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9124569
二十世纪六0年代初,王鼎钧先生因病告别服务多年的“中国广播公司”,修养身心,期间得了机缘,到他的“亲密文友”蔡文甫先生所在的汐止中学做国文教员,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实践他的论说文教学。对学生的习作,老师当场品评优劣,讲授范例,将文章作法融汇于师生互动之中。随后他仿照夏丏尊和叶圣陶的《文心》,将这一经历记述下来,是为《讲理》。《讲理》是王鼎钧*本讲作文方法的著作。后来海水天涯,他在美国又创作了《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谈论抒情文、描写文和记叙文的写法,并延伸到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的综合使用,为习作者提供完整的答案。
作为一代散文大家,王鼎钧为何要不断写作这样的“小书”?在《作文七巧》里,他曾经这样表达初衷:
我是赤着脚走路的那种人,路上没有红毯,只有荆棘。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个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邀我同行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知道一般人在这方面是很吝啬的。于是我又衍生出一个想法:我一边赤脚行走,一边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旁让后面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
正是抱着深刻体验不可独得的想法,他后来还写作了《文学种子》,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让人把内在如潮海翻腾的语言化为文学。
毫无疑问,“作文四书”是讲技法的,比如《讲理》,甚至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权威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但与各种教授作文写法的技巧之书相比,王鼎钧的“作文四书”显得很特别。这种阅读体验一方面来自他的文字运用之功。在他的“回忆录四部曲”之一《昨天的云》里,有专门的章节叙述他学诗的经历,古典的知识和风雅,滋养着他整个的文学人生;此后半生为文,于文字处处留心,形成了他蕴藉深厚的文章品格。因此“作文四书”中贯穿于作文技法的举例,也往往是难得的珠玉,读来清风满怀。而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作者的智识襟抱。作文是“感于物而动”,文章总归来自生活,演示作文写法时,他着意学生对社会的感受和观察,以致他自己后来回忆《讲理》,认为是“社会的风情画”,可以照见社会的发展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他也时时在意,举例常寓理性人情,比如给学生讲地域偏见,他说:
抗战时期我到四川,四川人说我是“下江人”,意思是长江下游来的人,他们看不起这种人。我告诉他们,我从黄河下游来,不从长江下游来,可是没有用,你还是下江人。抗战胜利了,我到了南京,南京人管我叫“重庆客”,重庆客三个字表示他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你。……我先是下江人,后是重庆客,到台湾又成了“内地人”。
言语之间,洞见人心。
《作文七巧》谈的是基本的作文方法,也希望学习的人层楼更上,对什么地方可以提高,什么地方可以扩大,作了暗示和埋伏。出版以后,几位教书的朋友为我搜集了许多问题,希望我答复,我一看,太高兴了,有些问题正是要发掘我的埋伏。我立刻伏案疾书,夜以继日,写出《作文十九问》,作为《作文七巧》的补述。
我追求文体的变化,这本书我采用了问答体。我在广播电台工作二十年,写“对话稿”有丰富的经验,若论行云流水,自然延伸,或者切磋琢磨,教学相长,或曲折宛转,别开生面,都适合使用这种体裁。问答之间,抑扬顿挫,可以欣赏口才,观摩措辞。当年同学们受教材习题拘束,很喜欢这种信马由缰的方式,出版以后,销路比《七巧》还好。如果《七巧》可以帮助学习者走出一步,《十九问》可以帮他向前再走一步。当然,他还需要再向前走,我在十九问中也存一些埋伏,留给下一本《文学种子》发挥。
为什么是十九问呢?因为写到十九,手边的、心中的问题都答复了,篇幅也可以告一段落了。那时还偶然想到,古诗有十九首,十九这个数字跟文学的缘份很深。有人说,你这十九问,每一问都可以再衍生十九问。我对他一揖到地,对他说:够了,咱们要紧的是劝人家独自坐下来写写写,从人生取材,纳入文学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求其次,希望咱们的读者对文学觉得亲切,看得见门径,成为高水平的欣赏者。学游泳总得下水,游泳指南,适可而止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