已形成了规模,宋洪迈《夷坚志乙》卷十二《成都镊工》:“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宋张端义的《贵耳集》中,也记载秦桧曾唤一镊工为他栉发,以五千当二钱尝给镊工。宋元的理发匠被称为待诏,取其随时待命而被召唤而已。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而且也渐渐形成了行会。宋周密的《武林旧事·社会》就记载当时的临安(杭州)有“净发社”专门从事梳剃的行业,元代延佑元年(1314)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官碑,碑阴刻辞中有“净发行”的记载。
“剃头”一词出现在清朝。清顺治二年六月丙辰(公历1645年6月28日),入关一年的清政权在摄政王多尔衮的主持下谕令江南官民剃发,违者斩,后演化成“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型由初期的“金钱鼠尾式”(在头顶留有顺治通宝大小的一块头发,辫子的粗细以可以穿过钱眼为标准)变成了今人所熟知的“阴阳头——半瓢式”。有一点需要说的是,现在的影视作品里,凡是表现清朝的男人们一律是“半秃瓢”,留着大辫子,这与史实不符。在清早期和中期,人们留的都是细细的小辫儿,到了乾隆年间,仍然还是“金钱鼠尾式”。金农是著名的书画家,作为扬州八怪之首,在他的自画像里,基本上都是留着细细的小辫子。乾隆二十二年那年他71岁,在他的自画像里,他满脸的大胡子,就留着一根细细的小辫子。在他77岁时的自画像里,也留着小辫子。想必那赫赫有名、风流倜傥的乾隆爷,应该也是留着那样的像老鼠尾巴一样的小辫子的,想想真是够酷、够帅。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