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76037
曹先生在他的重要工作之余,坚持读书,于中外古今作品中获得教益,又转益尽可能多的读者,其普善之心,令人感动。他先此所创作的三字经体的《炳悟人生》就颇受欢迎,真切地表现出,他以平实易懂的文学形式传播美德善行的苦心。这次他的新作《拾贝人生》又以美文写美德,适应时代之需要,匡正浮丽庸俗之世风,树立民族自古有之,而今亟待发扬之优秀民族道德,实为育人济世之佳作。
——著名剧作家、作家苏叔阳
在本书中,曹先生从立身、处世、进德、修业、持家、为学、审美、怡情八个方面,选取一百个关键词,徐徐讲述人生的道理。乍看这八个题目挺传统的,但是,即使看一下相应的关键词,你就会发现颇有新意。一百个关键词带出一百篇散文,文中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逸事嘉言,也有许多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事例和自己的亲身遭遇,洋洋洒洒,借事说理,读来毫不枯燥。曹先生是下了功夫的,愿功夫不负有心人,读者们会喜欢。
——著名学者、哲学家周国平
《拾贝人生》像是一串串晶莹剔透、温润隽永的珍珠项链,知识丰厚,字字珠玑,启迪哲思,意味深长。全书一百篇,分为立身篇、处事篇、进德篇、创业篇、持家篇、治学篇、审美篇、怡情篇等八部分。作者文采飞扬,学养深厚,以开阔的文化视野,独到的人生见解,纵横开阖,旁征博引,重拾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时代气息浓郁,浩然正气弥漫字里行间。
周国平序言
A立身篇
B处事篇
C进德篇
D创业篇
E持家篇
F治学篇
G审美篇
H怡情篇
序
曹国炳先生是一个忙人,身负重任,但又似乎是一个闲人,微博和微信几乎天天更新,频频发表人生之感悟和时事之评论。仿佛如此仍不足以抒发心中之块垒,他便秉笔著书,于是前有三字经体的《炳悟人生》,今有这本散文体的《拾贝人生》。
我尝自问:曹先生所写之文字,与他的本职毫无关系,他何以对写作情有独钟?以他的职务和年龄,当然不可以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视之。我的答案是,他有一种使命感。根据我的接触,我看到他身上有两个特质。一是勤于思考人生问题,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观。二是心忧天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两个特质结合起来,使他发现,要匡正当今社会的世风道德,惟有从根源入手,便是启迪人生的智慧,明白做人的道理。我相信,他著书的初衷即在于此。
我本人也认为,讲道德不能局限于道德,道德只是一个人的整体人生观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贪婪、暴戾、仇恨都是糊涂,佛家称之为“无明”。一个想明白了人生道理的人,在道德上一定能够自律。倘若社会上多数人都看重自己人生的品质,内心有明确的准则,而不是盲目地受环境支配,社会风气一定会好。曹先生是一个对人生道理做了系统思考的人,我希望他的这本书能够推动读者也从自己的角度做这样的思考。
在本书中,曹先生从立身、处世、进德、修业、持家、为学、审美、怡情八个方面,选取一百个关键词,徐徐讲述人生的道理。乍看这八个题目挺传统的,但是,即使看一下相应的关键词,你就会发现颇有新意。比如说,立身以尊严为首,处世须有情商和慧眼,进德是灵魂的事情,修业重创意和实绩,持家要务是家教(家教则须考虑影响儿女生命全程的要素),为学的基础是母语,审美要懂得错落和残缺之美,怡情的境界为从容、淡定、逍遥。一百个关键词带出一百篇散文,文中例举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逸事嘉言,也有许多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事例和自己的亲身遭遇,洋洋洒洒,借事说理,读来毫不枯燥。曹先生是下了功夫的,愿功夫不负有心人,读者们会喜欢。
周国平
2014年9月3日
——谈尊严
尊严是什么?她是生命的尊贵与庄严。
很多时候,为了特别突显自己心目中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强调自身理应获得的起码尊重,为了展现自我的基本价值或崇高目标,人们往往会有意识地树起“尊严”的大旗,并且附加若干特定的限制语,诸如民族尊严、国家尊严、人性尊严、学术尊严等等。
事实上,尊严的确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无论社会个体,还是民族全员,拥有尊严也就等于拥有了不受轻慢与侮辱的骨气,拥有了宁折不屈的血性,拥有了坚强信念的仰仗和依托。
齐相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打开狗窦让他进,他回敬道:“使狗国才入狗门,你们楚国是狗国吗?”恶搞不成,楚王又导演了一出情景剧,让左右煞有介事地把一个齐人当窃贼捆了,然后说:“原来你们齐人善盗啊!”晏子反唇相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楚国养育窃贼的水土使然吧?”面对异国君臣的奚落,晏子应对得不卑不亢。这不仅维护了人格国格,而且让楚王觉得自讨没趣,不得不感叹道:“圣人未可与熙也!”
