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54933
本书作者何宝善致力于明史研究多年,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掌握大量历史资料,保证了本书的严谨、精确与较高学术水准。
目前有关大运河的史料辑校尚属空白,而本书将是运河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势必大大推进国内的运河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
保护和开发运河文化带是对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而整理运河史料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文化措施,而本书的出版,必能为建设运河文化带增砖添瓦,成为千年运河的一张文化名片。
本书选取《明实录》原典古籍整理辑校,将洪武元年二月至崇祯十七年二月,270余年连续不断地疏浚清淤、堵塞决口、建闸筑坝、另开新河月河,以及漕运管理方面的众多史料依照时间顺序全部记录在一起,形成了一本完整详实的运河工程纪要,为中外研究明代水利工程,漕务运输、漕务文化提供了详细、连贯、权威的官方史料,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
前言 001
夯实资料基础 推动运河研究 / 高寿仙 004
凡例 004
明太祖实录 001
明太宗实录 015
明仁宗实录 049
明宣宗实录 051
明英宗实录 083
明宪宗实录 169
明孝宗实录 221
明武宗实录 263
明世宗实录 293
明穆宗实录 385
明神宗实录 429
明光宗实录 721
明熹宗实录 723
崇祯长编 747
崇祯实录 771
《明实录大运河史料》索引 779
明代的京杭大运河是在元代大运河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发展而成,从此以后它便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动脉,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明朝灭亡以后,京杭大运河又被清朝传承使用,继续发挥其巨大功能。
明代的京杭大运河,虽然不是首次开凿的处女之作,但在270余年之中,在经受黄河60次决口、泛溢,数百次其它江河湖泊普涨的巨大冲击之下,天旱不雨又受到河道干涸的严重威胁,但这“一线之流”却始终能够保持畅通无阻,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前后不同时期的水利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以及缜密的组织才能,每次率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广大军夫民夫,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共同奋斗抗争的结果。他们既创造了伟大的运河工程和运河文化,又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大运河精神财富。
京杭大运河是全世界伟大的人类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早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文化遗产名录。但可惜的是,如此享誉世界的伟大工程却始终没有一本系统完整的官方史料问诸于世,只是和其它史料一同混记在《明实录》之中。由于卷帙浩繁,记载分散,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便于实用。
京杭大运河应该作为当今史学界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扬光大,以便为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为当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史料性的有力支持。
为了给研究中国大运河的中外学者提供方便研究条件,为了给北京市关于三个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京西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特别是为大运河的文化建设提供史料支持,本人在2011年《明实录长城史料》一书脱稿之后,立即着手《明实录大运河史料》的辑录工作,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将相关史料辑录完毕。全书史料部分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2月癸卯),诏“御史大夫汤和还明州,造海舟,漕运北征军饷。”辑起,至崇祯17年(1644年二月乙酉),“以魏藻德、方岳贡为大学士,魏藻德总督河道,屯练往天津,岳贡总督漕运屯练往济宁……”为止,共辑录出相关史料2316条,共计47万字。
该书共分六个部分,一是明初海运罢运、及中后期短时间的临时复运。二是穿过长江,跨越黄淮等五大水系,群策群利抗争水患干涸,使大运河始终保持畅通。三是粮运为主,兼运百物,形成南北交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动脉。四是在整个明朝期间,黄河决口泛溢共达60次,其它大小江河湖泊普涨数百次,严重威胁着大运河的安全。五是运河总汇通州港和通会河。六是其它相关史料。
《明实录大运河史料》一书,受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北京行政学院高寿仙教授二人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毛教授特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两位教授还特别作为推荐人,为该书填写了《北京市图书出版奖励扶持基金》申请表。高教授专门为该书做了序言。值此之际,特向二位教授表示衷心感谢!
本身年事已高,精力不足,视力较差,在辑录编纂过程中不免有脱漏疏失之处,敬请专家学者赐教指正。
洪武元年(1368)
1.二月壬寅朔,癸卯,诏:“御史大夫汤和还明州,造海舟漕运北征军饷。”
(明太祖实录,卷 30,0514 — 0515)
2.闰七月己亥朔,庚戌,参政傅友德游骑获元将李宝臣〈校记:广本宝作寅〉、都事张处仁,遂以为向导。(徐)达因遣友德开道以通步骑,都督副使顾时浚闸以通舟师。
(明太祖实录,卷 33,0581)
3.闰七月己亥朔,癸丑,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俱以师会临清。于是大将军徐达率马步舟师北上,命韩政守东昌并镇抚临清。达师至德州,常遇春、张兴祖及指挥高显、毛骧、程华等〈校记:广本华作相〉,俱以师会〈校记:旧校师下补来字〉。
(明太祖实录,卷 33,0592 — 0593)
4.闰七月己亥朔,辛酉,大将军徐达等师至直沽,获其海舟七艘,作浮桥以济师。达又令副将军常遇春、都督同知张兴祖,各率舟师并河东西以进,令步骑尊陆而前〈校记:旧校改尊为遵〉。元丞相 也速等捍御海口,望风奔遁〈校记:广本奔遁作遁去〉,元都大震。
(明太祖实录,卷 33,0594)
5.十月戊辰朔,己丑,置京畿都漕运司,设漕运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牍从九品,属官、监运正九品。都纲省注, 以龚鲁、薛祥为漕运使。
(明太祖实录,卷 35,0636)
洪武二年(1369)
6.二月丙寅朔,庚辰,故元丞相也速侵通州。时,大军征山西,北平守兵单寡,通州城中亦不满千人。也速将万余骑营于白河,守将平章曹良臣曰:“吾兵少,不可以战!彼众虽多,然亡国之后,屡挫之兵可以计破。”乃密遣指挥仵勇等〈校记:广本中本仵作侔〉,于沿河舟中各树赤帜三亘十余里〈校记:广本三作连〉,钲鼓之声
相闻,也速望之惊骇,遂引兵遁去。城中出精骑渡白河追之,至蓟州,不及而还。
(明太祖实录,卷 39,0791)
洪武三年(1370)
7.正月辛卯朔,甲午,命中书省符下山东行省召募水工,于莱州洋海仓运粮,以饷永平卫。时,永平军储所用数多,道途劳于挽运,故有是命〈校记:嘉本挽作转〉。
(明太祖实录,卷 48,0949)
8.正月辛卯朔,庚子,置通州卫指挥使司,以安吉卫军隶之。
(明太祖实录,卷 48,0955)
9.二月辛酉朔,丁亥,长淮泰州卫军士运粮至淮安,遇风覆舟漂没米二百七十余石,户部请责其偿。上曰:“军士遇风涛覆舟岂得已也?!”令勿偿。
(明太祖实录,卷 49,097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