可见,面对欺辱,尊严是个人灵魂的守护神。这一事件中,晏子的机智与雄辩固然了不起,但根本的内在的动因恐怕还是他的尊严。凛然之辞生于傲然之骨,是尊严守护了一个人高贵的灵魂。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之有,源自灵魂的高贵。正是个体本性中具有难能可贵的气节,人生才会卓然孤高而不可漫侮。
再者,面对侵犯,尊严更是民族利益的捍卫者。无论是古代燕赵小国即便战败而亡也义不赂秦的气魄,还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在历次救亡战争中纵横决荡的雄壮呐喊,都表现出可歌可泣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节操,表现出为了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宁愿赴汤蹈火的勇毅。而这种节操和勇毅的根源是什么?仍旧是尊严,是民族的大尊严,是我们的精英分子骨血里所饱含的不屈的刚性。
这种厚重的捍卫民族利益的情感,能使广大贤士豪杰平民百姓以主人翁的姿态敢于担当,敢于谋划,敢于冲杀,敢于视死如归。华夏儿女如果缺失了这份民族情结,纵使如何封四海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也是难得扶倾危于既倒,挽狂澜于中流的!
当尊严与侵犯尊严的事物发生冲突时,比如恰逢可图之利,或者面临灭顶之灾,透过取舍抉择,可以看到人格指数的高低。1948年6月,朱自清先生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面粉宣言上签名,不久,胃病复发,医治无效,在贫病中死去。古时候,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有廉者不受黔敖“嗟来之食”的施舍,有薪者不听皮相之士“取彼地金来”的招呼,我想,朱自清先生一定是秉承了这一人格信条的。“尊严高于面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经回响在莫斯科上空的呐喊,也是后来突尼斯人高呼过的一句口号。可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孟子此话,真是适应于古今中外的至理名言啊!
自己的尊严容易得到重视,他人的尊严却常常被忽略。就说当下某些富翁的暴力慈善,某些明星的走秀慈善,某些官员的政绩慈善,某些机构的广告慈善,总是让那些贫弱的受惠者在各种场合的众目睽睽之下,在大小媒体的采访面前,被排队,被照相,被诉苦,被泪流满面,被公开隐私,被一次又一次揭开不幸的疮疤,而各色的慈善家们正好借此机会安享被感恩的快乐。想起一则小故事:说是在一辆长途列车上,一优雅女士和一寒碜小伙子是对座。同行的整个白天过去了,女士发现,小伙子始终在反复翻看一本很薄的杂志,没有吃一点东西。女士快到站的时候,借过那本杂志,认真抄写了一些什么,到站后,合上杂志,还给了小伙子,然后友好道别,下车。许久,当小伙子再次翻看杂志,发现了一些钱和一张字条。女士告诉他,这是自己作为同路人的一点真诚帮助,希望不被拒绝。如果,我们社会的助人为乐者都有女士对他人的这种尊严顾全和人格体谅,那该多好啊!
尊严体现在场面上,也体现在很隐秘的角落。不久前,有一位浙江医生,在父亲的恶性肿瘤细胞全身转移之后,决定放弃治疗。他告诉母亲,一旦父亲的呼吸心跳停止,就不再采取任何抢救措施,让他安详地离开人世。这位医生的做法,引起了人们对死亡尊严的思考。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类拥有了很多延长生命的技术手段。临终关怀一类的抢救,包括体外呼吸机在内的生命支持系统,完全可以让一个等同于死亡的患者“活着”,但这样“活着”,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那么,对于无力回天的患者,只进行姑息治疗,而不主张全力抢救,未尝不是对患者自然死亡权利的尊重!
维护尊严的重要本钱是强大,有形的,还有无形的,但不是恃强。许多时候,冲冠一怒,炙手可热,睚眦必报,斗狠拼爹,这些并不能赢回尊严。在这一点上,大象是一个恰好的象征。在所有动物中,连老虎和狮子都不敢贸然犯颜,触怒大象,然而大象却是地道的草食动物,天性温和,既不嗜血成性,亦不轻易动武逞凶。在西双版纳或者南亚热带丛林,大象家族往往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披覆着西斜的阳光,很有秩序地觅食或行进,其雍容姿态和娴雅气度,让远行的旅人和劳作的农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观望,由衷地发出赞叹。
尊严,看不见,摸不到,她像一道道灵光,透显在世间万象的形态声色之中。她是青藏高原的雪莲,她是黄山险峰的苍松,她是凌寒不凋的菊,她是报春怒放的梅,她是磐石,她是砥柱,她是郑板桥山石竹画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她是王冕《墨梅》诗里的“要留清气满乾坤”,她是驼队征服沙漠的铃铎,她是雄狮警告入侵者的怒吼,她是八路军制服上的徽章,她是共和国旗帜上的火红……
万事万物的尊严,无不透显于那富有标志意义的特质之上,而这种特质就是有别于他物的精气神。尊严是什么?尊严就是这样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她确保了生命的尊贵与庄严。
【诗箴小贴】
尊 严
士可杀兮不可辱,国殇究竟为谁哭?
瓦全玉碎天渊异,泾渭只消问郢都。
A2信仰
心灵的仪往
——谈信仰
一战期间,美国有个叫鲁迪的阿米绪青年被征入伍,在军官逼迫下穿上军装,列队操练。轮到实弹射击,他脱下军装,强烈要求退伍。军官把他带到离营地不远的三座新坟边,拍着手枪警告他:如果再不着装操练,他将成为这里的第四座新坟。第二天一早,鲁迪穿戴一身传统的黑色衣帽出现在靶场,显然,他做了死的选择。
是什么使阿米绪青年能如此坚持,甚至宁愿舍身赴死呢?是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执着。在阿米绪人的信仰中,和平是神圣的,用子弹去破坏和平是不敢想象的事情。这种单纯的天经地义的信仰,使他们坚信人类应该善良、谦卑和非暴力,使他们有勇气拒绝任何一种战争。
有一位牧民,带着打工积攒的三万元钱,领着老婆孩子,徒步朝圣。三跪九叩,风餐露宿,行程千里,布施千里,直到朝奉布达拉宫,散尽手头的后一块钱。然后,一家人无比欢欣地回家,安居放牧。日子虽然清贫,但十分和乐幸福。
这是什么力量?这也是信仰的力量。在他看来,布施是心灵洗礼的隆重仪式,而千里之遥的祷告与朝奉更是心灵升华的庄严仪轨。一个人在心灵深处张扬信仰给予的力量,能使他蔑视所有世俗生活的苦难,在蔑视中铸就纯粹、不屈和高尚的人生。
撇开宗教色彩,信仰依然是人类的立身之本。大到党派纲领、学说宗旨,小到家风遗训、处世原则等等,我们都不能把它单纯地看成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崇高仰望和依托。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岳武穆的“精忠报国”,张载的“为生民立命”,林觉民的“为天下人谋永福”,这些崇高考量,使人生不仅能拥有一处精神家园,一片心灵高地,而且有勇气誓死捍卫它。
一般来说,信仰为精神世界服务,也须与精神世界相匹配,倘使树立一个虚无幻象或者物质化的木偶作信仰,人生便容易躁动不安,很难沉静而坚定。
“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钱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而闭关,让我有三个变化,接地气,谦卑,幸福观。”在杨澜访谈录《一个成功者的告白——张朝阳的精神危机》中,张朝阳如是说。且不说接地气和谦卑跟信仰有多大关联,单说幸福观的更新显然是信仰重建的结果,是矫正了金钱左右幸福的观念之后才获得的崭新的心灵仪往。
当然,如果没有信仰,或者信仰疲弱,那情况只会更糟。
放弃信仰,心灵就没有了瞩目的远方,灵魂就没有了所属的乐园,精神世界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享受。
信仰是心灵的仪往!
生命的活水,托起沉沦的人生,救赎迷惘的灵魂——信仰的价值与力量正在于此。轮椅上的史铁生能用手中的笔“走”出一条新路,是因为信仰不灭;高位截瘫的张海迪能够写作、翻译、行医和忠实履行中国残联主席的神圣职责,更是因为信仰之树常青。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绝不是生命的装饰品,它是精神家园里的太庙,是荫庇世人、绵延福祉的灵光,是创造新生活、开辟新天地的原动力。世界永远要依靠有信仰的人支撑着。信仰,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永远是人类社会巨轮上有定力的铁锚。
就人类社会而言,只有坚守信仰的个人,才能坚定而从容地生活;只有坚守信仰的国度 ,才能永葆民族的活力与尊严!
【诗箴小贴士】
信 仰
局中人走便茶凉,拜倒两膝是孔方。
媚惑五心红颜老,喜心头挂紫阳。
……
评论
还没有评论。